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ONT杜蒙.阅途】源自德国、服务中国,致力成为高品质的旅游内容提供品牌。
【DUMONT杜蒙.阅途】品牌属于京版梅尔杜蒙公司,该公司由北京出版集团与德国梅尔杜蒙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德国梅尔杜蒙公司是欧洲旅游信息服务的市场领导者,提供丰富的旅游指南、地图以及其他相关旅游信息服务。
这是一张长城的全景照片,它将长城刻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包括你,这是长城,是你眼里心中的长城。
非常全面的长城导览手册
全书收录了李少白和仰坡镜头下长城由西到东各段的景色,并伴随长城的蜿蜒,为我们铺开了长城沿线各地迥异的自然美景和精彩的历史画卷。作者镜头所及之处,尽是长城满载历史硝烟和岁月沉淀的筋骨。站在作者的视角走完长城的每一段,从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里领略长城亘古不变的雄浑气势。
李少白,生于重庆,被誉为“光影大师”,曾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等杂志编委,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书艺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多年来专攻长城、故宫等中国古建筑摄影。1992年,在北京举办“神秘的紫禁城”摄影展,引起轰动;其镜头下的长城和故宫摄影作品多次在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爱沙尼亚等国家展出。
仰坡,资深媒体人、撰稿人、设计师、摄影师。曾任知名财经新闻杂志设计总监、摄影文化杂志主编。曾撰写大量艺术评论、人文地理、文史随笔类文章,以书为媒,感性看世界。
第一章 拦海扼山——辽宁冀东长城
壹 万里长城始虎山
贰 天下第一山海关
叁 九曲回肠九门口
肆 抚宁野城斗奇峰
伍 背牛顶上看奇峰
陆 卢龙古寨刘家口
柒 千鹤回音桃林口
捌 寻隐不遇喜峰口
第二章 坐镇幽燕——京畿护卫长城
壹 居庸叠翠第一关
贰 中国名片八达岭
叁 摘星揽月司马台
肆 笔走龙蛇金山岭
伍 鬼斧神工慕田峪
陆 箭扣长城难倒鹰
柒 烽烟远去古北口
捌 三龙出水黄花城
第三章 燕北锁钥——冀北内蒙古长城
壹 不教胡马渡怀来
贰 京师右臂独石口
叁 秦烽汉塞内蒙古
第四章 寒云飞雪——晋北长城
壹 雪满弓刀雁门关
贰 双城交会老营堡
叁 幽潭叠翠老牛湾
肆 古堡之乡右玉城
第五章 厚土遗梦——陕北长城
壹 信天游畔镇北台
贰 滚滚黄河绕府谷
叁 荒漠琼楼统万城
第六章 长河落日——宁夏长城
壹 贺兰咽喉三关口
贰 自古花马出盐池
第七章 春风难度——丝路长城
壹 月照流沙嘉峪关
贰 但愿生入玉门关
叁 送君千里出阳关
肆 挥戈持节出敦煌
附录
八达岭长城
司马台长城
慕田峪长城
山海关长城
虎山长城
独石口长城
雁门关长城
镇北台长城
嘉峪关长城
敦煌长城
前言
从华夏的中原大地向北行走,越过平原和丘陵,就会抵达一座座绵延起伏的山脉。继续攀爬,在任何一个角度的山顶都会与一堵高墙相遇。它低矮时有1米多,高耸时达三四米。这堵高墙枕海连山,从辽东的鸭绿江畔一直蜿蜒至西部大漠,占据着最险要的峰峦,将这部分横贯中国的山脉平均增高了两三米。有上万座烽火台、上千座关口、上百座城堡和军营跨过它的身体,它就是“长城”。
如果把历代修建的长城累计起来,总长度可达5万公里以上;如果把它所有的砖石重新组装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墙,那么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40圈。这是中国人集2000多年的伟力营造的巨大装置艺术,它横亘在北国,也躺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作为炎黄子孙,无论漂泊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想起长城,就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攀登长城不同于游览普通的景点,这是对祖先的祭奠,图腾的崇拜,文化的寻根。
初看起来,长城绵延的雉堞和城墙单调而重复。可是当它重复一万遍时,我感觉到了永恒。它不从何处来,不往何处去。见与不见,就在那里。朝露晚风,不离不弃。
城墙的这边,有迷离的烟雨,轻柔的柳枝和如锦的繁花;城墙的那边,却是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黄河的泥沙在指尖滑出;城墙的这边,有江南的水田,新生的禾草那么细,那么软;城墙的那边,是大漠落日,黄土高原上的尘土被手鼓打出一片蒸腾。
长城,是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上耸立起来的。这条分界线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在不同历史时期就像改道的黄河一样左摇右摆,在大地上留下浓淡不一的印痕:有的清晰如巨龙蜿蜒,有的湮灭如草蛇灰线。直到华夏统一,长城才基本完成它的军事使命,铸剑为犁,马归南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童稚的歌谣伴着三月的春风吹拂,长城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绽放出温暖的笑意。
长城长,仿佛一条巨龙的遗骨。倘若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觉,会读出更多掩埋在荒草城砖中的秘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是,而不见的长城”。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工程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长城自然是其中的翘楚。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是,而不见的长城》这本书时,它的名字便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我。我设想,这或许是一本从全新的角度解读长城的著作,它可能不再局限于宏观的军事战略,而是深入到一些更为微观、更为人文的层面。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确实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长城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种非常内敛、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体验。 我被书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片段所打动,作者仿佛拥有捕捉历史细微之处的敏锐嗅觉。他关注的不是那些已经被写烂了的史料,而是那些隐藏在史料背后,被时间和尘埃所掩盖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点滴。我仿佛看到了戍边将士在寒夜里思念家人的场景,听到了边陲小镇上孩童们嬉戏的声音,感受到了不同民族之间微妙的文化碰撞。这些“不见”的元素,却比任何宏伟的描述都更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明白,长城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坚固和绵延,更因为它承载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承载了民族的记忆与情感。作者通过一种非常写意的手法,将这些无形的东西具象化,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历史对话,与情感共鸣。
评分初看《是,而不见的长城》这个书名,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便是巍峨连绵的巨龙横卧在山脊之上,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我怀着对历史遗迹的敬畏之心翻开这本书,期待着能够看到详尽的历史介绍、精美的图片以及对长城军事战略意义的深入剖析。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它并没有直接带我进入长城的宏观景象,而是将我的目光引向了一些极其细微之处。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那些已经被无数人歌颂和描绘过的壮丽景色,转而关注那些被时光冲刷,甚至已经被人们忽略的角落。 我被书中对一些寻常景物的描写深深吸引,比如一块斑驳的石头,一处不起眼的断壁残垣,甚至是风吹过山谷时发出的声音。作者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笔调,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串联起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我仿佛看到,在这看似“不见”的长城背后,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离死别,他们的坚守与付出,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沉淀在这片土地上。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受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事实,而是一种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存在。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长城,不仅仅是那些可见的城墙,更是那些与它息息相关的、已经被遗忘的人们所留下的痕迹,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评分这本《是,而不见的长城》的书名,最初吸引我的是它那种矛盾又充满诗意的张力。初拿到手,还以为会是一本侧重于历史考据,或是描绘宏伟壮观的古代建筑的书籍。然而,翻开第一页,便被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铺陈长城的地理方位、建造年代、军事功能这些显性的信息,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内敛、更富人文关怀的视角。我仿佛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在书中漫步,感受的不是那实实在在的砖石结构,而是它背后隐藏的无数故事、情感与印记。 读到“不见”的部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它并非指物理上的消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意会上的存在。它更多地体现在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体现在历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汗水,体现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每一次的场景转换,都仿佛将我置身其中,让我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书中对一些被遗忘的细节的处理尤为出色,比如一句简短的歌谣,一次无名的石碑,都可能成为作者挖掘故事的起点,让原本沉默的历史开口说话。这种“不见”的长城,反而比那些被细致描摹的实体更加厚重,更加能够触动人心深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长城”这个概念,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无声却强大的存在。
评分《是,而不见的长城》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像一则精心设计的谜语,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猜测,它或许在探讨一些更加深层次的、非物质层面的概念,关于历史的传承,关于记忆的流失,又或许是关于一种精神上的连结。当我开始阅读,我发现我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结构,而是更像在编织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历史的碎片、个人的感悟、哲学的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我惊叹于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时而凝练如诗,时而深邃如哲。他似乎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长城”这个早已被大众熟知的符号。他并没有着重描绘长城的物质形态,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那些“不见”的层面。例如,他会探讨在长城修建过程中,那些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生命,他们的汗水和泪水如何滋养了这片土地;他也会思考,在漫长的岁月中,长城作为一道地理屏障,是如何影响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而那些交流的痕迹,那些文化的融合与演变,却往往是模糊不清,难以追溯的。这种“不见”,恰恰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不得不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长城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建筑,而是一种活着的、不断演变的文化符号。
评分《是,而不见的长城》这个书名,初读之下,便给人一种探秘般的吸引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些关于长城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是从一个独特视角来解读它。当我翻开书页,我便意识到,这本书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其“可见”的部分,而更多地体现在那些“不见”的维度。作者巧妙地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的描述,转而深入到一种更加哲学和情感的层面。 我被书中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所折服。它并非线性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像在构建一个意象,一层层地剥开长城的精神内核。我仿佛看到,那些曾经支撑起这座巨大工程的无数双手,他们的汗水、他们的辛劳,他们的艰苦与牺牲,都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了一种无声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他们的遭遇,而是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摹,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让我能够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与人情的温度。他对于“不见”的描绘,不是一种缺失,而是一种升华。它让我思考,长城不仅仅是一道物理的屏障,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那些看不见的,却是最深刻的,最能触动人心的。这本书,让我对“长城”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宏伟的建筑,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诉说着过往与未来的故事。
评分是。而不见长城。。。。。。。。
评分好书!!!!!!!!!!
评分很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很好。
评分对长城又多了一份了解,拍到这么样的图片不容易呀。
评分挺有意思的图册,闲时翻看不错
评分很好的了解长城的一本图文书
评分内容一般,不是很有用
评分东西不错,快递给力~
评分很好的了解长城的一本图文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