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者;学佛者;对人生感到迷惑者 对于渴望祛病延年的世人来说,《药师经》是一部重要的经典,但相关的讲解大多艰深难懂。而南怀瑾先生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讲经方式,结合自他修习体验,逐句讲解《药师经》,有例有证,浅显通透,易为普通读者理解、把握。先生在具体修持方面的指导也十分实用可靠。
内容简介
《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大乘经典之一,对于渴望祛病延年的世人来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但相关的讲解却并不多见。本书是南怀瑾先生讲解《药师经》录音的重新整理。先生以太虚法师注解的《药师经》为蓝本,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讲经方式,结合自他修习体验,逐句讲解此经,有例有证,浅显通透,易为普通读者理解、把握。
书中逐一分析了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并以实例告诉人们该如何发愿,如何持戒,何谓布施,何谓悭贪和我慢及其相应的果报,等等。在具体修持方面,先生更是殷勤付嘱,指导人们结合药师佛手印至心受持,以尽早解脱病痛的缠缚,身心自在。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讲经缘起
太虚法师注解《药师经》
通俗却不易懂的《药师经》
从《法华经》了解《药师经》
佛是大医王
参透化城之喻
能医众生病的法师
烧戒疤的由来
燃身供佛
天下由来轻两臂
现代化的讲经方式
佛说《药师经》的地方与听众
文殊菩萨请法
燃身供养的真义
东方净土为何呈现青琉璃色
念经有无功德
被十种业障缠缚
极善思惟
学佛修行的目的何在
好远好远的东方
佛的十个名号
发愿是成佛之因
发愿谈何容易
自身光明 照耀世界
内外明彻
受用无尽
改邪归正
没有发愿 不能成佛
修清净梵行
认识戒律
念佛的心态
色身下劣 诸根不具
东方人为何多灾多难
众病逼切 贫苦无依
拜佛心理
转女成男
如何跳出魔网解脱缠缚
念佛能解除灾难吗
文天祥修大光明法
精彩书摘
讲经缘起
我们今天开始讲《药师经》。为什么要讲这本经呢?主要的动机,是为了这里的出家同学们,将来出去弘扬佛法的时候,必须要了解这本经。在佛教里,《药师经》可以说是在一般民间流传很普遍的经典,也可以说是很基本的一本经。
在民间的佛教观念里,大都是相信因果,相信轮回。至于因果的道理如何,轮回的道理何在,又都搞不清楚。那么,是否彻底地相信呢?那也未必。一般都是盲目地信仰,盲目地信仰就是迷信。
民间流行的净土宗,提倡修持念佛法门,就可以往生西方。这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大都搞不清楚。许多人为了人死亡以后,超度亡灵,诵《阿弥陀经》或《地藏经》,《地藏经》所讲的那个地狱的情况,除了一般人盲目地相信以外,现代的青年和知识分子是不会相信的,对于《地藏经》的道理,很难信得过。
一般民间所接触的《阿弥陀经》、《地藏经》、《药师经》等等,都是最普遍的。这几本经的文字也是最容易懂,只要认识字都看得懂。但是,其中真正的意义,学问最好的知识分子根本就没看懂过。
我们这里的出家众,多半受过中等或高等的教育,平常对于这几本经典,也没有研究,只是念念而已。如果照我的标准一考问,保证答不出来。
因此,为了今后的世界、时代,有志于弘扬佛法者,乃至于真为自己修持者,对于一般人认为最容易懂的经典,我们要特别提出来研究。
佛教到了中国,所有的经典都经过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整理。经过了出家大师或在家居士整理和归类,叫作分科判教,就是把每一本经典分类,然后根据佛教的教义,加以分判。所以,过去讲经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格式。太虚法师注解《药师经》太虚法师注解《药师经》
民国初年以后,新的文化、新的时代来临,经典整理的方式则慢慢改变。譬如提倡新的佛学研究方向的太虚大师,他综合老的方法、新的观念,把许多佛经做了一番整理,像我们手里拿到的这本《药师经讲义》,已经经过太虚法师的研究整理了。
过去,有许多人认为太虚法师是政治和尚,玩玩政治,搞搞佛教。学术界不大理会他,不过,他在佛教界却有很高的声望。
太虚法师与专门讲修持的虚云老和尚,专门提倡念佛的印光老法师,和专讲天台宗的谛闲老法师,可以说是民国初年的几位大老。这几位老前辈对太虚法师的看法如何,姑且不论。反正当时我们都认为他是政治和尚,对他的认识是:新闻记者出身,也跟过孙中山先生革命,对佛教贡献很大,如此而已。可是我到了后来,对太虚法师另眼相看了,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和尚,的确有他的愿力和成就。他的著作很多,过去我们也不大看,总认为是一般普通的著作,这些著作现在看起来很了不起,他也真可以说是一代高僧。
这次讲《药师经》,一时找不到未加注解的《药师经》原文,才买来太虚法师的讲义。花了一些时间看完太虚法师的注解,发现大致都很好、很对,没有错。
对于前辈的著作,希望同学们能花一两天时间把整本注解看完。详细的佛经教理,属于学术性方面的,太虚法师已经整理好了;看他的注解已足够,不需要我再讲。有了这本讲义,我讲经就省事多了,希望几次就能讲完。不过,这本注解介绍的是教理,至于《药师经》的真正意义,还希望大家好好参究,不简单啊!
把这些因缘告诉大家,希望大家不论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把它看完。
……
前言/序言
《药师经的济世观》:一部关于慈悲与希望的智慧之光 在浩瀚的佛教经典宝库中,《药师经》,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以其深邃的慈悲情怀和宏大的济世愿景,成为无数信众心灵的灯塔。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典籍,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生命哲学,指导着人们如何在困苦中寻求光明,如何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体悟不凡的意义。本书《药师经的济世观》,正是基于对这部经典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旨在向现代读者展示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济世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下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并非简单地对《药师经》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经文背后的哲学内涵、伦理价值和实践指导。我们试图跳出原有的框架,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的视角,去剖析药师佛的宏愿,去理解药师佛为何发此十二大愿,以及这些愿望如何能够切实地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获得安乐。全书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对《药师经》的渊源和背景的介绍开始,逐步深入到对十二大愿的逐一阐释,再到这些愿望所体现的济世观的提炼和升华,最后落脚于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践行药师佛的精神,获得身心自在。 第一部分:溯源与背景——理解药师佛的宏大愿景 在展开对药师佛济世观的深入探讨之前,本书首先会简要介绍《药师经》的起源、流传以及其在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将追溯药师佛信仰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与佛教早期教义的联系,并梳理《药师经》在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传播和演变。理解药师佛的本生故事,以及他为何能够发下如此宏大的十二大愿,对于我们把握其济世思想的精髓至关重要。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慈悲与智慧的国度——东方净琉璃世界。我们将描绘药师佛庄严的形象,阐释“琉璃光”的象征意义,理解药师佛为何以“琉璃光”为名,以及这束光芒所代表的无上功德和智慧。我们将简要介绍药师佛与两位胁侍菩萨——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共同构成的药师佛法门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十二大愿的深刻剖析——慈悲之光的具体显现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是对药师佛十二大愿的逐一细致解读。我们认为,这十二大愿并非抽象的宗教口号,而是药师佛对众生疾苦的深刻体察和对解除疾苦的坚定承诺。每一愿都针对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可能遇到的种种苦难,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1. 照见众生,令其解脱: 药师佛的第一大愿,是以光明遍照,使众生得以觉醒,脱离黑暗。这象征着智慧的光芒能够驱散愚痴的迷雾,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真相,从而摆脱烦恼的束缚。 2. 令得宿命,乃至解脱: 第二大愿,是令众生忆念过去,了解因果,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避免重蹈覆辙,最终获得解脱。这强调了因果业报的真实不虚,以及对过往的觉察对于未来解脱的重要性。 3. 令得无尽,诸所需用: 第三大愿,是令众生物质生活无忧,满足一切所需。这并非鼓励贪欲,而是指出基本的物质保障是修行的基础,能够让我们免于生存的压力,更专注于心灵的提升。 4. 令诸异学,转趣大乘: 第四大愿,是引导那些走错道路的众生,让他们能够转向正道,归入大乘佛法。这体现了药师佛平等摄受的慈悲,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迷失的众生。 5. 令诸恶趣,皆得解脱: 第五大愿,是令众生脱离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获得善趣的安乐。这直接指向了众生最深重的苦难,并提供了从根本上拔除苦难的途径。 6. 令得安乐,无有病苦: 第六大愿,是令众生身心安乐,远离一切病苦。这涉及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 7. 令脱衰老,病苦缠逼: 第七大愿,是令众生能够健康地度过衰老时期,不再被病痛所折磨。这关注到了生命晚期的尊严和福祉。 8. 令女成男,免诸女性之难: 第八大愿,是为女性众生提供帮助,使她们能够获得平等的地位和免于因性别而产生的种种困境。这体现了对性别平等的早期关怀。 9. 令诸部党,和睦安隐: 第第九大愿,是令众生能够摆脱内心的分裂和外在的纷争,实现内心的平静和群体之间的和谐。这对于建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0. 令得正法,不堕恶趣: 第十大愿,是令众生能够获得正知正见,不被邪说误导,从而永不堕入恶道。这强调了正法的引导作用,能够为众生指明正确的方向。 11. 令得免于,牢狱横难: 第十一大愿,是令众生能够摆脱不公平的牢狱之灾,以及各种突如其来的灾难。这保障了个人的自由和安全。 12. 令得免于,饥渴贫乏: 第十二大愿,是令众生能够免受饥渴和贫困之苦,获得温饱。这直接回应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本书将对这十二大愿的字面意思进行解读,更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和象征意义。例如,“琉璃光”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代表着智慧、清净和疗愈。“十二大愿”也并非仅仅是药师佛的承诺,更是他在因地修行中,为了度化众生而发下的宏大誓愿,是其慈悲心和智慧心的具体体现。我们将探讨每一愿如何呼应众生的普遍需求,以及这些愿望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济世体系。 第三部分:药师佛的济世观——慈悲、智慧与实践的统一 通过对十二大愿的深入剖析,本书将进一步提炼和阐释药师佛所展现的独特济世观。这不仅仅是对苦难的同情,更是主动去化解苦难的积极行动。药师佛的济世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层面: 深切的悲悯情怀: 药师佛对众生的苦难有着极其深切的理解和感同身受。他的十二大愿,无不围绕着众生的病、老、死、贫、苦等具体问题展开,体现了他“但愿众生得离苦,皆得解脱”的博大胸怀。 彻底的根源性救度: 药师佛的救度并非仅仅是治标,更是治本。他不仅关注众生当下的痛苦,更着眼于帮助众生从生死轮回的根本上获得解脱。例如,令众生“宿命”便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到业力的规律,从而避免未来再造恶业。 平等的普度精神: 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覆盖了众生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僧侣还是在家居士,无论是遭受生理痛苦还是心理困扰,他都以平等的态度去救度,不遗漏任何一个众生。 智慧与慈悲的结合: 药师佛的济世,离不开他的智慧。他深谙众生苦难的根源,也知道如何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他的“琉璃光”正是智慧之光的象征,能够驱散愚痴,照亮前行的道路。 行动的实践性: 药师佛的济世观,并非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他宏大的愿行中。他的十二大愿,本身就是一系列具体的救度方案。本书也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将这种济世精神付诸实践。 第四部分:在现代生活中践行药师佛的精神——从身心安乐到社会和谐 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困扰:疾病、压力、孤独、贫富差距、社会冲突等等。药师佛的济世观,对于解决当下的诸多问题,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本书将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将药师佛的济世精神融入到个人的修行和日常生活中。这包括: 关照身心健康: 学习药师佛的法门,不仅能够获得身体的健康,更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乐。我们将介绍一些简单的修持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正念、慈心观等方式,缓解现代人的心理压力。 培养积极心态: 药师佛的愿望,鼓励我们看到希望,相信未来。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学习药师佛的精神,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实践利他行为: 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是对众生苦难的深切关怀,也是他主动去解除众生苦难的行动。我们将鼓励读者将这种利他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中,通过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促进社会和谐: 药师佛对“部党和睦”的愿望,对于当下社会面临的各种群体性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药师佛的平等、包容、和谐的思想,应用于社会关系的构建中,促进社会各界的和谐发展。 觉悟生命的意义: 最终,药师佛的济世观,旨在帮助众生觉悟生命的真正意义,超越小我,融入大我,获得究竟的解脱和自在。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价值。 《药师经的济世观》并非是一部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实践指导的智慧读物。它希望能够成为广大读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心灵慰藉,在追求幸福生活时的行动指南,以及在探求生命意义时的思想启迪。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药师佛的宏大愿景,领悟其深邃的济世智慧,并在自己的生命中,点燃慈悲与希望的光芒,最终实现身心安乐,世界和谐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