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ICU、急诊科、心血管科室、麻醉科、儿科及各级辅助科室在开展ECMO技术时作为临床实践参考。 主编单位是国内ECMO先行者,开展ECMO十余年
结合临床病例,融入多年实践经验,注重临床实用性
内容简介
《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实践》集合作者十几年实践经验,分4章介绍了ECMO技术的临床应用,系统阐述施行ECMO治疗所需的人员配置、组织构建、物品准备、临床实践流程以及治疗心得。本书结合具体病例,注重临床实用性,可为ICU、急诊科、血管外科、心脏中心、麻醉科、儿科及各级辅助科室在开展ECMO技术时提供临床实践参考。
作者简介
《体外膜肺氧合临床实践》主编,袁勇,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20余年,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掌握了复杂的心血管疑难重症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擅长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治及抢救,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疾病等疾患的诊断及治疗,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冠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起搏器安装术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在国内率先把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应用于心脏泵功能衰竭的抢救,在国内首先提出ECMO的使用标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ECMO 临床实践简介 1
一、 ECMO 的基本原理 1
二、ECMO 的硬件的组成 2
三、 团队建设与培训 5
四、ECMO 带来的思考 6
第二节 ECMO 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 7
一、ECMO 的发展历史和背景 7
二、应用现状 10
三、展望 13
第二章 ECMO 实践的基础与保障 16
第一节 ECMO 物品的储存、管理与准备 16
一、ECMO 物品的储存 16
二、ECMO 物品的管理 17
三、ECMO 物品的准备 19
四、远程救助准备 21
第二节 ECMO 治疗在 ICU 的监护管理 22
一、ECMO 抢救置管阶段的护理 22
二、ECMO 转流运行后的监护管理 23
第三节 超声在 ECMO 支持治疗中的作用 27
一、人员组成 28
二、设备 28
三、超声的任务 28
第四节 ECMO 患者的营养支持 35
一、基本概念 35
二、ECMO 医学营养治疗目标 35
三、ECMO 与患者营养状况关系 36
四、营养评价与诊断 36
五、时机 37
六、营养素的需要量 37
七、MNT 途径选择 39
八、MNT 并发症 39
第五节 ECMO 过程中感染的防治 41
一、ECMO 支持治疗继发感染患者感染危险因素 41
二、ECMO 期间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及抗菌治疗 42
第六节 ECMO 与肾脏 58
第七节 ECMO 中出、凝血问题的处理 61
一、凝血机制 62
二、抗凝机制 62
三、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63
四、ECMO 对血小板的影响 63
五、ECMO 中出、凝血异常的处理 63
第八节 ECMO 股动静脉插管术 65
一、股动、静脉解剖 65
二、股动静脉插管的适应证 65
三、股动静脉的暴露 65
四、股动静脉插管 66
五、股动静脉插管的撤离 67
六、插管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67
第九节 ECMO 中麻醉与镇静 69
一、 ECMO 期间麻醉、镇静的目的 69
二、 ECMO 与药理学 69
三、常用麻醉药物 70
四、 ECMO 期间的麻醉及镇静 70
第三章 临床各论与实战分享 73
第一节 ECMO 在心血管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73
一、暴发性心肌炎的 ECMO 支持治疗 73
二、急性心肌梗死 ECMO 辅助下介入诊疗 79
三、 ECMO 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84
第二节 ECMO 在心胸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87
一、心脏手术围术期支持 87
二、心脏移植的 ECMO 支持治疗 93
三、小儿心脏手术 ECMO 的实施 100
第三节 ECMO 在成人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05
一、呼吸衰竭 /ARDS 的传统治疗及其缺陷 105
二、 V-V ECMO 的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优势 106
三、 ECMO 在我院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07
第四节 ECMO 在小儿及新生儿危重症中的应用 117
一、ECMO 的小儿及新生儿危重症应用的适应证 117
二、禁忌证 118
三、ECMO 使用前准备 118
四、术前评估及术中监护 118
五、并发症 120
六、我院 ECMO 在小儿及新生儿危重症的应用情况 121
第五节 ECMO 在急诊科抢救实施 121
一、急诊传统治疗方法面临的挑战 121
二、ECMO 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 122
三、ECMO 急诊的应用体会 123
四、典型病例 124
第六节 ECMO 的远程急救及转运 136
一、病例介绍 136
二、ECMO 远程急救背景 137
三、实现远程急救的条件 137
四、远程急救启动 138
五、ECMO 患者的转运 139
六、院内转运实施流程 141
七、院外转运实施流程 141
第七节 ICU 内 ECMO 的管理 143
一、ECMO 的前期准备 143
二、ECMO 的早期管理 144
三、ECMO 的中期管理 145
四、ECMO 的后期管理 145
第四章 ECMO 并发症 146
第一节 ECMO 机械并发症 146
一、回路血栓堵塞或脱落 146
二、插管相关并发症 147
三、氧合器故障并发症 149
四、温度异常并发症 149
第二节 ECMO 过程中患者各系统并发症 150
一、出血 151
二、肾功能不全 151
三、感染 152
四、溶血 152
五、神经系统并发症 152
六、末端肢体缺血 152
七、多器官功能衰竭、DIC 153
八、ECMO 系统异常 153
编后语 155
前言/序言
《危重症监护的革新:从基础到前沿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体外膜肺氧合(ECMO)临床实践的单一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对现代危重症监护领域进行全面、深刻、多维度的探索。它旨在为所有投身于挽救生命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从初学者到资深专家,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前沿的实践指导以及广阔的未来视野。我们相信,精湛的危重症监护技术,绝非仅限于某种特定设备的熟练操作,而是一个融汇了生理病理、药理学、机械通气、循环支持、多脏器功能维护、伦理决策以及团队协作等众多学科知识的复杂体系。 第一部分:生命支持的基石——理解与评估 在深入探讨各种生命支持技术之前,我们必须牢固掌握危重症监护的根基。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归初心,重新审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病理改变。我们将详细解析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向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演变过程。这不仅仅是罗列概念,而是通过生动的病理生理图谱和临床案例,让读者深刻理解细胞层面、器官层面以及全身层面的变化,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我们还将重点关注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与精准评估。这包括但不限于: 细致入微的体格检查: 从呼吸音、心音到肢体末梢的循环评估,每一个细微的体征都可能隐藏着关键的诊断信息。我们将提供详尽的体格检查要点与解读方法。 动态的生命体征监测: 不仅仅是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各种连续性监测技术的意义,如连续心输出量监测、颅内压监测、腹腔内压监测等,并阐述如何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及时调整。 精准的实验室检查解读: 从常规的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到更精密的炎症标志物、凝血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我们将逐一分析其临床意义,以及如何在复杂情况下解读看似矛盾的结果。 影像学技术的辅助诊断: 胸部X光、CT、超声等影像学技术在危重症中的应用至关重要。我们将聚焦于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快速准确地评估肺部、心脏、腹腔及其他重要器官的状态,并解读关键影像学表现。 多学科协作的视角: 危重症监护并非孤军奋战。本部分将强调多学科团队(MDT)的重要性,包括与影像科、检验科、心脏科、肾内科、神经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有效沟通与协作,以求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诊疗方案。 第二部分:呼吸支持的艺术与科学 呼吸衰竭是危重症患者中最常见也是最凶险的问题之一。本部分将全面、深入地探讨各种呼吸支持策略,从基础的氧疗到高级的机械通气技术,以及一些新兴的辅助通气模式。 氧疗的优化: 简单高效的氧疗,看似基础,却蕴含着深刻的学问。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氧疗方式(鼻导管、面罩、高流量湿化氧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流量设置,以及如何避免氧疗相关的并发症。 无创机械通气(NIV)的策略: NIV作为减少有创通气的重要手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将详细介绍NIV的原理、不同模式(CPAP, BiPAP)的选择,以及在心源性肺水肿、COPD急性加重、部分ARDS等情况下的应用技巧,并重点强调NIV失败的识别与及时转为有创通气的时机。 有创机械通气(MV)的深度解析: 这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通气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除了传统的容量控制(VC)和压力控制(PC)模式,我们将详细介绍压力容量通气(PAV)、动态压力容量通气(DPAP)、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个体化设置原则,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肺顺应性、气道阻力、潮气量、呼吸频率等参数进行优化。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肺保护性通气不仅仅是低潮气量,更包含了多方面的考量。我们将深入探讨低潮气量、适宜的PEEP、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俯卧位通气等策略的理论基础、临床证据以及实施要点。 机械通气相关的并发症与管理: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将是重点。我们将提供详实的指南和实操建议。 脱机的艺术: 平稳、安全地脱离呼吸机是危重症监护的重要目标。我们将详细介绍脱机前的评估标准、不同脱机方式(自主呼吸试验 SBT)的选择,以及在脱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高级呼吸支持技术: 除了常规的机械通气,我们还将探讨一些更高级的呼吸支持技术,如高频振荡通气(HFOV)、吸入性一氧化碳(iNO)等,阐述其适用范围、作用机制及潜在风险。 第三部分:循环支持的挑战与突破 心血管功能障碍是危重症患者的另一大杀手。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理解和管理各种休克状态,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循环支持技术挽救生命。 休克的精准分类与动力学评估: 我们将系统性地梳理不同类型的休克(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分布性、梗阻性)的病因、病理生理特点,并强调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及有创)在休克评估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深入解读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每搏变异度、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力、氧输送与氧消耗等指标的意义。 液体复苏的智慧: 液体复苏是休克治疗的基石,但“过犹不及”。我们将讨论液体复苏的时机、液体种类的选择(晶体液、胶体液)、复苏的量化与目标,以及如何避免液体负荷过重造成的肺水肿等并发症。 血管活性药物的精细调控: 从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到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等,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剂量、滴定原则,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进行个体化调整。 容量管理的艺术:容量管理是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有机结合。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监测指标(如脉压变异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异度)来预测液体反应性,指导容量管理的决策。 机械循环支持的介入: 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介绍IABP的工作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放置时机与并发症。 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原理与应用(非具体操作): (此处我们将重点介绍ECMO的理论基础,包括其作为体外循环器官在肺部和/或心脏功能衰竭时的代偿作用,其驱动心肺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ECMO作为一种姑息性支持手段在特定危重情况下的价值,但不会涉及具体操作流程、穿刺技巧、管路连接等技术细节。) 我们将侧重于ECMO在哪些临床场景下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例如,作为ARDS患者在传统呼吸支持无效后的“最后一道防线”,或者作为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桥接治疗手段。此外,我们还会探讨ECMO支持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 其他新兴的循环支持技术: 简要介绍其他一些在特定情况下应用的循环支持技术,如ECPELLA(ECMO与IABP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循环支持中的作用等。 第四部分:多脏器功能障碍的综合管理 在危重症监护中,任何一个器官的衰竭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全面、系统地管理患者的各个器官功能。 肾脏功能支持: 急性肾损伤(AKI)的识别与分期: 强调早期识别AKI的重要性,以及根据RRT scoring system等工具进行分期。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原理与应用: 详细阐述CRRT的各种模式(CVVH, CVVHD, CVVHDF, SCUF),其在清除毒素、纠正电解质紊乱、管理液体平衡以及辅助循环支持中的作用。我们将讨论CRRT的适应证、禁忌证、设备选择、处方设置、抗凝策略以及并发症。 消化系统管理: 强调早期肠内营养的益处,以及如何预防和管理应激性溃疡、腹泻等并发症。 神经系统监护: 聚焦于镇静镇痛策略的优化,对谵妄的识别与干预,以及脑损伤患者的监测与管理。 凝血功能与抗凝管理: 深入探讨危重症中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如何精准地使用抗凝药物和促凝药物。 感染的识别与管理: 强调早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以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与使用。 第五部分:跨学科的挑战与前沿视野 危重症监护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本部分将超越单一技术,从更宏观、更前沿的视角审视危重症医学。 循证医学在危重症中的应用: 强调如何解读和应用临床研究证据,以及如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 伦理困境与决策: 面对复杂、充满挑战的临床情况,如何进行合乎伦理的决策,包括患者自主权、家属沟通、临终关怀等。 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预防: 从不良事件中学习,改进流程,提高安全性。 新技术与未来趋势: 展望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在危重症监护中的潜在应用,以及未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本书的宗旨在于赋能读者,使其能够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临床洞察力和灵活的策略运用,在瞬息万变的危重症战场上,做出最恰当的决策,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生存希望。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操作指南,而是一本激发思考、鼓励探索的指南,陪伴每一位危重症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