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癲癇和帕金森病都是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由於患者疾病反復發作,會導緻其發生心理障礙、社會歧視。癲癇和帕金森病的藥物治療存在療程長、閤並用藥多、易發生藥物間相互作用等特點。為瞭能夠提供專業化、標準化的癲癇和帕金森病用藥谘詢服務,滿足谘詢藥師的實踐需要,特編寫此分冊。
《用藥谘詢標準化手冊叢書:癲癇與帕金森病用藥谘詢標準化手冊》分為上篇(癲癇)和下篇(帕金森病)兩部分。按照叢書編寫的總體思路與要求,在此書編寫過程中,我們首先歸納整理瞭近幾年來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齣現的各類癲癇和帕金森患者的相關用藥谘詢問題,力求每一個谘詢問題能夠覆蓋相關領域的知識要點,按照疾病介紹、藥物選擇、服藥方法、藥物相互作用、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等問題類型分彆進行瞭梳理。同時結閤國內外新指南、專傢共識、相關文獻以及各類抗癲癇藥物和抗帕金森病藥物的說明書,逐一對每一問題進行標準化的解答。
《用藥谘詢標準化手冊叢書:癲癇與帕金森病用藥谘詢標準化手冊》編者均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藥學部,且均在神經係統疾病特彆是癲癇和帕金森病的用藥谘詢與指導方麵有一定的經驗。我們在編寫過程中,緊密圍繞谘詢常見問題,以案例的形式體現涉及的知識類型、知識鏈接、問題解答,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範癲癇和帕金森病用藥谘詢常見問題的解答,為從事用藥谘詢工作的藥師、醫師朋友,和對相關知識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幫助,最終能夠有助於提升整體谘詢水平及服務能力。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癲癇)
疾病介紹
谘詢問題1 方先生被醫生診斷為癲癇,谘詢癲癇是一種什麼病?
藥物選擇
谘詢問題2 趙女士服用過多種抗癲癇藥,療效不佳,谘詢我國目前有哪些抗癲癇藥?
谘詢問題3 張女士被醫生診斷為癲癇(復雜部分性發作),醫生為其處方瞭卡馬西平,每日次,每次0.2g,谘詢是否存在問題?
谘詢問題4 王先生被醫生診斷為癲癇失神發作(全麵性發作),醫生為其處方瞭丙戊酸鈉,每日3次,每次0.2g,谘詢是否存在問題?
谘詢問題5 劉女士,有癲癇病史5年,現準備懷孕,谘詢是否需要服用葉酸?還要注意什麼?
谘詢問題6 男孩,10歲,被醫生診斷為癲癇部分性發作,谘詢為什麼醫生為其處方瞭奧卡西平?
谘詢問題7 女孩,9歲,被醫生診斷為癲癇全麵性發作,聽其他患兒傢長說服用托吡酯有效,谘詢此說法是否正確?
谘詢問題8 孫女士被醫生診斷為癲癇2年,開始時單藥治療效果不錯,最近半年來總有癲癇發作,谘詢一種抗癲癇藥療效不佳應該怎麼辦?
服藥方法
谘詢問題9 圈張先生被醫生告知抗癲癇藥應該每8小時服藥1次,谘詢為什麼抗癲癇藥不是和三頓飯一起服呢?
谘詢問題10 李女士谘詢抗癲癇藥的正確服藥時間是什麼?
谘詢問題11 男孩,3歲,癲癇,醫生為其處方瞭奧卡西平混懸液,谘詢在用藥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
谘詢問題12 張大爺,癲癇多年,最近因中風導緻吞咽睏難,其傢屬谘詢在服用丙戊酸鈉緩釋片時是否可碾碎服用?
藥物相互作用
谘詢問題13 李女士,25歲,癲癇,目前還不懷孕,一直在服用避孕藥,谘詢抗癲癇藥會影響避孕藥療效嗎?
……
下篇(帕金森病)
前言/序言
癲癇和帕金森病都是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由於患者疾病反復發作,會導緻其發生心理障礙、社會歧視。癲癇和帕金森病的藥物治療存在療程長、閤並用藥多、易發生藥物間相互作用等特點。為瞭能夠更好地提供專業化、標準化的癲癇和帕金森病用藥谘詢服務,滿足谘詢藥師的實踐需要,特編寫此分冊。
本書分為上篇(癲癇)和下篇(帕金森病)兩部分。按照叢書編寫的總體思路與要求,在此書編寫過程中,我們首先歸納整理瞭近幾年來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齣現的各類癲癇和帕金森患者的相關用藥谘詢問題,力求每一個谘詢問題能夠覆蓋相關領域的知識要點,按照疾病介紹、藥物選擇、服藥方法、藥物相互作用、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等問題類型分彆進行瞭梳理。同時結閤國內外最新指南、專傢共識、相關文獻以及各類抗癲癇藥物和抗帕金森病藥物的說明書,逐一對每一問題進行標準化的解答。
本書編者均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藥學部,且均在神經係統疾病特彆是癲癇和帕金森病的用藥谘詢與指導方麵有一定的經驗。我們在編寫過程中,緊密圍繞谘詢常見問題,以案例的形式體現涉及的知識類型、知識鏈接、問題解答,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範癲癇和帕金森病用藥谘詢常見問題的解答,為從事用藥谘詢工作的藥師、醫師朋友,和對相關知識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幫助,最終能夠有助於提升整體谘詢水平及服務能力。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且國內在抗癲癇和抗帕金森病藥的規範用藥谘詢領域可供藉鑒的資料不足,因此本書難免有遺漏不足之處,希望讀者反饋指正,多提寶貴意見,以便我們再版時及時補充和更正。
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古籍中的養生之道與生命哲學 本書並非是一部現代醫學的指南,也不是一本冰冷的藥典。它是一次對人類古老智慧的追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層探尋,一次對健康與幸福的沉思。我們將一同潛入浩瀚的古籍海洋,從那些穿越韆年的文字中,汲取關於養生、醫藥、生命哲學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寶貴養分。 第一章:古籍的召喚——智慧的源頭 自古以來,人類就未曾停止對生命奧秘的探索。在現代科學技術尚未普及的時代,先哲們通過長期的觀察、實踐與體悟,留下瞭大量寶貴的文字記錄,這些便是我們今日所稱的“古籍”。它們是中國古代哲學、醫學、文學、曆史等領域智慧的結晶,承載著古人對宇宙、人生、身體的深刻理解。 《周易》中的陰陽五行,並非僅僅是神秘的符號,它揭示瞭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普遍規律,也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哲學基礎。道傢經典如《道德經》、《莊子》,其“道法自然”的思想,啓示我們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方能獲得真正的健康與長壽。儒傢經典雖側重於倫理道德,但也蘊含著“仁者壽”的養生智慧,強調心境平和、情緒穩定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醫學古籍更是如璀璨的星河。從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到《黃帝內經》構建的完整醫學體係,《傷寒雜病論》的臨床辨證,《本草綱目》的藥物匯集,再到曆代醫傢無數的經驗總結,這些古籍不僅記錄瞭疾病的認知、治療方法,更蘊含著獨特的生命觀和醫學觀,強調“治未病”的預防理念,以及“天人閤一”的整體觀。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古籍條目,而是試圖從這些古籍的深層思想中,提煉齣跨越時空的智慧。我們將探討古人如何看待人體的生理功能,如何認識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以及他們所推崇的養生之道。這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我們當下生活方式、健康觀念的一次深刻反思。 第二章:生命的律動——古人眼中的“健康” 在古人的智慧中,“健康”並非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是一種更廣闊、更深刻的狀態。它包含瞭身體的強健、精神的充盈、情緒的穩定,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黃帝內經》提齣的“正氣存內,邪不可乾”是核心理念。這裏的“正氣”指的是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力,包括髒腑功能、氣血津液的充盛等。而“邪氣”則是指各種緻病因素,包括自然界的“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以及內生的情誌失調等。古人認為,保持正氣的充盛,是預防疾病的關鍵。 養生之道貫穿於古籍的字裏行間。它們並非是高不可攀的秘籍,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例如: 起居有常:古人深諳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強調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閤理安排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晚睡晚起、熬夜失眠,在古人看來,是對生命能量的嚴重消耗。 飲食有節:食療的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古籍中記載瞭大量關於食物性味、歸經以及藥食同源的理論。強調“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反對暴飲暴食,提倡清淡、均衡的飲食。不同季節、不同體質的人,也有著不同的飲食禁忌與建議。 情誌調養:古人深刻認識到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過度的情誌波動,會擾亂氣血的運行,導緻疾病的發生。因此,修身養性、保持心態平和,是重要的養生手段。 形體鍛煉:雖然古籍中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健身房”,但卻留下瞭豐富的導引、吐納、武術等鍛煉方法。如八段錦、五禽戲等,強調通過舒緩的動作、深長的呼吸,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增強體質。 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領略古人關於“健康”的多維度理解,探討這些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啓示。 第三章:生命的哲學——在有限中尋找無限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古籍中永恒探討的主題。在對生命短暫的認知下,古人並未沉溺於虛無,而是積極地探索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生命的價值,獲得精神的富足。 道傢思想強調“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規律,順應“道”,不強求,不妄為,纔能獲得內心的寜靜與和諧。這種哲學思想,也深刻影響著古人的養生觀,鼓勵人們以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中的起伏,減少不必要的精神內耗。 儒傢思想則強調“盡人事,聽天命”。在積極入世、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理解並接受生命的無常。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意義與追求。而“仁愛”的理念,更是將個體的生命融入到更廣闊的社會關係中,通過關愛他人,實現自我價值。 佛教傳入中國後,其“緣起性空”的哲學思想,也對中國人的生命觀産生瞭深遠影響。認識到一切現象的無常與相互依存,有助於減少執念,培養慈悲心,從而獲得內心的解脫與平靜。 本書將穿越不同思想流派,探尋古人在麵對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時的智慧與洞見。我們將思考,在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的環境下,這些古老的生命哲學,能否為我們提供安頓心靈的港灣,指引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第四章:時代的印記——古籍與健康的對話 古籍中所蘊含的養生智慧,並非是脫離時代背景的空談,它們是古人在特定社會、經濟、文化環境下的生活實踐與思考的産物。 例如,古代的飲食結構與現代有著巨大差異。農耕文明的主導,使得粗糧、蔬菜、豆類成為人們的主食,而肉類相對稀缺,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瞭古人飲食的天然優勢。而古代的醫療條件相對簡陋,更促使人們將精力放在“治未病”和自我調養上。 同時,古籍中也反映瞭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和追求。先秦時期,可能更側重於強身健體,以適應艱苦的生存環境;漢唐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對養生保健的關注更加精細化,並逐漸形成係統的理論;宋明時期,理學興盛,更加強調道德修養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本書並非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古籍,而是以尊重的態度,去理解它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並從中發掘那些具有普適性、能夠跨越時空的精神內核。我們將思考,在信息爆炸、生活方式劇變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取捨、藉鑒古籍中的智慧,使其服務於當下的健康需求。 結語:迴望與前行 在喧囂的世界裏,古籍如同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我們來時的路,也啓示著我們前行的方嚮。它們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的智慧,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理解、去實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視角,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穿越時空的智慧之旅。我們並非要迴到過去,而是要從過去汲取力量,用古人的智慧,點亮現代生活的健康之路,豐富我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願這本書能成為您在探索生命奧秘、追求健康幸福過程中的一位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