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後現代主義是西方*流行的社會文化思潮之一,也是各種新型社會理論和當代藝術創造的哲學基礎。它以多樣錶達形式和不確定的概念遊戲,一方麵對啓濛以來的現代性進行尖刻的批判和反省,揭示瞭現代資本主義的內在危機的深厚思想根源,另一方麵同時提齣彆齣心裁的創造性思路,主張否定傳統價值和道德,把“解構”當成創新本身的重要途徑,從而為新社會埋下潛在的危機種子。對於後現代主義的悖論性,作者以深入淺齣的流暢文字,一方麵對後現代主義基本概念及其代錶人物的基本思想進行分析,另一方麵又結閤當代社會和文化的特徵,分析後現代主義的現實意義及其潛在矛盾性。
《後現代論》是作者根據自身親曆並在西方國傢就地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寫齣的,它有利於高等院校師生、研究人員及一般讀者從新的角度全麵瞭解後現代主義的內容及其意義。
作者簡介
高宣揚,華裔法籍哲學傢、社會學傢兼藝術評論傢,祖籍浙江杭州,國務院外國專傢局特聘“海外名師”,2010年8月至今為上海交通大學精裕講席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2004-2010年7月為同濟大學特聘華裔法籍專傢,時任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院院長兼法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195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本科並於1962年畢業,1962至1966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後工作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員,1978年赴法國巴黎**大學攻讀哲學博士,1983年獲博士學位後,應時任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院長的德裏達的聘請,任教與研究於法國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1984-1988年任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政治哲學研究所兼巴黎第十大學教授;1988至2002年,在繼續留任法國國傢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同時,任颱灣東吳大學社會學係教授;2002至2004年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及中央民族大學訪問教授。近30多年在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持續進行實際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觀察分析及學術調查研究,長期從事哲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點方嚮為:(1)當代法國哲學、(2)德國哲學史、(3)當代社會理論以及當代藝術評論。著有《後現代:思想與藝術的悖論》,北京大學齣版社,2013年;《對話》(Le Dialogue),北京大學齣版社,2011年;《德國哲學概觀》,北京大學齣版社,2011年;《當代政治哲學》,兩捲本,人民齣版社,2010年;《德國哲學通史》,三捲本,同濟大學齣版社,2007年及《薩特的密碼》,同濟大學齣版社,2007年等35部專著及中外文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目錄
第2版前言(1)
初版前言(3)
第一章從後現代主義的不可界定性談起
第一節後現代主義的模糊性
(一)超越傳統文化的後現代主義
(二)後現代性的不可錶達和非錶達特質
(三)後現代主義的多元性
(四)跨學科和多流派構成的思潮
(五)後現代思想隊伍的復雜性
(六)後現代主義的非同構性
(七)後現代主義同現代主義以及同傳統文化的
交錯性和對立性
(八)後現代自由創作的不確定性原則及其多種可能性
第二節作為一個曆史範疇的“後現代”
(一)“後現代”的曆史意義
(二)後現代曆史觀的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基礎
(三)“後現代”對傳統曆史觀的批判
(四)“後現代”與“現代”之間的三重結構關係
(五)對“後現代”的曆史界限的不同論述
(六)“現代”曆史界限的不確定性
(七)資本主義總危機與“後現代”
(八)“後現代”曆史意義的象徵性
第三節作為一個社會範疇的“後現代”
(一)“後現代”社會的特徵
(二)“後現代”社會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特徵
(三)“後現代”社會理論的多元性
(四)現代市民社會的基本觀念
(五)哈貝馬斯的“市民社會”觀念
(六)後現代社會的市民社會特殊結構
(七)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自由
(八)後現代理論傢對現代社會的主要挑戰
(九)後現代主義對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批判
(十)後現代社會中的語言遊戲
第四節作為一個文化範疇的“後現代”
(一)“後現代”的文化意義
(二)作為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後現代
(三)人類文化的自我批判及其內在動力
(四)“後現代”文化的創造性遊戲活動
(五)“後現代”在“現代性”中的誕生
(六)波德萊爾“現代性”創作中的“後現代”因素
(七)“現代性”創作推動下的“後現代性”
(八)“現代性”在理論界的擴散
(九)“後現代”概念的係譜學
(十)“後現代”在建築學的發軔
(十一)“後現代”文學藝術評論的爭論浪潮
(十二)後現代的“反文化”原則
(十三)後現代文化的遊戲性質
(十四)後現代文化對自由的無限追求
第五節作為一種心態和思維模式的“後現代”
(一)“不可捉摸”和“不可錶達”的後現代心態
(二)思考和生活的共同心態模式
(三)“一看就信”和“一看就照做”的後現代心態
(四)不再關心真理的後現代思考方式
第六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後現代
(一)後現代生活的遊戲化
(二)後現代遊戲生活方式的社會基礎
(三)後現代遊戲生活的特徵
第七節作為一種錶達方式和論述策略的“後現代”
(一)“不可錶達性”的一種錶達方式
(二)對傳統語言錶達方式的抗議和挑戰
(三)話語和論述的現實力量
(四)作為一種存在的話語
(五)後現代主義所批判的傳統論述
(六)後現代社會各種話語的增殖和散播特徵
(七)後現代話語和論述的基本策略
第八節作為一種“去正當化”程序的後現代
(一)正當化問題的重要性
(二)正當化的基本含義
(三)正當化在西方社會和文化發展中的不同模式
(四)正當化模式及其雙重程序:確認和排斥
(五)韋伯的正當化理論
(六)知識在資本主義正當化中的重要地位
(七)後現代“去正當化”的基本問題
(八)哈貝馬斯關於當代社會正當化的獨特論述
第九節簡單的結論
第二章“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第一節現代性自啓濛運動以來的發展及其特徵
(一)作為後現代批判的齣發點的“現代性”
(二)對“現代性”的最初批判
(三)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傢對“現代性”的批判
(四)米歇?福柯對現代性的批判
(五)現代性在啓濛運動中的曆史特徵
(六)作為現代性心態核心的個人自主性和自覺性
(七)啓濛運動對於知識的崇尚
(八)“現代性”高度成熟的晚期資本主義
(九)貝爾對現代性的批判
(十)哈貝馬斯對現代性的批判
第二節“後現代”對現代人文主義的批判和超越
(一)作為西方傳統文化核心的人文主義
(二)作為“現代性”主要構成部分的新人文主義
(三)現代新人文主義所遭受的曆史批判
(四)馬剋思對於新人文主義的批判
(五)尼采對於人文主義的批判及其對後現代性的影響
(六)由“此在”齣發批判人文主義的海德格爾
(七)以“此在”的日常生活結構批判人文主義
(八)以詮釋學途徑解構人文主義傳統
(九)以“死亡”概念重構人文主義
(十)通過“語言論述”理解和重構人生
(十一)對“說話”的人生結構的分析
(十二)德裏達對於人文主義的解構
(十三)福柯新尼采主義的反人文主義解構原則
(十四)利奧塔的後現代“非人性”新概念
第三節“後現代”對於現代科學知識的批判和超越
(一)啓濛運動以來對知識的推崇
(二)後現代主義批判現代知識的意義
(三)對知識的信息化的批判
(四)後現代社會知識的信息化
(五)當代信息的獨特社會地位
(六)信息的符碼化及其社會意義
(七)知識真理標準客觀性的喪失
(八)後現代信息的媒體化
(九)知識論述和信息係統的權力功能
(十)信息化對於倫理價值體係的衝擊
第四節“後現代”對於現代批判精神的批判
(一)後現代主義同現代主義批判精神的雙重關係
(二)“批判”在古希臘的意義
(三)理性中心主義批判原則的確立
(四)康德的批判精神和基本原則
(五)康德對人類認知能力的批判
(六)康德對人類行動道德性條件的批判
(七)人類品味判斷的理性原則
(八)康德批判精神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發展
(九)馬剋思對於現代批判精神的批判
(十)現代理性批判精神的危機
(十一)法蘭剋福學派新馬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
(十二)尼采批判精神的再發揚
(十三)福柯的永恒批判態度
第三章從符號批判、話語解構到擬像遊戲
第一節符號和話語解構對於後現代主義的極端重要性
(一)符號是文化生産和再生産的關鍵中介因素
(二)當代社會文化再生産中的符號遊戲
(三)當代符號區分化中意義結構的特殊運作
第二節喬治?巴岱對語言的批判
(一)在語言批判中同時探索生命和創作的奧秘
(二)在創作中批判語言和逾越生命的界限
(三)文學是“惡”的基本錶現形式
(四)在神秘的內心經驗中逾越語言的界限
(五)語言和死亡的神秘性及其本體論意義
(六)情欲就是對於生死的最高贊許
第三節拉康對人的心態和語言的符號批判
(一)對潛意識結構進行語言分析的曆史基礎
(二)潛意識是語言運用多元結構的內在基礎
(三)對傳統主體論的重建
(四)拉康精神分析學語言研究的重要意義
第四節羅蘭?巴特所開創的符號批判
(一)羅蘭?巴特符號論的後現代意義
(二)羅蘭?巴特基本著作的符號論意義
(三)作為符號解構學的文學評論活動
(四)符號的神秘化及其意識形態性質
(五)將符號和話語神秘化的符號神話學
(六)對社會文化進行符號解碼的典範
(七)語言學符號與符號論符號的區彆
(八)巴特符號論的後現代意義
第五節鮑德裏亞擬像遊戲理論和基本策略
第四章德裏達的解構主義
第一節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的過渡
(一)結構主義的兩大發展方嚮
(二)後結構主義對索緒爾結構語言學的批判
(三)後結構主義對於結構主義的超越
(四)後結構主義對話語論述的解構
(五)對傳統話語論述策略的解構
(六)話語論述散播和增殖的社會機製
(七)作為“事件”的話語和論述
(八)在解構知識論述中批判傳統知識論和真理論
(九)將自由創作的運動引嚮語言文字以外的場域
第二節德裏達對傳統話語的解構策略
第三節在書寫的“延異”中進行創造遊戲
第四節在超語言的符號遊戲中開拓自由
第五章福柯對“現代性”的後結構主義批判
第一節福柯在後現代文化中的特殊性
(一)對後現代的重大影響
(二)處於怪異時代的怪異人物
(三)福柯對前代批判成果的繼承
(四)福柯自由觀與薩特自由觀的異同點
(五)從知識史到知識考古學的轉摺
第二節知識考古學的性質
(一)知識考古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二)知識考古學研究三大曆史階段的特徵
(三)知識考古學同權力係譜學的相互關聯
(四)對於語言論述形成和擴散過程的社會分析
第三節對於主體的解構
(一)對三種主體模式的“人文科學考古學”研究
(二)認知主體與生活主體建構的一緻性
(三)主體化同思想的相互關係
第四節對於自身實際技術的批判
(一)對現代知識論述實際運用技術的揭露
(二)集中批判關於政權實際運作的法規論述
第五節權力係譜學的策略
(一)福柯對於傳統權力觀的批判
(二)在力量關係網絡中分析權力
(三)在權力運作及其策略中分析權力
(四)全麵批判不同領域中的權力網絡
第六節對於身體和性的生命權力的分析
(一)關於生命權力的運作
(二)對於“自身的技巧”的曆史本體論研究
(三)“身體”的規訓及其主體化
(四)性的道德權力係譜學
第六章後現代女性主義
第一節後現代女性主義的史前史
第二節對“性”的傳統論述的批判
第三節後現代女性主義在各學科的擴散
第四節關於女性軀體的論述
第七章後現代主義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後現代主義文學批評的先驅
(一)後現代主義文學批評的多元性
(二)後現代文學批評的兩大曆史先驅
(三)對尼采美學的超越
第二節從伽達默爾到德裏達的詮釋學轉摺
(一)“詮釋學轉摺”的後現代意義
(二)“接受美學”對於後現代文學評論的啓示
(三)從“詮釋學轉摺”到“解構”
(四)詮釋的雙重本體論意義
(五)作為模糊化原則的解構
(六)把模糊化當成自由創造可能性的基礎
(七)通過符號不斷差異化發揚模糊化
(八)在痕跡中詮釋並發揚符號差異化
(九)閱讀和詮釋是創作遊戲的起點
(十)在不斷的詮釋延異中使文學類型不確定化
第三節耶魯學派的崛起及發展
(一)耶魯學派的“解構”式閱讀
(二)作為耶魯學派前身的新批評派
(三)“不可閱讀性”的重要意義
(四)耶魯學派的哲學特徵
(五)追求閱讀中的修辭和特殊文風
(六)追求不可化約的“特殊性”的“文學化哲學”
(七)對於“美學的意識形態”的批判
(八)尋求文學的不確定性
第四節歐美後現代文學批評新浪潮
(一)蘇珊?朗格的“情感象徵論”
(二)剋裏斯蒂娃的“文本間性”概念
第八章後現代藝術的反文化性質
第一節荒謬的普遍性與藝術的荒謬性
(一)世界和人生的荒謬是藝術荒謬性的基礎
(二)語言的荒謬性加劇瞭生活和藝術的荒謬性
(三)古希臘神話所錶現的藝術荒謬性
(四)現代性發展中的荒謬性與反荒謬
(五)以荒謬反荒謬的後現代藝術
第二節從“荒謬劇”到“反藝術”的發展
(一)後現代主義“荒謬劇”的産生過程
(二)荒謬劇和其他後現代劇的多元化美學基礎
第三節作為“反藝術”基本範疇的“荒謬”
(一)“解構”就是藝術荒謬化和非語言化
(二)生活中實際荒謬的極端化
(三)通過藝術“色情化”達到荒謬化
(四)反藝術荒謬創作的中介性和象徵性
(五)以“嘉年華式”酒醉狂歡模式呈現荒謬
(六)作為創作自由的反藝術荒謬原則
第四節從現代美學到後現代反美學的過渡
(一)本雅明的混沌美學
(二)阿多諾的“無調”美學的吊詭性
第五節藝術的非定義和無定義
(一)後現代“反藝術”對藝術定義的探討
(二)藝術定義化的形而上學基礎
(三)貶低和扭麯藝術的傳統藝術定義
(四)藝術和生活一樣是不可定義的
(五)後現代反藝術對藝術定義的特殊態度
(六)藝術和自由一樣都是不可界定的
第六節關於藝術的形式美
第七節在“反藝術”中實現後現代藝術的創新遊戲
(一)在遊戲中創作的後現代藝術
(二)後現代藝術遊戲的形式性及其超形式化
(三)作者死亡化的創作遊戲
(四)後現代藝術遊戲的象徵化
第八節後現代藝術的正當化問題
(一)後現代藝術的“去正當化”性質
(二)後現代藝術同“大眾文化”的雙重矛盾
參考文獻
2004年簡體字版跋
精彩書摘
第2版前言
從20世紀70年代末法國思想傢利奧塔(Jean�睩ran�搊is Lyotard, 1924—1998)發錶《後現代的條件》(La Condition Postmoderne)至今,本人接受後現代主義的過程以及它所處的時代背景,都明顯地帶有特殊的曆史特徵,它一方麵襯托齣後現代主義本身的零碎性、不穩定性及其時空結構的虛擬性,另一方麵又突齣瞭重評後現代主義的迫切性、反復性及其現實意義。後現代主義是曆史的産物,但後現代主義卻否認曆史本身的閤法性。所以,這本《後現代論》的再版,給作者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藉用曆史在迴憶中的再現,重新返迴自己最初接受後現代主義思想洗禮的歲月,也因此給予本人重評及重新消化後現代主義的良機。我們將會看到:後現代主義的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恰好成為後現代主義的曆史性悖論的結碼和解碼的自然場所。
對於個人來說,返迴曆史並不意味著重述以往的過程,而是恰好通過曆史的重現,提供我們審查自身主體化能力的時機,藉此檢驗我們自身經曆社會迅速變遷時的思維能力和思想創造能力。為此,法國思想傢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作為曆史考古學和係譜學的倡導者,嚮我們提供瞭深刻的啓示。
福柯認為,任何具有創造精神的曆史研究,都隻能是為加強和提升自身的主體化能力開創新的可能性。真正的主體化,不是使自身被動地順應不同時代占統治地位的權力係統所規定的標準,而是抓住曆史鏇轉的每一個瞬間,重新塑造自身的能力和擴大自身的權力維度,超越當時當地自身所接受的知識結構,發揮思維及生存的潛力,嚮特定時代中占統治地位的權力結構發齣挑戰,對其頒發的法律、道德及各種標準提齣質疑,使之成為不閤法的問題。從哲學的角度來說,這意味著“不是論證已經現有存在的事物,而是盡可能把握究竟怎樣以完全不同的態度和方法進行思維” Foucault,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3,The Use of Pleasure,London:Penguin, 1985:9.。
後現代主義的重要性,不在於它的各個代錶人物所提齣的具體概念或命題,而是在於其中蘊涵的思想創造啓示,為自身“以完全不同的態度和方法進行思維”提供曆史的範例。因此,曆經40多年而傳播於世的後現代主義,實際上也是它本身曆經多次變遷的虛擬性思維模式的一再重生過程,是在不//穩定的世界局勢中不斷更新的思想創造範例。
顯然,此書的再版,不是鼓勵讀者原封不動地重讀文本,而是以21世紀新視野,對後現代主義的批判本身進行再批判,在全球化新環境中重新反思後現代主義的基本命題及其思路,由此對自身在場的權力關係進行再評價,開創社會發展的新前景。
我們衷心感謝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學術齣版中心的楊宗元主任和符愛霞女士及其編輯團隊,她們為本書的再版給予充分的支持和真誠的幫助。
高宣揚
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
2016年元旦
前言/序言
後現代論(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