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的醫學:東西方自然醫學的復興與融閤

中道的醫學:東西方自然醫學的復興與融閤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薛史地夫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4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四川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648344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870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48
字數:15000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從跨文化和醫學曆史的視角,為大傢揭示東西方自然醫學中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內容,使大傢認識到常規生物醫學的局限性,鼓勵每個人在尊重各自文化傳統的宇宙觀和生命觀的基礎上,藉鑒和融閤東西方優秀自然醫學成果,積極參與健康事業,共同建造一個以精神為生命本質、以預防疾病為宗旨、以治愈(而非抑製癥狀)為目的、以無毒性作用為低標準、以每個普通百姓都可以支付得起的可持續發展的新醫學體係。用主動的養生醫學替代被動的疾病醫學,這是每個醫者的神聖職責,也是廣大民眾的殷切期盼。

作者簡介

  薛史地夫(Steve A. Xue) ,教授曾獲得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碩士學位,美國肯特州立大學康復醫學博士學位及古典和療醫學院和療醫學證書。曾任教於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休士頓大學、俄亥俄大學和波特蘭州立大學(並授予終身教授榮譽),還被香港大學授予博士生學位並擔任博士後導師。他的研究領域包括東西方自然醫學的比較和融閤、和療醫學、全人康療和社區健康模式的構建。編著有《和療醫學:與中醫相輔相成的西方自然醫學》(中文),《肯特和療醫學藥典與辯癥診斷大全》(中文),Holistic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全人醫學與康療模式)(英文)等專著,並發錶瞭數十篇有關康療與新醫學模式構建等國際學術論文。現任香港和康會主席,世界和療醫學醫師學會(Liga)中國分會主席,平源堂健康中心技術與發展部主任。
  薛教授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和良好的研究環境,落戶黃山太平湖,成為推廣和療醫學和整閤醫學的先驅。他如同東西方自然醫學的寶庫,誌在跟現代人分享世界自然醫學的精華,讓大傢多一些選擇和自主,迴歸自然健康的生活。

目錄

第一章 論無形能量在傳統醫學體係中的重要性:古典中醫的情緒治療 001
身體和意識的關係 004
天地之間:人的命運和心 005
屬天的本性和屬地的情緒 008
禮儀的作用以及儒學教育傢王鳳儀的情緒療法體係 011
第二章 西方自然醫學的演變與發展 017
古代醫學迴顧 021
西方近現代自然醫學的演變和發展 036
治療疾病的原則 043
第三章 德、法自然醫學簡述 045
全係統模式和內環境模式 048
常規醫學“科學”的缺陷 050
西方自然醫學的現代化 052
德國生物醫學 054
健康—疾病連續體 057
生物信息場 062
乾擾場 063
風水壓力 064
生物共振和皮膚電篩查 064
暗視野顯微鏡 066
生物牙科學 068
法國源內分泌學 069
再論中醫的現代化建設 087
第四章 和療醫學的曆史演變及其與中醫學交流融閤的探討 089
和療醫學的科學性 092
和療醫學在全世界的應用 094
和療醫學的基本原理 095
和療醫學的分支與演變 098
和療醫學中復閤劑療法的演變與爭論 105
中藥和療化的研究思路 117
中藥和療化的研究方法 118
總結 119
第五章 東西方營養治療(又稱食療)的發展概況及比較 121
中醫營養治療的發展曆史 123
西方營養治療的發展曆史 127
中醫營養治療法的基本原則及食物運用 137
西方營養治療的基本原則 145
中醫與西方營養治療的異同點 164
現代東西方營養治療的發展方嚮 187
附 錄 參考文獻 196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論無形能量在傳統醫學體係中的重要性:
  古典中醫的情緒治療
  傅海呐 著
  傅海呐(Heiner Fruehauf)齣生於德國醫學世傢,他的曾祖父曾與歐洲“自然療法”運動創始人塞巴斯蒂安·耐普(Sebastian Kneipp)一同從事相關的研究工作。傅教授曾求學於德國蒂賓根(Tübingen)大學、漢堡大學、中國復旦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並於1990年獲得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學係博士學位。
  他曾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後站進行研究學習,師從著名的中醫方劑學專傢鄧中甲教授。他創建並一直執教於美國波特蘭的美國國傢自然醫學院經典中醫學院(School of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of National College of Naturopathic Medicine)。
  他精通漢語,熟讀中國經典,學貫中西。他的主要研究課題是將中國傳統哲學理論與臨床醫學相結閤,已齣版多部有關中醫藥學理論和臨床實踐方麵的著作。
  傳統中醫將人體分為不同層次,可與現代科學的標準觀點相對應,這是傳統中醫的一個顯著特點。人體中那些難以察覺的或不可見的部分在頂層,而那些解剖結構和生化物質則位於底層。意識引導能量的流動,能量的狀態則決定瞭身體的形狀、結構和動作。
  然而,在過去的60年裏,標準化的中醫在其臨床應用中很大程度上采用瞭西方醫學的模式,更注重人體的形體結構和生化層麵。因此,近年來,中藥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針灸和中醫中其他純能量層麵的內容被逐漸忽視。那些不藉助於生化乾預卻能夠改變人體精神和能量狀態的方法,本是傳統中醫最先考慮,也最為注重的部分。但中醫的現狀不僅是其曆史發展的倒退,也喪失瞭傳統中醫在臨床應用中最有效的部分。
  現在很多醫生發現,大部分患者的癥候群通常被錶述為“壓力”。而在病理生理學中,情緒上的壓力通常被看作是一種乾擾因素,而非緻病因素。這種看法與傳統中醫的原則正相反,傳統中醫一貫將情緒失衡看作一種主要的精神層麵的病痛。古代中國哲學將情緒、情感作為決定人們命運的關鍵,同時,由於疾病的發生與人的性格有很大關聯,因此也將其作為我們關注的重中之重。
  西方醫學從20世紀開始遭遇身心醫學理論,唯物主義科學一直將情緒視為一種模糊的因素,其本質是難以察覺且無法量化的。其結果是現代的醫生通常忽視因壓力、抑鬱或焦慮而引發的癥狀,或僅僅是開些藥來醫治。這種偏見影響瞭現今學院派中醫如何看待情緒的作用。中國將當代中醫的品牌名稱署名為“TCM”,認為非局部的以及非結構性的癥狀屬於中醫的治療範圍,教科書中的中醫理論缺乏對情感的本質及變化全麵深入的論述。
  通過查閱相關的古代文獻,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傳統中醫一貫注重情緒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本文希望能提高人們對於這一點的認識。以下所引用的文獻,很多都是兩韆年前寫的,這些文獻能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城市中人們的很多疾病都是因情緒壓力引起的。這一看法對當代中醫臨床提齣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思路,而鑒於中醫臨床的現狀,這個思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適用。
  身體和意識的關係
  “在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方法中,我認為最重大的選擇是對時空的選擇。”
  當代哲學傢劉長霖深入分析瞭中醫和現代科學的區彆。他認為中醫是以時間為導嚮,是一種建立在古老能量運動科學基礎上的療法。而西方醫學是一種以空間為導嚮的療法,是基於物質分析的現代科學。確實,現代和古代醫生的主要區彆在於他們如何看待物質、能量和意識的本質及之間的相互關係。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所有紮根於科學唯物主義的醫學均極力推崇物質。現代中醫術語中將身心醫學稱為形神病學並非偶然,從字麵上看,指的是一門闡述形體(第一位)與精神(第二位)在疾病的發生過程如何相互關聯的學科。一本1991年齣版的有關身心相互關係的中醫啓濛讀本論述道:“形與神的關係,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先有形,後有神,神是形派生的。”在這本著作中,哲學傢荀子被看作是推動唯物主義思想進步的先鋒,而大部分佛教和道教關於物質的論述則被看作是“中國古代的神學理論,用宗教的神學來解釋人的心理活動”。
  然而,中醫經典中的論述與之正相反,認為是神和氣的無形力量在控製著物質。《靈樞》中提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6世紀(北齊)的哲學傢、文學傢劉晝對其有更為詳盡的論述:“故神靜而心和,心和形全;神躁而心蕩,心蕩則神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
  “精、氣、神”理論(當代身體—心理—精神理論的先驅)是中醫最為基礎的原則之一,根據這一理論,中醫診斷主要先判斷氣和神的狀態,其治療也是在調節氣和神,即使主要目的在於調形,也會從氣和神入手。早期中醫著作中關於神的概念可以概括為“難以察覺的,隱形的,卻控製著所有的一切”。
  在所有主要的中醫經典著作中,包括《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都提到瞭高水平醫生(上工)的概念。按照這些經典的看法,一個傑齣的治療師是能夠診斷和治療神這一層次的疾病的。《黃帝內經》中對此有很明確的論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與之相反的是,“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因此,最高水平的醫生能夠發現那些平庸的醫生所無法察覺到的癥狀,如《黃帝內經》曰:“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誌先,慧然獨悟,口非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
  因此,一個典型的、齣色的醫生應該是“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傳統的中醫醫生所關注的重點可總結如下:“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製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
  天地之間:人的命運和心
  1174年,宋代儒醫陳言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扼要陳述瞭三種疾病發生的原因,迄今仍被看作中醫剖析發病機理的一個模型:“三因者,一曰內因,為七情,發自髒腑,形於肢體。一曰外因,為六淫,起於經絡,捨於髒腑。一曰不內外因,為飲食飢飽,叫呼傷氣,以及虎狼毒蟲,金瘡壓溺之類。”
  陳言的理論被認為是對三因學說的一種開創性介紹,其實在很早以前,中醫就瞭解到精神因素緻病與非精神因素緻病共存這一特點,在疾病的定義産生時便有瞭這樣的認識。從最早的醫學文獻開始,通常用兩個中文字來錶述疾病的概念,即“疾”和“病”。一部較早的字典《釋名》是這樣解釋“疾”這個字的:“疾病者,客氣中人急疾也。”相比之下,“病”這個字使用得更為廣泛,《釋名》認為:“病,疾加也。”即“病,並也,並與正氣在膚體中也。”單從字麵意思上看,“病”的意思是“心病”。這個字是由兩部分組成,一個代錶很重的疾病(這一符號象徵著一個臥床不起的人),還有一個是天乾中的“丙”,與火和心有關。兩部分加在一起,整個字的意思是一個人由於思想、情緒或精神的原因而引起身體上的病患。
  盡管對於神的主導地位及其在疾病形成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已有明確的論述,但許多當代中醫醫師已將神及許多傳統中醫的經典內容降級為中醫曆史發展的舊物,認為這些已與馬剋思唯物主義科學思想不相匹配。最終,許多現代中醫的醫生開始越來越關注病毒和細菌,而非將精神壓力作為導緻疾病的原因。
  與現代的發展正相反,所有過去齣色的醫生都認為隻有動物和開明的聖人能夠擺脫情緒的影響,而一般人都容易因為情緒而引發疾病。18世紀的名醫徐大椿曾說過:“禽獸之病由於七情者少,由於風寒飲食者多,故治法較之人為猶。”1625年,繆希雍在其著作《本草經疏》中錶達瞭相同的看法:“上古之人病生於六淫者多,發於七情者寡,故其主治嘗以一藥治一病,或一藥治數病。今時則不然,七情彌厚,五欲彌深,精氣既虧,六淫易入,內外膠固,病情殊古,則須閤眾藥之所長,而又善護其所短。”
  因此,感情和情緒是人類的核心特質。古代中醫文獻認為,人被賦予一顆心時也隨即陷入瞭一種兩難的睏境,使得人們一直在屬地的動物性的欲望和屬天的高尚精神間作鬥爭。《說文解字》是一部最早期的中文字典,其中關於心的定義是:“心,人心,土藏。”除瞭解釋人類心靈的復雜性,以區彆於其他生物,這本誕生於2世紀的偉大著作還提到瞭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在中醫發展的早期,心也被歸為土髒,而如今隻歸為火髒。從中國人的宇宙觀來看,心最早被稱為一種土製容器,是“中空的容器”,用以藏神,這一看法比較妥當。與舊約及其他古老傳說中創世記的故事相似,在中國神話中,人是由黏土創造的,如宋代《太平禦覽》中提到:“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因此,自古以來“人”被形容為擁有一個屬土的心,當心處於健康狀態,便能夠儲藏精神的火,包括情緒及其可能引發的問題。
  另一個心的特性是數字五,也使其與土和人類命運相關聯。許多古籍,包括《黃帝內經》都提到所有生命形式可被分為五大類:一為多鱗的生物,屬水,與數字一相關,代錶生物為龍;二為有翅膀的生物,屬火,與數字二相關,代錶生物為鳳凰;三為多毛的生物,屬木,與數字三相關,代錶生物為獨角獸;四為有甲的生物,屬金,與數字四相關,代錶生物為龜;五為裸露的生物,屬土,與數字五相關,代錶生物為“人”,或如古人所認為的聖人。
  從古代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人與五的節律息息相關。《管子》是公元前7世紀哲學傢管仲所著,其中提到:“經過瞭五個農曆月,人開始成形,後生於第十個農曆月。”“五”由第一個陽數三和第一個陰數二組成,在很多古代傳統中,“五”被認為是代錶瞭“終極情感——愛”的數字。正如陰儲藏陽,陽在陰中運作,“五”這個數字本身詮釋瞭土儲藏火,或是神在身體中運作。這可能是中醫理論以五行體係作為主要診斷方法的原因吧。它是評估人體最閤適的體係:評估神聖的靈如何在動物性的身體中運作。
  數字五與五行密切相關,因此與動作本身也有密切聯係,協調著地上升的動作以及天下降的動作。人的心與農曆第五個月相關,其性質主要是土,其次是火。作為人類,最主要是去順應其土的本性:一塊厚土,帶有尚未被馴化的記憶,卻有著天賦的使命,正是因為這一使命,纔有瞭人體姿態的進化。大部分動物是用四隻腳行走,這是由它們在地球上的使命所決定的,而人是直立行走,頭朝嚮天,他們的使命是去探索天與地。因此,“五”這個數字既代錶瞭人類,也代錶瞭進化。對於發明中醫的人來說,人被賦予一顆心,因而能夠去感受,去聯結,並用儀式去贊頌更高形式的存在,它是所有生命之源。人的心運作不息,需要土的穩定去包容這一變化無常的火。否則,神便沒有瞭紮實的根基,容易受到七情的影響而消耗身體。
  屬天的本性和屬地的情緒
  心的數字是五,反映瞭它土性的本質,屬地的同時也帶有屬天的使命。而道傢的論斷與之正相反,道傢認為五主要反映瞭陽和天的性質。如此,意味著五大天體的運動(五運),以及對於人類屬天的安排:“餘聞人之閤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為瞭詳細說明數字五如何傳達屬天訊息的作用,古代醫學著作進一步闡明瞭人類擁有五誌和五性。
  五誌如下:怒與木髒肝相關,喜與火髒心相關,思與土髒脾相關,悲與金髒肺相關,恐與水髒腎相關。它們屬於人的心身活動的一部分,《黃帝內經》在錶述人的情緒與氣機運作的關係時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
  ……

中道的醫學:東西方自然醫學的復興與融閤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中道的醫學:東西方自然醫學的復興與融閤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道的醫學:東西方自然醫學的復興與融閤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中道的醫學:東西方自然醫學的復興與融閤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中道的醫學:東西方自然醫學的復興與融閤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