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魯迅作品精華點評本,讀懂魯迅的入門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 楊義,潛心研究五十年,以二十萬言點評,還原真實魯迅;選錄魯迅極重要、值得推薦給大眾閱讀的小說、散文、雜文等,兼顧思想性、文學性;點齣其精、評齣其華,在思想文化平颱上,與魯迅進行酣暢痛快的精神對話;楊義先生對魯迅作品的時代背景、寫作緣起、重大隱喻、典故軼聞、思想內涵、藝術特質加以點評,畫龍點睛,一針見血,文筆自由,但又生動可讀,力求吃透魯迅,把魯迅思想和文學的精髓揭示齣來,使讀者對魯迅有比較深入的感悟和理解,特彆適閤大眾讀者,包括大學生和高中生閱讀。
內容簡介
在今天,魯迅的作品仍有恒久的生命力或無可替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讀魯迅,可以療治膚淺,可以更深刻地瞭解何為中國和中國人。魯迅作品以凝縮的形態,蘊藏著一個革故鼎新的大時代的思想含量和審美含量,其中的精華,堪稱現代中國人必讀的民族典籍。 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是國內魯迅作品點評本。此三捲精選魯迅小說、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雜文等二百餘篇,殆可代錶一個“世紀巨人”的成就,亦可使讀者領略現代中國人文精神的綺麗河源。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楊義二十萬字妙評,揭示瞭魯迅思想和文學的精髓,力圖讓世人認知一個“經典魯迅”。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革命傢。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詩歌、翻譯作品等。其人其文對於“五四”以後的中國産生瞭深刻的影響。 楊義,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1998—200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講學,或任客座研究員、客座教授。 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20世紀中國文學圖誌》、《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敘事學》、《楚辭詩學》、《李杜詩學》、《中國古典文學圖誌》、《老子還原》、《莊子還原》、《墨子還原》、《魯迅文化血脈還原》等著作50多種,發錶論文500餘篇。
目錄
第一捲 小說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編
第二捲 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集
野草
野草外編
朝花夕拾
拾花之餘
舊體詩
書信
第三捲 雜文編年選集
在北京
在廈門、廣州
在上海(上)
在上海(下)
精彩書摘
《狂人日記》的“楔子”戲擬當時筆記小說的筆法,正文則以神誌紊亂的狂人手記的內心獨白形式,雖然題目藉用於俄國果戈理的《狂人日記》,但社會曆史的憂憤比果戈理氏遠為深廣。狂人的譫語、幻覺和非邏輯聯想,逼真地呈現齣一個精神迫害狂者的心理狀態,帶有可供病案研究的寫實作風,卻又在顛倒錯綜、語義雙關、奇言迭齣之間,指嚮非常深刻的社會文化批判的意義層麵,彌漫著濃鬱的象徵氣氛,顯示瞭白話文學巨大的隱喻功能。“楔子”雲 :“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候補是清朝官製,人員在吏部候選,每月抽簽,分發到各省各部,聽候委用。一個攻擊舊製度的狂者,就如此掉入舊製度的網絡之中,魯迅在新文化運動初起,就對退潮期的呂緯甫式的“蒼蠅怪圈”作瞭預言。
……
前言/序言
序言 楊義 呈獻在讀者麵前的這部《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凝聚瞭本人近二十年的心血。一九九五年將書稿送交香港三聯書店齣版時,我就根據可以傳世不衰的思想文化經典的應有的標準,遴選魯迅作品二百二十餘篇,在魯迅全部作品中擷取十分之一二作為精華,力圖讓世人認知一個“經典魯迅”。時隔近二十年,當北京的生活書店計劃重印這部精華集時,我重讀當年寫下的百餘篇簡短的點評,為它們的淺陋感到汗顔,因而狠下決心,補齊全部點評,並對所有點評進行脫胎換骨的修訂和拓展深化,以副我目下的學術能力和水平。這番努力,追求的是為一部精華文集作點評,理應點齣其精、評齣其華,選與評相搭配,使讀者能夠在一個思想文化精華的平颱上,進行酣暢痛快的、而不是八股老調式的或瞎子摸象式的精神對話。因而點評的篇幅,就由原來的三四萬字拓展為近二十萬字。盡管時間倉促,或不周密,但對我而言,已是“李長吉真欲嘔齣心頭血乃已耳”。 中國現代思想和文學,是有幸的。因為二十世紀中國之有魯迅,使二十世紀的文化和文學,增加瞭不少聲色、血性,以及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深度思考。魯迅藉文學而思想,使思想得以長久保鮮;魯迅藉思想而文學,使文學牽係著民族和曆史的筋骨血脈。他是中國現代文學之父,也是“五四”諸子中最燦爛、也最不能說盡的思想者。 “魯迅”這個筆名,是一九一八年五月在《新青年》第四捲第五號發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時,首次使用的,至今已近一百年瞭。百年歲月並沒有使魯迅作品顔色凋殘,滋味減淡,以至今天讀魯迅的書,依然有一種辛辣的思想智慧被釋放的痛快感。讀他的文學而能夠從思想深處感到辛辣、感到痛快,進而從辛辣、痛快中,感到生命力的汩汩啓動,魯迅以外似乎很難找到另外的人。隻要你的思想不麻木、不輕薄,不受某些成見所控製,你都會感受到魯迅以刻骨銘心的深刻性和焦灼不已的憂患意識,關注著中國人的精神,關注著中國的命運,他是奴役體製和奴纔心理的不可調和的敵人。有些利益集團壓迫他,有些苟安求存者討厭他,他們自有理由。但魯迅從來不迴避也不畏怯這一點,他生前受過“冷箭”,身後也受得起“冷箭”,“那怕你銅牆鐵壁!那怕你皇親國戚!……”。 看見瞭毀譽不一的種種議論,再從魯迅作品閱讀中體驗那種辛辣的痛快感,就更能感覺到不痛就不快,不痛就不能狠下心來作齣深度的曆史和精神的反思。既然要對生命相許的老大而貧弱的民族和它的思考者本人進行曆史理性的反思,既然要“抉心自食”,豈能不“創痛酷烈”?痛而後快,這是一種精神的錘煉、淬火和釋放,精神的乾將莫邪不是在花柳叢中、而是在烘爐烈火中煉成的,由此而産生剛毅的擔當意識和創造意識。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要“在冰榖中救齣死火”,讓它繼續燃燒;就是要打齣“火焰的怒吼,油的沸騰,鋼叉的震顫相和鳴”,邊沿開著慘白色的曼陀羅花的地獄,“肩住瞭黑暗的閘門”,放青年一代“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他的終極關懷,在於這麼一條因果鏈:由人的覺醒,達緻民族的振興。這是人類性的,也是民族性的,二者不能割裂。 沒有理由不承認,魯迅是一位真正以人為本,並為之除蟲固本的戰鬥者。自語義學而言,本就是根柢,在木的下方以一橫來標示,正如在刀口以一點標示“刃”,齣自同樣的原始造字法。根柢的根,是蔓生的根,柢是直生的根。因而魯迅在一九○八年,就將以人為本錶述為“根柢在人”,“首在立人”。在如何立人上,魯迅尤其注重精神,不僅呼喚“精神界戰士”的齣現,而且認為“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瞭”。《狂人日記》以滿紙荒唐言製造強烈的精神衝擊力,它查看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的曆史,卻從字縫裏看齣都寫著“吃人”,所吃掉的不隻是人的肉體,更嚴重的是吃掉人的精神。“哀莫大於心死”,精神的萎縮,是民族的最大悲劇。因而魯迅始終堅持解剖和改造國民性,思考著如何鑄造剛健清新、生命力充溢的“民族魂”。 在解剖國民性中,魯迅最痛心疾首的是四性:一是奴性,或阿Q性,麻木以求苟存;二是剝皮性,或暴君性,殘暴以逞威權;三是二醜性,或叭兒狗性,流言蜚語而討好獻媚;四是流氓性,或《水滸》中的牛二性,非法耍橫而鬍攪蠻纏。正是針對充其量也不過是“在瓦礫場上修補老例”的這四種習性,他總結雷峰塔倒掉的教訓時,反對寇盜式的破壞和奴纔式的破壞,觀人省己,保護國傢柱石不讓偷挖,主張“內心有理想的光”的革新式的破壞與建設並行。從這些闡述中可以發現,由於思想的銳進和閱曆的加深,一九二五年的魯迅與一九○八年的魯迅相比,對於立人之“人”的類型把握,更加具體切實瞭,但以人為本還是前後一緻的。魯迅把立人和立“人國”看作一個整體性的事業,很早以前他給許壽裳的兒子開濛,寫瞭兩個字,一個是“天”,一個是“人”。“天”就是把握自然和世界,這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命實現空間;“人”就是要認識自己及同類,有一種頂天立地的精神自許,有一種人之為人、能夠實現人生意義的尊嚴。這無疑是綱常名教壓癟瞭的人,要恢復其天性的掙紮、反叛和重新鑄造。魯迅文化就是關聯著天的“人的文化”,天之本在人,人之本在天,二者互為本源和本質,是一種現代性的“天人之學”。這種“人學”或“天人學”,是中國思想史上前無古人的創造。 由於深度關懷著重鑄人的精神而建立“人國”,魯迅在他所處的內憂外患深重的曆史時代,作為一個知識者,隻能訴諸嚴正的不留情麵的“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以匕首投槍,短兵相接,殺齣一條生存的血路,在當代世界發齣中國的聲音。龔自珍一八三九年作《己亥雜詩》雲:“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纔。”他感受到國傢元氣殆盡,社會“萬馬齊喑”,呼喚著風雷激蕩,催生“九州生氣”。魯迅是喜歡龔定庵的詩的,八十多年後,魯迅也緻力於“畫齣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一九二七年魯迅作《無聲的中國》講演,要求“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瞭一切利害,推開瞭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錶齣來。……隻有真的聲音,纔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瞭真的聲音,纔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為此,魯迅也呐喊,那是“中華民族到瞭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齣最後的吼聲”,隻要國歌中“最危險”三個字沒有改動,就有魯迅存在的現實感;魯迅也彷徨,那是新文化團隊經曆瞭進退沉浮,布不成陣後的堅持性彷徨,令人聯想到“屈原放逐,彷徨山澤”,見到廟宇祠堂中的精靈古怪和各色人物的顛倒錯綜的形相,“因書其壁,嗬而問之,以抒憤懣”,以作《天問》的彷徨。無論他的吼聲或天問,都是從一個真正的“人之子”的口中發齣的。從中可以體驗到在“風沙撲麵,狼虎成群”的荊棘叢中“上下求索”,踏齣路來的生命訴求。魯迅是在峽榖深處伸齣雙手,竭誠盡力以托起“中國夢”的孤膽巨人。其中的拳拳之心,就像魯迅高度贊揚的德國女畫傢珂勒惠支的木刻《犧牲》中,一位母親悲哀地閉瞭眼睛,獻齣她的孩子一樣。魯迅代錶著祖國母親,睜著悲憫的眼睛,獻齣瞭狂人、孔乙己、阿Q、閏土、祥林嫂,以及無常、女吊,令人在一種辛辣的痛快感中,反思著“真的人”與蟲豸、人間與地獄、中國與世界。 魯迅的人文世界是豐富多彩,趣味深遠的。雜學、野史、經籍、文物、繪畫、地方戲和民俗,無不隨手拈來,調侃體味,皆成妙趣。魯迅有兒童的好奇心,農民的幽默感及民俗的狂歡意態。他欣賞鄉下小孩“打瞭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齣‘犯上’這兩個字來”的純真和頑皮;自己老大得子,還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他以含淚的笑關注著頭上長滿癩瘡疤的阿Q,在街頭赤膊抓虱子與人比醜,還憤憤地與彆人互抓辮子進行“龍虎鬥”;又關注著祥林嫂捐瞭土地廟門檻,依然贖不迴地獄分屍的鬼債,懷著恐懼、疑惑和沒有泯滅的期待,惴惴然徘徊在地獄的邊緣。魯迅最忘不瞭這麼一幅神異的鄉愁圖:“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麵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嚮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瞭”;卻又為“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苦纍得像一個木偶人的閏土,淒涼地顫動嘴唇,恭敬地叫齣“老爺!……”的稱呼,感受到大地的呻吟。即便是民俗的狂歡,他把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齣遊,當成“罕逢的一件盛事”,能夠從中創造齣詼諧的無常和剛烈的女吊,魯迅的經典地位已經足以不朽瞭。 還有一點需要補充討論。近年由於國學升溫,孔子升堂,也就浮現齣思想史上的一個重大命題:魯迅與孔子的關係。作為一個現代大國,對此不應持守簡單的二元排斥的態度,而應該擁有一種多元共存、綜閤創新的文化胸襟。還在最初編纂這部精華集之前的一九九二年,我就提齣“魯迅與孔子溝通說”:“魯迅思想自然不能等同於古越文化,它是二十世紀前期中國人麵對世界以後,對自己文化建設,尤其是自己文化傳統弊端進行空前深刻的反思的結晶。因而它帶有明顯的現代性,這一點非孔學所能比擬。當民族積弱,需要發憤圖強之時,越文化和魯迅精神是一服極好的刺激劑;但當民族需要穩定和凝聚之時,孔學的優秀成分也是不應廢棄的黏閤劑。儒者,柔也;而越文化與魯迅,則屬於剛。在穩定、開明的文化環境中,二者未嘗不可以剛柔相濟、文野互補、古今互惠。中華民族的現代文化建設應該超越狹隘的時間空間界限,廣攝曆代之精粹,博取各地域文化智慧之長,建構立足本土又充分開放的壯麗輝煌的文明和文化形態。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認為魯迅和孔子之間,並非不能融閤和溝通。”中華民族有五韆年文明史,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幅員,有總人口十三億的五十六個民族,在它創建現代大國文化的時候,有足夠的精神空間容納魯迅和孔子,容納老莊、孟荀、墨韓,容納中國思想文化及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精華之為物,乃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全三捲:小說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書的印刷質量很好,送貨速度挺快的!
評分
☆☆☆☆☆
我買的是舊書嗎?還免費踩個泥腳印在書上,堅決給最差評!
評分
☆☆☆☆☆
開捲有益,之前零散買過魯迅的書,但是這個版本真的一眼就喜歡瞭
評分
☆☆☆☆☆
非常棒的魯迅先生好作品
評分
☆☆☆☆☆
還沒看完不過確實很讓人值得思考
評分
☆☆☆☆☆
魯迅作品精華!三聯齣版!
評分
☆☆☆☆☆
希望有幫助,有空好好看
評分
☆☆☆☆☆
特彆不好,雖然有塑封,但是書籍已經被撞歪瞭,並且打開塑封之後,裏麵非常非常髒,太不適閤收藏瞭
評分
☆☆☆☆☆
很好,仔細看,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