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

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明健,范益群,胡昊 著,钱七虎,朱合华,黄宏伟 编
图书标签:
  • 城市地下空间
  • 低碳设计
  • 绿色建筑
  • 可持续发展
  • 能源效率
  • 环境评估
  • 地下工程
  • 城市规划
  • 建筑设计
  • 碳中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1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448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城市地下空间出版工程·规划与设计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5
字数:2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从我国(特别是上海市)低碳建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出发,依托上海虹桥商务区低碳建设导则的编制,*次结合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提出了低碳地下空间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建立了低碳地下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主要成果包括:*先,在对国内外城市低碳建筑及建筑碳排放量新发展趋势及特征等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上海世博会园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实践,提出了低碳地下空间的理论框架及其集成技术体系。其次,从影响低碳地下空间评估的因素分析出发,提出了低碳地下空间评估指标,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第三,针对低碳地下空间评价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绿色建筑体系标准用于城市地下空间低碳评价的适用性。*后,基于我国地下建筑运行中的能耗特点,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特点和数据,阐述了碳排放现场检测技术,分析了建筑和环境碳排放的计量,建立了地下空间工程*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器开发的应用技术。
  在以上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温州“绿轴”和“3号街心公园”低碳地下空间设计,梳理了低碳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若干主要技术,并对两处地下空间*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低碳技术方案的减排效果,并提出了当地可持续能源利用的方案。
  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不断扩大,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引入低碳地下空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十分必要,具有重要意义和前瞻性。《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后,对此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可供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设计师、工程师,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目录

总序
前言
1 绪论
1.1 人类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历程
1.2 地下空间的类型
1.2.1 地下交通空间
1.2.2 地下市政公用设施空间
1.2.3 地下公共服务空间
1.2.4 地下仓储空间
1.2.5 地下物流系统
1.2.6 地下防灾空间
1.2.7 地下综合体
1.3 地下空间的特点
1.4 低碳地下空间的相关概念
1.5 构筑低碳地下空间的理论框架
1.5.1 地下空间开发与低碳关系
1.5.2 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
1.5.3 地下空间低碳化评估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节能价值研究
2.2 适用于地下空间的节能技术和能耗研究
2.3 针对于现阶段建筑的低碳评估研究
2.4 建筑碳排放计量研究
2.4.1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2.4.2 建筑碳排放的计算与测试
2.4.3 建筑碳排放交易和碳审计的引入
2.4.4 建筑碳排放计量软件开发

3 低碳地下空间建设的集成技术体系研究
3.1 低碳地下空间的技术原则
3.1.1 低碳规划
3.1.2 节地措施
3.1.3 节材措施.
3.1.4 节能措施与节能设备
3.1.5 节水措施
3.1.6 绿化储碳
3.2 低碳地下空间建设的集成技术体系
3.2.1 地下空间建设的低碳技术体系分类
3.2.2 低碳地下空间的主要技术

4 上海世博会园区低碳地下空间建设的集成技术体系
4.1 世博园地下空间规划总体思路
4.1.1 时间维度
4.1.2 空间维度
4.2 世博园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4.2.1 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4.2.2 地下交通设施规划
4.2.3 地下公共空间规划
4.3 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工程建设
4.3.1 世博轴空调节能技术
4.3.2 世博轴半逆作施工技术
4.3.3 世博轴雨水回收处理技术
4.3.4 世博轴智能化管理技术
4.4 其余主要建筑地下空间特色
4.4.1 中国馆及其地下空间特色
4.4.2 主题馆及其地下空间特色
4.4.3 世博中心及其地下空间特色
4.4.4 世博演艺中心及其地下空间特色
4.4.5 城市最佳实践区及其地下空间特色
4.5 未来世博园片区超级“地下城市”规划

5 低碳地下空间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建立
5.1 引言
5.2 低碳城市地下空间建筑评估指标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5.3 低碳城市地下空间建筑评估指标体系
5.4 低碳城市地下空间建筑评价标准
5.5 本章小结

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性研究
6.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介绍
6.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6.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用于低碳城市地下空间评价的适用性
6.4 改进建议

7 地下工程碳排放测算技术研究
7.1 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7.1.1 碳足迹
7.1.2 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评估法
7.2 地下工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算指标
7.3 现场碳足迹检测方法
7.3.1 用电、能的碳排放指标
7.3.2 建筑用材、设备的碳排放测算
7.3.3 建筑运营阶段的碳排放量测算
7.3.4 建筑绿化减少的碳排放量测算
7.4 建筑工程碳足迹计算软件系统

8 地下空间低碳技术工程应用与评估研究
8.1 主要低碳技术
8.2 低碳技术评估
8.3 案例一:“绿轴”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
8.3.1 “绿轴”项目简介
8.3.2 “绿轴”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
8.3.3 结果与讨论
8.3.4 几个低碳技术方案的减排效果分析
8.4 案例二:“3号街心公园”工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
8.4.1 “3号街心公园”项目简介
8.4.2 “3号街心公园”工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I
8.4.3 结果与讨论
8.5 当地可持续能源的利用
8.6 本章小结

9 结语
附录 低碳地下空间技术导则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 一、本书并非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 本书内容与“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这一主题毫不相关。它并非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材料选择、能源利用等方面来降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并非介绍评估地下空间低碳化水平的理论模型、方法论或实践案例。书中不会出现任何关于地下空间围护结构、通风系统、照明系统、交通疏导、功能分区、人防工程、管线综合等方面的低碳化设计理念和具体措施。同样,也不会涉及任何评估地下空间碳足迹、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可持续性等评估指标、工具和应用。 二、本书的真正内容——《古老文明的辉煌印记:探秘失落的地下城市与宗教遗迹》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非凡旅程,深入探索世界各地那些深埋地下的古老文明遗迹。我们将揭开那些曾经繁荣一时却最终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地下城市的面纱,追寻它们辉煌的过往,以及它们为何最终走向消逝的神秘原因。同时,本书还将聚焦那些与地下宗教信仰紧密相连的神秘空间,深入解读它们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隐匿于地下的失落文明 第一章:巨石下的王国——卡帕多奇亚的地下城邦 本书将首先聚焦于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地区令人惊叹的地下城市群。我们将详细描绘这些古代居民在坚硬的火山岩中开凿出的庞大地下空间,包括居住区、储存室、教堂、甚至整个城镇的功能布局。 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地下城市的建造技术,了解古人如何利用原始工具和非凡的毅力,将坚硬的岩石转化为安全的避难所和家园。 我们会探讨这些地下城市的历史背景,追溯它们在不同时期,尤其是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徒避难的特殊作用,以及它们在抵御外敌入侵中的军事价值。 此外,本书还会分析这些地下城市为何最终被废弃,探寻可能导致其衰落和被遗忘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我们将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力求还原这些地下城邦曾经的生动景象。 第二章:地穴深处的呢喃——罗马地下墓穴的秘密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意大利罗马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地下墓穴(Catacombs)。我们将揭示这些庞大而复杂的地下网络,它们不仅是早期基督教徒的墓葬场所,更是他们举行秘密宗教仪式、躲避迫害的重要空间。 我们将详细描述地下墓穴的结构特点,包括蜿蜒的通道、壁龛式的墓穴(loculi)、以及用于安葬重要人物的地下墓室(cubicula)。 本书将深入解读地下墓穴中的壁画和雕刻,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不仅是早期基督教艺术的代表,更承载着重要的宗教符号、圣经故事以及早期教义的阐释。 我们将分析这些地下墓穴在基督教发展史上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早期信徒凝聚力量、传承信仰的场所。同时,也会探讨罗马当局对这些地下空间的态度演变。 第三章:沙漠中的迷宫——埃及地下陵墓的神秘传说 本书将目光投向古埃及,探索其宏伟的地下陵墓群,尤其是帝王谷中的那些法老陵墓。我们将展现这些精心设计的地下建筑,它们不仅是为了安息亡者,更是古埃及人对来世永恒信仰的具象体现。 我们将详细介绍陵墓的结构布局,包括入口通道、走廊、墓室、以及存放棺椁和陪葬品的房间,并分析其在象征意义和实用功能上的考量。 本书将重点解读陵墓墙壁上绘制的精美壁画和刻写的象形文字,它们讲述着法老生平、神话故事、宗教仪式,以及对冥界之旅的描绘。我们将尝试解读这些图像和文字所蕴含的古埃及宗教宇宙观。 我们还会讨论发掘这些陵墓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考古学家如何通过这些地下遗迹,不断刷新我们对古埃及文明的认知。 第四章:印加的地下脉络——马丘比丘与安第斯地区的地下遗迹 本书将穿越大西洋,来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探寻印加文明在地下留下的痕迹。虽然马丘比丘以其惊人的高海拔建筑闻名,但其地下结构同样值得深思。 我们将探讨马丘比丘及其周边地区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地下通道、蓄水系统或祭祀场所,以及这些地下结构与地面建筑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书将结合安第斯地区印加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宇宙观,分析他们修建地下空间的可能目的,例如与大地神灵的沟通、储存资源、或是防御等。 我们将对现有考古发现和理论进行梳理,探讨印加人作为伟大的工程师,如何在高山地区巧妙地利用地下空间。 第二部分:地下宗教的神秘力量 第五章:洞穴中的圣殿——世界各地的地下宗教遗迹 本章将视野进一步拓宽,回顾世界各地其他重要的地下宗教场所。我们将介绍欧洲中世纪的地下教堂、修道院(如法国的罗阿克地下教堂),以及亚洲一些古老的地下佛寺、道观等。 我们将分析这些地下宗教空间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功能,它们如何成为举行弥撒、冥想、布道、以及僧侣修行的地方。 本书将探讨这些地下宗教场所的建筑特色,以及它们在设计上如何体现宗教的神秘感、神圣感和隔离感,以达到与世俗世界不同的精神体验。 第六章:地下与精神的连接——人类对“地下”的宗教想象 本书将深入探讨人类历史上对“地下”空间的宗教性想象。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中关于“冥界”、“地狱”、“阴间”等概念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与地下空间的关联。 我们将探讨一些古代文明将地下视为与神灵沟通、祖先灵魂安息之地,或甚至是邪恶力量滋生地点的普遍现象。 本书还会审视“地下”空间在萨满教、原始宗教以及早期一神教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 第七章:祭祀与仪轨——地下空间的宗教实践 本章将聚焦于在地下空间进行的具体宗教实践。我们将通过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还原古代祭祀仪式、神秘祷告、以及与地下神灵互动的具体过程。 我们将分析地下空间的特殊环境,例如黑暗、静谧、以及隔绝外部干扰的特点,如何为宗教仪轨的进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效果。 本书还会讨论一些地下空间作为“圣地”或“灵境”的功能,它们如何吸引信徒前来朝拜、寻求启示或进行精神净化。 第三部分:地下遗迹的现代意义 第八章:考古学的挑战与机遇——保护与研究地下遗产 本书将审视当前考古学在研究和保护地下遗迹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的限制、资金的短缺、以及非法盗掘的威胁。 我们将介绍现代考古技术,如遥感探测、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扫描等,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发现、记录和分析地下遗迹。 本书还将讨论如何平衡考古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修复和展示,让这些古老的地下空间为后人所认知和学习。 第九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地下文明的启示 本书最后将回归现实,探讨从这些失落的地下文明和宗教遗迹中,我们可以汲取哪些智慧。 我们将反思古代文明的生存智慧、社会组织方式、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或对抗)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这些深埋地下的历史印记,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以及在当今社会面临挑战时,如何从过往的经验中获得启示。 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或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本面向广大历史、考古、文化和旅行爱好者,以生动、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世界各地那些鲜为人知的地下奇迹,感受古老文明的辉煌与神秘,以及人类对精神世界不懈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地下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承载着交通、商业、住宅等多种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因此,如何实现地下空间的“低碳化”设计和评估,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抓住了这一核心,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期待。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低碳化设计的具体理念和方法,比如如何利用地下空间的天然保温特性来降低供暖和制冷的能耗;如何在设计中优先选择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如何整合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地热能、太阳能等,来满足地下空间的使用需求。而“评估”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科学、量化的评估体系,能够清晰地衡量设计的低碳成效,包括碳排放量、能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等方面。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导书,更像是一份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责任担当,一次对绿色、可持续城市建设模式的深入探索。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技术方法,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正如其名,似乎直指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领域的核心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低碳的发展。我刚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页,虽然尚未深入了解细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前瞻性和专业性已经让我印象深刻。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随之而来的是资源消耗的急剧增加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拓展维度,其建设和利用方式的绿色化,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它可能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探讨如何减少碳排放,更可能是在理念层面上,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以及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寻求一种更加环保、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评估”的部分,因为它意味着一种科学的衡量和验证。如何为地下空间的低碳化设计设定标准,如何监测其碳足迹,又如何评估其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都是复杂而关键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评估框架,帮助我们量化设计决策的绿色效益,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或许,书中还会包含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低碳化设计理念,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城市建设中践行绿色理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借鉴。

评分

拿到这本《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我立刻被书名所吸引。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面前,如何让城市的“地下血液循环”更加绿色、高效,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本书似乎正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之道。虽然我才刚刚开始翻阅,但已经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低碳化设计”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节能减排,而是需要一种系统性的思维,贯穿于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的全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比如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地下空间的自然条件,如恒温效应,来降低能耗;如何选择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如何集成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地热能、太阳能等,为地下空间提供清洁能源。同时,书名中的“评估”二字也让我充满期待。如何科学、客观地量化地下空间设计的低碳成效,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出一套严谨、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包括具体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甚至是一些评估工具的应用指南。这不仅有助于指导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决策,也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承诺,一份关于绿色、可持续未来的美好蓝图。

评分

我刚刚入手这本《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从书名来看,就足以引发我极大的兴趣和期待。在当下全球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让城市建设,尤其是那些规模庞大、对资源和能源需求巨大的地下工程,变得更加“绿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这本书似乎就抓住了这个痛点,并且将目光聚焦在“低碳化设计”和“评估”这两个关键环节上。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探讨一系列创新的设计思路,比如如何利用地下空间的天然恒温特性来降低供冷供暖能耗,如何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如何整合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地热能、太阳能等,来为地下空间提供清洁能源。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评估”这个词。这说明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提供一套科学、量化的方法,来衡量设计的低碳成效。我很好奇,它会从哪些维度进行评估?是仅仅关注碳排放总量,还是会包含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友好性、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更全面的指标?是否会引入一些国际上先进的评估体系,或者提出全新的评估模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清晰的解答,并且附带一些实际的案例,展示如何在项目初期就将低碳化的理念融入设计,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监测和优化。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有望开启城市地下空间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更是直击当下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我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一字一句地研读,但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考和前沿信息。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环境挑战。如何在这种挑战下,实现“低碳化”,让地下空间的建设和运营更加环保、可持续,这正是我们急需答案的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低碳化设计”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在材料选择上,是否会推崇使用回收材料、生物基材料等低碳足迹的建材?在能源效率方面,是否会强调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机械设备的依赖?在施工技术上,又是否会提出一些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绿色施工方法?更让我感到好奇和期待的是“评估”的部分。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估体系,帮助我们量化设计方案的低碳效益。它可能涉及碳排放的计算、能源消耗的分析、资源的节约程度,甚至是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我希望它能给出具体的评估指标、计算方法,甚至是一些可操作的工具和软件。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指南,更像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次严肃的呼唤,一次对未来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嗯,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不过单凭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我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读物,翻两页就完事儿了。这本书透着一股学术气息,但又不至于枯燥乏味。我猜想,它里面一定包含了许多关于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理念和评估方法,而且重点聚焦在“低碳化”这个当下非常热门且至关重要的话题上。要知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能缓解地面交通拥堵,还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载体。但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避免能源的过度消耗,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现,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契机。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去定义和衡量“低碳化”?是仅仅关注能源消耗,还是会涵盖材料选择、施工过程、以及建成后的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它会提出哪些创新的设计理念,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又会开发出哪些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地下空间设计的低碳成效?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地方。而且,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更偏向于应用层面,即如何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工程实践中应用这些低碳化设计理念,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这对于那些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技术方法,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等待我去挖掘其中的奥秘,去理解和掌握那些引领城市地下空间未来发展方向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就让我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感和前瞻性。在当前全球都在大力倡导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低碳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议题。我刚拿到这本书,尚未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就可以推测,本书将围绕如何在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展开论述,并可能提出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来衡量其低碳成效。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具体地阐述“低碳化设计”的理念和实践。例如,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地下空间本身的优越条件,如恒定的温度,来降低供暖和制冷能耗?是否会推荐使用更加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从而减少碳足迹?又是否会介绍一些创新的技术,比如绿色能源的集成应用,来为地下空间提供清洁能源?而“评估”的部分,更是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严谨、可操作的评估框架,能够量化地下空间设计的绿色效益,比如碳排放量、能源效率、资源利用率等,从而为项目决策者和规划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份关于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南,一次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

评分

拿到这本《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我的第一感觉是它非常切合当下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地面空间日益饱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随之而来的能源消耗、环境影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核心——“低碳化设计与评估”。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地下空间在建造和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这可能包括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结构形式的优化、能源系统的集成以及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等方面。更让我期待的是“评估”这个环节。如何科学、有效地衡量地下空间设计的低碳成效,这对于指导实际项目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评估体系,包含具体的评估指标、计算方法,甚至是一些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低碳化设计理念落到实处,并取得可观的成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引领城市地下空间绿色发展的指南,是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探索。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实用的评估方法,为我未来的工作带来新的启发和帮助。

评分

我刚刚拿到这本《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化设计与评估》,尚未深入研读,但从书名本身就散发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已经让我心生赞赏。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普遍,然而,其对能源消耗和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在这个领域实现“低碳化”,不仅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未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重要领域的空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系列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案。例如,如何在地下空间的布局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对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系统的依赖?如何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并优先选择低碳足迹的建筑材料?如何整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地热能、太阳能等,为地下空间提供清洁能源?此外,书中关于“评估”的部分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期望它能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评估方法,能够量化地下空间设计的低碳效益,并为相关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少排放”,更是关于如何“更绿色”、“更可持续”地建设我们的城市。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对未来城市建设的深度思考,一次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践行。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扑面而来的信息量让我瞬间精神一振。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可以预见到,这本书会是一场关于城市地下空间未来发展的深度对话。书名中的“低碳化设计与评估”这几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本书的核心内容,也正是我目前最感兴趣的方向。一直以来,我们对城市发展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地面之上,那些庞大而复杂的地下网络,虽然默默支撑着城市的运转,但其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却常常被忽视。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将我们目光引向了地下,呼吁我们以更负责任、更环保的态度去规划和建设我们的地下空间。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低碳化设计”的具体策略。比如,在材料选择上,是否会推荐使用可再生、低碳足迹的建筑材料?在能源利用上,是否会探讨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地下空间的自然条件,例如地热能、天然冷源等,来降低人工能耗?在通风和采光设计上,又有哪些创新的方法能够减少对机械设备的依赖?此外,书中关于“评估”的部分也让我充满好奇。如何才能科学、客观地量化地下空间设计的“低碳”程度?是会引入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还是会提出一套全新的评估指标体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框架,更能给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案例和方法论,让读者能够真正地将这些理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对城市未来负责任的承诺,一次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