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APP测试2.0 : 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实录

大话APP测试2.0 : 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晔,张立华 著
图书标签:
  • APP测试
  • 移动互联网
  • 产品测试
  • 测试实录
  • 质量保证
  • 软件测试
  • 移动应用
  • 用户体验
  • 测试方法
  • 案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57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70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虽然叫《大话APP测试2.0》,但绝非畅销书《大话移动APP测试》的升级版,《大话APP测试2.0 : 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实录》是彻头彻尾的一本APP测试全新书。经过了两年多的沉淀,原作者联合业内另外一位测试大牛一起为大家献上这本含金量极高的测试技术书,希望能为测试领域做出一定贡献。

内容简介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无论是技术还是流程都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其中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内容、定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话APP测试2.0: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实录》延续了上一版技术与思想并存的风格,但是内容全部更新,解读了近两年技术的飞速变化,将新测试技术与理念展现给读者。本书核心亮点有几个:关于移动应用专项测试的落地实践和技术细节,经过实践和解读之后的Appium测试内容,集中介绍行业中常用的工具平台,纵深剖析UI自动化……全书自始至终都贯彻了一个理念——高度,让测试人员深刻理解自己在IT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并引以为豪。
  《大话APP测试2.0: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实录》两位作者都是多年战斗在行业一线的工程师,也是App测试领域公认的专家。
  《大话APP测试2.0: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实录》适合于拥有一定技术基础和自学能力的测试人员和团队,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真正跳出“测试”,站在“质量”这个高度上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精彩书评

  Monkey感觉注定就是测试领域中的人,因为正跟Monkey测试软件完美重合了,正如其名,Monkey也是我认识的少数一直专注在测试领域的好同学。通过这本书,能看到Monkey这一段时间在自动化测试和专项测试的优秀实践,其中包括比较前沿的React native测试实践。另外,能看到通过工作沉淀出来的对测试技术的价值认识,例如UI自动化测试的价值,这些都很值得负责UI自动化测试建设的测试人员好好思考。
  ——黄闻欣,腾讯高级测试工程师

  Monkey用幽默的语言犀利地阐述了移动测试中的一些问题并且轻松诙谐地讲解着移动测试的知识点,非常易读并且有趣。特别推荐专项测试和Appium自动化测试的章节,用全新的切入点阐述了问题,有理论、有实践,内容殷实。
  ——芈峮,iOS测试指南 作者

  Monkey在我印象中是一个性情中人,这本书也是凸显他性格的一本书。本书汇聚了作者对移动测试行业的思考和实践经验,让门外汉能够了解移动测试这个行业并且上手,让从业者能够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发展。除此之外,它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移动测试工具书,对当前主流的测试方法和工具给出了深入浅出的教程和实战案例,相信无论你是对移动测试感兴趣的同学还是从业者,都能从书中有所收获。
  ——infoQ移动主编 徐川

目录

第1章 移动无线专项测试
1.1 认识专项测试 / 2
1.2 仅仅会工具和技术是没有用的 / 3
1.3 实际项目中的专项实践流程 / 4
1.4 专项基线和规范/ 7
1.5 正向耗电测试 / 8
1.6 逆向耗电测试 / 9
1.7 内存测试 / 13
1.8 应用响应时间 / 28
1.9 初探ReactNative性能/ 42
1.10 应用响应时间测试实践 / 43
1.11 弱网测试 / 45
1.12 Android神器——Systrace / 56
1.13 Android神器——TraceView / 61
1.14 界面流畅度 / 65
1.15 iOS神器——Core Animation / 66
1.16 灵活使用慢速摄像机 / 74
1.17 Python自动化采集性能数据实践方案 / 75
1.18 Java自动化采集性能数据实践方案 / 79
1.19 总结 / 84
第2章 移动测试的伪银弹——UI自动化
2.1 为什么测试热衷于UI自动化 / 86
2.2 我们为什么不做UI自动化 / 88
2.3 我们为什么要做UI自动化 / 91
2.4 你做的是伪UI自动化吗/ 93
2.5 UI自动化框架/ 94
第3章 大话移动APP测试1.0补完篇
3.1 移动无线应用测试面试解析/ 114
3.2 测试团队的变化/ 121
3.3 测试与质量的关系/ 122
3.4 测试与开发的关系/ 123
3.5 螺旋上升的测试行业/ 124
3.6 最后的几年/ 125
3.7 两年以后/ 126
第4章 其他测试技术案例
4.1 邮箱大师 apk 引发的“血案”/ 128
4.2 iOS 之 AOP 库—— Aspects/ 131
4.3 iOS 热加载之 JSPatch/ 134
4.4 Python 之图片对比/ 140
4.5 总结/ 143
第5章 Appium
5.1 Appium是什么/ 146
5.2 Appium Client的配置/ 149
5.3 Appium的原理/ 154
5.4 iOS in Appium / 164
5.5 Appium GUI / 183
5.6 Appium Tips / 185
5.7 PageObject / 188
5.8 并行执行/ 189
5.9 Appium展望/ 196
第6章 行业知名平台与工具汇总
6.1 腾讯Bugly——崩溃监控分析服务/ 198
6.2 百度MTC——Android测试脚本录制原理/ 202
6.3 工信部——网络友好与资源使用效率/ 205
6.4 南京大学——Kikbug测试系统/ 209
6.5 TestBird——近两年游戏行业变化趋势白皮书/ 215
6.6 Fir.im——iOS快速搭建一个持续集成环境/ 225
6.7 OneAPM——用NSURProtocol注入测试数据/ 230
6.8 Testin——讲述现在云测的覆盖点/ 237
6.9 MQC(阿里)——iOS Crash分析/ 248
附录A 测试火花集
1. 移动互联网测试面试之我的要求真的不高/ 254
2. 如何做好移动互联网应用测试/ 255
3. 我的东西是我的。我给你,你可以拿着。我不给,你不
该怨我/ 257
4. 测试无用因为有你,感谢有你(地图炮)/ 258
5. 移动测试人员的未来:测试开发技术的融合/ 260
6. 致那些情商不高的测试/ 264
7. 移动无线测试工程师必备技能/ 265
8. 再论移动无线应用专项/ / 272
9. 移动无线测试技能树 (原创)/ 274
10. 大多数人理解的移动无线APP测试最多只能活两年/ 277
附录B 普通的故事
1. 校园生活/ 282
2. 正式开始工作/ 284
3. 突破/ 285
4. 未来/ 287
后记(Monkey版)/ 289
后记(恒温版)/ 291

前言/序言

  距《大话移动APP测试》出版已经过去两年了,我也收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吐槽,无论好坏你们都是我最大的动力,在这里要给所有人说声谢谢。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实在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可以说轰轰烈烈,也许什么时候能够将这些作为一个一个的故事说给大家听,相信每个人都能够看到很多,想到很多,体会到很多。在这一年多内,也有很多朋友知道了我,但却不了解我,其实不了解我没有关系,我这里引用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来说明。“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测试行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也许测试已经不是当初想的那么容易的一份工作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副业或转行。当然,无论你属于哪一种,生活和工作都要继续,我们都要面对这一切的变化。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测试行业并没有在进步,而是在进化,但仅仅是属于符合中国国情的进化。这一年多相信大家感触都很深,我在前言里帮大家总结下。
  1)测试一定要会代码。前几年讨论的问题终于不用再花费口舌去讨论了,事实印证了测试要写代码这个事实。所以现在对在“知乎”上问我问题的人,我也终于可以很有底气地说:“先学会代码,再来学做测试。”
  2)行业要求越来越高。当然,我不想听到“我的圈子不是这样的,我看到的不是这样的”这种话,我不关心,因为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我接触的圈子肯定比你们大,那么,我看到的肯定是所谓的大方向和趋势,所以请各位读者静下心来看下去。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依然没有变高,但要往上爬以及进入一家不错的公司中拥有不错业务的部门,在这一年多里变得异常困难。(再三强调下,看到BAT就觉得是好公司的人不在我讨论范围内,哦对了,我在BAT里做着日活不过万的项目,你觉得是不是不错呢?)是的,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讨论要会什么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多久能够学会一项新技术并落地,这才是我们关心的。
  3)技术栈太多,眼花缭乱。很多测试人员看到移动APP的UI自动化框架就已经傻眼了,更不要谈接口、单元、专项、安全、大数据等。测试所接触到的技术栈、工具栈的扩展如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很多测试会混乱,到底学什么呢?答案上面已给出。很多测试觉得这只不过是一种过渡阶段,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一种稳定的兼容性很高的工具,比如以前的QTP和LR,首先我不说有多少人真正用过正版软件了,从短期来讲,将来测试行业肯定会越来越成熟,肯定会统一很多技术和工具。但长期来讲,现在这种变化、这种痛以后会越来越频繁,因为这是宇宙规律,这是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从长远来看仅仅追求工具永远都是远远落后于行业的,同时被替代性也是最高的。
  4)从测试到质量的变化。这点在正文中会有详细的说明。这几年的大会,与大家交流的确发现如今很多测试已经开始跳出测试,真正开始关注质量。(当然,如果看到这本书的你觉得没有进入状态,请多多看TesterHome或者加我微信进行交流,你就明白了)当测试只关注测试时,大家的关注点在于以下几点:
  (1)测试是不是比开发轻松。
  (2)测试能赚多少钱。
  (3)测试到底用什么工具。
  (4)测试到底用什么框架。
  (5)测试都看什么书。
  (6)其他公司里测试都怎么做的。
  (7)UI自动化到底做得怎么样。
  ……
  放眼整个项目,如果只关注测试,关注点真的实在太窄,同时也会阻碍我们进入更高的高度。所以大家更多地开始关注质量,质量在项目中无处不在,可以说贯穿了整个项目,相比于测试,质量的关注点会很不同,比如:
  (1)工程效率,项目流程。
  (2)代码规范,文档传承。
  (3)应用架构,耦合性怎么样。
  (4)各种线上线下,实时或者T+1的监控机制。
  (5)Hotfix机制。
  (6)打包、持续集成、汇报bug等工具平台。
  ……
  其实这样一来就能一目了然地明白测试其实在质量面前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点。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呢,因为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来问我“××公司测试怎么做的?”“××公司持续集成怎么做的?”“××公司测试开发比多少?”“××公司用什么工具?”,其实我每次面临这些问题都很尴尬。先不讨论这些人员会不会问问题吧,就算知道了用什么工具,什么框架,测试开发比多少就能够做出好测试了吗?就能提升产品质量了吗?明显不可能。在一个企业中要提升产品质量绝对是一件大家共同努力的事情,而不是一个测试人员或者一个测试团队就能够搞定的,如果不明白这点,即使你操着卖白粉的心,结果你卖的还是白菜啊。再来说《大话APP测试2.0》这本书,这本书并非是第一本书的加强版或者扩展版,可以说是一本全新的书。我对第一本书的定义和感觉可能和所有人都不同。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初的自己,我觉得自己的确够狂,够年轻气盛,竟然在当初那种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有勇气出书。但我依然认同我当初的一个观点——《大话APP测试2.0》这本书可能因为我当初才疏学浅导致技术层面的高度不高,但对于测试的理解,对于行业的认识,对于测试的态度这点上我是永远不变的,所以我认为只有当整个国内的测试行业真正步入正轨,大家真正都愿意去好好学习测试,好好重视测试的时候,本书才会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一种精神上的价值。我并不是什么圣人,但是我认为人活着就应该有价值,这种价值自我认可就可以了。人一生就那么多的时间,每个人都很公平,那为什么我们不用这些时间尽可能地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呢?去发挥更大的光热呢?去影响更多的人呢?否则多没有意思啊。之前看过一部电影《绝命海拔》,这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很推荐大家去看,无论生死如果都是为了去追求自己所爱、自己的极限,那么这一切就是值得的。我在第一本书中也说过,书这种形态的东西,尤其是技术书,让你看到它的时候,其中内容肯定已经落后1~2年了,希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写书是一个非常累的活儿,是一件挑战自己毅力的事情,需要去记录很多的案例以及当时的感受。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太过苛刻,抱着空杯心态来看书最好。行业中无一本技术书的写作风格与我的相似,也没有任何一本测试书比我所记载的更“落地”。这并不是骄傲,而是自信和自豪,我愿意100%地分享。通过这本书大家可以明显感觉从《大话移动APP测试》出版至今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我到底成长了多少,我到底进步了多少,我又到底改变了多少。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将会让整个行业上升一个层面。那些抱怨《大话移动APP测试1.0》对自己技术没有帮助的读者,我在这里也向你们致歉,这本书算是对你们的弥补。同时也希望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毕竟书这个东西落后很多,不过你们可以随时微信和我交流。那让我们一起进入一场有技术、有故事、有吐槽的测试之旅吧。
  前 言(恒温版)
  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偶尔振动翅膀,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2012年,Dan Cuellar编写了Appium,他没有想过2016年的今天,Appium已经成为移动测试领域的一方霸主。这是软件测试技术的蝴蝶效应。
  在2014年,我还在写WebDriver自动化,而今天我在写Appium自动化。在UI自动化这个领域,我跨了整整一个年代,成了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见证者,相信所有身在其中的人都深有体会。Appium作为WebDriver的继承者和开拓者,目前看来是非常合格和称职的。
  我接触Appium比较早,TesterHome上线不久,我们就引入了这个框架,进行布道并坚持到现在。可以自豪地说,目前来看,TesterHome是最专业的民间Appium论坛。当然民间还有很多高手,尤其是这两年,各种解决方案、衍生框架百花齐放,TesterHome作为这些内容的载体,也受益匪浅。
  我一直想写一本有关Appium的书,其实也在TesterHome发起过众写项目,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品。如今市场上已经有几本关于Appium的书,质量……,所以这里不推荐任何书籍,学习Appium还是需要熟读官方文档和深读源码。
  受Monkey邀请,我有幸在本书中写一章Appium,我没有想翻译文档,我只是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喜欢。

《精益研发:构建高效敏捷的软件开发流程》 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软件的开发速度与质量已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然而,传统冗长、脱节的开发模式往往难以跟上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步伐。面对这一挑战,《精益研发:构建高效敏捷的软件开发流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具体的产品或技术,而是深入探讨一套贯穿软件生命全周期的、系统性的方法论,旨在帮助团队摆脱低效困境,拥抱敏捷,实现从概念构思到产品发布的全面优化。 本书的核心在于“精益”与“敏捷”的融合。精益思想起源于制造业,强调消除浪费,持续改进,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价值。敏捷开发则提倡响应变化,迭代交付,关注客户价值。将二者相结合,我们得以构建一套灵活、高效、以客户为中心的软件开发体系。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精益研发的内在逻辑,理解其核心原则,并将其落地到实践中,从而提升团队协作效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最终打造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高质量软件。 第一部分:精益研发的基石 第一章:颠覆传统:为何需要精益与敏捷?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软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然而,许多组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却面临着种种痛点:产品上线周期漫长,需求变更导致返工频繁,团队沟通协作不畅,最终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期望。 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式,虽然在早期具有一定的结构化优势,但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用户需求时,显得尤为笨拙和低效。需求在项目早期被冻结,一旦后期发现问题或市场出现新的机遇,大规模的修改将耗费巨大的时间和资源,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夭折。这种模式如同造一艘大船,在陆地上规划好一切细节,一旦下水才发现方向错误,调整起来异常艰难。 此外,信息孤岛、部门壁垒、缺乏有效反馈机制等问题,也使得开发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开发团队埋头苦干,但其成果却可能与市场需求脱节;测试团队在项目后期才介入,面对堆积如山的问题,疲于奔命。这种“接力棒式”的开发流程,不仅效率低下,更无法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协作精神。 精益与敏捷的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而提出的。精益思想倡导“少即是多”,通过识别和消除开发过程中的一切非增值活动(即“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这些浪费可能体现在等待、过度生产、不必要的流程、缺陷、不必要的运输、库存、过多的功能以及未被充分利用的人才等方面。通过精益化,我们可以让开发流程更加顺畅,资源投入更加精准。 敏捷开发则强调“拥抱变化”,将大型项目分解为小、可管理的迭代周期,快速响应用户反馈,并持续交付可工作的软件。这使得团队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更早地验证产品概念,并与用户建立紧密的反馈循环。敏捷的核心在于人、协作、响应变化和可工作的软件,而不是僵化的流程和文档。 将精益的“消除浪费”与敏捷的“拥抱变化”相结合,就形成了本书所探讨的“精益研发”体系。它不仅仅是一种开发方法,更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旨在构建一个持续学习、持续改进、以价值为导向的软件开发生态系统。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体系如何构建,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见的生产力提升。 第二章:精益研发的核心价值与原则 精益研发并非一套生搬硬套的规则,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实践原则。理解并内化这些原则,是成功推行精益研发的前提。 核心价值: 客户价值至上: 软件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精益研发将客户需求置于一切流程的核心,确保每一项开发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为客户带来益处。这意味着要深入理解客户的痛点、需求和期望,并将这些洞察转化为可执行的产品特性。 持续改进: “止步不前就是退步”。精益研发鼓励团队在每一次迭代、每一个项目周期中,都进行反思和学习,识别流程中的瓶颈和不足,并不断优化。这种持续改进的文化,使得团队能够不断提升效率和质量。 消除浪费: 如前所述,精益思想的核心在于识别并消除一切非增值活动。在软件开发中,浪费可能体现在过度设计、不必要的会议、低效的沟通、无效的测试、等待时间过长、产品功能冗余等方面。通过消除这些浪费,可以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速度与质量并重: 精益研发并非片面追求速度而牺牲质量,也不是一味追求完美而拖慢进度。它追求的是一种平衡,通过精简流程、自动化测试、早期反馈等方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快速迭代和交付。 赋能团队: 精益研发强调团队成员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通过建立开放、信任的沟通环境,赋予团队成员决策权,能够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从而提升整体效能。 核心原则: 构建质量(Build Quality In): 质量不应是项目后期才被“加进去”的,而应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这包括代码编写的规范性、单元测试的覆盖率、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流程的建立,以及早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制。 推迟承诺(Delay Commitment): 在对需求、设计或技术方案有充分的理解和验证之前,避免过早地做出重大的承诺。这意味着要采用迭代的方式,逐步明确需求,从小处着手,不断验证。 快速反馈(Fast Feedback):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快速地收集来自用户、客户、市场以及团队内部的信息。这包括用户测试、A/B测试、生产环境监控、代码评审、结对编程等。快速反馈能够帮助团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向,避免走弯路。 交付价值(Deliver Value): 始终关注交付对客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这意味着要优先开发高价值的功能,并尽可能频繁地将可工作的软件交付给客户,以便他们能够尽早使用并提供反馈。 以人为本(Respect for People): 视团队成员为组织最宝贵的财富。营造一个尊重、信任、协作的环境,鼓励知识共享,支持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将软件开发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通过优化整个系统的流程,而不是孤立地改进某个环节,来达到整体效率的最大化。 可视化管理(Visualize Work): 将工作流程、任务状态、瓶颈等可视化,例如使用看板(Kanban)等工具。这有助于团队成员清晰地了解当前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促进协作。 掌握这些核心价值和原则,是理解和践行精益研发的基础。本书后续章节将围绕这些原则,展开具体的实践方法和工具。 第二部分:精益研发的实践落地 第三章:敏捷的思维与方法论 精益研发的实践离不开敏捷开发方法论的支撑。本章将深入探讨几种主流的敏捷方法论,以及如何在精益的框架下灵活运用它们。 3.1 敏捷宣言及其十二条原则 敏捷宣言是所有敏捷实践的基石。它提倡: 个体和互动 高于 流程和工具 工作的软件 高于 详尽的文档 客户合作 高于 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 高于 遵循计划 而其十二条原则则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实现这些价值观: “我们最高的目标是,通过尽早并持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来使客户满意的。 “欢迎任何能增强客户竞争力的变化,即使在开发过程的后期。 “要用可工作的软件,传达瀑布周期要多久。 “业务人员与开发人员必须全天在项目的一生中一起工作。 “围绕项目组成员,激励他们。提供他们所需的と,并且信赖他们能完成工作。 “在团队内部,最有效和最高效的沟通方式是面对面的交谈。 “可工作的软件是衡量进展的主要标志。 “敏捷过程促进可持续的开发。赞助商、开发人员和用户能够保持恒定的步调。 “对技术卓越和良好设计的持续关注,增强敏捷能力。 “简洁——即将到来的工作量减到最少的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最好的架构、需求和设计,源于自组织的团队。 “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团队会反思如何能更有效,然后会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理解这些原则,有助于团队建立正确的敏捷心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 3.2 Scrum 框架 Scrum 是目前最流行的敏捷开发框架之一。它提供了一套轻量级的流程,用于管理复杂产品。Scrum 的核心要素包括: 角色: 产品负责人 (Product Owner): 负责最大化产品价值,管理产品待办事项列表(Product Backlog)。 开发团队 (Development Team): 自组织、跨职能的团队,负责构建可工作的软件。 Scrum Master: 负责确保 Scrum 过程被理解和遵循,并帮助团队移除障碍。 工件: 产品待办事项列表 (Product Backlog): 包含产品所有已知需求和功能的动态列表。 冲刺待办事项列表 (Sprint Backlog): 在一个冲刺(Sprint)期间,开发团队承诺完成的产品待办事项列表项。 增量 (Increment): 每个冲刺结束时产生一个可工作的、潜在发布的产品部分。 事件: 冲刺 (Sprint): 一个固定的时间周期(通常为1-4周),用于交付增量。 冲刺计划会议 (Sprint Planning): 确定本冲刺要完成的工作。 每日站会 (Daily Scrum): 开发团队每日同步进展,计划当天工作,发现障碍。 冲刺评审会议 (Sprint Review): 向利益相关者展示本冲刺的增量,并收集反馈。 冲刺回顾会议 (Sprint Retrospective): 团队反思本冲刺的表现,识别改进点。 3.3 Kanban 方法 Kanban 是一种可视化工作流程管理方法,起源于丰田生产系统。它强调: 可视化工作流程: 使用看板(Kanban Board)将工作流程的各个阶段可视化,让团队成员清晰地看到任务的流动。 限制在制品 (Work in Progress - WIP): 为每个工作流程阶段设定 WIP 上限,以避免瓶颈,促进任务的快速流动。 管理流动: 持续监控和优化工作项在流程中的流动速度。 明确流程规则: 定义清晰的流程规则,确保工作项能够顺畅地流转。 实施变更控制: 逐步引入新的流程或策略。 持续改进: 通过可视化数据和反馈,持续识别和解决问题。 Kanban 尤其适用于需要处理多任务、持续交付和对变更响应要求较高的场景。 3.4 精益与敏捷的融合 在精益研发的框架下,Scrum 和 Kanban 并非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例如,可以在 Scrum 框架中使用 Kanban 看板来管理冲刺待办事项列表,可视化工作流并限制 WIP。同时,Scrum 的迭代回顾会议与 Kanban 的持续改进原则相呼应。 重要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敏捷方法论,都要回归到精益研发的核心价值和原则。敏捷工具和流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客户价值、消除浪费、快速反馈和持续改进。 第四章:价值流图与瓶颈识别 在精益研发中,识别并消除价值流中的瓶颈是提升效率的关键。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 - VSM)是一种强大的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团队理解产品从概念到交付的整个流程,并从中找出浪费和瓶颈。 4.1 什么是价值流图? 价值流图描绘了为客户交付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所有活动,包括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它从客户的需求开始,追踪产品或信息在各个环节的流动,直到最终交付到客户手中。 4.2 如何绘制价值流图? 绘制价值流图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1. 确定价值流的范围: 明确要绘制的价值流是整个产品开发流程,还是某个特定的功能模块或用户故事。 2. 识别关键过程步骤: 列出完成该价值流所需的所有主要过程步骤,例如需求收集、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等。 3. 收集数据: 对于每个过程步骤,收集以下关键数据: 处理时间 (Process Time - PT): 完成该步骤实际所需的时间。 等待时间 (Wait Time - WT): 该步骤完成前,任务处于等待状态的时间。 周期时间 (Cycle Time - CT): 完成该步骤的总时间(PT + WT)。 缺陷率 (Defect Rate): 该步骤产生的缺陷数量。 资源 (Resources): 完成该步骤所需的资源(人员、工具等)。 4. 绘制流程图: 将这些过程步骤和数据以图形化的方式绘制出来,形成价值流图。通常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活动,并用箭头表示信息的流动。 5. 识别增值与非增值活动: 分析图中每个环节,区分哪些活动为客户带来了真正的价值(增值活动),哪些活动只是消耗时间和资源但并未带来价值(非增值活动,即浪费)。 6. 识别瓶颈: 价值流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等待时间最长、处理时间最长、缺陷率最高的环节,这些通常是流程的瓶颈。 4.3 价值流图的应用 识别浪费: 帮助团队发现流程中的等待、过度生产、不必要的移动、不必要的处理、缺陷、库存、未被利用的才能等浪费。 优化流程: 通过消除或减少非增值活动,简化流程,缩短周期时间。 提升效率: 聚焦于改进瓶颈环节,从而提升整个价值流的效率。 促进团队协作: 价值流图是一个跨部门的工具,能够帮助不同团队理解彼此的工作,从而更好地协作。 设定改进目标: 为改进提供量化指标,例如将总周期时间减少 X%。 绘制价值流图是一个迭代的过程,绘制完成后,团队需要基于图中的信息,制定改进计划,并持续跟踪改进效果。 第五章:持续集成与持续交付 (CI/CD)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 - CI)和持续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 - CD)是精益研发中实现自动化、快速交付和高质量软件的关键实践。 5.1 持续集成 (CI) 持续集成是一种软件开发实践,开发人员频繁地(通常每天多次)将代码集成到共享存储库中。每次集成都会通过自动化构建(包括编译、测试)进行验证,以尽早发现和解决集成问题。 核心原则: 频繁集成: 开发人员每天至少集成一次代码。 自动化构建: 每次集成都会触发一个自动化构建过程。 自动化测试: 构建过程包含自动运行的单元测试和其他关键测试。 快速反馈: 一旦构建或测试失败,立即通知团队。 主线开发: 鼓励团队在单一的主分支上工作。 CI 的优势: 减少集成冲突: 频繁的小规模集成,使得集成错误更容易被发现和修复。 提高代码质量: 自动化的测试确保了代码的质量,降低了引入缺陷的风险。 加快开发速度: 减少了手动集成和调试的时间。 增强团队信心: 团队能够对代码的稳定性有更高的信心。 5.2 持续交付 (CD) 持续交付是在持续集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软件自动部署到预生产环境,确保软件始终处于可发布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每次提交的代码都会立即发布到生产环境,而是说,在任何时候,当业务决定发布时,都能够快速、可靠地完成发布。 核心原则: 自动化部署: 能够自动将软件部署到各种环境中。 自动化测试: 在部署过程中执行更全面的自动化测试(如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验收测试)。 随时可发布: 确保软件始终处于可发布状态。 版本控制: 对所有部署过程和环境配置进行版本控制。 CD 的优势: 缩短发布周期: 能够快速、频繁地将新功能和修复发布给用户。 降低发布风险: 自动化和频繁的部署,使得发布过程更加稳定和可预测。 提高用户满意度: 用户能够更早地获得新功能和改进。 实现快速反馈: 通过频繁的发布,可以更快地获得用户的实际使用反馈。 5.3 CI/CD 的工具与实践 实现 CI/CD 需要一套完整的工具链和良好的工程实践,例如: 版本控制系统: Git CI/CD 服务器: Jenkins, GitLab CI, GitHub Actions, CircleCI 等。 构建工具: Maven, Gradle, npm, yarn 等。 自动化测试框架: JUnit, NUnit, Pytest, Selenium, Cypress 等。 容器化技术: Docker, Kubernetes 基础设施即代码 (Infrastructure as Code - IaC): Terraform, Ansible CI/CD 是精益研发实现敏捷开发、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持续交付高质量软件的基石。 第六章:自动化测试与质量保障 在精益研发中,质量不是事后检查,而是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自动化测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 6.1 自动化测试的层次 有效的自动化测试策略应该覆盖多个层面,形成一个坚实的质量保障体系: 单元测试 (Unit Testing): 目的: 测试代码中最小的可测试单元(函数、方法、类)。 特点: 速度快,隔离性好,由开发人员编写。 价值: 尽早发现代码逻辑错误,为重构提供安全网。 集成测试 (Integration Testing): 目的: 测试不同模块或服务之间的交互和集成。 特点: 关注模块间的接口和数据流。 价值: 发现模块间集成问题,确保系统整体协同工作。 端到端测试 (End-to-End Testing - E2E): 目的: 模拟真实用户在应用程序中的操作流程,从用户界面到后端系统。 特点: 覆盖整个应用流程,最接近用户实际使用场景。 价值: 验证用户场景的完整性,发现跨层级的集成问题。 性能测试 (Performance Testing): 目的: 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响应速度、吞吐量和稳定性。 特点: 模拟高并发用户访问,检测系统瓶颈。 价值: 确保系统在高负载下仍能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安全测试 (Security Testing): 目的: 发现应用程序中的安全漏洞,防止恶意攻击。 特点: 包括渗透测试、漏洞扫描等。 价值: 保护用户数据和系统安全。 6.2 自动化测试的策略与原则 测试金字塔: 提倡在单元测试层面投入最多的精力,其次是集成测试,最少的是端到端测试。因为单元测试运行速度最快,成本最低,易于维护。 测试驱动开发 (Test-Driven Development - TDD): 在编写功能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用例。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开发人员更清晰地理解需求,编写更简洁、可测试的代码。 行为驱动开发 (Behavior-Driven Development - BDD): BDD 是一种敏捷软件开发的技术,它通过描述软件应该如何表现来驱动开发。其核心在于使用一种易于理解的语言(如 Gherkin)来定义用户故事和验收标准,进而转化为自动化测试。 缺陷预防而非检测: 自动化测试的最终目标是预防缺陷的产生,而不仅仅是检测已有的缺陷。通过 TDD 和 BDD,可以在早期就避免很多潜在的问题。 高覆盖率与高价值: 追求测试覆盖率,但更重要的是确保测试用例能够覆盖关键的用户场景和业务逻辑,从而产生最大的价值。 6.3 质量保障文化的建立 自动化测试是技术手段,而质量保障则是一种文化。在精益研发中,质量保障是整个团队的共同责任,而不是某个特定团队的职责。 全员参与: 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产品经理等所有团队成员都应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 早期介入: 测试人员应在需求分析阶段就介入,参与评审,尽早发现需求和设计上的问题。 持续反馈: 自动化测试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开发团队,以便快速修复。 拥抱失败: 将测试失败视为学习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惩罚。 通过建立强大的自动化测试体系和质量保障文化,精益研发团队能够自信地进行频繁的代码提交和发布,确保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第七章:度量与反馈循环 精益研发的持续改进离不开对流程和产出进行有效的度量,并建立积极的反馈循环。 7.1 关键度量指标 选择合适的度量指标,能够帮助团队了解当前的效率、质量和价值交付情况。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度量指标: 周期时间 (Cycle Time): 从任务开始到完成所需的时间。这是衡量流程效率的关键指标。 吞吐量 (Throughput):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数量。反映了团队的生产力。 变更前置时间 (Lead Time for Changes): 从代码提交到成功部署到生产环境所需的时间。这是衡量 CI/CD 管道效率的重要指标。 变更失败率 (Change Failure Rate): 部署到生产环境后导致服务降级或需要回滚的变更比例。反映了部署的稳定性。 平均恢复时间 (Mean Time to Recover - MTTR): 服务中断后,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所需的平均时间。反映了团队对生产环境故障的响应和修复能力。 缺陷密度 (Defect Density): 单位代码量或功能点中发现的缺陷数量。 客户满意度: 通过用户调研、NPS (Net Promoter Score) 等方式衡量。 7.2 构建反馈循环 有效的反馈循环能够帮助团队快速识别问题,并做出及时的调整。 内部反馈循环: 代码评审: 同行评审代码,发现潜在问题。 结对编程: 实时协作,即时反馈。 敏捷会议: 每日站会、冲刺回顾会议等,提供持续的沟通和反思机会。 自动化测试结果: 快速反馈代码质量。 外部反馈循环: 用户测试: 在开发过程中邀请用户试用产品,收集反馈。 A/B 测试: 对不同的产品设计或功能进行 A/B 测试,收集用户行为数据。 生产环境监控: 实时监控生产环境的运行状况,收集用户使用数据和错误报告。 客户支持反馈: 收集来自客户支持渠道的反馈。 市场反馈: 关注市场趋势和竞品动态。 7.3 利用度量进行持续改进 可视化数据: 将度量指标可视化,例如使用仪表盘,让团队成员和管理者一目了然。 定期回顾: 在冲刺回顾会议或其他周期性会议中,回顾度量数据,讨论改进的机会。 数据驱动决策: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关于流程优化、技术选型、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决策。 实验与验证: 针对识别出的改进点,进行小规模实验,并用数据验证改进效果。 精益研发强调“度量是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度量而度量”。关键在于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和反馈,驱动团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持续提升产品的价值和开发效率。 第八章:团队协作与文化建设 再先进的技术和流程,也需要优秀的人才和良好的协作文化来支撑。本章将探讨如何在精益研发中构建高效协作的团队。 8.1 构建自组织、跨职能团队 自组织 (Self-Organizing): 团队拥有自主权,能够自行决定如何最好地完成工作,而无需微观管理。这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创造力。 跨职能 (Cross-Functional): 团队包含完成工作所需的所有技能,例如开发、测试、设计、运维等。这能够减少对外部依赖,提高效率。 小而精: 保持团队规模适中(通常不超过10人),以促进高效沟通和协作。 8.2 赋能与信任 授权: 赋予团队成员必要的决策权和资源,让他们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 信任: 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相信团队成员会尽力而为,并愿意支持彼此。 心理安全感: 创造一个让团队成员敢于提问、敢于犯错、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环境,这是创新的基础。 8.3 有效沟通与协作 透明化: 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让所有团队成员都能了解项目进展、挑战和决策。 清晰的角色与职责: 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避免混淆和推诿。 促进知识共享: 鼓励团队成员分享知识和经验,例如通过技术分享会、代码评审、结对编程等。 解决冲突: 建立健康的冲突解决机制,将冲突视为改进的机会,而不是破坏性的力量。 8.4 持续学习与成长 拥抱变化: 鼓励团队成员持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适应变化。 复盘与反思: 通过定期的回顾会议,总结经验教训,识别改进点。 个人发展: 支持团队成员的个人职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精益研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协作能力和持续学习的精神。建立以人为本、信任协作的文化,是实现精益研发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九章:精益研发在不同场景的应用 精益研发并非一套僵化的模式,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应用的。本章将探讨精益研发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初创企业: 精益研发帮助初创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验证产品概念,快速迭代,抢占市场先机。 大型企业: 在大型企业中推行精益研发,可以打破部门壁垒,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加速创新步伐。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精益研发提供了一种务实的路径,帮助传统行业利用软件技术实现业务的创新和升级。 微服务架构: 精益研发的理念与微服务架构高度契合,能够支持团队更快速、更独立地开发和部署服务。 DevOps 文化: 精益研发是 DevOps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动化、协作和反馈,打通开发与运维的壁垒。 结论 《精益研发:构建高效敏捷的软件开发流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指导如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运用精益与敏捷的理念,从而提升效率、保障质量、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最终交付更有价值的产品。本书提出的价值流图、CI/CD、自动化测试、度量与反馈循环等实践方法,以及对团队协作与文化建设的强调,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益研发体系。 精益研发是一段持续的旅程,而非终点。成功推行精益研发需要领导层的支持、团队的承诺以及持续的学习和改进。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精益研发的深入思考,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自身的实践中,共同打造更卓越的软件产品和更高效的开发团队。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经验丰富的测试工程师,坐在电脑前,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用他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声音,娓娓道来他在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作者的个性和思考。我特别欣赏“实录”这个词,它意味着这本书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血有肉,有具体案例支撑的。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对APP产品本质理解的书籍,不仅仅是会写测试用例,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产品经理和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那些潜在的、用户不易察觉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探索性测试的经验,以及如何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来指导测试方向。另外,对于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工具建议。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技术书籍不应该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应该带有作者鲜活的思考和实践的温度。这本书的书名,给我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大话”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轻松幽默、深入浅出的意味,让人联想到那些能够把复杂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的专家。而“实录”二字,则传递出一种真实、接地气的信号,仿佛书中的内容都是从真实的测试项目中提炼出来的,充满了实战的痕迹。我最近正在负责一个大型社交类APP的测试工作,其中涉及到大量的用户交互和数据同步,测试起来非常考验人的细致度和方法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在处理这类复杂系统时,是如何构建测试用例、如何设计测试场景、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回归测试的。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自动化测试的策略和技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最大化测试的覆盖率和效率。对于移动端测试,平台碎片化、设备多样性等问题总是让人头疼,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应对这些挑战的思路,比如如何有效地进行兼容性测试,或者在不同网络环境下进行性能测试的经验。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APP测试的书籍并不少,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却不多。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是在背公式;要么过于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大话”和“实录”的组合,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似乎在承诺,这本书不仅能告诉你“是什么”,更能告诉你“怎么做”,而且是以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我目前参与的项目,涉及到电商和直播的结合,测试的难点在于如何保证交易流程的顺畅性和直播体验的稳定性。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对复杂业务流程进行测试设计的经验,以及在面对高并发、大数据量的场景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性能瓶颈和测试方法。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测试人员如何与开发、产品团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那就更好了。毕竟,测试不仅仅是执行,更是协作和推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水墨风格的“大话”二字,搭配上“APP测试”的现代感,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略带磨砂的纸面吸引了,感觉像是捧着一本沉甸甸的干货,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我平时在工作中接触APP测试,但总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好像隔了一层窗户纸,很多时候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脑子里会一片空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品测试实录”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充满了来自一线真实场景的经验分享,这正是我想从一本书里获得的。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遇到疑难杂症时,能给出一些“过来人”的独到见解和实用的解决思路,让我少走弯路,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个知名APP在上线前是如何进行压力测试的,或者某个功能在用户反馈中出现了问题,测试团队是如何快速定位并解决的。这类细节上的披露,对于提升我的实战能力至关重要。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接地气”。书名中的“大话”二字,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宣讲,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到测试一线,与大家分享真实经验的旅程。而“实录”更是强调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这对于我们这些每天与APP打交道的测试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一直觉得,学习测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看别人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涵盖一些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坑”,以及如何巧妙地绕过它们。比如,在进行兼容性测试时,如何才能最高效地覆盖市面上主流的设备和操作系统?在进行性能测试时,如何才能准确地模拟真实的用户负载?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针对不同类型APP(例如社交、工具、游戏等)的特有测试策略,那就更完美了。我期待能从中获得一些能够直接运用到工作中,并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

评分

实用性、针对性、参考性很强的一本书

评分

包装精美 是正版书籍 值得买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全彩页。

评分

还行吧 感觉没太多干货

评分

好好学这书 希望有一天能做个卓越的测试资深专家

评分

物流很快,书很棒

评分

还没看,书不错,希望自己好好学?

评分

内容很好,是我想要了解的...很划算...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有些散乱,系统性稍微差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