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馆丛刊30:张炳厚疑难怪病验案实录

明医馆丛刊30:张炳厚疑难怪病验案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炳厚,张胜容,赵文景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疑难杂症
  • 张炳厚
  • 验案
  • 医案
  • 明医馆丛刊
  • 传统医学
  • 临床经验
  • 疾病案例
  • 中医药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701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41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为神医怪杰张炳厚携弟子所做,内容虽存在相对的独立性,但将张炳厚教授的学术见解贯穿全书始终,足以示范,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且蕴含大量的临床诊疗精华,是值得广大临床医生借鉴参考的珍贵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中收集了神医怪杰张炳厚临床中中医症状资料齐全、书写规范的52种疾病,131个验案,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历代先贤的中医理论为依据,对辨证鲜明、证法方药丝丝入扣、治疗效果卓越的代表性医案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张炳厚,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及国家第一批师承博士后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北京中医医院大内科主任及肾病科主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老教授协会医学分会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及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北京中医》杂志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评审委员会顾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内科疾病医案

一、湿温发热/

二、咳嗽/

(一)外感风热证/

(二)表寒里热证/

(三)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四)脾肾两虚证/

(五)肺肾阴虚证/

三、喘证/

痰热蕴肺证/

四、肺癌/

痰热毒蕴证/

五、心悸/

气阴两虚证/

六、胸痹/

(一)气血两虚证/

(二)肝郁气滞证/

(三)血虚肝郁证/

(四)气虚血瘀证/(五)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

七、痞满/

(一)湿浊困脾证/

(二)脾虚湿滞证/

(三)脾胃虚弱证/

(四)脾胃不和,湿食阻滞证/

八、纳呆/

(一)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

(二)脾胃虚弱,湿食痰阻滞证/

九、胃脘痛/

(一)肝胃不和证/

(二)脾胃虚弱,湿食阻滞证/

十、吐酸/

肝胃不和,湿痰化热证/

十一、便秘/

(一)气虚证/

(二)血虚证/

(三)脾阳不足兼血虚,寒积内结证/

十二、泄泻/

(一)脾虚湿盛证/

(二)脾肾阳虚证/

十三、腹痛/

寒凝血痹证/

十四、胁痛/

(一)肝胆湿热证/

(二)肝郁脾虚证/

十五、郁证/

肝郁心脾两虚证/

十六、不寐/

(一)心肾不交证/

(二)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证/(三)阴虚内热证/

(四)脾虚痰热证/

(五)肝气郁结,痰火上扰证/

附:自拟枣仁安神汤/

十七、水肿/

(一)风水泛滥证/

(二)脾肾阳虚证/

(三)脾肾两虚,湿热蕴结,脉络瘀阻证/

(四)肾阴亏虚,水湿内停证/

十八、淋证/

(一)湿热内蕴证/

(二)肾阳虚证/

(三)阴阳两虚,下焦湿热证/

(四)阴虚湿热证/

十九、尿浊/

肾阴阳两虚证/

二十、肾衰/

(一)脾肾两虚证/

(二)气阴两虚,浊毒内蕴证/

二十一、眩晕/

(一)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

(二)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肝风内

动证/

二十二、头痛/

(一)肝肾阴虚,清窍失养证/

(二)脾胃气虚,头目失养证/

(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四)气滞血瘀证/

(五)风痰上扰证/

(六)阴虚阳亢,虚火上炎证/

(七)中气不足证/二十三、中风/

阴虚风动证/

二十四、痿证/

气血两亏证/

二十五、癫痫/

心肝郁热,痰热迷窍证/

二十六、消渴病肾病/

肾阴阳两虚,下焦湿热证/

二十七、内伤发热/

(一)三焦湿热,热重于湿证/

(二)中焦湿热,湿重于热证/

二十八、面痛/

(一)肝肾阴虚,肝风上扰证/

(二)气血不足,风邪外袭证/

(三)肝血不足证/

二十九、痹证/

(一)风湿热痹证/

(二)气血两虚证/

(三)风寒湿痹化热证/

(四)肝肾阴虚证/

(五)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六)风寒湿痹证/

(七)肾虚,风寒湿痹证/

(八)肝肾亏虚,风寒化热证/

(九)阴虚内热,瘀血阻络证/

(十)阴虚内热,筋骨失养证/

(十一)阴阳两虚证/

三十、腰痛/

肾虚,风寒痹阻证/

三十一、汗证/

气阴两虚证/三十二、梅核气/

气滞血瘀,肺胃不降证/

三十三、血证/

(一)肌衄/

(二)便血/

(三)尿血/

三十四、瘰疬、虚劳/

痰凝气滞,气血两虚证/

第二章

五官科疾病医案

一、耳鸣/

(一)脾胃气虚证/

(二)肝肾阴虚证/

二、耳聋/

肝火上炎,清窍闭阻证/

三、鼻渊/

肝肺郁热夹痰证/

四、鼻鼽/

(一)外感风寒兼郁热,肺窍失宣证/

(二)阴虚肺热证/

第三章

女科疾病医案

一、痛经/

(一)气血不足,冲任虚寒证/

(二)寒凝血滞证/

二、经前头痛/

肝郁气滞血瘀证/

三、滑胎/气血不足,胎热胎元不固证/

四、男女同治不育不孕症/

五、性早熟/

气滞血瘀证/

第四章

男科疾病医案

一、寒疝/

肝肾虚寒证/

二、遗精/

肾虚不固证/

三、早泄/

阴虚火旺证/

四、阳痿/

肾阴阳两虚证/

第五章

皮肤科疾病医案

一、蛇串疮/

血热毒盛证/

二、瘾疹/

(一)血热夹风证/

(二)阴虚火旺,血燥挟风证/

三、风瘙痒/

血虚血燥证/

四、粉刺/

阳明胃热证/

五、油风/

肝肾阴虚证/


精彩书摘

  一、湿温发热

  病案

  陶某,女,15岁。2014年7月22日初诊。

  【初诊】5天前受寒后出现发热,午后5~6点体温最高达39��3℃,恶风,无汗出,头涨痛如裹,项部僵硬疼痛,3天前出现全身皮疹,不痒,昨日出现左肩、肘、腕、指间关节疼痛,周身乏力,无咽痒,血常规正常。现干咳无痰,咽痒,痒则咳,无胸闷,口不干,不欲饮水,纳食不馨,不欲思冷食,大便不爽,3~7日一行,小便正常。脉浮细数滑,舌苔黄厚。既往史:左下肢疼痛;胆石症;高脂血症;先天性脊柱裂。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理化检查:未查。

  【中医诊断】湿温发热。

  【辨证】卫气同病,湿热内阻。

  【病证分析】患者感受湿热之邪,正邪交争,故而发热;湿热内阻,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故头涨痛如裹,项部僵硬疼痛,关节疼痛。

  【治法】辛凉解表,甘寒清解。

  【方药】三石汤加减。

  飞滑石20g肥知母10g金银花15g生石膏30g(先煎)

  北杏仁20g白通草10g生晒参20g寒水石30g(先煎)

  生鳖甲30g生甘草20g淡竹茹12g

  7剂,日1剂,水煎服200ml,日2次。

  【二诊】2014年8月5日。服药后发热瘥,恶风、头涨痛、诸关节疼痛、干咳均消失。刻下症:胃脘胀痛,以胀为主,隐痛,无烧心反酸,无嗳气,纳食不馨,进冷食则胃胀满加重;大便不爽,必须服用泻下药方可,不大便则胃脘胀满加重;左下肢疼痛,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膝以下麻热痛。舌边前薄黄,中根厚,脉弦细数。处方:

  全当归30g青防风10g川羌活10g猪苓15g

  泽泻20g茵陈12g炒黄芩10g葛根10g

  白术15g苍术15g白芍15g赤芍15g

  忍冬藤30g知母12g炙甘草15g炒穿山甲6g

  炙马钱子0��6g(冲服)

  7剂,日1剂,水煎服200ml,日2次。

  【三诊】2014年9月9日。药后胃胀减轻,大便日行1次,排便无力,已停服泻下药,仍胃脘隐痛,进冷食则疼痛,左下肢及左足仍疼痛,疼痛时皮肤有灼热感,呈针刺样疼痛,畏寒,得热则舒,膝关节以下麻木乏力,骶部疼痛,双目干涩,脉沉细,舌苔薄黄。处方:

  生黄芪30g潞党参30g川桂枝15g赤芍15g

  白芍15g苍术15g白术15g忍冬藤30g

  炒穿山甲10g全当归30g大川芎30g炙马钱子0��6g(冲服)

  制乳香10g制没药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5g

  炙甘草20g炙水蛭6g三七粉3g(冲服)

  7剂,日1剂,水煎服200ml,日2次。

  【四诊】2014年9月15日。药后胃胀满减轻,3天前出现发冷后体温上升到39℃,后逐渐降至正常,无乏力,口中和,无自汗,无手足冷,纳可,大便干,5日未行,眠可。舌淡苔黄中根厚,脉弦细。处方:

  生黄芪30g潞党参20g全当归12g寸麦冬15g

  青皮12g陈皮12g建泽泻15g建神曲15g

  炙甘草30g绿升麻10g五味子10g炒黄柏10g

  肥知母10g大枣20g生石膏15g(先煎)

  7剂,日1剂,水煎服200ml,日2次。

  继服7剂而愈。

  三石汤加减广泛用于温病湿热蔓延三焦及里热、湿热之病证。湿热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或卫气合病者,三石汤主之。方剂组成:生石膏、寒水石、滑石、杏仁、金银花、竹茹、通草、甘草、金汁。本方微苦辛寒兼芳香,以紫雪丹的三石为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也;杏仁、通草宣通气分,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金银花清解热毒;金汁不用。温病学理论认为,邪留三焦的证候,实质上都是温(热)邪夹湿、湿热交蒸的证候。“三焦为行气化水之道路”“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而水道由三焦而行”,在湿热病过程中,三焦水道宣泄失常的临床症状就是湿热的表现。三石汤即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制方而成的,运用开上、宣中、导下的方法,以分清上下之热,清利三焦湿热。湿热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故以急清三焦为主。虽云三焦,但是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热俱化,且肺脏受湿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者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故虽以肺为要领,但胃与膀胱皆在治也,而三焦俱备矣,此为三石汤之奥义也。张炳厚教授用三石汤治疗高热日久不退时,必加人参(最好为生晒参)和鳖甲,是因热易伤气、热易伤阴故也。高热大汗出,加人参益其气津、敛其汗,以杜大汗亡阳。

  《温热论》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湿去热透,阳气得通,既不助邪,也不伤阴。张炳厚教授用三石汤治发热,必加知母,以泻火滋阴,伍以石膏取白虎之意也。

  【张炳厚治疗体会】用三石汤治疗高热患者,要注意其发热的特点(即卫气合病的发病特点):持续高热,入夜热势加重,服解热镇痛剂后汗出,热势稍缓,旋而热势又增,热至天明,热缓或减轻,翌日又如此。三石汤加制鳖甲、生晒参之义在于:长期持续高热,必损津液,用制鳖甲以补阴清热;持续高热患者,“壮火食气”,高热大汗出,大汗亡阳气,用生晒参大补气液,重补于气,实为拯危之举措,所谓“留人治病也”。用三石汤治疗高热患者,服药方法与一般有异,破其服药1日2~3次之常规,而是不分昼夜,频频进药,约30分钟1次,效果良好。

  (谢新才整理)


前言/序言

医之有方案,犹刑名家之例案也。西医有方案,中医也有方案,但二者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中西医都以症状、体征为第一手资料和依据;相异的是西医还需借助理化检查为诊断依据,中医则直接以症状体征,即望、闻、问、切四诊所得为依据,用中医证候分类,综合辨证,找出其病因、病机、病位,作为治疗的最终依据。

作为一名中医医生,在辨证方面,我主张:一是辨证必须遵守五大原则,即症状要全面确切、围绕主症进行辨证、在病程的发展中进行辨证、个别症状往往是辨证的关键、既要辨证又要辨病。二是四诊八纲、证候分类必须结合运用,以脏腑辨证为核心。

在治疗方面,“西医治病用药,中医治病用方”。中医制方非常严谨,君、臣、佐、使四者使用合宜,才能切合病情,提高疗效。中医有成方,所谓成方,都是历代前贤和现代名医经过多年反复临床实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创出的,是中医的瑰宝。我用成方,讲究“师其法,不拘其方,不泥其量,治贵权变”,此处关键在于“治贵权变”。每一个成方的方剂组成均有一定的原则,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综合考虑四季变迁、地理气候、男女老幼、体质强弱、精神刺激等不同情况,这即是“治贵权变”。孟子言: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巧者何?变通之谓也。巧,其实不出规矩,人可即规矩以求巧。欲用成方,必先审患者其证,一定要加减化裁,才能切合病情,收到满意效果。谓“学古不泥古,求变不离宗”。

除用成方外,我还常用自己的经验方和自创的类方。何谓类方?类方即是治疗一种疾病时,先或选一个成方,或自拟一个方,作为基础方,治疗该病的共性。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再用中医理论对该病(如失眠)进行辨证,找出病因病机,确定相对之药物,加减变通,解决该病(如失眠)的个性。类方从简驭繁,辨证简洁,疗效卓著,便于掌握,让学者有所适从。所以说类方值得研究。

综上所述,我对成方的使用有独特经验,加之我对“不传之秘”的药物用量颇有研究,擅用虫蚁药,讲究引经报使,所以广大同仁和患者赞誉我:“用方新颖,遣药奇特,擅治疑难怪症,独树一帜,可谓医林怪杰”。

本书为集体创作,立足在继承的基础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中医学术体系。本书中收集中医症状资料齐全、书写规范的52种疾病,131个验案,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历代先贤的中医理论为依据,选择辨证鲜明、证法方药丝丝入扣、论治卓越的代表性医案,进行解析。编者均为我的得意高徒,内容虽存在相对的独立性,但将我的学术见解贯穿全书始终,运用得淋漓尽致,足以示范,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且蕴藏大量的临床诊疗精华,是值得广大临床医生借鉴参考的珍贵文献。不足之处亦请同仁学者批评指正。

张炳厚

2015年11月30日



《医海撷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 卷首语 岐黄之道,博大精深,历经千载,薪火相传。古之圣贤,以仁心仁术,济世救民;近现代名医,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中医的智慧与实践推向新的高度。本书《医海撷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便是汇集了多位名老中医的毕生心血与临床绝学。他们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尤其在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宝贵而独特的经验。本书并非理论的堆砌,而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深入临床一线,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病案,经过细致的辨证施治,最终取得显著疗效的真实记录。 本书旨在为广大中医同道,乃至对中华医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借鉴、启迪的平台。我们深知,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在于“活法”,而名老中医的经验,正是“活法”最生动的体现。书中每一则医案,都凝结着作者对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对病机传变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治疗方药的独到选择。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临床实践的有力支撑。 本书收录的医案,涵盖了内、妇、儿、外、骨伤等多个科室,涉及的病种广泛,既有常见多发病,也有少见疑难症。作者们在这些医案中,无不展现出深厚的中医功底,以及灵活变通的治疗思路。他们或善用经典名方,化裁出神入化;或自拟效方,组方精巧,疗效卓著;或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上,各有独到之处,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让更多中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中医师,在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的同时,更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广大患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魅力,认识到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优势,重拾对中医治疗的信心。 《医海撷珍》,取义于大海捞针,大海即医学的浩瀚,而针即是那些珍贵而独特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如同颗颗珍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我们相信,本书的问世,必将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正文 第一章 脾胃论治:消化系统疑难病案精粹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失调,常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不乏一些缠绵难愈、棘手的顽疾。本章汇集了多位名老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方面的临床经验,展现了他们如何以脾胃为核心,辨析病机,制定治法,取得满意疗效。 案一:顽固性腹泻的脾胃调理 患者,李某,男性,55岁。素体虚弱,常年受腹泻困扰。大便次数多,呈稀水样,夹有少量粘液,无脓血。食欲不振,腹部隐痛,喜温喜按。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细弱。此患者病程日久,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故见腹泻不已。 治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止泻固涩。方用理中丸加减: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陈皮、茯苓、砂仁、山药、乌梅。 初诊,药用三剂。患者服药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疼痛缓解,食欲略有改善。继诊,上方加减,去乌梅,加薏苡仁以健脾利湿。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治,患者腹泻症状基本控制,大便成形,食欲亦恢复正常。巩固治疗期间,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健脾养胃。最终,患者多年缠绵的腹泻得以痊愈。 名家点评: 此例案凸显了辨证准确的重要性。患者虽有腹泻,但其舌脉、症状均指向脾胃虚寒,而非单纯的湿热。故而,温中散寒,健脾运化是关键。理中丸是温中健脾的经典方剂,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症状,加减化裁,如加陈皮、茯苓以健脾渗湿,砂仁、山药以益气健脾、消食止泻,乌梅以酸涩固脱,皆体现了灵活运用之功。后期以补中益气汤巩固,更是顺应了“久病必虚”的原则,由标本兼治转向扶正固本,以绝后患。 案二:胃脘疼痛与呃逆的肝胃不和论治 患者,王某,女性,42岁。长期胃脘胀痛,呈阵发性,嗳腐吞酸。近期出现阵发性呃逆,声响嘶哑,迁延不愈,严重影响进食和休息。情绪易激动,常因生气而加重症状。舌红,苔薄白,脉弦。此患者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调,故见胃痛、呃逆等症。 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 初诊,药用三剂。患者服药后,胃脘疼痛有所减轻,呃逆次数亦减少。继诊,上方加减,考虑到患者情志因素,加郁金以疏肝解郁。同时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思虑。 经过数周治疗,患者胃脘疼痛基本消失,呃逆亦显著缓解,已不再影响正常生活。为巩固疗效,后以逍遥散加减,养血疏肝,调和脾胃。 名家点评: 肝胃不和是临床常见病证,尤其易在情绪波动时诱发。本案患者的呃逆,乃肝郁气滞,胃气上逆所致。四逆散乃疏肝解郁之要方,旋覆代赭汤乃降逆止呃之良药。二方合用,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和胃降逆,可谓切中病机。后期加郁金,进一步加强疏肝之功;逍遥散则从整体上调理肝脾,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此案再次证明,中医治疗疑难杂症,不仅要关注局部症状,更要从整体入手,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机升降。 (本书后续章节将继续收录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骨伤科等领域的疑难怪病验案,以及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的应用经验,敬请期待。) 二、妇科病案:月经不调与不孕症的辩证施治 女性以血为本,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月经的异常,往往预示着妇科疾病的存在。本章将呈现名老中医在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以及女性不孕等妇科疑难杂症方面的丰富经验。 案一:经期延长的虚寒证调理 患者,张某,女性,30岁。平素月经周期尚规律,但近半年出现经期延长,每次月经来潮持续7-10天,量多色淡,质稀,伴有腰腹酸痛,神疲乏力。经前乳房胀痛,情绪低落。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此患者为脾肾阳虚,冲任不固,不能摄血所致。 治以温阳益气,固冲止血。方用温经汤加减: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桂枝、延胡索、艾叶、续断、鹿角胶。 初诊,药用五剂。患者服药后,腰腹酸痛减轻,经量有所减少。继诊,上方加减,考虑其情绪因素,酌情加入香附以理气解郁。同时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劳累。 经过两个月调治,患者月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经期缩短至5-6天,量亦回归正常。为进一步巩固疗效,以八珍汤合桃红四物汤调理,以期气血双补,固摄有力。 名家点评: 经期延长,量多色淡,腰腹酸痛,神疲乏力,舌淡脉迟,均是脾肾阳虚,冲任不固的典型表现。温经汤乃温里散寒,调经止血之要方,在此基础上,加入艾叶、续断、鹿角胶等,加强温阳固冲之功。后期以八珍汤合桃红四物汤,则是在温阳固摄的基础上,兼顾气血亏虚,做到标本兼顾,全面调理。 案二: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辨证施治 患者,陈某,女性,28岁。结婚两年未孕,月经周期40-50天,量少色暗,常有痛经,婚后性生活未避孕。检查提示排卵障碍。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此患者肝郁气滞,痰湿阻滞,瘀血内生,导致冲任二脉受阻,胞宫失养,故致不孕。 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调经。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桔梗、枳壳、香附、泽兰、炮姜、五灵脂。 初诊,药用七剂。患者服药后,痛经症状明显减轻,月经周期有所缩短。继诊,上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并建议患者配合基础体温监测,了解排卵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患者月经周期逐渐恢复正常,痛经消失,排卵期亦能观察到排卵迹象。在一个经周期后,患者成功怀孕。 名家点评: 女性不孕,病因复杂,排卵障碍是其中常见原因之一。本案患者症状复杂,肝郁、痰湿、瘀血并见,是导致排卵障碍的根本原因。血府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均是活血化瘀的经典方剂,结合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品,能够有效疏通瘀滞,改善胞宫环境,为受孕创造有利条件。此案的成功,体现了中医在调理复杂妇科病症方面的独特优势。 (本书后续章节将继续呈现更多内、妇、儿、外、骨伤等领域的疑难怪病验案,以及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的应用经验,敬请期待。) 三、儿科疑难病:小儿生长发育与常见疾病的独特见解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理特点独特,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与成人有显著区别。本章汇集了名老中医在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方面的经验,侧重于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等儿科常见难题。 案一:生长迟缓的健脾益气调养 患者,赵某,男性,5岁。发育较同龄儿童明显矮小,生长速度缓慢。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易于疲倦。舌淡,苔白,脉弱。此患儿禀赋不足,加之喂养不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力,故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治以健脾益气,养血生精。方用人参健脾丸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肉、砂仁、木香、陈皮、炙甘草。 初诊,药用十剂。患儿服药后,食欲有所改善,精神略有好转。继诊,上方加减,酌情加入发育宝(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以促进生长。同时嘱家长注意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睡眠。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治,患儿身高体重均有明显增长,精神状态佳。长期坚持调理,患儿生长发育逐渐追赶同龄人。 名家点评: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健,方能促进生长。人参健脾丸是健脾益气的经典方剂,能够温和地健运脾胃,促进食欲,改善消化吸收,从而为身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方药,并配合现代营养支持,使疗效更佳。 案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扶正祛邪 患者,刘某,女性,3岁。一年内反复出现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迁延不愈,影响正常生活。咽部红肿,咳嗽痰多,舌红,苔黄腻。此患儿素体虚弱,肺卫不固,易感外邪,复感邪气,故反复发作。 治以益气固表,清肺化痰。方用玉屏风散合参苏饮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苏叶、前荗、桔梗、川贝母。 初诊,药用五剂。患儿服药后,咳嗽减轻,痰量减少。继诊,根据发热情况,酌情调整药物。并建议家长加强患儿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经过数月的调治,患儿感冒次数明显减少,症状亦较前减轻。长期巩固治疗,患儿体质得到显著改善。 名家点评: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与其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有关。玉屏风散是益气固表的常用方,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外邪。参苏饮则有宣肺解表,散寒止咳之功。两者合用,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后期根据具体症状,加入川贝母等清肺化痰之品,标本兼治,疗效更著。 (本书后续章节将继续呈现更多内、妇、儿、外、骨伤等领域的疑难怪病验案,以及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的应用经验,敬请期待。) 四、其他领域疑难病案:内、外、骨伤等杂病诊疗思路 中医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内科病症的治疗,在外科、骨伤科等领域,同样有着独特而精妙的理论和实践。本章将呈现名老中医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方面的经验,展现中医在这些领域的广泛应用。 案一: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的秘方 患者,钱某,男性,60岁。因足部一处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创面渗液不断,局部红肿热痛,影响行走。舌红,苔黄,脉滑。此患者湿热蕴结,气血瘀滞,伤口久不愈合。 治以清热解毒,托里生肌。方用验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当归、赤芍、丹皮、甘草。局部外用散剂:煅炉甘石、枯矾、黄柏、青黛。 初诊,内服汤药,外用药膏。数日后,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缓解,渗液减少。继诊,上方加减,加入白术、茯苓以健脾利湿。局部用药继续。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治,创面逐渐愈合,最终康复。 名家点评: 疮疡久不收口,是临床常见棘手问题。本案患者疮疡久不愈,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服方药以清热解毒,活血生肌为主,外用方药则侧重于消炎止痒,收敛生肌。辨证准确,内外兼顾,方能收到良效。 案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药结合疗法 患者,孙某,女性,45岁。腰部疼痛,呈放射状向下肢牵引,伴有麻木感。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舌淡,苔白,脉沉。此患者肾虚督脉痹阻,气滞血瘀,故致腰腿疼痛。 治以补肾强腰,活血通络。内服方药:杜仲、续断、狗脊、骨碎补、当归、川芎、赤芍。配合针灸治疗:选取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环跳、承山等穴位。 初诊,内服汤药,并进行针灸治疗。患者服药后,疼痛有所缓解,针灸后,下肢麻木感减轻。继诊,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方药和针灸穴位。 经过数次治疗,患者腰腿疼痛及麻木感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显著改善。 名家点评: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骨伤科常见病。中医认为多与肾虚、瘀滞有关。内服方药以补肾强腰,活血通络,针灸则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及相关经络,疏通气血,缓解疼痛。针药结合,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途径。 结语 《医海撷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医案,更在于它传承了一种思想,一种治学态度,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这些经验,是名老中医们用毕生精力,以严谨的态度、丰富的学识、精湛的医术,从无数临床实践中提炼出的瑰宝。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疑难病症的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们传递了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我们深信,通过对这些宝贵经验的学习和传承,不仅能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更能激发我们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担当。愿本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沟通理论与实践,为中医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内容仅为示例,实际出版书籍可能包含更多、更详细的医案和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疑难怪病”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挑战。在我的认知里,这些疾病往往是医学的“盲区”,是那些常规治疗方案难以奏效的“硬骨头”。而《明医馆丛刊30:张炳厚疑难怪病验案实录》这本书,顾名思义,就是收录了张炳厚先生在应对这类棘手疾病方面的经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张老在面对复杂病情时的“化繁为简”的能力,他如何通过精湛的医术,深入病灶,找到问题的根源。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病症和处方,而是能够详细地阐述每一个病例的思考过程,比如,在遇到某个特殊症状时,张老是如何进行鉴别的?他又是如何排除其他可能性,最终锁定病因的?这种“推理”过程,对于我们学习者而言,其价值甚至超过了最终的治疗方案本身。我渴望从中学习到一种“治未病”的智慧,以及在疾病面前,不放弃、不畏难的医者精神。如果书中的案例能够涵盖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的治疗阶段,从初诊到复诊,再到最后的康复,那将是极大的补充。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希望提升自己在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尤其是在面对疑难杂症方面有所突破的人来说,都极具吸引力。

评分

初拿到《明医馆丛刊30:张炳厚疑难怪病验案实录》,就被书名中的“疑难怪病”四个字深深吸引。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存在许多让医生们也感到棘手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有着复杂多变的症状,其病因和病机更是难以捉摸。而张炳厚先生,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医者,能够将这些“疑难怪病”的验案集结成册,这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尽地展示张老是如何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将那些困扰患者的“怪病”一一化解。每一则验案,都可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战役”,都凝结着医者无数的思考和付出。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张老对每一个病患的仁心仁术,以及他如何将祖国医学的精髓,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之中。如果书中能配以病案分析,阐述其辨证思路、用药取舍的考量,以及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与调整,那将是对我们这些学习者最好的指导。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中医在解决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

评分

《张炳厚疑难怪病验案实录》,光听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极大的好奇心。所谓“疑难怪病”,往往是医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它们不遵循常规的疾病模式,症状错综复杂,让许多医者都感到头疼。而这本书将张炳厚先生的验案汇编在一起,无疑是对这些挑战性病例的一次深入探讨。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张老是如何以中医的视角,去剖析和理解这些“怪病”的。是怎样的辨证思路,让他能够洞察病机?是怎样的遣方用药,让他能够扭转乾坤?我希望每一则案例都能生动地呈现出诊疗过程中的细节,从患者的主诉、病史,到医生的望闻问切,再到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后的效果评估。这样的详实记录,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学习临床实践的后辈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想象着,通过阅读这些真实的案例,我能够学习到如何更敏锐地捕捉疾病的细微之处,如何更灵活地运用中医的理论知识,去应对那些看似棘手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病案集,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战胜医学难题的智慧史。

评分

张炳厚先生的《疑难怪病验案实录》,这名字一听就让人好奇,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秘境之门。我一直对那些难以捉摸、西医束手无策的病症颇感兴趣,总觉得中医的智慧能在这些“怪病”面前展现出独特的光芒。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份探索欲。从书名推测,这应该是一本临床实践的集大成之作,收录的都是张老在多年行医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挑战,也正是这些挑战,才更能检验出医者真正的功力。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疑难怪病”是如何被层层剥离、辨证论治,最终找到病根并治愈的。这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分享,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信念传递。如果书中能详细描述每一例病例的病史采集、望闻问切的细致观察、处方的开拟思路以及后续的疗效反馈,那将是多么宝贵的财富。我希望从中学习到一种“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一种“拨云见日”的医理,以及在面对复杂病情时,那份沉着冷静、坚定不移的医者风范。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医临床智慧,尤其是面对疑难杂症时,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

评分

“疑难怪病”这个主题,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对医学探索的渴望。在日常的认知中,许多疾病一旦被贴上“疑难”的标签,似乎就意味着治疗的渺茫。然而,张炳厚先生的《疑难怪病验案实录》却给了我们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珍贵的“探险笔记”,记录下张老在医学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他面对病人的关切,感受到他那份执着求索的精神。对于“怪病”的理解,中医有着其独特的体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这种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比如,一个看似寻常的症状,在张老的眼中,可能隐藏着不寻常的病机。他又会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等理论,去解读这些“怪象”?我多么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医案分析,解释张老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又是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的。这本书,不仅是对疑难怪病的记录,更是对中医智慧的一种生动展现,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应轻易放弃,而应以更深的理解和更精湛的技艺去迎接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