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与GNSS系统概论

北斗与GNSS系统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冲 著
图书标签: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GNSS
  • 卫星导航
  • 定位技术
  • 导航系统
  • 遥感
  • 空间技术
  • 信号处理
  • 测绘
  • 地理信息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52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97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斗系统与应用出版工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字数:5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研究和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与服务产业的人群阅读,也可作为导航与通信和IT领域研究生的重要参考读本。

本书是作者经过多年思考,并进行了大量调研后的研究成果,其需求背景非常明确;由于涉及面较宽,其作者由不同方面的专家构成。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GPS、GLONASS、Galileo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内的四大*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增强系统和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系统的设计和测试,实际上是在一个新的系统组成基础上开展性能功能指标的设计规划,并且提出测试要求和方法,这是个开拓创新的过程。本书的*后部分展望了在GNSS后时代的定位、导航、授时新技术,尤其是室内外无缝导航和多系统多手段融合定位技术。

作者简介

曹冲,原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席专家,《*球定位系统》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在利用卫星研究电离层信标探测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均有重要成果。两度赴南*,填补了我国现代*光研究和*区电离层实验研究上的空白。在包括北斗导航系统在内的GNSS应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推广领域有重大建树。许多年来积*参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的有关活动,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先后十次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项。发表论文和译作两百余篇,并有《*光的故事》、《卫星导航常用知识问答》、《“北斗”伴咱走天下》、《中国新时空服务体系概论》等多部著作出版,其中“神奇的*光”一文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收入*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和中等专业学校教科书作为课文。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概述 1
1.1 GNSS引言 2
1.1.1 GNSS的概况 2
1.1.2 国际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4
1.1.3 GNSS系统及其产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5
1.2 GNSS的定义 8
1.3 GNSS系统组成 9
1.4 GNSS应用 9
1.5 GNSS全球市场 13
1.6 GNSS的需求分析 15
1.6.1 使命需求 15
1.6.2 市场需求 15
1.6.3 产业与用户需求 17
1.6.4 中国时空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 18
1.7 GNSS全球系统、区域系统及其多模增强格局 19
1.7.1 全球系统 19
1.7.2 区域系统 19
1.7.3 多模增强系统和差分系统 20
1.8 卫星导航的重要性和战略定位 22
1.8.1 卫星导航发展带来的启迪 22
1.8.2 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时间与空间两大参量 24
1.8.3 不可或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24
1.8.4 服务国计民生的高技术 24
1.8.5 智能信息产业的核心与关键 24
1.8.6 大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标志 25
1.9 多系统融合成为发展大趋势 25
1.9.1 GNSS多系统的兼容互操作 25
1.9.2 卫星导航与通信系统的融合 26
1.9.3 与惯性技术和其他系统的组合融合 27
1.10 北斗产业和GNSS的现状与前景 28
1.10.1 2015年北斗产业实现了质和量的齐头并进 28
1.10.2 2016年是迈向真正GNSS时代的新起点 29
1.10.3 室内外融合定位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头戏 30
1.10.4 当前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北斗产业的几点建议 31
第2章 导航定位发展演变史 37
2.1 导航从史前到近代 38
2.1.1 石器时代的导航概念 38
2.1.2 天体导航(或者称为星球导航)时代 39
2.1.3 时间和经度的测量 45
2.2 无线电导航时代 54
2.2.1 无线电的发明 54
2.2.2 无线电导航概念 55
2.2.3 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由来和发展 59
2.3 地面无线电导航系统演变与发展 60
2.3.1 无线电信标 60
2.3.2 台卡系统 60
2.3.3 伏尔/测距器 61
2.3.4 塔康/VOR 61
2.3.5 罗兰A 61
2.3.6 罗兰C 61
2.3.7 奥米加 62
2.3.8 仪表着陆系统 63
2.3.9 微波着陆系统 64
2.4 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64
2.4.1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65
2.4.2 第一代导航卫星系统――“子午仪”与“蝉” 66
2.4.3 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全球系统、区域系统及其增强) 72
第3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77
3.1 概述 78
3.1.1 系统概述 78
3.1.2 政策原则 81
3.2 发展过程 82
3.3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86
3.3.1 空间部分 86
3.3.2 地面控制段 87
3.3.3 用户系统(设备) 87
3.3.4 系统功能与主要技术指标 88
3.3.5 定位原理与工作过程 89
3.3.6 “北斗一号”用户系统 90
3.3.7 “北斗一号”集团应用系统 91
3.4 北斗区域系统 94
3.4.1 北斗区域系统功能与指标 94
3.4.2 北斗区域系统组成 96
3.5 在建中的北斗全球系统进展 98
3.5.1 北斗(新一代)全球导航卫星 98
3.5.2 北斗全球系统信号设计进展 101
3.6 北斗系统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103
3.6.1 定位原理 103
3.6.2 卫星导航三角测量学 104
3.6.3 关键技术 105
3.7 北斗系统的应用服务 113
3.7.1 应用推广 113
3.7.2 行业与安全应用 115
3.7.3 大众应用 116
3.7.4 科学应用 116
3.8 产业发展现状 117
3.8.1 北斗产业概况 117
3.8.2 五大突破和连升三级 117
3.8.3 标准化配置是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举措 118
3.9 国际合作交流 119
3.9.1 合作的基本原则 119
3.9.2 积极推进多边合作 119
3.9.3 大力促进双边合作 121
3.9.4 支持支撑国际交流 121
3.10 结论 121
第4章 GNSS基本构成与关键技术 123
4.1 概述 124
4.2 GNSS的基本构成 125
4.2.1 GNSS的整体概念 125
4.2.2 GNSS系统应用服务的创新思维 125
4.2.3 GNSS系统的组成 126
4.3 GNSS的重大关键技术 126
4.3.1 空间工作平台技术 126
4.3.2 空间原子钟技术 126
4.3.3 轨道确定、维护、保持技术 127
4.3.4 信号体制的理论与方法 127
4.3.5 电波传播环境模化技术 128
4.3.6 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技术 128
4.4 长寿命卫星和星座与星系布设 128
4.5 定轨与测控技术 132
4.6 空间原子钟技术 135
4.7 信号编码调制体制理论与方法 141
4.8 环境段及其增强技术 147
4.8.1 环境段概念 147
4.8.2 卫星导航的脆弱性难题和历来的应对措施 147
4.8.3 大气(电离层与对流层)效应和多径效应 148
4.8.4 导航系统的电磁环境和信号干扰来源及其对策 150
4.9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融合集成技术 150
第5章 GNSS之全球系统 159
5.1 概述 160
5.1.1 GNSS系统之系统的概念 160
5.1.2 GNSS体系格局基本形成 160
5.1.3 若干热点问题与最新动向 161
5.1.4 四大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大众化产业化特点日益明晰 162
5.1.5 GNSS发展过程中几个有深远影响的经验启迪 163
5.2 GNSS概念在更新,面临重大转折需要根本性的突破 164
5.2.1 GNSS需要有与时俱进的革命性诠释 164
5.2.2 GNSS遭遇脆弱性的阻击 164
5.2.3 GNSS需要整体上的创新,环境段是重点 164
5.2.4 泛在导航的需求势不可挡,急需根本性突破 165
5.3 GPS 165
5.3.1 概述 165
5.3.2 部署发展 166
5.3.3 GPS工作原理要点 167
5.3.4 系统组成 168
5.3.5 频率与信号 174
5.3.6 服务功能与性能 175
5.4 GPS系统现代化 176
5.4.1 概述 176
5.4.2 GPS现代化进程时间表 178
5.4.3 空间段现代化 180
5.4.4 运控段现代化 184
5.4.5 频率与信号现代化 187
5.5 GLONASS 190
5.5.1 概述 190
5.5.2 部署发展 192
5.5.3 系统组成 194
5.5.4 GLONASS提供的服务 199
5.6 GLONASS系统现代化 201
5.6.1 概述 201
5.6.2 GLONASS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202
5.6.3 GLONASS采用的现代化发展策略 205
5.7 Galileo 206
5.7.1 概述 206
5.7.2 部署发展 207
5.7.3 系统组成 208
5.7.4 频率与信号 211
5.7.5 服务功能与性能 216
5.7.6 伽利略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计划 218
第6章 GNSS之区域系统和多模增强系统 219
6.1 概述 220
6.2 日本的QZSS 220
6.2.1 QZSS概述 220
6.2.2 QZSS发展过程 222
6.2.3 时空参考系统 223
6.2.4 QZSS提供的服务 223
6.2.5 QZSS体系框架结构 224
6.2.6 QZSS的频率和信号 227
6.3 印度的IRNSS 229
6.3.1 IRNSS概述 229
6.3.2 IRNSS发展过程 230
6.3.3 IRNSS提供的服务 230
6.3.4 IRNSS体系框架 231
6.3.5 IRNSS的频率和信号 234
6.4 星基增强系统 234
6.4.1 星基增强系统概论 234
6.4.2 美国的广域增强系统(WAAS) 235
6.4.3 欧洲的导航重叠系统(EGNOS) 241
6.4.4 俄罗斯的差分改正监测系统(SDCM) 248
6.4.5 日本的多功能运输卫星(MTSAT)星基增强系统(MSAS) 249
6.4.6 印度的辅助GPS的静地星基增强导航系统(GAGAN) 251
6.5 地基增强系统 255
6.5.1 地基增强系统概论 255
6.5.2 局域增强系统(LAAS) 255
6.5.3 国家差分GPS(NDGPS) 257
6.5.4 国家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CORS网) 257
6.5.5 沿海的无线电信标(DGPS)网络系统 257
6.5.6 D-GNSSd的海上精密定位测量 257
6.5.7 全球差分GPS(GDGPS) 258
6.6 其他多模增强系统 261
第7章 GNSS接收机与用户终端 263
7.1 概述 264
7.1.1 用户段地位举足轻重 264
7.1.2 接收机的分类 264
7.1.3 接收机的主要组成和性能指标 267
7.1.4 软件接收机 269
7.1.5 接收机融合技术的发展 269
7.2 卫星导航接收机技术 272
7.2.1 概述 272
7.2.2 GNSS接收机技术发展的几个特点 273
7.2.3 GNSS接收机技术进步 277
7.2.4 GNSS接收机值得注意的发展动向 278
7.2.5 GNSS 芯片供应商竞争力最新排名揭晓 280
7.2.6 卫星导航芯片融合之路和世界级竞争 281
7.2.7 无人机(UAV)――GNSS应用值得关注的领域 283
7.3 GNSS终端 284
7.3.1 高精度定位终端 284
7.3.2 标准型导航终端 284
7.3.3 专业类授时终端 285
7.3.4 组合终端 285
7.3.5 车辆信息终端 286
7.3.6 智能手机终端 287
7.3.7 可穿戴终端 287
7.4 GNSS接收机与终端的发展趋势 287
7.4.1 卫星导航市场的全球竞争已经拉开帷幕 287
7.4.2 室内外融合定位是3~5年内产业发展重头戏 288
第8章 GNSS应用与服务 291
8.1 概述 292
8.1.1 技术层面 292
8.1.2 产业范畴 292
8.1.3 延伸应用 293
8.1.4 相关的宏观领域 293
8.2 GNSS的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应用 293
8.2.1 航空应用 293
8.2.2 航海与内陆水运应用 297
8.2.3 公路应用 300
8.2.4 铁路应用 304
8.3 时间同步与传递应用 306
8.3.1 高精度时间的提供是GNSS一大应用 306
8.3.2 电力传输应用 307
8.3.3 时间传递 307
8.3.4 时间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308
8.4 大众应用 309
8.4.1 车辆信息系统 309
8.4.2 人员跟踪和消费娱乐应用 313
8.5 高精度测量与定位应用 318
8.5.1 大地测量与测绘应用 318
8.5.2 海洋测绘应用 321
8.6 精准农业应用 322
8.6.1 GNSS为精准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322
8.6.2 精准农业更多的是精准信息服务 323
8.6.3 GNSS应用进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324
8.7 环境监测与保护应用 324
8.7.1 环境监测的关键在数据收集 324
8.7.2 通过研究结果进行环境保护变化预测 325
8.7.3 GNSS给环境保护带来好处良多 325
8.8 空间与大气等科学研究应用 326
8.8.1 空间应用 326
8.8.2 气象学应用 330
8.9 GNSS的军事应用 330
8.9.1 军事应用概述 330
8.9.2 抗干扰是军用GNSS首要考虑要素 333
8.9.3 军用GNSS接收机的发展阶段 339
8.10 GNSS的服务 339
8.10.1 基于GNSS的服务 339
8.10.2 车辆信息服务(车联网) 340
8.10.3 位置服务(LBS) 343
8.10.4 应急救援服务 349
8.10.5 休闲娱乐服务 350
第9章 GNSS产业与市场 353
9.1 概述 354
9.2 GNSS产业 355
9.2.1 卫星导航产业体系 355
9.2.2 卫星导航的产业链 356
9.2.3 卫星导航产业的企业分类 356
9.3 GNSS市场 357
9.3.1 复杂的市场 357
9.3.2 市场的特征 357
9.3.3 市场范畴、细分和价值链 358
9.3.4 GNSS市场的独特之处 358
9.4 全球GNSS市场的发展动向与趋势 360
9.4.1 GNSS系统与产业面临的重大转折 360
9.4.2 GNSS产业全球市场规模与产值 361
9.4.3 全球GNSS产业的区域特性 362
9.4.4 全球GNSS产业的行业分布 362
9.4.5 全球GNSS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363
9.4.6 GNSS规模最大的两个应用市场 364
9.5 我国北斗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370
9.5.1 北斗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70
9.5.2 市场的需求和经济规模分析 374
9.5.3 北斗产业的新常态和新兴产业的风向标 380
第10章 GNSS系统演变升级和新时空服务体系发展 383
10.1 概述 384
10.1.1 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发展的时代转折特点 384
10.1.2 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385
10.1.3 泛在服务来源于市场驱动和科技牵引的双重作用 385
10.1.4 中国时空服务是信息时代的大框架 386
10.2 GNSS可能的演变途径 387
10.2.1 PNT是GNSS未来发展的一个选项 387
10.2.2 新时空服务为北斗开创一片新天地 396
10.2.3 新时空服务体系才是真正的未来系统 396
10.3 中国时空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 398
10.3.1 概述 398
10.3.2 中国新时空服务的理论与前期基础 400
10.3.3 中国新时空服务体系的定义 400
10.4 新时空服务体系是我国导航产业发展的远大蓝图 400
10.4.1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参照系 400
10.4.2 卫星导航已真正成为时间空间信息全球化一体化提供的基础 401
10.4.3 泛在导航需要多系统集成融合 401
10.4.4 新时空服务体系保障泛在导航从现在走向未来 401
10.5 中国新时空服务体系架构 402
10.5.1 中国新时空体系的整体愿景 402
10.5.2 新时空体系的总体战略 403
10.5.3 新时空服务体系三大组成板块 406
10.6 新时空服务体系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410
10.7 结论 410
参考文献 411

前言/序言

总  序

“北斗系统与应用出版工程”丛书,能作为国家出版工程推进,是件很好的事情,我表示热烈的祝贺,欣然作序予以鼓励支持。北斗系统不仅是项充满活力的新兴技术,而且是国家重要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同时由于它与其他技术和产业的多重关联性和融合性,故成为现代智能信息产业群体的重大技术支持系统和具有巨大带动力的时代产业发展引擎,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密切相关,与两个“中国梦”密切相关,能够服务全中国和全世界。北斗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给国家和社会的兴邦强国、行业和企业的建功立业、团队和个人的著书立说与创新创业创造精神的大发挥、大发展,提供了百年难遇的良好机会。“北斗系统与应用出版工程”丛书,也承载着同样的使命,它所包括的内容包括系统、技术和应用三个方面,这种选择非常符合实际需要,很全面,且顾及了眼前和长远,而且应用方面所占的分量相当大。我建议在应用的服务领域要多下点功夫,这是北斗系统和时空信息服务体系的关键。在当今的条件下,推进这个出版工程,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为此,我在这里要强调三点:一是一定要把国内外GNSS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作为良好的参考;二是应该将我们在系统建设中的实践,上升为理论与模式,进一步推进我们的工作与事业;三是在上面两点的基础上,我们要有所前进,有所创造,在理论、实践、产业和体系化发展推进上有所突破,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真正把这一出版工程,做成北斗系统伟大工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对于系统工程发挥指导促进作用,发挥其GNSS里程碑效应和效能。



2015年12月

前 言

观斗转星移,看岁月更迭,移智云大物,定时空乾坤。《北斗与GNSS系统概论》,阐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系统,需要从时空服务体系化的角度去认识,去剖析,去归纳,去提高。为此,不仅要看到局部,更加需要着眼全局;不仅要看到北斗系统本身,更加需要透视GNSS整体;不仅要看到定位、导航、授时的表象,更加需要揭示其时空服务工具的本质;不仅要看到它们的过去、现在的状态,更加需要明晰其未来的发展与前景。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有很大的难度。在这一领域中,具体写导航定位授时的某个系统、某项技术、某种领域的书,已经为数不少。我们所设想的是简明扼要地较为全面地从总体上进行强化论述,似乎十分有必要,特别是从GNSS整体上做些文章,从其前瞻性的互补后备替代系统体系的角度去开拓,更加有点创意的味道,本书希望在这些点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全书分为十章,它们分别是:概述、导航定位发展演变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GNSS基本构成与关键技术、GNSS之全球系统、GNSS之区域系统和多模增强系统、GNSS接收机与用户终端、GNSS应用与服务、GNSS产业与市场、GNSS系统演变升级和新时空服务体系发展。

本书由曹冲著,参加编写的还有景贵飞、苗前军、肖雄兵、李冬航、邵剑晖。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过静珺、王淑芳、施浒立、赵毅和刘建军等好友,以及电子工业出版社宋梅、来春丽等的悉心帮助和鼎力支持,无私地施予援手,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感谢我的夫人和子女家人们,伴我一路同行,共享在爬格子过程带来的没完没了的艰难困扰和无穷无尽的欢乐愉悦。由于时空服务技术与智能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以及成书过程匆忙和见识所限,本书的错误与不足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但愿能抛砖引玉。


曹冲  

2016年2月于北京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原理、应用与未来展望》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从GNSS的基本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其复杂的技术细节、广泛的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力求勾勒出一幅完整而生动的GNSS全景图。本书不仅适合 GNSS 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面向对 GNSS 技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包括相关专业的学生、政策制定者以及商业用户。 第一章:GNSS 系统概述与发展历程 本章将首先界定 GNSS 的概念,阐述其作为一项关键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追溯 GNSS 的起源,从最初的军事导航需求出发,回顾各个独立卫星导航系统的诞生与演进,包括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以及中国的北斗(BeiDou)。每一系统的发展历程都蕴含着技术突破、战略决策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刻故事。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系统在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和覆盖范围上的差异,并探讨它们如何从最初的独立系统逐步走向互操作和兼容的未来。本章还将简要介绍 GNSS 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空间段(卫星星座)、地面控制段和用户段,为后续章节的深入讲解打下基础。 第二章:GNSS 系统原理与信号传输 本章将深入剖析 GNSS 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将详细介绍 GNSS 信号的生成过程,包括导航电文的编码方式、伪码的特点以及不同信号频率的应用。核心内容将围绕“测量”这一 GNSS 的基础操作展开,重点讲解卫星测距的原理,包括伪码单频测距和载波相位差分测距(RTK)等关键技术。我们将解释如何通过测量用户接收机与多颗卫星之间的距离,结合卫星的轨道信息,最终计算出用户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PVT)。本章还将探讨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误差源,例如大气延迟(电离层和对流层)、多路径效应、接收机噪声以及卫星轨道误差等,并介绍相应的误差修正方法。 第三章:GNSS 核心技术详解 本章将聚焦 GNSS 的核心技术细节,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技术理解。我们将详细解析卫星轨道动力学模型,包括 Keplerian 轨道模型、摄动模型以及轨道预报技术,解释卫星如何在太空中精确运行。本章还将深入探讨导航电文的组成与解析,包括星历、时钟修正、电离层模型参数等关键信息,以及接收机如何解码这些信息来确定卫星的位置和时间。伪码与载波相位测量的原理将得到详尽的阐述,包括不同伪码的优缺点、载波相位测量的精度优势以及整周模糊度固定技术(如 LAMBDA 方法)在提高精度中的关键作用。此外,我们还将介绍 GNSS 接收机的硬件组成与工作流程,从天线接收信号到信号捕获、跟踪、解调和定位计算等各个环节。 第四章:GNSS 差分技术与增强系统 本章将重点介绍如何通过差分技术和增强系统来提高 GNSS 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我们将详细讲解实时动态差分(RTK)和后处理差分(PPK)的原理、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RTK 技术通过在地面建立基准站,实时播发差分修正信息,使得移动用户能够获得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定位精度。PPK 技术则是在事后对采集的观测数据进行差分处理,适用于对精度要求极高但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合。本章还将介绍广域差分(WAAS)、欧洲 EGNOS、俄罗斯 GAGAN 和中国 SBAS 等区域性卫星增强系统(SBAS)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对 GNSS 信号进行差分校正来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定位精度和完好性。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低成本惯性测量单元(IMU)与 GNSS 的融合技术(GNSS/INS 组合导航),如何利用惯性传感器的优势来弥补 GNSS 在短暂信号丢失或恶劣环境下的不足,实现更鲁棒的定位。 第五章:GNSS 在各领域的应用 本章将全面展示 GNSS 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将深入探讨 GNSS 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包括车联网(V2X)通信中的车辆定位与导航、航空导航的自主起降与飞行管理、船舶导航的精准航线规划与避碰,以及铁路交通的调度与安全监控。在测绘与地理信息领域,GNSS 是进行高精度地图测绘、地形测量、不动产登记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采集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GNSS 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农田信息管理。在应急响应与公共安全领域,GNSS 在灾害救援、搜救行动、警务追踪以及资产定位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本章还将介绍 GNSS 在精准农业(农机自动导航、变量施肥)、科学研究(地壳形变监测、大气监测)、智慧城市(交通流量监测、公共设施管理)等新兴领域的应用。 第六章:GNSS 接收机与信号处理技术 本章将聚焦 GNSS 接收机的设计与信号处理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 GNSS 接收机的体系结构,包括射频前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基带处理器以及主控单元等关键模块。在信号处理方面,我们将深入讲解信号捕获(Acquisition)和跟踪(Tracking)算法,包括滑动相关、傅里叶变换以及锁相环(PLL)和延时锁相环(DLL)等技术,这些技术是接收机从复杂的信号背景中提取出微弱 GNSS 信号的关键。导航电文的解码与解算过程也将得到详细阐述,包括如何从接收到的数据中提取星历、时钟、电离层模型等信息,并进行初步的定位解算。本章还将讨论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例如多路径抑制技术、抗干扰技术(如数字波束形成)以及信号可靠性监测技术,以应对复杂的电磁环境和多变的使用场景。 第七章:GNSS 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本章将展望 GNSS 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探讨多系统融合与协同的趋势,即不同 GNSS 系统之间如何实现更高级别的互操作和兼容,以及如何通过融合多种 GNSS 信号来提升定位性能。高精度定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包括 RTK 技术的普及化、RTCM 标准的演进以及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定位的实现将是重点。GNSS 与其他传感器的融合,如惯性导航、视觉导航、激光雷达(LiDAR)等,将成为实现全天候、全场景精准定位的关键。低功耗、小型化、集成化的 GNSS 接收机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边界,例如在物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同时,本章还将讨论 GNSS 面临的挑战,包括日益复杂的电磁干扰和欺骗威胁、对高可靠性和高完好性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如何应对信号覆盖盲区等问题。最后,我们将展望下一代 GNSS 系统的可能演进方向,以及其对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本书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之间取得平衡,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严谨的科学论证和丰富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建立对 GNSS 系统的全面认知,为理解和应用这项改变世界的空间技术提供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入手了,听说是业内大佬写的,涵盖了北斗系统的方方面面。书的装帧设计就很专业,一看就是用心之作。拿到手的时候,翻了几页,就被里面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吸引住了。第一章就开始讲导航定位的基本原理,从经典的三角测量法到现代的卫星导航系统,讲解得非常到位,一点都不会觉得枯燥。作者的语言也很生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公式堆砌,而是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历史典故,让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导航技术发展的脉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 GNSS 信号传播和误差分析的部分,写得特别细致,把各种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了,而且还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对于我们做实际项目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当然,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此,我还注意到里面还深入探讨了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天线的设计,以及多模接收机的融合技术。这些都是非常前沿和实用的内容。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最棒的一点在于,它既有宏观的系统介绍,又有微观的技术解析,做到了一本教材的最高境界——既能让你理解全局,又能让你掌握细节。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本绝佳的入门读物;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也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书。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后面的章节了。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都非常有档次。封面简洁大气,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简直是我的福音!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对枯燥的文字往往提不起兴趣,但这本书的图解能力实在太强了,把复杂的概念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 GNSS 卫星星座的构型、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以及误差的来源和传播路径,都有非常清晰的图示,让人一目了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多路径效应和电离层延迟时,绘制的那些精妙的示意图,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理论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有多大。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代码片段和算法伪代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但看到这些实际可操作的东西,就觉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了。我能想象到,如果将这些代码应用到实际的定位算法开发中,肯定能事半功倍。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只讲理论的书,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我甚至还看到了一些关于高精度定位技术,比如 RTK 和 PPP 的介绍,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拿到这本《北斗与GNSS系统概论》之后,我立刻被它厚实的体量和严谨的目录所吸引。作者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开篇就对 GNSS 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然后一层层地剥开,从卫星的轨道力学、信号的编码调制,到接收机的硬件设计、软件算法,再到不同 GNSS 系统的比较分析,几乎涵盖了 GNSS 领域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误差分析和精度评定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误差源,包括几何精度因子、大气延迟、多路径效应等,并且给出了量化的评估方法,这对于我理解 GNSS 系统的定位精度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专门辟出了篇幅来介绍北斗系统的独特性,比如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区域服务和全球服务等,让我对北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非常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会适时地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这使得这本书的知识点非常与时俱进,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书后的参考文献列表也非常详尽,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带着一种亲切感,仿佛在和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交流。他没有使用过于生僻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历史发展的梳理,从最初的导航概念到如今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每一步的演进都讲述得非常生动,让我对这项技术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讲解 GNSS 系统构成时,他详细介绍了不同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和优劣,比如 GPS、GLONASS、Galileo 以及我们自己的北斗系统,并且对它们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了解当前的全球导航格局非常有帮助。我记得书中还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解导航电文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如何从中提取导航信息,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可以直接应用到我的工作中。而且,作者在介绍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时,并没有生硬地推销,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这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这些技术的发展。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技术知识,更是对导航定位领域一种系统性的、宏观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北斗和 GNSS 系统的书籍,这本《北斗与GNSS系统概论》简直是我的“及时雨”。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个子系统的细节,最后还涉及到一些前沿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他善于使用类比和比喻,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我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信号处理和数据融合的部分,写得非常详细,把各种信号的特点、处理方法以及多系统融合的优势都讲得非常清楚。我甚至看到了一些关于抗干扰和欺骗的章节,这对于研究 GNSS 系统安全性的我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信息。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星历、时钟、轨道误差等内容的分析,这些都是影响定位精度的关键因素,作者对此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改正模型。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可以作为工程实践参考的宝典。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多,让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能看到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际中应用的。

评分

北斗的书太少了留着看

评分

买来备用买来备用,太深入的看不懂,只能看看概论

评分

请原谅我懒得一本一本的拍照片了,内容远比外表有价值,虽然略贵,可咱值得呀!!

评分

书不错,写的很详细

评分

还不错,老公买的,内容还不错。以后再买吧!

评分

外观完好,送货快,服务好,好评

评分

内容详细,适合初学者学习

评分

支持

评分

好的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