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较好地体现现行高等师范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覆盖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高频电路实验*基础的实验项目
在保证基础性、科学性的前提下,更力求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内容简介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在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力求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共6章,内容包括电子技术实验基础知识、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高频电路实验、电子电路调试与故障检测技术、常用元器件及测量仪器介绍,教学学时为60~70学时。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理工科大学电子技术基础的实验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电大、函大及自学考试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是一本适用面较宽的实验教学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电子技术实验基础知识
1.1 电子电路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
1.1.1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1.1.2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的一般要求
1.1.3 误差分析与测量结果的处理
1.1.4 测量仪器的阻抗对测量的影响
1.1.5 接地、电源接地
1.2 电子技术实验中基本电量的测量
1.2.1 电阻的测量
1.2.2 电容的测量
1.2.3 电感的测量
1.2.4 电压的测量
1.2.5 电流的测量
第二章 模拟电路实验
实验2.1 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2.2 晶体管特性鉴别和测试
实验2.3 放大器静态工作点和放大倍数的测量
实验2.4 结型场效应管共源放大电路
实验2.5 射极跟随器性能测试
实验2.6 负反馈放大器
实验2.7 差动放大器
实验2.8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实验2.9 集成运算放大器测试
实验2.10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
实验2.11 RC桥式振荡器
实验2.12 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
第三章 数字电路实验
实验3.1 TTL与非门参数测试及使用
实验3.2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一)
实验3.3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二)
实验3.4 基本RS触发器和D触发器
实验3.5 JK触发器
实验3.6 计数器及其应用
实验3.7 脉冲分配器及其应用
实验3.8 4位双向移位寄存器
实验3.9 传输门的使用
实验3.10 555集成定时器及其应用
实验3.11 D/A、A/D转换器
实验3.12 数字抢答器设计
实验3.13 交通灯控制电路
第四章 高频电路实验
实验4.1 LC与晶体振荡器
实验4.2 通频带展宽
实验4.3 非线性波形变换
实验4.4 变容二极管调频器与相位鉴频器
实验4.5 幅度调制与解调电路
实验4.6 锁相调频与鉴频
实验4.7 函数信号发生器
实验4.8 集成乘法器混频
实验4.9 小信号调谐放大电路
第五章 电子电路调试与故障检测技术
5.1 调试技术
5.1.1 调试前的直观检查
5.1.2 调试方法
5.1.3 调试注意事项
5.2 故障检测
5.2.1 故障现象和产生故障的原因
5.2.2 检查故障的一般方法
第六章 常用元器件及测量仪器介绍
6.1 常用元器件
6.1.1 电阻器和电位器
6.1.2 电容器
6.1.3 电感器
……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由中国高等学校电子教育学会组织富有教学经验和教材编写经验的教师,根据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学校电子类实验教材的现状共同编写而成的。本书编写时参照了现行高等师范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自制定至今已有多年,在这期间电子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大量各种功能的集成芯片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教学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因此,本书内容在保证基础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力求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按总学时60~70学时编写,全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电子技术实验基础知识”较为完整地介绍了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中一些常用电量的测量方法;第二章“模拟电路实验”共优选了12个基础性的实验,可以对学员进行较为全面的模拟电路基础性训练;第三章“数字电路实验”安排了13个实验,选用目前电子设计中应用较多的集成电路芯片,这些实验内容均可在相应的数字实验箱上完成;第四章“高频电路实验”安排了9个实验,这些实验既考虑到基础性,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综合性,基本覆盖了高频电路的各知识点,体现了近几年高频实验工作的成果;第五章“电子电路调试与故障检测技术”介绍了调试技术和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第六章“常用元器件及测量仪器介绍”介绍了常用元器件及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技术指标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理工科大学相关专业的实验课教材,也可用于函授及自学考试教材,是一本适用面较宽的教学用书。
《光影流转:数字影像的艺术与技术》 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场探索数字影像背后奥秘的旅程。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我们每天接触的,从手机拍摄的照片到电影院里的大片,再到博物馆里的数字艺术品,这些“光影”是如何被捕捉、创造、加工并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出发,逐层剥开数字影像的神秘面纱,触及那些驱动现代视觉体验的核心技术,并一同感受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 第一章:像素的诞生——光影的数字化 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光是什么?颜色又是如何被感知的?这一章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人眼感知色彩的生理机制,以及物理世界中的光波与颜色之间的关系。随后,我们将探讨光如何被转化为数字信号,即“数字化”的过程。这涉及到感光元件(CCD和CMOS)的工作原理,它们如何将入射光转化为电信号,以及采样和量化的概念,这些都是构建数字图像的基石。我们将深入了解像素(Pixel)的定义,它是如何构成一副图像的最小单位,以及分辨率(Resolution)的概念,它直接决定了图像的细腻程度。我们会讨论不同类型的图像格式,如JPEG、PNG、TIFF等,它们各自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例如,JPEG的压缩机制如何平衡文件大小与图像质量,而PNG则为何适合需要透明背景的图形。这一章的重点在于理解,我们看到的每一个色彩斑斓的画面,都源于无数个微小、离散的像素单元,它们共同构成了数字世界的视觉基础。 第二章:色彩的语言——数字世界的调色板 色彩是数字影像的灵魂。本章将深入探讨数字图像中的色彩模型。我们将详细介绍RGB(红、绿、蓝)模型,它是大多数电子屏幕显示色彩的基础,解释了为什么通过混合不同比例的红、绿、蓝光,可以产生出几乎所有我们能看到的颜色。同时,我们也会介绍CMYK(青、品红、黄、黑)模型,它在印刷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及HSV(色相、饱和度、明度)模型,它更贴近人类对颜色的直观感受,在图像编辑软件中广泛应用。理解这些色彩模型,是进行精准色彩调整和还原的关键。我们将探讨色彩深度(Color Depth)的概念,例如8位、16位色,它决定了每种颜色能够表达的色调数量,以及它对图像细节和色彩过渡的影响。这一章还将涉及色彩空间(Color Space)的概念,如sRGB、Adobe RGB、ProPhoto RGB等,不同的色彩空间具有不同的色域,影响着图像能够显示的颜色范围。我们将讨论为什么在跨设备、跨媒介传输图像时,色彩管理(Color Management)如此重要,以确保色彩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三章:图像的魔法——编辑与增强的艺术 一旦图像被数字化,它就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本章将聚焦于数字图像的编辑和增强技术。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图像调整入手,如亮度、对比度、色阶、曲线等,理解它们如何影响图像的明暗和色彩关系。随后,我们将探索更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去噪(Noise Reduction),它如何清除图像中的颗粒感,使画面更加纯净;锐化(Sharpening),它如何增强图像的细节和轮廓,使之更加清晰。我们将讨论图层的概念,这是现代图像编辑软件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允许我们对图像的不同部分进行非破坏性编辑,如同叠加不同的透明胶片,为创意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蒙版(Mask)技术也将被详细介绍,它能够选择性地应用调整或效果,实现精细的区域控制。我们将触及图像修复(Image Restoration)技术,例如去除污点、划痕,甚至修复老旧照片的损伤。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一些更高级的图像合成(Image Compositing)和视觉特效(Visual Effects)的基础原理,以及它们在影视制作和数字艺术中的应用,例如抠像(Keying)和合成(Compositing)。 第四章:动态的光影——视频的诞生与处理 从静态的图像到流动的画面,视频是数字时代最引人入胜的媒体形式之一。本章将把焦点转移到视频领域。我们将从视频的基本构成元素——帧(Frame)开始,理解视频是如何通过连续播放的静态图像来模拟运动的。我们将介绍视频的帧率(Frame Rate),例如24fps、30fps、60fps,它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流畅度。我们将探讨视频的分辨率,如720p、1080p、4K,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清晰度。本章将深入讲解视频编码(Video Encoding)与解码(Video Decoding)的基本原理。我们将介绍常见的视频编码格式,如H.264(AVC)、H.265(HEVC),以及它们如何通过高效的压缩算法来减小视频文件的大小,同时尽量保持图像质量。我们将讨论视频容器格式(Container Format),如MP4、MOV、MKV,它们如何将视频、音频以及字幕等多种信息打包在一起。此外,我们还将简要介绍视频剪辑(Video Editing)和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的基本流程,以及色彩校正(Color Correction)和调色(Color Grading)在视频叙事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第五章:空间的构建——三维世界的数字呈现 数字技术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三维空间的构建与表现。本章将带领读者探索三维图形的生成与渲染过程。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多边形建模(Polygon Modeling)开始,理解三维物体是如何由点、线、面构成的。我们将介绍UV展开(UV Unwrapping)的概念,它将三维模型的表面“展开”到二维平面上,以便进行纹理贴图(Texture Mapping)。纹理贴图是赋予三维模型真实感表面的关键技术,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的纹理,如颜色纹理、法线纹理、高光纹理等。本章还将重点讲解光照(Lighting)和阴影(Shadows)在三维渲染中的作用,它们是构建逼真三维场景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将介绍不同的渲染技术,例如光线追踪(Ray Tracing)和光栅化(Rasterization),以及它们在生成高质量三维图像时的原理和区别。我们将讨论摄像机(Camera)在三维空间中的设置,以及视角(Field of View)和景深(Depth of Field)对最终画面效果的影响。最后,我们将简要介绍动画(Animation)的基本原理,它是如何通过一系列连续的三维模型变化来创造动态影像的。 第六章:视觉的未来——交互与沉浸的探索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正在向着更具交互性和沉浸感的方向迈进。本章将展望数字影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它们如何通过创造虚拟的三维环境或将数字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我们将分析虚拟现实头显(VR Headsets)和增强现实眼镜(AR Glasses)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实现沉浸式交互。我们将讨论全息投影(Holography)的原理与发展,以及它在未来可能带来的三维立体显示革命。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领域的一些前沿技术,例如图像识别(Image Recognition)、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和人脸识别(Facial Recognition),这些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与数字世界互动的方式。最后,我们将思考数字影像技术与人工智能(AI)的融合,以及AI在图像生成、内容创作、甚至是理解图像内容方面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光影流转:数字影像的艺术与技术》是一本旨在激发读者好奇心、拓宽视野的读物。它不提供具体的电路图或代码实现,而是侧重于概念的理解、原理的剖析以及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创造力。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再仅仅是数字影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运作机制,甚至从中获得灵感,参与到未来的视觉创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