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中共党史学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1938年5月出生,湖北红安人。195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1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做研究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64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1978年底调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5年调入中央党史研究室。学术职称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首席专家。其他社会兼职有: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史党建学科组副组长;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党校、军校兼职教授。
石仲泉长期在中央机关从事理论和党史的研究,曾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组等工作;直接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八年。个人主要专著有:《我观毛泽东》、《我观周恩来》、《我观邓小平》、《我观党史》、《我观党史二集》、《长征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论》、《艰辛的开拓:石仲泉自选集》等。合著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思想新论大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新论大纲》《我观党史》(三卷本)、《党史热点面对面》等。主编的著作有:《毛泽东思想方法导论》、《邓小平论中共党史》、《中共八大史》、《中国共产党简明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上下册)等。新近出版《我观毛泽东》(增订本)《我观邓小平》(增订本)。有多本著作和多篇论文荣获图书奖和优秀论文奖。
《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
二是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上,他第一个发言对博古“开炮”,做“反报告”,提出让毛泽东回到军队领导岗位,并且,遵义会议的决议是由他起草的。
三是周恩来。他的作用至少不在王、张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对王、张两位,过去讲遵义会议无不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大家比较清楚。对周恩来也会讲到,但对他在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贡献,一般讲得不充分。这里,我想根据一些新的史料,来重点讲讲周恩来对遵义会议的贡献。
第一,周恩来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原定是政治局会议,而不是扩大会议。博古最初不同意扩大到军团主要领导参加,但军团领导人纷纷要求参加,周便通知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前来参加会议,这为在会议中提出改组中央领导,让毛进入中央常委奠定了基础。
第二,周恩来在会议上的主持和发言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天会议博古做报告,由周主持。博古刚讲没多久,张闻天便加以打断,抢先做了代表毛泽东、王稼祥和他三人的发言,周恩来没予制止,让其“开炮”;毛泽东对李德的战略战术进行严厉批判后,李德想反驳,又被周恩来制止。这个导向对会议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周恩来的“副报告”,着重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免去自己的军事领导职务,并全力推举毛泽东来领导红军。他的这个表态和提议得到了与会多数人的肯定和拥护。由于他的身份和影响比张、王要大,他的这个态度对于遵义会议作出毛泽东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参与军事领导的决定,无疑发挥了最重要的影响。
第四,遵义会议后,周恩来与博古有一次长时间的谈话,对于顺利实现遵义会议没有解决的最高领导权力的交接起了决定性作用。情况是这样的:遵义会议改变原定议题和程序,推举毛泽东参与中央核心领导的情况,博古在会前一点都不知道,对会议批他也没有思想准备。会后,博古对遵义会议上一些发言一直想不通。在1935年2月初中央红军长征一渡赤水到达“鸡鸣三省”的村子改组中央,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时,周恩来同博古有一次长谈。他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说明中国革命的源泉在农村,必须走农民战争道路。这以后,我就在考虑,我们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我虽然长期做军事工作,军队干部也拥护我,但我有自知之明。你虽然有才华,但不懂军事,很难领兵打仗,行伍出身的人不会服你。你和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不适合做领袖、当统帅。毛泽东很擅长农民运动,深知在中国干革命,离开了农民将一事无成,农民战争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石。他经过井冈山斗争,总结出打游击战、运动战的经验,很适合驾驭目前的战争。他喜欢历史,善赋诗词,文笔豪放,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帅才。当然,人无完人,但战争需要他率领红军打败蒋介石,这是最重要的。我是到中央苏区后,才了解到他打仗很有一手,每仗全胜,很是佩服。宁都会议后,他离开军队,像一块石头一直压在我心里。红一方面军不能没有他。从红军长征开始,我就在想办法让他尽快回到军事领导岗位上来。黎平会议上,他有理有据地驳倒了李德的错误主张,使我下了决心要尽快“去李换毛”。我深信,以他的才能,一定能率领中央红军走出困境。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我力主他进入政治局常委,参与军事领导。你的讲话不检讨军事路线错误,招致很多人不满,促使我不得不站出来检讨反“围剿”失败的领导责任,批评你的错误。会议发展到集中批评你,是因为大家憋了一肚子话要说,你应想开些。对毛泽东,你要看大处,希望你能抛弃和他的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这个大局。这一席谈话,使博古解开了思想疙瘩,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权。此后,党中央就由张闻天负总责,成为“总书记”。
……
这本书的书名《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给我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触及了长征中那些不被回避、甚至是被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一直觉得,任何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都必然伴随着挑战、牺牲和不同的声音,而“热点”二字恰恰点明了这一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固有的、脸谱化的历史叙事,去呈现长征中那些更真实、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的思想是如何转变的?那些决策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形成的?又或者,在胜利的光环之下,是否存在一些被忽略的代价和反思?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作者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冷静分析和客观呈现,而不是简单的歌颂或批判。这种“面对面”的姿态,让我相信这本书会更有深度,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它不是一本仅仅让你了解长征历史事实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理解长征复杂性、人性深度和时代局限性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的情感体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作者没有回避长征过程中那些艰难险阻,也没有粉饰那些充满争议的议题。相反,他选取了一些关键的“热点”事件,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将读者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了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在雪山草地中艰难跋涉的身影;我仿佛听到了那些激烈的讨论,关于战略决策、关于牺牲取舍的无奈与坚定。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历史的“是什么”,更试图去探究历史的“为什么”。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那段历史。我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问题时的审慎态度,既不盲目崇拜,也不随意否定,而是努力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这种“面对面”的姿态,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真相的追求。读这本书,就像与那些曾经的亲历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长征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简单的好坏对错,而是在无数艰难的选择中,在人性与使命的交织中,一步步走向最终的结局。
评分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这样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一种直面真相的勇气。我一直对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些宏大的叙事,那些伟大的胜利,有时候离我们普通人太远了,也显得有些遥不可及。然而,“热点面对面”这几个字,却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在暗示,这本书不会止步于高高在上的颂扬,而是会深入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那些普通战士的呐喊,那些决策者内心的挣扎,那些曾经引起争议的“热点”问题。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更鲜活、更贴近人性的方式,去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征程。我不指望它能解开所有历史谜团,但如果能让我感受到长征中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真实的困境与抉择,那将是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些宏伟的数字和史诗般的篇章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用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铸就了这段不朽的传奇。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关于一场军事行动,更是关于人性的光辉,关于信仰的力量,关于一个民族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希望,最终走向新生的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军事史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这本书的“热点面对面”这一提法,无疑吸引了我。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长征中的那些关键节点,例如遵义会议的争论,例如四渡赤水的神奇,例如爬雪山过草地的生死考验。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分析师,带领我们走进那些决策者的思考空间,理解他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判断与取舍。是否能够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或者从新的视角解读那些耳熟能详的事件,是我关注的重点。当然,我也清楚,历史的解读往往是多维度的,没有绝对的定论。但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基于扎实的史料,去呈现那些可能存在的不同观点和争议。它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叙事,而应该是一种对历史的理性审视和深入探究。如果它能够让我对长征的军事战略、战术运用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有更清晰的认识,那么这本书无疑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怀揣着一份复杂的情感。一方面,长征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词汇,我对它的仰慕和好奇由来已久;另一方面,“热点面对面”这样的表述,又让我预感到这本书可能不会是那种简单的、一览无余的英雄史诗。我期待它能够展现长征中那些更加人性化、更具挑战性的侧面。比如,在那漫长的征途中,战士们如何面对饥饿、疾病和死亡?那些曾经出现的内部矛盾和意见分歧,是如何被化解或激化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否隐藏着理解整个长征进程的关键?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更加细腻、更加贴近生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曾经的场景,去还原那些鲜活的面孔,去讲述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可能被忽略的个体故事。这本书,如果能够让我感受到长征的艰辛,理解革命者的不易,并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坚持、关于信仰的力量,那对我来说,就是一本极其有价值的作品。
评分挺好的,不错,很喜欢,很值
评分纪念红军长征活动
评分好
评分印制和装帧都不错,好评!
评分有新发现的细节,好看。
评分工作需要,书看起来还是挺不错的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质量不错,值得肯定哦!
评分挺好的,供学习这段历史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