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

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伯苓 著,朱永新 编
图书标签:
  • 励志
  • 成长
  • 人生
  • 思维
  • 幽默
  • 勇气
  • 坚持
  • 自我提升
  • 处世哲学
  • 正能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5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981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欲成事者 , 须带三分傻气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0
字数: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该书是“民国大家谈教育”系列中的一册。

  这是一本介绍张伯苓教育理念的大众普及读物。全书分为“且论修养”、“教育漫谈”、“圆梦中国”、“南开记事”四部分,将张伯苓所著文章分类收编,详细介绍张伯苓对于人的修养、对于教育、对于社会的理念观点,并主要记录了其在南开大学的治校理念教育方针。

  文章教育意义深远,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总主编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编有《新世纪教育文库》等30余种。


  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中国著名教育家。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等,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张伯苓教育的真谛是“公”“能”教育。有《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

目录

倾听民国先生的趣话 朱永新

第一章

且论修养

003··做事之方法

005··熏陶人格是根本

010··须务实 不尚空谈

013··认识环境 努力干去

023··奋斗即是生活的方法

028··欲不弃责,自戒赌始

031··从小处作起,脚踏实地去造新生活

034··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

第二章

教育漫谈

041··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045··教育家之机会

048··解决中国之问题,为教育

052··信、永变、专——教育之利器

055··前途进取应以“诚”为标准

057··教育发展力求质精

060··学行合一

066··今中国之第一要策

069··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072··交友之道(节选)

第三章

圆梦中国

077··欲强中国责任谁归

081··中国之现状

084··谈爱国

086··中国之将来希望,纯在人才之多寡

089··大家事大家办

098··余之救国药

103··访美感想

110··以社会之进步为教育之目的

114··诸生乃中国真正之砥柱

118··团结与民族存亡

127··新造真国民,以造新国

131··谈组织公能学会

第四章

南开记事

137··南开大学成立之动机

141··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

147··在南开学校全体教职员会上的开会词

150··改造南开

154··南开的目的与南开的精神

164··世界、中国、南开

168··今后南开的新使命

172··旧中国之新希望与旧南开之新责任

178··青年不可侮

181··编后记

精彩书摘

  做事之方法

  日前我们开展览会及乐贤会,会前大家说要教它成功。洎今回想,诸位师生及来宾均极满意,我们本校的人藉此亦可看看本校的真相,知道自己的短长。予初由外边回来,更可藉此振作精神。若论此会的效果,除经济的社会的以外,对于我们个人做事的经验,实在长了不少。

  上次吾说了两个题目。一个是教育对于个人的长进;一个是教育对于团体的进步。如今正在开会之后,回想这次做事的手续,颇可论论。个人可以由此得经验,团体可以因此有长进,故今日题目为做事之方法,盖此亦教育目的之一。

  人必得做事,然后才有用。即无用之人,亦需做事,如同普通人人必行的吃饭、如厕,种种琐事,均需自己去做。所以既为生人,便须做事。不过做事的法好,则效力大;做事的法坏,则效力小。吾们比别的国人相差的点就在此。

  譬如将做某项事,事前想想如何做法才好。这时候所念过的书,所得过的经验,都要拿来放在心里,作为参考。到底是怎样做法才好,这就是做事的第一步;顶到想出各方面的情形来,然后再想从哪儿去做,这就是第二层;然后第三层就是实地去做。做后反复思维,以见这个事的效果何如?便是第四层。是以做事当有四层手续,虽不必层层去分,或者并未想过这四层的道理,然而无形中这四层,总须有的。不然这事便不易有好效果。这四层:一研究、二计划、三执行、四评论。英文名词为Study、Plan、Execute、Judge。末后评论一层亦实在要紧,因为这就是专制与共和的分别。专制则只有遵命;共和则必按理去行,后复加以评论。此次所言为如何去做?下文当言如何去想。

  1919年2月19日

  熏陶人格是根本

  刚才主席说:“二年前,曾经有过商学会组织。这次不过中兴罢了。”大概那时时机未熟,所以未能顺利进行,现在时机看来成熟了,希望你们立下稳固的根基。

  我们学校里,现有文、理、商、矿四科。文、理、商先立,矿科是后添的。但论起精神,矿科最好。它的原因是什么?据我想矿科每个暑假有练习,同学得在一块儿玩耍或讨论,所以其乐融融,感情甚好。矿学会的组织,虽然也有教授帮助他们,却是个自动的组织,成绩最好。它的原因,也是我前面所说过的暑假有练习。你们商科这次组织商学会,联络校内外同学感情,为将来做事之备。我希望你们的成绩,不落矿科之后。

  南开大学教育目的,简单地说,是在研究学问和练习做事。做事本就是应用学理。将平日所得来的公律、原则、经验应用出来到实事上去。

  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个人人格是很要紧的。人格要与人合作,才能表现,假使你孤居远处,隐居鸣高,那么就是你有高尚人格,也无由表现了。我希望你们同心协力地去合作,表现你们的人格,而达到你们的目的。

  人不必怕穷,更不必自私;我不信自私有济于人,我却信社会上各种事能对公私皆有利者,始有济于人。拿着公众利益的目的去做事,决不至于失败。假使真为公而失败,也不算失败。我几十年信此甚深,一意力行,始终未渝。假使有人要在那一界,乘着机会发点财,先为自己谋温饱,这种发财的人,人家对于他,固然不满意,就是他自己以财多受累,也不见得就痛快!

  现代科学昌明,工、商、农界都有新的发明和新的组织。我希望南开大学能造出一班有组织能力之人,以发达中国的实业,而谋国家的富强。

  现在风行一时的,不就是共产主义吗?它的发生的原因,就是分配不均。一个社会里,有几个资本家拥有大量的财产,群众对于他不满意,因而有罢工等事。但是这些事,是在西洋常见的。中国的现状,说不上有产,有的是些做工工具及机器,这些东西能帮助着人生产快,并且也不能为一个或几个人所独有。所以现在的中国,不是产业的不平,是政治上的不平,政治上的糜乱。我理想中想造出一班人来,发达中国实业,为公的,而非为私的。

  我的理想,如何实现,有办教育。所恃靠的人,即你们商科的学生。你们今天开完成立大会后,起首去做,希望着达到你们章程上的目的,至于能否达到,要看你们做得如何。不过在现在的中国,为中国历来未有之时机,到处皆机会,不致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憾,顶着头去干,快乐极了。

  你们的智力、体力及家资都很够用,又有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来读书;读书疲了,还有我这个“做梦家”替你们吹气,环境还不算好吗?现在时局扰乱到如此,一般醉心权利者失败必矣,恢复及最后成功的责任,端在你们预备中的青年。

  有人说我厌谈政治,其实何尝如此。实在地讲,今日之政治,无所谓政治。中国现在之政治,一官僚之政治,政客之政治耳!政客把身卖与军阀,是为饥寒所迫,不得不然,假使不出卖,就没有饭吃,我并不是不谈政治,是谈政治的机会没有到。我认为要人人有业后,始可谈到政治。现在一般在政界混饭吃之人,皆家无常产,没有饭吃,机会一到,乱喊乱咬,我尚忍心劝人去入此陷阱乎?所以我的方针,是先办实业,后谈政治。从实业中拿些钱出来,去办政治,不是从政治中拿些钱出来,去买议员,这种先实业而后政治,就是我的政治梦。少年人做事,要有眼光,要有合作的精神。有了合作的精神,才有同心一志的意向。一个人上去,不要总去骂人家出风头,中国人真正应当出的风头不去出,所以才闹得中国到这个地步。有人上去了,我们应该去帮助他,不要拆台。少年人固然有些是尖头,只想占便宜,不管闲事,只晓得找人家的错处,而自己又不去做;但是这种尖头的事,小的时候,固然觉不着什么,到了长大成人,出去做事,就不行了。假使有一个同学在某处有点建设,要用一个人,一提到尖头的印象,他就会拒绝引用,这种事确不是小的。眼光要远,有了远的眼光,才有发展的机会,中国现在到处是未开辟,此时不去做,何时去做?

  我希望你们,第一联络在校同学的感情,如同矿科一样,再联络出校同学及实业界各人,按部就班地往前去做,到后来就觉着快乐了。我的做事的秘诀,就在快乐,你们如能保持这种乐观的态度,成功如操左券。我在这个成立大会里,因未有预备,随便地说了些闲话,但是我很热烈地希望着你们努力合作,达到你们的高尚目的。

  1925年11月25日

  ……

前言/序言

  倾听民国先生的趣话

  不久前,刚刚读完马建强先生寄来的《民国先生》一书。好生感慨。这本书讲述了蔡元培的成长史,品味了作为父亲的梁启超的家书,解读了实业教育家张謇、陈嘉庚、李光前的教育救国梦想,介绍了教育出版双子星座张元济与陆费逵,描绘了徐志摩、胡适的名人雅集,以及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的文人情谊,特别是最后一章《歌声中的学校,学校里的歌声》,栩栩如生地回望了民国校园里的弦歌,民国先生们的理想与行状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是啊,尽管那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教育仍然有尊严,大师依然有风范,校园照旧有弦歌。民国教育,的确是值得教育史学家们好好研究的问题。

  差不多同时,苏州古吴轩出版社老总专程来北京,送来《典范苏州》首批三册(《昆曲》《刺绣》《吴语》)。他们告诉我,这套书涉及“听声”(昆曲、评弹、吴语、吴歌)、“读城”(古典园林、山水名胜、古镇乡村、街巷里弄)、“博物”(年画、刺绣、雕刻、织物)、“品味”(苏帮菜、小吃记、饮食经、物产录)、“识人”(名士贤人、廉吏大人、才子佳人、大师奇人)和“传道”(学风、家风、文风、民风)。这套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我也非常喜欢。在今年的全民阅读推荐图书50种评选的过程中,作为评委的我,也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这套书。

  古吴轩的领导还带来一套民国教育家的书系样书,希望我能够写个序言。这套书包括梁启超《为学与做人》、张伯苓《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蔡元培《学养》、陶行知《行是知之始》、梅贻琦《大学的意义》、胡适《做不受人惑的人》和叶圣陶《养成习惯,就是教育》等。我最初有些犹豫,因为我知道,这些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家,每个人都是一座丰碑,都是一个教育的宝库,选编他们的著作,没有深厚的功力,是难以胜任的。但是,古吴轩的这套书,竟然是编辑们自己选编的!

  我仔细翻阅了这套样书,且不说装帧之雅致精美,开本之玲珑可爱,仅就内容而言,也是情趣盎然的。如胡适,编者选择了《我梦想一个理想的牢狱》《青年人的苦闷》;蔡元培,编者选择了《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朋友是外在的我》;张伯苓,编者选择了《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奋斗即是生活的方法》;梁启超,编者选择了《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以及给孩子的若干家书。这些选文,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可读性强,对今天仍然有借鉴作用。也就是说,这套书的读者对象,是普罗大众。

  转念再想,现在专家们选编的民国教育家的书已经很多了——我自己也曾选编出版了《叶圣陶教育名篇选》《叶圣陶教育箴言》《陶行知教育箴言》等。这些选编的角度,多半从教育切入。但是,每个编辑都是优秀的读者,而由读者选编的大师作品还不多见。读者选编的标准,可以不考虑体系,不考虑理论,甚至不考虑是否为代表作品,只要想一件事:喜欢。

  我总算理解了出版社与编辑的良苦用心,自然也乐意担任这套书的总主编,为他们摇旗呐喊,理由只有一个——

  让更多的人走进民国大师们的精神世界,走进民国先生们的教育世界,倾听先生的趣话,总结过去的经验,思考教育的未来。

  朱永新

  2015年8月23日

  写于北京滴石斋


《无声的耕耘者》: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奠基的梦想家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常常惊叹于那些站在风口浪尖,凭借一腔热血和过人智慧,将梦想化为现实的弄潮儿。然而,在那些耀眼的光芒之下,是否也曾有无数个身影,以更沉静、更执着的方式,在时代的土壤里辛勤耕耘,为未来的辉煌默默播撒种子?《无声的耕耘者》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聚焦于那些一夜成名的传奇,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不懈的探索,构建起坚实基础的普通人。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群“无声的耕耘者”的生活,他们或许是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与枯燥的数据和瓶颈的理论搏斗,只为点亮科学前沿的一丝微光;他们或许是扎根乡野的教育者,在简陋的教室里,用爱和耐心,为孩子们打开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点燃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他们或许是坚守传统工艺的匠人,在喧嚣的都市中,用一双沾满油污的手,守护着古老技艺的薪火相传,让文明的根脉得以延续;他们或许是平凡的创业者,在不被看好的领域里,承受着孤独和质疑,凭借对未来的一份信念,一点一滴地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事业王国。 《无声的耕耘者》并非一本励志的教科书,它不承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简单逻辑。相反,它以一种更加写实、更加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耕耘者们所经历的挑战、挫折与困惑。我们将看到,他们并非生来就拥有超凡的天赋,他们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会遭遇失败的打击,会面临资金的困窘,会承受他人的不理解甚至嘲讽。然而,正是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反而磨砺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对“成功”的单一定义。它关注的不是最终的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而是耕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那些宝贵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毅力,即使面对千难万险,也能咬牙坚持;对理想的纯粹追求,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摇,内心始终有一盏不灭的灯;沉静内敛的智慧,在默默观察和深刻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路径;甘于奉献的精神,将个人的成长与集体的进步紧密相连,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阅读《无声的耕耘者》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平凡瞬间,往往蕴含着最动人的力量。例如,一位乡村教师,在夜灯下批改泛黄的作业本,眼中闪烁着对学生未来的期盼;一位老工匠,一遍遍打磨手中的零件,指尖摩挲的是对技艺的敬畏与热爱;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深夜的实验室里,因为一个微小的实验突破而兴奋不已,那一刻,他所感受到的成就感,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名噪一时的企业家。这些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提醒着我们,伟大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身上。 本书将通过多维度的叙事手法,为读者呈现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我们不仅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更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喜悦。我们会深入了解他们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裹挟;他们是如何在知识更新迭代如此迅速的背景下,不断学习、持续进步,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他们又是如何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保持一份真诚与善良,与周围的人建立起稳固而有意义的连接。 《无声的耕耘者》并非要将读者推向一种理想化的“隐士”生活,而是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启发读者思考: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如何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产生积极的连接?如何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专注?如何在不被外界定义的情况下,活出真实的自我? 书中对这些耕耘者们的描绘,绝非脱离现实的幻想。作者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肌理之中,捕捉那些真实的情感波动和细微的行动轨迹。我们能感受到他们为了一次关键的实验,连续数日不眠不休的疲惫,也能体会到他们因为一次重要的突破,心中涌起的激动与自豪。我们会看到,他们的成功并非源于偶然的运气,而是无数次失败与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坚毅。他们的智慧,并非来自于速成的教程,而是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长期的实践积累。 《无声的耕耘者》所塑造的人物,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务实。他们不会夸夸其谈,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深知,任何宏伟的蓝图,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他们懂得,时间的价值在于积累,而真正的力量,也往往蕴藏在那些不被人注意的细微之处。 这本书还会探讨“陪伴”的力量。许多耕耘者并非孤军奋战,他们身边也可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或是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这些陪伴,是他们在低谷时期最坚实的后盾,是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种无声的关怀,以及它在漫长耕耘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无声的耕耘者》更是一曲献给“耐心”的赞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渴望即时的回报和显著的成果。然而,真正的创造和价值的实现,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等待。书中那些成功的耕耘者,他们都拥有超乎常人的耐心,他们愿意为了一项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看到成果的事业而付出。这种耐心,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读完《无声的耕耘者》,你或许不会立刻拥有改变世界的宏大计划,但你一定会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对身边的人多一份尊重,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多一份审视。你会明白,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成就,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它们是无数个“无声的耕耘者”在各自的领域里,用汗水、智慧和时间一点一滴浇筑而成的。这本书,献给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闪耀光芒的灵魂,它告诉你,即使默默无闻,你的耕耘也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它鼓励你,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上,用你的方式,静静地耕耘,等待属于你的,以及属于这个时代的,丰收。 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傻气”的探讨,它关注的是那些在默默耕耘中,展现出独特人生智慧和价值的个体。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一首无声的赞歌,歌颂着平凡中的伟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入胜,“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我拿到它的时候,就对这个标题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它给人的第一感觉,不是那种教你如何运筹帷幄、精打细算的书,而是一种更具人文关怀,或者说是一种对人生处世之道的哲学探讨。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历史上的伟人,他们或许不被世俗的聪明所羁绊,反而因为一点“傻气”而坚持了自己的理想,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这种“傻气”不是愚钝,而是敢于质疑、不畏艰难、甚至有点执拗的坚持。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和阐释这种“傻气”的,它在现代社会中又该如何体现?是面对困难时的一腔热血?是在别人都随波逐流时,依然选择特立独行?还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宁愿跌跌撞撞,也不轻易放弃?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有时候,过分的精明反而会让我们患得患失,不敢冒险,错失良机。而一点点不合时宜的“傻气”,或许正是打破僵局,激发潜能的钥匙。我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成功和智慧的定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三分傻气”。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一语道破天机!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住了。它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励志口号,而是一种充满人生智慧的哲学探讨。我一直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太容易被“聪明”所裹挟,变得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反而失去了很多前进的动力和勇气。而“三分傻气”,在我看来,是一种敢于坚持、不畏艰难、甚至有点“轴”的精神。它是一种对目标纯粹的热爱,一种不被外界干扰的定力。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历史故事,来阐释“傻气”在成功过程中的重要性。比如,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是不是也曾因为一点“傻气”而坚持不懈,最终才有了惊世之举?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认知,让我重新思考“聪明”与“愚蠢”的界限,理解如何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保留一份难能可贵的“傻气”,不被世俗的规则所吞噬,勇敢地去闯,去创造,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关于“欲成事”的技巧,更是一种关于“为人之道”的深刻洞察。作者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隐藏在成功背后的重要特质——那股不羁的“傻气”。这种“傻气”并非贬义,反而是对一种纯粹、执着、甚至有点固执的品质的赞美。它让我联想到很多生活中遇到的“愣头青”,他们可能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擅长圆滑处事,但在他们身上,我却看到了对目标毫不动摇的决心,看到了面对挫折时那股不屈不挠的劲头。这本书仿佛在鼓励我们,不要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它告诉我们,有时候,一点点的“傻气”更能让我们保持初心,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这种“傻气”也是一种勇气,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人生智慧的真谛,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聪明”和“愚蠢”的界限,也让我对那些看似“傻”却最终成功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拿到《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不是一本教人如何“鸡贼”地成功的书。它从名字上就透露出一种不落俗套的哲学味道。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成功往往需要一些超乎寻常的品质,而“三分傻气”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它不是愚蠢,而是一种对目标近乎偏执的坚持,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甚至是一种对世俗眼光的不屑。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领略到,那些看似“傻”的人,是如何凭借着这份特质,在人生的棋局中走出自己的精彩。它或许会讲述一些打破常规、逆流而上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有时候,太过小心翼翼反而会让我们停滞不前。而一点点“傻气”,恰恰能让我们放手去搏,去尝试,去创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启发我,在面对挑战时,不要被“聪明”所累,而能多一份“傻气”的执着,多一份不计后果的勇气,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它应该是一本充满智慧,却又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解读智慧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起得太妙了!一看到这个名字,我脑海里就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人物。它似乎在告诉我,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靠头脑有多聪明,更需要一种不计较得失、敢于坚持的“傻气”。我一直觉得,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太过精明反倒会让我们瞻前顾后,错失良机。而那些看起来有点“傻”的人,他们可能不懂得权衡利弊,不懂得见风使舵,但他们却拥有一颗赤诚的心,一种对目标近乎执拗的追求。这本书大概就是在探讨这种“傻气”的价值吧?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或者生活中的小故事来阐释这个观点。我特别好奇,这种“三分傻气”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面对非议时的坦然?是被人误解时的不辩解?还是在绝境中依然怀揣希望的乐观?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点点“傻气”来打破思维的定势,来保持内心的纯粹,来无畏地向前冲。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治愈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让我们更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内容丰富,图书用纸印刷都很棒,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还不错,下回还会再买。

评分

还不错,下回还会再买。

评分

好的?

评分

好的?

评分

比超市便宜,物流速度快。

评分

孩子特别喜欢,不说商品值不值这个价,孩子喜欢就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