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3版/世界著名计算机教材精选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3版/世界著名计算机教材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orge L.Olenewa 著,金名 等 译
图书标签:
  • 无线通信
  • 通信原理
  • 无线电
  • 移动通信
  • 计算机教材
  • 电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信号处理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27841
版次:3
商品编码:119270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52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使用大量描绘无线LAN概念和技术的插图,使得有关理论和概念可视化。
  (2)每章后面都有本章小结、复习题,有助于对每章所述内容的复习。
  (3)每章后面给出动手项目、现实练习和挑战性案例项目,有助于提高实际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内容简介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各种技术的重要内容,每章的给出了复习题、动手项目、真实练习和挑战性案例项目,有助于读者对所学技术的巩固和扩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无线通信导论 1
1.1 如何使用无线技术 1
1.1.1 无线的世界 2
1.1.2 蓝牙与其他近距离无线技术 4
1.1.3 卫星网络 5
1.1.4 蜂窝网络 6
1.1.5 无线局域网 8
1.1.6 固定宽带无线网络 10
1.1.7 无线广域网 11
1.1.8 无线技术的前景 13
1.1.9 数字融合 15
1.2 无线技术应用 15
1.2.1 教育业 15
1.2.2 家庭娱乐 16
1.2.3 家庭控制系统 16
1.2.4 医疗卫生 17
1.2.5 政府机关 18
1.2.6 军事应用 18
1.2.7 办公环境 18
1.2.8 事件管理 18
1.2.9 旅游业 19
1.2.10 建筑业 20
1.2.11 仓库管理 20
1.2.12 环境研究 21
1.2.13 工业控制 21
1.3 无线网络的优缺点 22
1.3.1 无线网络的优点 22
1.3.2 无线网络的缺点 23
本章小结 25
复习题 25
动手项目 26
真实练习 28
挑战性案例项目 29
第2章 无线数据传输 30
2.1 无线信号 31
2.1.1 红外线 32
2.1.2 无线电波 34
2.2 无线数据的传输原理 36
2.2.1 模拟与数字信号 36
2.2.2 频率与波长 37
2.2.3 传输速度 39
2.2.4 模拟信号的调制 41
2.2.5 数字信号的调制 43
2.3 扩频 48
2.3.1 频跳扩频 49
2.3.2 直接系列扩频 51
本章小结 53
复习题 54
动手项目 55
真实练习 57
挑战性案例项目 57
第3章 射频通信 58
3.1 射频系统的组成 58
3.1.1 滤波器 58
3.1.2 混合器 60
3.1.3 放大器 61
3.1.4 天线 61
3.2 射频系统的设计 62
3.2.1 多址访问 62
3.2.2 传输方向 66
3.2.3 信号交换 67
3.2.4 信号强度 69
3.3 理解标准 72
3.3.1 为何需要标准 72
3.3.2 标准的优缺点 73
3.3.3 标准的种类 74
3.3.4 电信标准组织 75
3.4 射频频谱 77
本章小结 79
复习题 81
动手项目 82
真实练习 85
挑战性案例项目 85
第4章 天线工作原理 86
4.1 增益与损耗 87
4.1.1 分贝 88
4.2 天线的特性 90
4.2.1 天线的类型 90
4.2.2 天线的大小与形状 91
4.2.3 信号的强度与方向 92
4.3 天线的工作原理 94
4.3.1 波长 94
4.4 天线的性能 94
4.4.1 辐射图 94
4.4.2 天线极化 95
4.4.3 天线的维数 96
4.4.4 智能天线 97
4.5 天线系统实现 98
4.5.1 天线电缆 99
4.5.2 RF传播 100
4.5.3 单点对多点链接 101
4.5.4 点对点链接 101
4.5.5 菲涅尔带 101
4.5.6 链路预算 102
4.5.7 天线校准 102
4.5.8 室外链路的其他挑战 103
本章小结 103
复习题 105
动手项目 106
真实练习 106
挑战性案例项目 107
第5章 无线个人区域网 108
5.1 何谓WPAN 108
5.1.1 已有标准与未来标准 109
5.2 RF WPAN 110
5.2.1 IEEE 802.15.1与蓝牙 110
5.2.2 蓝牙协议栈 110
5.2.3 蓝牙链路管理器层 116
5.2.4 其他蓝牙协议层及其功能 118
5.2.5 IEEE 802.15.4与ZigBee 118
5.2.6 使用IEEE 802.15.4的其他
技术 126
5.3 低速WPAN的安全性 127
5.3.1 蓝牙WPAN中的安全性 127
5.3.2 ZigBee与IEEE 802.15.4
WPAN中的安全性 128
本章小结 129
复习题 130
动手项目 131
真实练习 134
挑战性案例项目 134
第6章 高速无线个人区域网 136
6.1 高速WPAN标准 136
6.1.1 音频、视频与其他I/O设备
连网 138
6.1.2 电源管理 148
6.1.3 IEEE 802.15.3c PHY层 149
6.1.4 网状网络技术
(IEEE 802.15.5) 150
6.2 超宽带 151
6.2.1 UWB的工作原理 151
6.3 WPAN面临的挑战 153
6.3.1 WPAN标准之间的竞争 154
6.3.2 WPAN的安全性 154
6.3.3 WPAN组件的价格 156
6.3.4 业界对WPAN技术的支持 156
6.3.5 协议功能的局限性 156
6.3.6 频谱冲突 157
本章小结 157
复习题 159
真实练习 160
挑战性案例项目 161
第7章 低速无线局域网 162
7.1 WLAN应用 162
7.2 WLAN的组成 163
7.2.1 无线网络接口卡 163
7.2.2 接入点 164
7.2.3 WLAN模式 165
7.3 无线LAN标准与操作 167
7.3.1 IEEE 802.11标准 167
7.3.2 IEEE 802.11b标准 168
7.3.3 共享无线介质中的传输调整 170
7.4 点协调功能 173
7.4.1 关联与重关联 174
7.4.2 电源管理 175
7.4.3 MAC数据帧格式 176
7.4.4 帧间间隔 178
本章小结 180
复习题 181
动手项目 182
真实练习 187
挑战性案例项目 188
第8章 高速WLAN及其安全 189
8.1 IEEE 802.11a 189
8.1.1 U-NII频段 190
8.1.2 IEEE 802.11a的信道分配 191
8.1.3 正交频分多址 192
8.1.4 IEEE 802.11a的纠错 195
8.1.5 IEEE 802.11a的PHY层 195
8.1.6 IEEE 802.11g标准 196
8.2 IEEE 802.11n与其他修订标准 198
8.2.1 IEEE 802.11n标准 199
8.2.2 IEEE 802.11e标准 204
8.2.3 IEEE 802.11r标准 205
8.2.4 IEEE 802.11s标准 205
8.3 扩展WLAN功能 206
8.3.1 无线网桥与转发器 206
8.3.2 无线控制器 207
8.4 其他WLAN扩展硬件 208
8.4.1 WLAN的安全性 208
8.4.2 对WLAN的攻击 208
8.5 IEEE 802.11的安全性 209
8.5.1 认证 209
8.5.2 保密 210
8.5.3 有线等效保密 210
8.5.4 Wi-Fi保护接入 210
8.5.5 IEEE 802.11i与IEEE 802.1X
标准 211
8.5.6 按钮无线安全性 212
8.5.7 虚拟专用网 212
8.5.8 其他WLAN安全策略 213
本章小结 213
复习题 214
动手项目 216
真实练习 218
挑战性案例项目 218
第9章 无线城域网 219
9.1 何谓WMAN 219
9.1.1 最后一英里有线连接 220
9.1.2 最后一英里无线连接 221
9.1.3 基带与宽带 222
9.2 基于地面的固定式宽带无线 223
9.2.1 自由空间光系统 223
9.2.2 本地多点分布服务 226
9.2.3 多信道多点分布服务 228
9.2.4 IEEE 802.16(WiMAX) 230
9.2.5 IEEE 802.16标准族概述 232
9.2.6 WiMAX协议栈 233
9.2.7 WiMAX的共存 239
9.3 WMAN的安全性 240
9.3.1 WiMAX的安全性 240
本章小结 241
复习题 243
动手项目 244
真实练习 244
挑战性案例项目 245
第10章 无线广域网 246
10.1 蜂窝电话技术 247
10.1.1 蜂窝电话的工作原理 248
10.1.2 蜂窝技术的发展 251
10.1.3 客户端软件 258
10.1.4 数字蜂窝技术面临的挑战
与未来展望 258
10.2 卫星宽带无线 259
10.2.1 卫星传输 260
10.2.2 卫星分类 262
10.2.3 实验技术 265
10.2.4 卫星技术展望 265
本章小结 266
复习题 267
动手项目 268
真实练习 268
挑战性案例项目 269
第11章 射频识别与近场通信 270
11.1 何谓RFID 270
11.1.1 RFID系统的组件 271
11.2 RFID的工作原理 278
11.2.1 PHY层 278
11.2.2 HF标签通信 279
11.2.3 UHF标签通信 279
11.2.4 标签标识层 280
11.2.5 标签与读取器冲突 280
11.2.6 MAC层 281
11.2.7 数据速率 281
11.3 近场通信 282
11.3.1 NFC的操作模式 282
11.3.2 NFC标签与设备 283
11.3.3 NFC通信 283
11.4 RFID的应用 284
11.4.1 汽车安全应用 284
11.4.2 医疗应用 284
11.4.3 交通与军事应用 285
11.4.4 体育与娱乐应用 285
11.4.5 人员监控应用 285
11.4.6 制药应用 286
11.5 RFID与NFC面临的挑战 286
11.5.1 RFID对企业网络的影响 287
11.5.2 RFID系统的网络可用性 287
11.5.3 RFID系统的存储需求 287
11.5.4 设备管理 288
11.5.5 RFID与NFC的安全因素 288
本章小结 289
复习题 291
动手项目 292
真实练习 293
挑战性案例项目 293
第12章 商用无线通信 295
12.1 无线技术的优点 295
12.1.1 对企业数据的随时访问 296
12.1.2 提高生产效率 296
12.1.3 提高对客户自己数据的
访问 297
12.1.4 全天候的数据可用性 297
12.1.5 更好的IT 297
12.1.6 无线局域网语音服务 298
12.2 使用无线技术面临的挑战 299
12.2.1 竞争技术 299
12.2.2 数据安全性与隐私 300
12.2.3 用户的愿意程度 300
12.2.4 合格员工的短缺 300
12.3 构建无线基础设施 301
12.3.1 需求评估 301
12.3.2 投资回报 305
12.3.3 规划设计 306
12.3.4 制定征求方案 307
12.3.5 进行一定的试点 307
12.3.6 员工培训 308
12.3.7 全面部署 308
12.3.8 提供支持 308
本章小结 309
复习题 310
动手项目 311
真实练习 312
挑战性案例项目 313
术语表 314

前言/序言


《深度学习理论与实践》 本书是人工智能领域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深度学习的核心概念、关键算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既注重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意义,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对深度学习的全面理解,并掌握将其应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深度学习基础 本部分为读者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概述 本章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从符号主义到连接主义,再到统计学习的崛起,勾勒出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地位。 详细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讲解了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K近邻(KNN)等,并分析了它们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讨论了模型评估与选择的重要性,介绍了各种评估指标(如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AUC)以及交叉验证等技术,帮助读者学会如何客观地评价和选择合适的模型。 第二章:人工神经网络基础 本章深入剖析了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基本构成单元——神经元,详细阐述了其数学模型,包括输入、权重、偏置、激活函数以及输出等。 重点讲解了激活函数的种类及其作用,如Sigmoid、ReLU、Tanh等,并分析了它们在解决梯度消失、引入非线性等问题上的优势和劣势。 详细介绍了多层感知机(MLP)的结构,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深入探讨了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包括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算法。详细解释了误差反向传播的原理,以及梯度下降法在优化网络参数中的作用。 讨论了损失函数的作用,如均方误差(MSE)、交叉熵(Cross-entropy)等,并说明了如何根据任务类型选择合适的损失函数。 第三章:深度学习核心概念 本章引入深度学习的核心思想,即通过构建深层神经网络来学习数据的层次化特征表示。 详细解释了“深度”的含义,以及深层网络相比于浅层网络在表示能力上的优势。 重点介绍了几种经典的深度学习网络结构,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深入讲解了正则化技术,如L1/L2正则化、Dropout、Batch Normalization等,并分析了它们在防止模型过拟合、提高泛化能力方面的作用。 讨论了优化算法的进阶内容,如Momentum、Adam、RMSprop等,并解释了它们如何加速模型的收敛过程,克服传统梯度下降法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深度学习模型与技术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几种核心的深度学习模型及其关键技术。 第四章:卷积神经网络(CNN) 本章详细阐述了CNN的核心组件: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 深入讲解了卷积操作的原理,包括卷积核、步长、填充等参数的作用。 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池化操作(如最大池化、平均池化)及其在降低维度、提取显著特征方面的作用。 分析了CNN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计算机视觉任务中的典型应用,并介绍了一些经典CNN架构(如LeNet、AlexNet、VGG、ResNet)的设计思想和演进过程。 第五章:循环神经网络(RNN)与序列模型 本章详细介绍了RNN的设计思想,如何通过引入循环连接来处理序列数据,并理解序列中的时间依赖性。 重点讲解了RNN的变种,如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并深入分析了它们在解决梯度消失/爆炸问题、捕捉长期依赖性方面的优势。 讨论了RNN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中的广泛应用,如文本生成、机器翻译、情感分析、语音识别等。 介绍了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如何使模型在处理长序列时更有效地聚焦于重要信息。 第六章:生成对抗网络(GAN) 本章详细介绍了GAN的基本框架,包括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的对抗训练过程。 深入分析了GAN的训练原理,以及其在生成逼真数据(如图像、文本)方面的强大能力。 讨论了GAN在图像风格迁移、超分辨率、数据增强等领域的应用。 介绍了DCGAN、StyleGAN等改进的GAN架构,以及它们在提升生成质量和控制生成风格方面的进展。 第三部分:深度学习的应用与前沿 本部分将探讨深度学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前沿研究方向。 第七章: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 本章聚焦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具体应用,涵盖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如Faster R-CNN, YOLO)、语义分割(如U-Net, DeepLab)、图像生成与风格迁移(GANs)、人脸识别等。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如何构建和训练针对特定视觉任务的深度学习模型。 讨论了预训练模型的使用和迁移学习策略,帮助读者在有限数据的情况下快速构建高性能模型。 第八章: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本章深入探讨深度学习在NLP领域的应用,包括词向量表示(Word Embeddings)、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机器翻译(Seq2Seq模型、Transformer)、文本生成、问答系统、对话系统等。 重点介绍Transformer模型及其在NLP领域取得的革命性成就,如BERT、GPT系列模型。 讨论了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微调(Fine-tuning)策略,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模型解决各种NLP问题。 第九章:深度学习的其他应用与未来展望 本章拓展深度学习的应用范围,涵盖推荐系统、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时间序列预测、医疗诊断、自动驾驶等领域。 讨论了深度学习在多模态学习、图神经网络(GNN)等新兴方向的研究进展。 展望了深度学习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模型的可解释性、公平性、鲁棒性,以及与人类认知过程的结合等。 最后,鼓励读者积极探索和实践,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挑战。 本书力求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例,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掌握深度学习的核心技术,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各自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我真的有点意见。虽然是“世界著名计算机教材精选”,但不得不说,很多国外教材的中文翻译和排版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本书也不例外。首先,字体大小和行间距感觉不太协调,阅读起来有时候会觉得眼睛容易疲劳。特别是公式和代码块部分,字号和周围文本的对比度不够,需要我凑得很近才能看清楚。更让我困扰的是,一些重要概念的强调方式,比如粗体、斜体的使用,感觉有些随意,不像国内教材那样有明确的规范,导致我有时候会错过一些关键信息,或者反而被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细节吸引了注意力。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也略显生硬,感觉像是直接把不同部分的资料堆叠在一起,缺乏一个流畅的逻辑链条。插图和图表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图表线条模糊,标注不清,甚至有一些标注与实际内容略有出入,这对于理解抽象的概念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举个例子,在讲解某个关键算法时,图示本应是直观的辅助,但由于质量不高,我反而花了更多时间去猜测图中的意思,而不是直接从图上获取信息。此外,一些习题的答案没有提供,或者提供的答案不够详细,这对于自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我本来希望通过习题来巩固知识,结果却发现自己卡在了验证答案这一环节,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查找外部资料。总而言之,虽然内容是精华,但呈现方式的粗糙,确实大大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克服这些技术上的障碍。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我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虽然作为一本“原理与应用”的书,它涵盖了无线通信的各个方面,但对于某些核心原理的推导过程,我感觉写得不够深入。比如,在讲解香农定理或者某个调制解调算法的数学推导时,作者直接给出了结论,或者只写了关键几步,中间的很多数学变换和近似处理的过程并没有详细展开。这对于一个希望从根本上理解这些原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留下了很多疑问。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的参考资料,或者自己去把中间的推导步骤补全,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这种“跳跃式”的讲解方式,虽然可以缩短篇幅,但却牺牲了理论的严谨性和完整性。更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书名中提到了“应用”,但书中对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也相对肤浅。例如,在介绍某个新的无线技术时,书中只是简单地列举了它的应用场景,而没有深入分析该技术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挑战,比如功耗、成本、频谱效率、互操作性等具体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我也没看到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下,各种无线通信技术性能的量化比较和权衡分析。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理论知识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个能够指导实际工程实践的指南。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但现在看来,我还需要自己去努力搭建这座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示例代码,我感觉质量不高,而且实用性有限。虽然书中提到了一些应用,但提供的代码示例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只是伪代码,根本无法直接运行。即使有一些可以运行的代码,也往往是针对非常基础的场景,或者依赖于特定的、不易获取的开发环境。这让我很难通过实际的代码来验证书中理论的有效性,也无法通过修改代码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与实际应用更贴近的、可以直接在常见开发环境中运行的代码示例,并且能够有详细的注释,解释代码的逻辑和实现细节。例如,在讲解某个信号处理算法时,书中提供一段Python或MATLAB的代码,能够清晰地展示算法的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并且能够方便地进行参数调整。我曾经尝试过根据书中的描述自己编写代码,但由于细节缺失,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调试上,最终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体验让我觉得,书中的“应用”部分,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上的提及,而不是实际操作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在习题设置上,我个人觉得有些不足。虽然每章后面都配有习题,但这些习题的难度梯度并不明显。有一些习题过于简单,几乎就是对课本内容的复述,做起来没有什么挑战性,也无法真正检验我是否掌握了核心概念。而另一些习题,又突然变得非常困难,而且题目描述有时不够清晰,让我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感觉题目与所学内容关联不大。更让我感到头疼的是,很多习题的答案都没有提供,或者只提供了部分答案。对于自学者来说,习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如果连答案都无法核对,那么我很难知道自己是否做对了,或者做错的原因是什么。这让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网络资源,或者与其他学习者交流,才能找到答案,这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我希望这本书的习题能够更具代表性,能够覆盖到本章的各个知识点,并且能够有一个合理的难度递进,让读者能够逐步提高。同时,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或者答案,对于巩固和加深理解至关重要。我曾经尝试过做一些难题,但由于没有答案,我无法判断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这种不确定性让我感到沮丧。

评分

这本书的术语翻译,我觉得有时候会让我感到困惑。作为一本引进的教材,术语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然而,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一些关键的无线通信术语,在不同的章节或者不同的翻译者那里,出现了不止一种的译法。例如,某个重要的概念,在第一章可能是A的翻译,但在第五章就变成了B。这种不一致性,让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精力去记忆不同的译法,并且在理解时,需要时刻注意当前语境下的术语含义。我甚至怀疑,某些术语的翻译是否完全符合其在英文原版中的科学含义。这对于一个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我希望能够有一个统一的术语表,或者在首次出现术语时,能同时给出英文原文,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误解的可能性。我曾经就因为一个术语的翻译问题,与同学讨论了半天,才意识到我们是在讨论同一个概念,只是翻译不同而已。这种体验真的非常糟糕,影响了学习的连续性。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在这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让读者能够更专注于知识本身,而不是被这些枝节问题所困扰。

评分

这本书的数学推导部分,我认为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严谨。虽然无线通信离不开数学,但有些推导过程中的跳跃性过大,或者某些关键的假设条件没有明确说明。例如,在推导某个信道衰落模型时,直接给出了概率密度函数,而没有详细解释这个函数是如何从统计物理学角度推导出来的,或者在推导过程中,对某些随机变量的分布做了强假设,但并没有说明这些假设的合理性。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数学根源的读者来说,会留下很多疑问。我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其他的数学书籍或者论文,来弥补这些知识上的空白。我希望书中能够更加注重数学严谨性,在关键推导步骤给出详细的论证,并明确说明所做的所有假设。甚至,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的数学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的推导。我曾经在阅读一个重要公式时,因为对其中一个概率分布函数的来源不清楚,而无法完全理解公式的含义,不得不暂停阅读,去查找相关的统计学知识,这打断了我的学习节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觉得有时候会显得过于学术化,不够通俗易懂。虽然作为一本教材,使用专业的术语是必然的,但一些概念的解释,如果能够用更生动、更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将会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例如,在解释某个复杂的编码算法时,书中直接引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专业术语,而缺乏一个贴近生活的类比来帮助读者建立初步的认知。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写给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看的,而不是为广大初学者设计的。我希望书中能够适当增加一些通俗化的解释和类比,或者将复杂的概念分解成更小的、易于理解的单元。我曾经在阅读关于纠错码的章节时,由于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到茫然,不得不暂停阅读,去查找一些科普性的解释,才逐渐理解了其基本原理。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普及”和“精深”之间,可能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的图表质量,我觉得有待提高。虽然书中包含了不少图表,用于辅助理解各种概念,但很多图表的清晰度和信息量都不足。例如,一些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图,线条过于细弱,难以分辨具体的波形细节;一些星座图,点密集且模糊,无法清晰地看出信号的分布;一些系统框图,元件之间的连接线过于拥挤,标注文字太小,难以辨认。这使得我不得不依赖于文字描述来理解图表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直接从图表中获取直观的感受。我希望图表能够更清晰、更具信息量,并且标注清晰,易于阅读。例如,能够通过调整线条粗细、颜色对比度,或者放大关键细节来突出重要信息。我曾经在理解一个复杂的MIMO系统框图时,由于图表本身过于混乱,花了很长时间才理清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这大大影响了我的学习效率。

评分

书中对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提及,我觉得比较滞后。虽然这本书是“第3版”,但相较于当下飞速发展的无线通信领域,书中对一些新兴技术,如5G的更深层次应用(如URLLC、mMTC的实现细节)、6G的研究方向、边缘计算在无线通信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如智能波束赋形、信道预测)等内容的介绍,显得不够充分和深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加紧跟时代步伐,不仅介绍现有的成熟技术,也能为读者勾勒出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蓝图,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例如,书中对Wi-Fi 6/6E/7的介绍,仅仅停留在基本速率和协议层面,而没有深入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比如在大规模连接场景下的表现,或者在VR/AR等新兴应用中的潜力。同样,对于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书中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或研究方法。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侧重于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引领读者探索未来技术方面,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希望下一版能够更加积极地拥抱新技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无线通信领域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我觉得可以再优化一下。它似乎是按照一个相对传统的、由基础到进阶的顺序来编排的,比如先讲信号的基本概念,然后是信道模型,再到各种调制解调技术,最后是一些高级话题。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种顺序有时候会让我感到有些脱节。例如,在刚开始学习某些基本概念的时候,书中就已经提及了一些在后面章节才会详细讲解的更高级的技术,这些先期提及的概念对我来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上下文,反而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我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向前或向后翻阅,才能理解某些断言的含义,这打断了我的阅读流畅性。而且,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关联性也并非总是那么紧密。有些章节感觉像是独立的单元,学习完之后,并没有立刻体会到它如何融入整体的无线通信知识体系中。我希望能够有一个更清晰的脉络,让我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甚至,一些早期章节中引入的例子,直到很久之后才得到充分的解释,这种“伏笔”的方式,对于需要即时反馈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不够友好。另外,我认为可以增加一些跨章节的习题,强制读者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这样更能体现“原理与应用”的融合。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没问题

评分

好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哥喜欢啊,我们都

评分

很好,专业技术

评分

还没看,质量不错。

评分

整体数学的东西少,简介多

评分

好书

评分

作为待选教材购买,京东包装很好,是正版图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