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送给孩子的一座小小家庭博物馆,这里讲述了近千件珍贵中国文物的传奇身世,它们遍布于国内外150余家博物馆,它们反映了时空变换、沧海桑田,反映了朝代更迭、帝国兴衰,反映了文臣治国安民、武将横刀立马的情怀,反映了诗画天马行空、手艺巧夺天工……“博物馆里的中国”按照主题分为十册,分别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书画雕塑乐器等艺术品、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器皿、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出土化石、地质学、遗址、建筑、手工艺品、中国近现代革命史。
全书正文介绍该主题下具价值的藏品,附录包括参观博物馆应遵守的礼仪和全国各大博物馆的参观指南。全书图文结合,故事般的文字生动形象,图片和漫画插图精美,引领读者走进灿烂辉煌的中华五千年文明。
该项目为2014年国家出版基金支持项目。
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族文化绚丽多彩,而博物馆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好去处。这里的文物会“说话”,每一道纹饰、每一种工艺,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象征之一。通过文物,我们不仅能读出当时当地,人们有着怎样的习俗,对美有着怎样的看法,还能体会到创作艺术品的人是用一种怎样的心态,怀着怎样的好奇去探索发现。我们走进博物馆一起去看一看吧,通过认识一件件国宝来了解历史,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主编简介:宋新潮
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历史学博士,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
潘守永
人类学家,博物馆学家,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人类学与博物馆学)、博士生导师、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
作者简介:
卢婷婷、杨莉玲、汪诗琪、崔佳,上海博物馆馆员。因为对文物考古的热爱,我们会聚在一起。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每天要接触文物,扮演着历史文物保护者的角色,肩负着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通过与文物的“亲密”接触,我们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件文物、一个朝代、一段历史,古老而又神秘的藏品正等待着我们的讲述。
“博物馆里的中国”是由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写给小朋友们的一部丛书,它立足科学性、知识性,介绍了博物馆的丰富藏品,同时注重语言文字的有趣与生动,文图兼美,呈现出一个多样而又立体化的“中国”。
——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物馆里的中国”一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小读者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佳作。
——吴梦麟(北京市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
亲爱的小读者们,我盼望在博物馆里能见到你们的笑脸。
——卢永琇(天津美术馆馆长)
我始终相信,历史应该是有温度的,是能够与生活产生连接的。这套《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以“博物馆”为线索,将一件件沉寂的文物,重新带回了生动的历史语境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古代兵器的那一册。它不是简单地列举各种刀枪剑戟,而是通过这些兵器,讲述了战争的残酷,也讲述了古代军事的发展和策略。我记得里面有一段,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连弩,它不仅仅展示了连弩的外形,还解释了它的原理和在战场上的作用。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智慧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让我们思考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过度渲染战争的暴力,而是以一种客观、平和的态度,让孩子了解历史的另一面。这种处理方式,让孩子在认识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书中的版式设计也很考究,文字和图片相互呼应,让阅读过程更加流畅和愉悦。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点燃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的书籍,市面上的很多童书,要么内容过于浅显,要么过于学术化,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直到我遇到了这套《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这套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博物馆”这个概念巧妙地融入了内容之中。它不是简单地展示文物,而是将每一件文物都变成了一个故事的载体。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古代建筑的那一册。它不仅仅展示了故宫、长城这样宏伟的建筑,还深入到一些细节,比如斗拱的结构、屋顶的样式、以及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它通过生动的图解,让你清晰地看到这些建筑是如何建造起来的,每一部分都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匠心。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在讲到古代的木结构建筑时,它详细介绍了榫卯结构,用简单的图示解释了这种不需要一颗钉子,就能让建筑牢固屹立的技术。这让我深深感叹古人的智慧,也让孩子惊叹不已。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不仅仅是宏伟的外观,更是背后精巧的设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这种文化魅力,以一种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书籍。这套《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以“博物馆”为载体,将一件件承载着历史的文物,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讲述者。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古代节日的那一册。它不仅仅告诉孩子有哪些节日,还会深入讲述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详细介绍了春节的来历,以及各种各样的年俗活动,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等。它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让孩子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热闹非凡的春节。它让我觉得,节日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而且,书中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引人入胜,时而又发人深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很多时候,孩子对历史的兴趣,都是从一个具体的物件开始的。这套《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以“博物馆”为场景,将一件件生动的文物,变成了孩子们了解历史的窗口。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古代文房四宝的那一册。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什么是笔墨纸砚,而是通过这些器具,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追求。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详细介绍了宣纸的制作过程,以及它为何被誉为“纸寿千年”。它通过精美的插图,让我们能够看到造纸工匠们的辛勤劳动,以及他们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它让我觉得,即使是最平凡的日常用品,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匠心。而且,书中的信息量恰到好处,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不会让他们感到信息过载。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孩子在博物馆中漫步,讲解着每一个展品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评分在我看来,一套好的童书,应该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而这套《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正是这样一本难得的好书。它巧妙地将“博物馆”的神秘感和“中国文化”的厚重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述古代服饰的那一册。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朝代的服饰特点,而是通过一件件精美的服饰,讲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阶层、以及审美情趣。我记得里面有一段,详细介绍了汉代的曲裾和直裾,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穿着场合。它通过生动的插图,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服饰的剪裁和样式,甚至能够想象出穿着这些服饰的人们,在当时的社会场景中是怎样的。它让我觉得,服饰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和社会意义的符号。而且,书中的语言非常贴近孩子,不会使用过于生僻的词语,却又能准确地传达出知识。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提升审美情趣。
评分坦白讲,我当初选择这套书,更多的是被它“博物馆”这个噱头所吸引,以为只是包装上的新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这套书的内涵远超我的想象。它不是简单的将文物图片堆砌起来,而是将每一件展品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成为了讲述历史的“代言人”。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陶瓷部分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描绘。我记得里面有一篇讲到“釉下彩”的工艺,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这是釉下彩”,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了工匠们如何在瓷器烧制之前,就将色彩绘制在釉层之下,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色彩会更加鲜艳持久,而且手感温润。这种叙述方式,比干巴巴的科学解释要生动得多,也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介绍文物本身,它还会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小典故。比如,在讲到汉代的画像石时,它不仅仅展示了画像石上的图案,还解释了这些图案可能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为何会出现在墓葬之中。这让我觉得,这套书不仅仅是让孩子认识了文物,更是让他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追求。这种将文物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视角,让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也让孩子更容易产生共鸣,觉得那些古人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生活。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儿童读物,应该能够在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这套《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以“博物馆”这个充满探索意味的空间为出发点,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成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发现之旅。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古代音乐的那一册。它不仅仅展示了各种古老的乐器,比如古琴、编钟,还试图还原当时的声音和场景。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详细介绍了编钟的制作工艺和在古代礼仪中的作用。它通过精美的插图,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编钟的形制,甚至能够想象出它们在宫廷盛典中奏响的恢弘场面。它让我觉得,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承载着情感、信仰和仪式感的文化表达。而且,书中的文字表达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博学的讲解员,时而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娓娓道来。
评分作为一个从小就对历史充满好奇,但又常常因为枯燥的教材而感到乏味的人,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以一种更轻松、更有趣的方式去接触中国的历史文化。这套《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关于丝绸的部分。你知道,丝绸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往往在教科书里,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在这套书中,它通过精美的插画,生动地描绘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让你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更让我觉得可贵的是,它还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及丝绸是如何连接起东西方文明的。它没有用复杂的词汇,而是用一种孩童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贸易、交流、甚至是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宏大叙事。我当时读到这里,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驼铃声声、大漠孤烟的画面,感觉自己仿佛也踏上了那条古老的商贸之路。而且,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它们既有代表性,又不会过于艰深。它不会一次性塞给你太多的信息,而是循序渐进,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点积累,一点点领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我非常赞赏。
评分坦白讲,给孩子选择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严谨性,这两者往往很难兼得。但是,这套《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它以“博物馆”这个充满神秘感和探索感的空间为切入点,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古代神话传说的那一册。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神话故事,还会探讨这些神话故事与当时人们的信仰、生活之间的联系。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详细介绍了女娲补天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关于人类起源和自然崇拜的思考。它通过精美的插图,让这些古老的神话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它让我觉得,神话不仅仅是虚构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而且,书中的语言运用非常灵活,时而充满诗意,时而又朴实无华,让孩子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评分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抱着给孩子找点课外读物的想法,偶然间翻到了这套《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我承认,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层出不穷,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枯燥。但当我的手指划过那封面时,一股莫名的吸引力涌了上来。这套书以“博物馆”为切入点,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趣。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好奇地打量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的画面。这不仅仅是翻书,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一页,迎接我的,是一段充满诗意的开场白,它没有直接罗列知识点,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文字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很讲究,不刺眼,读起来很舒服。而且,图画的风格也让我眼前一亮。不是那种死板的插画,而是充满了灵动感,仿佛每一笔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它让那些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故事,重新焕发了生命。特别是其中关于青铜器的介绍,我以前对这些器物只知道大概,但在这本书里,它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浅显易懂的文字,将青铜器的铸造过程、用途、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时代信息,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甚至能想象到工匠们在烈火与汗水中,一点点雕琢出精美纹样的场景。这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在。
评分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适合慢慢看。
评分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一套图文并茂的书籍,大人小孩都喜欢
评分还没看,小朋友倒挺喜欢,看起来有趣
评分越来越喜欢在京东买东西,活动多价格美送货快,就是抢劵太累。
评分一本书略有皱损,其他尚好,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群阅读,很好
评分一本书略有皱损,其他尚好,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群阅读,很好
评分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统一回复,很好!!
评分书很好 物流很快 很爱在京东买东西 房子要放不下啦 要赚钱买大房子放上一个大书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