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中青年一辈的琴人中,王风先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师从京城耆宿郑珉中先生,深得管派操缦真传,鉴琴之学更属当今佼佼;而王世襄老先生赠琴的那段佳话,也早已成为当代琴史上脍炙人口的典故。
《琴学存稿——王风古琴论说杂集》为现代琴学丛刊中一册,是王风先生二十余年来从事古琴演奏和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体会。包含了琴史、琴器、琴话等内容。该书涵盖学术论文、杂谈、琴谱等内容均为首次面世,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多年来的琴坛活动、琴学之见、新曲创作等。对考察研究琴史、撰写古琴大事记、深入了解琴家们的思想、生活、品格,都是极其宝贵的史料。
王风,福建福州人,现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文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研究工作,学术工作在行内颇得好评。费时12年编的《废名集》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古琴方面,习琴二十余载。九十年代中期,因王世襄先生之介,拜师故宫博物院郑珉中先生,学琴之余,于鉴定方面多所问教,乃得以入门。後成为郑珉中先生主编《故宫古琴》的主要助手,负责所有琴器的文字说明写作。近年成为嘉德、保利等大拍卖公司古琴方面的首要鉴定顾问。又感于琴学研究的水平孱弱,多年来亦抽暇用力于琴史。
自叙
琴史
故宮藏琴曲《秋鴻》圖譜冊因及元明徐門琴考證………………2
南宋浙派古琴源流並及琴曲《秋鴻》作者考辨………………31
王世襄鄭珉中先生交辦三遊洞琴事銘刻考據…………………57
琴器
儷松居舊藏唐至德丙申“大聖遺音”伏羲式琴………………64
北宋晚期“官琴”典型器“松石間意”宣和式琴……………80
古琴國手管平湖常所用“猿嘯青蘿”變體霹靂式琴…………92
琴言
入話………………………………………………………………106
源流………………………………………………………………130
琴派………………………………………………………150
譜本………………………………………………………………172
解題………………………………………………………………196
斲器………………………………………………………………216
鑒賞………………………………………………………………238
亂彈………………………………………………………………260
序跋
《閩派琴宗李禹賢》跋代序……………………………………288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怀揣着对古琴艺术的浓厚兴趣,而它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作者在书中展现了对古琴深厚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琴室,指尖流淌出的不仅仅是音符,更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韵味。书中对于古琴演奏技法的探讨,细致入微,从最基础的指法到复杂的技巧,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一些关于古琴“意境”的论述,更是让我对弹奏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一直认为,弹奏古琴不仅仅是手指的运动,更是心绪的抒发,而作者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用精炼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他对于不同流派古琴风格的对比分析,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了解到古琴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对话,他将自己毕生的学问倾囊相授,让我感受到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会被书中那些充满哲思的语句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讨论,更是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让我更加热爱古琴,也更加热爱这片孕育了如此美妙艺术的土地。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救星。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惑,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耐心十足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让我逐渐克服了学习上的障碍。书中对于如何正确识谱、如何练习指法、如何选择适合初学者的曲目,都有非常具体的指导。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初学者容易犯错的地方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提醒和纠正。他没有将我们当成是完全不懂的白痴,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和领悟。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练习方法和心得,这些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让我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交流,他能够准确地抓住我的问题所在,并给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我感到非常庆幸,能够遇到这样一本如此有益的书,它让我对学习古琴充满了信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浮夸的辞藻,而是充满了作者在长年累月演奏和研究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对于古琴的构造、音色特点的分析,让我对我的爱琴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讲解的如何鉴赏一把古琴,如何去感受一把琴的“灵魂”,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曾经也尝试过自己去挑选古琴,但总觉得不得要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指南。作者对于古琴保养的建议,也同样细致周到,让我知道如何才能让我的琴保持最佳的状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古琴曲的解读,这些解读不仅是对乐谱的文字说明,更是对曲子背后故事和情感的挖掘,让我在演奏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曲家的意图。我曾一度觉得古琴曲是高深莫测的,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它们原来也可以如此贴近我的生活,如此富有感染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更加容易被现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颠覆了我之前对古琴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古琴是那种非常阳春白雪、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的乐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琴的另一面——它也可以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也可以与现代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作者在书中对于古琴的现代意义和发展前景的探讨,让我觉得非常振奋。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束缚,而是积极地思考如何让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他的一些创新性的观点,虽然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有些“大胆”,但细细品味,却又充满了智慧和前瞻性。书中一些关于古琴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融合的设想,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开始想象古琴在现代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对古琴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是一本充满活力和启发性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被尘封的宝藏。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描绘古琴的美,让人读来心生向往。书中对于古琴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的琴家和琴曲的介绍,都做得非常详尽,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琴与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描述,那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境,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作者对于古琴在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关联性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原来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书中有很多引用的古籍和诗词,作者信手拈来,却又运用得恰到好处,增添了书的文化底蕴。我一直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触及人的灵魂,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启迪,让我对古琴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包装。你们永远不用心吗?
评分很好的书,学到很多
评分好书,值得看,包装很好,快递很好
评分这套书还可以,但是明显缺乏系统性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推荐推荐!!
评分是想看里面对几把名琴的解读
评分中国古代虽无“文献学”一词,但许多学者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大量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历代文献收藏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内涵比较广泛,除研究一般的文献发展史外,还涉及文字的校订,版本的鉴别,对内容得失的评品及目录的编制等。如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最早以专著形式系统讨论文献学的是南宋的郑樵。他在《通志·校雠略》中从理论上阐述了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鉴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郑樵以后,系统研究文献学理论的是清代的章学诚,其著名观点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要求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要明确反映并细致剖析各种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等。但他和郑樵一样,都把这些工作称为“校雠学”。最早以“文献学”作为书名的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则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二书认为文献学就是版本学、校勘学(见校雠学)和
评分好书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推荐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