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镇化理论与技术译丛--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

世界城镇化理论与技术译丛--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杰伦·艾尔茨,【荷】伍特·波森 著,朱颖 译
图书标签:
  • 城市规划
  • 雨洪管理
  • 滨水区
  • 纽约
  • 城镇化理论
  • 技术
  • 译著
  • 水资源
  • 环境工程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06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246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界城镇化建设理论与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152
字数:17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市政机构管理人员、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滨水区的关注度已经超过近陆地区,成为很多区域规划的主题,而具有复合用途的滨水区在设计上也具有更高的复杂性,本书基于纽约的洪灾保险、区域划分政策和建筑规范提出建议,可为未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内容简介

滨水区是承载经济、环境与社交等各种活动的具有吸引力的多功能区域,同时它也扮演着第一道防洪线、控制洪灾风险及保护城市不受未来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危害等重要角色。作为气候应对政策的一部分,纽约市滨水区的规划政策设定了指导滨水区发展的长远目标。本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洪水保险、洪灾区域规划和建筑规范帮助城市提高抗洪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书中还介绍了众多国际优秀范例,对我国滨水区的规划发展和提高城市应对气候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杰伦?艾尔茨是风险管理、保险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风险分析、多目标分析和不确定性评估。近几年,他开发了稳健性分析技术,如结合灾难模型的组合分析,以寻找洪灾风险管理的zui佳和zui灵活的方式。他为很多国际风险与水资源管理项目做研究和顾问工作,其中有荷兰、孟加拉国、肯尼亚、印度、越南和美国等国家及中亚、南非地区。这些项目着重于水资源管理和灾害控制、保险计划、扶贫抗灾和风险控制方法等。大部分项目的要点都是通过科学家和政治家对风险要素和管理方案的评估来制定出科学的政策。艾尔茨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二工作组报告撰文,他还是荷兰气候变化应对研究项目如BSIk KvR(2400万欧元)的主要协调人。艾尔茨发表过超过70 篇经审核的论文。
伍特?波森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环境研究学院(IVM)环境经济学部的一名助理教授。他于2010 年取得博士学位,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险的经济因素”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等。自由大学经济学院很少颁发这样的荣誉。他赢得了2010 年自由大学的社会影响力青年奖。波森在环境经济学院主要负责教授研究生课程。目前,他正同时研究多个有关自然灾害保险、气候变化应对和不确定性下的决策的项目。他在国际上发表了多篇与之相关的论文。

目录

导 言/ 001
第一章 纽约市的气候变化和洪灾风险/ 012
受威胁的财产/ 016
受威胁的人口/ 017
不确定性与完善风险预估的必要性/ 017
第二章 纽约市洪灾损失预估/ 020
已有数据与数据收集/ 023
洪水区建筑分析/ 026
受威胁地区价值及人口数分析/ 026
纽约市交通系统的潜在损失/ 033
洪灾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037
第三章 国家洪灾保险计划与纽约市/ 040
现有国家洪灾保险计划和联邦减灾政策/ 043
国家洪灾保险计划的优点和缺点/ 050
有关完善国家洪灾保险计划的建议和国际范例/ 057
第四章 纽约市洪灾区域规划政策/ 062
简介/ 065
滨水区规划政策/ 066
纽约市规划中的洪灾风险/ 066
改善建议/ 070
第五章 纽约市防洪建筑规范/ 080
简介/ 083
纽约市现行的与防洪相关的建筑规范/ 084
优点和缺点:未来的挑战/ 089
改善建议/ 091
第六章 城市滨水区建筑和规划:国际范例/ 094
东京:超级堤坝/ 097
汉堡旧港口:抬升住宅区/ 098
荷兰:利用开阔水域和环境补偿/ 100
第七章 建议:抗气候变化的纽约滨水区/ 102
国家洪灾保险计划和气候变化/ 105
国家洪灾保险计划和纽约市规划政策之间的合作/ 105
调整规划控制/ 107
滨水区建设和环境立法/ 107
建筑规范/ 108
洪水防治和建筑/ 108
综合洪水治理和气候应对计划/ 109
利益冲突/ 109
附 录/ 110
A 专家采访/ 113
B 规划术语/ 114
C 数据库/ 119
D 各洪水区重要设施/ 120
E 无建筑土地的价值/ 123
F “其他土地用途”分类/ 124
G 地铁系统的洪灾损失/ 125
H 各区受威胁人口数/ 128
英文版所列参考文献/ 130
译后记/ 13

精彩书摘

日本证明了在东京和大阪这类易受灾区,防洪堤的维护费用是十分高昂的。这些超级堤坝相对于传统堤坝拥有更宽的地面,且背坡角度更缓。这使得它更像是洪水保护区,而不仅仅是一条防护线。超级堤坝将缺口和海水渗入的概率降到最低。漫过超级堤坝的水在沿着较长的背坡流下时会减速;而普通堤坝的水会倾泻下来对建筑造成侵蚀。宽阔的底座使得超级堤坝在地震中不易受损。除了结构和防洪的优势以外,它的表面还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延伸,并具有很好的视野。在日本,这些堤坝与公园、空地和湿地交织在一起,这些都是纽约市所缺少的(图6.1)。
然而超级堤坝并不是完美的。它们的宽度意味着需要占地约一个街区。由于大部分土地是被使用的,超级堤坝只能在空地和废弃工业用地上建造。同时它庞大的体积需要大量的填充材料。一些填方可以通过在堤坝引入停车和服务区来补偿。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洪水防治并不是某个机构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它需要大量的、多组织的合作与投入,是与城市建设、空地规划、土地复原和栖息地建造都紧紧相连的。
在纽约和新泽西港口协会(PANYNJ)举办的布鲁克林- 鹿特丹滨水区交流讨论会上,讨论了很多复兴滨水区、加强防洪措施的方案,如替换现有的郭瓦纳斯(Gowanus)高架。现行的重建工程只能将结构的寿命延长20 ~ 25 年。新的方案是将高架移到离水更近的一条街上,将它建在超级堤坝上。这会同时提升该地区的区域流动性和防洪能力。
在纽约市,这意味着地方、州、联邦政府之间的合作,特别是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的参与。不过日本的例子表明用超级堤坝来保护城市是可行且负担得起的。在超级堤坝上建滨水区,在技术上来说是可能的,同时也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需要完全与水隔离。

前言/序言

最近纽约市气候变化委员会(NPCC)发布的报告显示,因为海平面上升和不断增多的洪水灾害(Rosenzweig 和Solecki,2010),气候变化对纽约的滨水区敬爱能够将是一个挑战。纽约市气候变化委员会认为不管是夏末/ 秋季的海啸还是冬季的亚热带龙卷风,纽约市在应对沿海风暴灾难时是非常脆弱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反映在洪水数量及强度都不断增加上,尽管其活动还是比较稀少的,但也应该在城市规划中研究抗洪方案,以防给滨水区造成损失(Aerts 等,2009)。
在洪泛平原、沿海地区等洪水易发区居住的人很容易受到洪水侵害。自人类文明之初,人们就意识到了滨水区在宜居性和经济活动方面的优势,便一直选择在水边定居,这个习惯直至今日也没有改变(Rosenzweig 等,2010)。问题是:如何防止洪水危害建筑物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这方面来说,洪灾区域规划和建筑规范是控制未来土地使用的强大工具,因此也能够用来控制洪灾风险(Sussman 和Major,2010)。因为纽约市滨水区扮演着第一道防洪线这一重要角色,将保护纽约市不受未来气候变化危害,所以滨水区的规划政策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抗洪性,作为气候应对政策的一部分,新的规划是必要的。
联邦管理的国家洪灾保险计划对滨水区很重要,它为规划和建筑规范奠定了基础。举例来说,新建筑的地面层必须参考基础洪水水位。虽然国家洪灾保险计划的信息和规定已纳入纽约市规划和建筑规范,但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它们还需进一步协作(Burby,2006;Sussman 和Major,2010)。
目前,纽约市部分滨水区正在重新规划,以吸引附近居民关心、提升环境品质和刺激经济活动。由于对大空间住宅和经济活动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个区域引入了新开发项目。为了在滨水区建设中纳入气候变化的考虑,纽约市启动了气候应对计划,着重阐述应对气候影响的措施。作为此计划的一部分,城市规划局为纽约市500 英里(约804.67 千米)长的海岸线起草了《2020 年愿景:纽约市综合滨水计划》(Vision 2020: New York City Comprehensive Waterfront Plan,纽约市城市规划局,2011,后简称《2020 年愿景》)。该计划设定了指导滨水区发展的长远目标,以提高城市抵御海平面上升及气候变化的能力,并提出建设抗洪性更强的城市、参考国际范例、保护海岸线、设计抗洪建筑等策略。
希望本书能够为《2020 年愿景》提供指导性意见,书中分析了洪水保险、洪灾区域规划和建筑规范如何有助于城市提高抗洪性。Botzen 和van den Bergh(2009)提出了一个包括风险预防、减少损失和分散风险的方案。以此为基础,本书中分析国家洪灾保险计划、洪灾区域规划和建筑规范,明确所面临的挑战并给出建议,还会举出大量国际上的例子(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的例子)来帮助纽约市滨水区规划发展。本书的信息均通过采访和与纽约市及海外专家讨论获得(见附录A),并与深度文献评论和数据分析相结合。
本书内容如下:纽约市气候变化和洪灾风险的相关信息;洪水灾害预估;从城市抗洪建设方面对国家洪灾保险计划进行评估;考察纽约洪灾区域规划政策并提出建议以应对未来增加的风险;分析建筑规范;讨论国际滨水区建设范例和总结。
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一座城市的智慧与韧性 引言 纽约,这座永不沉睡的都市,以其雄心勃勃的城市景观和不断进化的城市脉搏闻名于世。然而,在这繁华背后,一个日益严峻的挑战正悄然显现:雨洪。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纽约这样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低洼地带众多且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其滨水区域更是雨洪侵袭的重灾区。本书《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深入剖析了纽约如何在应对这一挑战中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更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社区参与以及跨部门协作的一次深刻探讨。 第一章:雨洪的挑战——纽约滨水区的脆弱性 纽约的滨水区,承载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功能。从曼哈顿下城的历史悠久的金融区,到布鲁克林的工业遗址改造,再到皇后区新兴的住宅区,这些区域都紧邻东河、哈德逊河以及大西洋。然而,正是这种亲水性,也赋予了它们天然的脆弱性。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加剧以及强降雨的常态化,使得传统的排水基础设施捉襟见肘。 本章将首先梳理纽约滨水区面临的雨洪挑战的具体表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积水问题,更涉及到: 频繁且强烈的降雨事件: 历史数据分析将揭示近年来纽约降雨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短时超负荷排水的现实。 城市内涝的严重性: 详细阐述不同区域因地势、开发密度和基础设施老化而造成的内涝类型和影响范围,包括对交通、建筑、居民生活以及商业活动造成的直接损失。 风暴潮的威胁: 结合纽约的历史地理特点,分析风暴潮对滨水区造成的结构性破坏、海水倒灌以及对地下设施的侵蚀。 基础设施的局限性: 探讨现有排水系统(包括下水道、泵站等)在应对当前雨洪规模时的设计理念和工程瓶颈,以及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负荷增加。 气候变化的影响: 深入分析气候变化作为长期驱动因素,如何加剧了雨洪风险,并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纽约滨水区脆弱性的全面评估,本章为后续的规划与技术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迫切需要应对的现实图景。 第二章:从“排”到“蓄”——城市排水理念的革新 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核心理念在于“快速排放”,即通过修建庞大的地下管道网络,将雨水迅速排离城市。然而,这种模式在面对日益增长的雨洪压力时显得力不从心,反而可能将问题转移到下游,加剧河流和海洋的污染。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从‘排’到‘蓄’”的理念转变,将雨水视为一种资源,而非单纯的负担。 本章将重点探讨这一理念的转变,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引入: 详细介绍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概念,即利用自然过程和生态系统来管理雨水。这包括但不限于: 透水铺装(Permeable Pavement): 分析透水材料在道路、停车场和人行道上的应用,以及其如何减少地表径流,允许雨水下渗。 绿色屋顶(Green Roofs): 阐述绿色屋顶在吸纳雨水、减缓径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多重效益,以及在纽约不同建筑类型中的应用潜力。 雨水花园(Rain Gardens)与生物滞留池(Bioretention Basins): 介绍这些低洼的、种植有特定植被的区域如何收集、过滤和净化雨水,并在土壤中缓慢释放。 植草沟(Vegetated Swales): 探讨这些带有植被的浅沟如何引导和处理地表径流,同时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灰色基础设施的优化与整合: 并非完全抛弃传统排水设施,而是将其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协同效应。这包括: 升级改造现有管道系统: 探讨如何通过增加容量、优化连接或使用新型材料来提升传统排水系统的效率。 雨水调蓄设施(Stormwater Retention and Detention Facilities): 介绍大型地下或地上水池的设计与功能,用于暂时储存过量的雨水,并在高峰期后缓慢释放,减轻对下游排水系统的压力。 雨水收集与再利用: 探讨如何设计系统收集雨水,用于景观灌溉、冲厕等非饮用用途,从而减少对城市供水系统的依赖。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原则的应用: 解释LID的核心思想,即在开发过程中尽量模拟自然水文循环,将雨水管理融入到每一处开发活动中。 通过对理念革新和技术手段的深入解读,本章展现了纽约在雨洪管理方面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转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前瞻性的视角。 第三章:规划的智慧——跨部门协作与社区参与 有效的雨洪规划并非单一部门或技术的功劳,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区以及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在规划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包容性。 本章将聚焦于规划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多部门协同机制的构建: 政府主导下的顶层设计: 探讨纽约市相关部门(如环境保护局、水务局、规划局、交通局等)如何协调职责,制定统一的雨洪管理战略和目标。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推动: 分析一系列针对滨水区开发的雨洪管理条例、标准和激励机制,如何引导开发商和业主采取更环保的雨洪管理措施。 跨区域合作: 讨论纽约市与周边郡县、州政府乃至联邦政府在流域管理和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协作模式。 数据驱动的决策与评估: 高精度模型与模拟: 介绍纽约如何利用先进的水文模型、GIS技术和遥感技术,对滨水区的雨洪风险进行精细化评估,并预测不同规划方案的效果。 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 探讨建立的雨量监测网络、水位传感器以及预警系统,如何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出警报,并为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持。 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 分析如何对已实施的雨洪管理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规划策略。 社区参与的价值与实践: 信息公开与公众咨询: 详细阐述纽约如何通过举办听证会、在线平台、社区会议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传达雨洪风险信息,并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赋权社区,鼓励行动: 介绍如何通过培训、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雨水花园的建设、社区绿化以及雨洪意识的提升中来。 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模式: 探讨如何与私营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学术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雨洪管理项目。 教育与意识提升: 面向公众的宣传活动: 分析纽约如何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和教育项目,提高公众对雨洪危害的认识,并倡导节水、减少径流的环保行为。 学校教育与培训: 探讨如何将雨洪管理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培养下一代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 通过对规划智慧的剖析,本章强调了人本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技术解决方案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 第四章:技术创新与未来展望 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前瞻性思维中不断演进。从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到新兴的工程材料,技术始终是解决雨洪挑战的关键驱动力。 本章将深入探讨相关的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 物联网(IoT)在雨洪监测中的应用: 探讨部署的智能传感器如何实时收集雨量、水位、水质等数据,并上传至统一平台进行分析。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的辅助决策: 分析如何利用AI算法预测降雨模式、评估内涝风险,并优化排水系统的运行调度。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 介绍如何构建城市雨洪系统的数字模型,用于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应对策略,进行灾前演练和灾后分析。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 高性能透水材料的研发: 探讨新型透水混凝土、沥青等材料的性能提升,以及在极端天气下的耐久性。 模块化与预制化雨水管理设施: 分析预制雨水池、模块化绿色屋顶等技术如何提高施工效率和灵活性。 先进的过滤与净化技术: 介绍在雨水收集与再利用过程中,如何应用更高效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滤技术,确保水质安全。 适应性设计与韧性城市建设: 基于风险的规划(Risk-Based Planning): 强调如何根据科学评估的风险等级,优先在最脆弱的区域实施雨洪管理措施。 适应性基础设施: 探讨如何设计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升级的基础设施,例如可升降的泵站、可灵活调整的防洪墙等。 城市蓝绿空间(Blue-Green Space)的整合: 论述如何将水体、绿地与城市开发有机结合,不仅满足雨洪管理需求,更能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持续优化: 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并探讨相应的规划与技术应对方案。 跨领域融合的潜力: 展望雨洪管理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社区等概念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全面、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国际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强调与其他城市在雨洪管理方面的经验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结语 《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不仅仅是对一项城市工程的记录,更是对一座城市在面对严峻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远见和韧性的深度挖掘。通过对理念革新、技术创新、规划智慧以及社区参与的全面梳理,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将看似棘手的雨洪问题,转化为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韧性的契机。纽约的探索与实践,为全球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预示着一个更安全、更绿色、更具韧性的城市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这个书名,我 immediately 联想到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洪水、内涝等问题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经济损失。纽约作为一个沿海大都市,其滨水区的脆弱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应对雨洪侵袭,确保城市的安全和韧性,这无疑是一个极其紧迫且复杂的问题。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纽约在这一领域的规划思路和实践经验,它究竟是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的?在规划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的地形、水文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因素?

评分

这套《世界城镇化理论与技术译丛》的选题非常契合当前城市发展的大背景,尤其是《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极具挑战性和代表性的领域。 我对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规划”的视角,如何从宏观的理念到微观的具体实施,充满期待。

评分

这套《世界城镇化理论与技术译丛》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全球城镇化进程中关键议题的窗口。而《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这本书,更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区域,这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 我对书中在“理论”层面是如何构建雨洪规划的框架非常好奇。一个成功的规划,背后一定有其清晰的理论基础和逻辑体系。

评分

《世界城镇化理论与技术译丛》的整体选题让我印象深刻,而《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更是让我感到惊喜。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所能提供的“技术”层面的深度解析。 在城市规划领域,雨洪管理的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从传统的工程措施到如今的绿色基础设施,再到更前沿的智能排水系统,选择哪种方案,如何组合应用,对城市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评分

“世界城镇化理论与技术译丛”这个名字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全球视野和前沿性。选择纽约滨水区作为一个案例,更是锦上添花。纽约的滨水区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区域,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经济功能的核心地带。 我很好奇,书中在介绍雨洪规划时,是否会涉及到一些跨学科的整合?比如,如何在保护滨水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城市的功能需求和景观美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感觉抓住了当前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痛点。雨洪管理,说起来好像是技术问题,但实际上它牵扯到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像纽约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滨水区的开发和保护更是复杂中的复杂。 我个人对书中是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很感兴趣。纽约的滨水区,一方面是重要的经济活动区域,另一方面又是潜在的洪水威胁区。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城市发展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度洞察和实用方法的读物。《世界城镇化理论与技术译丛》这个系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而《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这本书,更是让我对其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纽约在雨洪规划方面是如何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

评分

我对于“译丛”这个形式本身就充满了好感,意味着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而《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这个具体的书名,则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关于城市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话题。 纽约的滨水区,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区域,其在应对雨洪挑战方面的实践,必然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

这套《世界城镇化理论与技术译丛》选题真是太有眼光了,我最近刚好在关注一些城市发展相关的议题,尤其是面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城市规划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真正解决问题,这才是关键。《纽约滨水区雨洪规划》作为其中的一本,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实践性和前沿性。纽约,作为世界顶级的大都市,其滨水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承担着抵御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重任。能够看到一个这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被深入剖析,让我对雨洪规划在超大城市环境下的复杂性有了初步的想象。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技术”层面的具体阐释。毕竟,理论是指导,但最终落地的还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雨洪管理涉及到水文、排水系统、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地等等,这些都需要扎实的技术支撑。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介绍纽约在这些方面的具体技术手段,比如,他们采用了哪些新型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有没有在渗透性铺装、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创新?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城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但很少深入探讨城镇化过程中所伴随的挑战,尤其是环境层面的压力。纽约滨水区的雨洪规划,无疑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排水,更是关于如何与水共存,如何构建一个更能适应自然变化的城市生态系统。 我十分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这种“与水共存”的理念,它与传统的“治水”思路有何不同?在规划设计中,又会如何体现这种理念?例如,是否会重新审视滨水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将一部分区域设计成能够蓄洪、滞洪的湿地或公园?这种从“抗洪”到“融水”的思维转变,对于其他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城市,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