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社 著
图书标签:
  • 行政区划
  • 地图集
  • 中国地图
  • 历史地理
  • 沿革
  • 地方志
  • 参考工具
  • 地理
  • 中国历史
  • 地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地图
ISBN:7503131845
商品编码:1192604191
出版时间:200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0-01
作者:陈潮,陈洪玲主编 译者: 开本: 大16开
定价: 148.00 页数:373页 印次: 1
ISBN号:750313184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是一本介绍新中国50年行政区划变迁及现状为专题的地图集。反映19491999年期间国家县、地、省3级行政区划历年的变迁,包括行政建制的设置和撤消、地名更改、区划调整、行政级别升降、机构驻地迁移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由序图、总图、省图、统计表、地名索引五部分组成。

目录


前言
编辑说明
目次
图例
序图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2002)
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1949.9)
全国解放区分布(1949)
总图组
(含旧省区图)
全国行政区划(1949~1951)
平原省(1949~1951)
察哈尔省(1949~1951)
苏北、苏南行署区(1949~1951)
皖北、皖南行署区(1949~1951)
川东、川南、川西、JII:IL行署区
(1950~1951)
直辖市(一) (1949~1953)
沈阳市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
旅大市长春市哈尔滨市
直辖市(二) (1949~1953)
武汉市南京市西安市广州市
全国行政区划(1952——1953)
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
六大行政区(1949~1953)
东北行政区(1949~1953)
辽东省、辽西省(1949~1953)
松江省(1949~1953)
绥远省(1949~1953)
全国行政区划(1954)
热河省(1949~1954)
西康省(1949)
西康省(1950);(1951~1954)
昌都地区(1950-1954)
全国行政区划(1955——1958)
全国行政区划(1959——1965)
全国行政区划(1966——1968)
全国行政区划(1969——1978)
全国行政区划(1979——1988)
全国行政区划(1989~1999)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一) (1949~1965)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二) (1966~1976)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三) (1977~1987)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四)(1988~1992)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五) (1993~1994)
全国建制市的发展(六) (1995~1999)
全国建制市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国地级市管县级市分布(截~_1999年底)
全国直辖市、地级市管县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国地市合并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国县改县级市、市辖区分布(截至1999年底)
全国自治区、自治州分布(截~1999年底)
全国自治县、自治旗分布(截至1999年底)
省图组
北京市(1949~1951)
北京市(1952-1955); (1956-1957)
北京市(1958~1980)
北京市(1981~1999)
天津市(1949);(1950~1953)
天津市(1954~1957); (1967~1973)
天津市(1974~1999)
河北省(1949~1951)
河北省(1952~1953); (1954~1957)
河北省(1958~1960);(1961~1964)
河北省(1965~1973);(1974~1993)
河北省(1994~1999)
山西省(1949~1951);(1952~1958)
山西省(1959~1964); (1965~1988)
山西省(1989~1999)
内蒙古自治区(1947~1949);(1950~1953)
内蒙古自治区(1954-1955);(1956~1968)
内蒙古自治区(1969~1978)
内蒙古自治区(1979~1999)
辽宁省(1954)
辽宁省(1955~1957);(1958~1968)
辽宁省(1969~1978); (1979~1983)
辽宁省(1984~1999)
吉林省(1949~1953);(1954)
吉林省(1955~1964);(1965~1968)
吉林省(1969~1978);(1979~1993)
吉林省(1994~1999)
黑龙江省(1949~1953);(1954-1961)
黑龙江省(1962~1968);(1969~1978)
黑龙江省(1979~1999)
上海市(1949~1955);(1956-1957)
上海市(1958~1959)
上海市(1960~1987)
上海市(1988~1999)
江苏省(1952~1954)
江苏省(1955~1957)
江苏省(1958~1971)
江苏省(1972~1982)
江苏省(1983~1999)
浙江省(1949);(1950~1958)
浙江省(1959~1962);(1963~1976)
浙江省(1977~1999)
安徽省(1952~1954)
安徽省(1955~1976)
安徽省(1977~1999)
福建省(1949~1958);(1959~1969)
福建省(1970~1983); (1984~1993)
福建省(1994~1999)
江西省(1949~1950); (195l~1956)
江西省(1957~1968); (1969~1976)
江西省(1977~1999)
山东省(1949)
山东省(1950~1952);(1953~1960)
山东省(1961~1964)
山东省(1965~1972);(1973~1989)
山东省(1990~1999)
河南省(1949~1951);(1952~1960)
河南省(1961~1964);(1965~1976)
河南省(1977~1999)
湖北省(1949~1953)
湖北省(1954~1960);(1961~1976)
湖北省(1977~1999)
湖南省(1949~1958)
湖南省(1959~1965); (1966~1976)
湖南省(1977~1999)
广东省(1949~1951);(1952~1954)
广东省(1955~1959)
广东省(1960~1976)
广东省(1977~1987);(1988~1992)
广东省(1993~1999)
广西省(1949~1951);(1952~1956)
广西僮族自治区(1957~1964);
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1982)
广西壮族自治区(1983~1999)
海南省(1988~1989)
海南省(1990~1999)
重庆市(1949~1951);(1952~1953)
重庆市(1997~1999)
四川省(1949)
四川省(1952~1953); (1954~1955:
四川省(1956~1961)
四川省(1962~1976)
四川省(1977~1983)
四川省(1984~1996)
四川省(1997~1999)
贵卅省(1949~1955); (1956~1958)
贵州省(1959~1976); (1977~1990)
贵州省(1991~1999)
云南省(1949~1955); (1956~1961)
云南省(1962~1976); (1977~1990)
云南省(199l~1999)
西藏地方(1949~1954)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1955~1959)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1960~1964)
西藏自治区(1965~1999)
陕西省(1949);(1950~1953)
陕西省(1954~1960); (1961~1976)
陕西省(1977~1999)
甘肃省(1949); (1950~1953)
甘肃省(1954~1956); (1957~1960)
甘肃省(1961~1968); (1969~1978)
甘肃省(1979~1999)
青海省(1949~1954); (1955~1960)
青海省(1961~1976); (1977~1985)
青海省(1986~1999)
宁夏省(1949~1953);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7~1968)
宁夏回族自治区(1969~1978);
(1979~1999)
新疆省(1949~1952); (1953~195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959);
(1960~197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77~1999)
香港地区(1949~1997.6);
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7~1999)
澳门地区(1949~1965);(1966~1999.11)
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12)
台湾省(1949);(1950~1981)
统计表格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分类统计表
全国行政单位统计表(1949~1999)
分省行政单位统计表(1949~1999)
旧省级行政单位统计表(1949~1954)
全国省级行政单位沿革表(1949~1999)
全国省级行政中心沿革表(1949~1999)
全国地级行政单位沿革表(1949~1999)
全国建制市沿革表(1949~1999)
全国市辖区沿革表(1949~1999)
全国县以上民族区域自治单位沿革表(1949~1999)
全国县以上行政单位旧今名称对照表(1949~1999)
附录:2000~2002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动表
地名索引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一、 历史的脉络,疆域的演变: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地理变迁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并非一本单纯的地图册,它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历史进程与国家治理智慧的立体画卷。本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石,以精密的地图为载体,系统地梳理了自古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行政区划的设立、调整、合并与变迁。它所描绘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格局,更是国家主权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延伸与巩固,是民族融合与地域发展的生动见证。 本书致力于呈现一个清晰、连贯的行政区划演变图谱,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政令所及之处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洪流而不断塑造和重塑的。它穿越数千年的时光,从早期王朝的郡县制雏形,历经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到近代以来国家疆域的初步确立,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系列重大行政区划调整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区域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这本地图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疆域的边界线是如何被绘制和修改的,更能感受到每一次变动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复杂因素。 二、 跨越千年的地图语言:展现中国行政区划的演进逻辑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科学的编纂体系和丰富的地图内容。它精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绘制了一系列专题地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层级结构、管辖范围以及各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与变迁。 早期王朝的奠基: 从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到秦朝建立的郡县制,再到汉唐的州郡县三级制,本书将通过一系列早期地图,勾勒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初步形态。这些地图不仅标注了当时的州、郡、县等单位,还将尽可能地还原其地理范围,为理解中国早期国家治理奠定基础。 集权下的疆域巩固: 宋元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行政区划的层级与设置也更为精细。本书将深入展现这一时期的行政建置,如宋代的路、州、县,元代的行省制,明清的省、府、县等,通过地图的变化,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以及疆域的拓展与巩固。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历史时期的边疆行政区划设置,也将给予重点关注。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挑战: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例如清末的道、府、县,民国初年的省、道、县,以及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行政区划设置,展现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行政区划的演变与国家统一的曲折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崭新篇章。本书将以大量篇幅,系统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重要的行政区划调整。从省级行政区的确立,到地市县的合并与分割,再到民族区域自治区的设置,每一个调整都凝聚着国家发展的战略考量和区域协调的现实需求。本書將會詳細記錄例如: 建国初期的初步划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如何依据历史沿革和现实需要,划分行政区,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950年代的区域调整: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的需要,对行政区划进行的初步整合与优化。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变动: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行政区划出现的局部调整与整合。 改革开放后的深刻变革: 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开放,一系列行政区划的调整,如撤销部分地区,设立经济特区,优化地级市格局,以及对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区域布局支持。 对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详细梳理: 重点介绍这些特殊类型行政区的设立背景、管辖范围以及演变历史。 三、 绘制历史的疆界,解读国家的意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张张地图的呈现,它更是一种解读中国国家意志和发展战略的工具。每一次行政区划的调整,都不是孤立的地理事件,而是与政治决策、经济发展、国防安全、民族政策、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 国家主权的象征: 行政区划的划分和变动,是国家主权得以有效行使和巩固的重要标志。本书通过地图的变化,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如何一步步巩固和完善国家疆域的管理体系。 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 从早期促进经济发展的设立经济特区,到后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战略,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承载着国家对不同区域发展优先级的考量。本书的地图将为理解这些战略提供直观的地理依据。 民族团结的政策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本书将详细展示民族自治区的设立、调整及其与汉族聚居区的关系,折射出中国在民族团结与区域治理方面的独特探索。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 许多行政区划的名称和范围,都与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息息相关。本书在展示行政区划变迁的同时,也间接记录了地域文化名称的演变与传承。 四、 丰富的地图语言与详细的文字解读 为了使本书内容更具深度和可读性,除了精美的地图之外,还将配以翔实的文字说明。每一幅地图都将附有详细的图注,解释当时的行政区划层级、主要机构设置、管辖范围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字部分将对各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特点、调整原因、主要影响等进行深入阐述,力求做到: 严谨的史料考证: 所有信息均基于权威历史文献和官方档案,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清晰的逻辑梳理: 按照时间顺序和行政层级,系统性地展现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让读者易于理解。 图文并茂的结合: 地图直观地展示地理空间,文字则深入解读历史背景与深层含义,形成互补。 专业的地名标注: 准确标注各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并对同一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进行说明。 五、 适用读者与研究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适合以下各类读者: 历史学研究者: 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特别是政治史、疆域史、区域史的学者提供重要参考。 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者: 帮助理解中国地理空间格局的形成,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者: 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宝贵资料。 教育工作者与学生: 作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宏观脉络。 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国家发展的壮丽史诗。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不仅是一本地图集,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国家建构、疆域演变、地方治理的历史教科书。它通过精密的地图语言和详实的史料解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跨越千年的中国行政区划壮丽画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如何塑造了现在,以及未来又将如何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地方历史和文化非常着迷,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恰好满足了我探索中国地方变迁的愿望。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政治地理上的划分,更是文化地理和人文历史的缩影。我惊叹于古代中国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构建起如此复杂而又精妙的行政体系,又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区域名称和边界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书中对于一些古老地名、州郡名称的溯源,以及它们如何演变成今天的省份、城市,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细致描绘感到惊喜,那些曾经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地名,如今在地图上有了清晰的坐标,让我能够更加具体地想象当时的社会图景。书中的信息量巨大,但编者通过精心的排版和设计,使得内容易于理解和查阅。我常常会在阅读历史小说或观看历史纪录片时,翻开这本书来对照,顿时会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激发了我对中国基层历史的探究热情。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开始接触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学生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简直就是一位耐心而渊博的老师。我一直觉得中国的行政区划很复杂,但这本书用最直观的方式,将这一切梳理得清清楚楚。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通过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地图,带领我穿越时空。我能够看到,曾经的“燕云十六州”是如何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而今天的“东北三省”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书中使用的语言非常平实易懂,即使是复杂的历史概念,也能通过地图和简短的说明来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地名由来和地方特色的介绍,这让我在学习行政区划的同时,也了解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每当我遇到历史事件中提到的地名时,都会习惯性地翻开这本书查阅,它总能帮助我快速定位,理解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中国地理和历史学习的兴趣,让我觉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行政区划变迁的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的出现,简直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宝藏。这本书的编纂工作量之庞大,可见一斑。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地图,而是通过详尽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从古至今,中国大地行政区划的点点滴滴。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唐宋的道州划分、元朝的行省制度,乃至近现代的解放战争后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区域调整,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展示。每张地图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疆域的拓展与收缩,政区的增减与合并。文字部分的论述也极为精炼,没有空泛的辞藻,而是直接切入核心,解释了每一次行政区划调整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动因。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特别介绍,这对于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国土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深刻含义。

评分

拿到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的瞬间,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瞬间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构成国家基础的行政区划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每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又承载了多少民族迁徙、朝代更迭的印记。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去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地图的设计精美绝伦,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既能清晰地展现不同时期的疆域范围,又不失艺术的美感。文字部分的介绍也十分详实,每一处变动都配有清晰的解释和背景信息,让我能够深入了解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因和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争议地区或历史遗留问题的梳理,它以一种客观、严谨的态度呈现了不同时期的史实,为我解开了许多长期以来的疑惑。这不仅仅是一本地图集,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画卷,让我对祖国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政治体制演变感兴趣的研究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参照系。行政区划的演变,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改变,更是国家治理体系、权力分配、民族融合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这本书以一种历史性的宏观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对行政区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而进行的区域划分,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设立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地图的清晰度和细节的丰富性,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字部分对每一项重要调整的背景、目的和影响都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本书填补了我对于中国现代行政区划形成过程的认识空白,为我提供了大量亟待挖掘的研究素材。

评分

中国地图出版社权威工具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中国地图出版社权威工具书

评分

很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

不错的东西,值得再次购买

评分

物流非常快!给一百个赞!东西也很好……推荐

评分

物流非常快!给一百个赞!东西也很好……推荐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商品很好的,用好之后再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