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1.本书是新发掘的胡兰成著作,为大陆首次出版;
2.“《易经》是培养一个民族的天机。今日头等大事,乃是如何使民族的天机得以活泼。”“我今是漂泊之身,若只许带一本书,我则带《易经》。”——胡兰成以其特殊的人生体验讲述《易经》与《老子》,举史上的天意人事,以他自己的切身经历,结合上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中日国际形势等现实事件,颇有独到的观点。
3.陈丹青书名题字,精装烫白工艺。
名家品评:
王鼎钧:张爱玲可学,胡兰成不可学;学张爱玲生,学胡兰成死。
唐君毅:“胡兰成见解甚高似宗三,而一刚一平易。”
林安梧(牟宗三弟子,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若果能端坐静观,胡兰成之文字的确有灵气,能启迪吾思,润泽吾怀,甚至可以指出个途径路向来。这就要看读这书的人功力如何了。
陈丹青:以我的偏见,他(胡兰成)的书写、性情、器识,犹有胜沈(从文)先生张(爱玲)先生处。……沈、张是小说家,胡是文章家。
王朔:当代作家的写作无论怎样努力,男的超不过胡兰成,女的比不上张爱玲
内容简介
《易经与老子》是胡兰成到日本后撰写的讲解《易经》与《老子》的重要著作,也是新发掘的胡兰成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典之作,在日本封尘半个世纪,此次以中文简体字本。书中胡兰成举史上的天意人事,以自己的切身经历,结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中日国际形势等现实事件来谈论中国的古典《易经》《老子》,颇多独到观点。原文系日文,经多年来倾心整理胡兰成作品的青年学人小北翻译结集,译笔典雅老练,语气行文都如出自胡兰成亲笔,朱天文的大学老师、易学专家王明雄教授读罢赞叹说:“小北翻译胡先生易经与老子一书,读不出是译文,可见对胡先生思想与文风之理解独步天下。”书后附录了胡兰成各种著作中对易经的论述,有助于读者完整地了解胡兰成对易经的见解。
作者简介
胡兰成(1906-1981),浙江嵊县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士,作家、思想家,早年曾在浙江、广西等地中学任教,后曾主笔《中华日报》《南华日报》《国民新闻》等,任《大楚报》社长。一九五〇以后旅居日本,致力于复兴中国礼乐,与唐君毅、安冈正笃、保田与重朗、汤川秀树、川端康成等交往甚密。著有《山河岁月》《今生今世》《心经随喜》《建国新书》《华学科学与哲学》《中国的礼乐风景》《禅是一枝花》等多种。
小北,本名朱永锋,师从蜀中槐轩学派(刘门)刘伯谷先生修习圣学。私淑胡兰成,浸润胡学近十年,译有胡兰成日文著作《心经随喜》《建国新书》《自然学》等,编有胡兰成集外集《无所归止》、遗稿集《文明皇后》等,撰著《胡兰成先生年谱》(长编),主编《胡兰成全集》(香港槐风书社)
精彩书评
“胡兰成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他虽不强壮,却难以被侵犯。而且他所说的话没有一句是无意义的,之后立即就会有(他所预言的)事情发生。”
——中山优(日本儒者)
“胡兰成是近世难得的多才之人,能书善诗,学养深厚。我认识胡君是在最近四五年,初见时对其印象乃是所谓中国的大人,示人以泰然自若的风度。其后听他谈论,读其著作,始觉其乃奇才纵横炯眼达识之人。”
——诸桥辙次(日本汉字学)
“小北翻譯胡先生易經與老子一書,讀不出是譯文,可見對胡先生思想與文風之理解獨步天下”
——乃公(朱天文的大学老师)
“与其说是小北翻译日文著作,毋宁觉得倒像是小北的中文版被胡大人译成日文。那小北果然如得了神助,每每妙笔生花。直觉果然如兰成轮回转世,非此不能浑然天成。”
——阎先会(旅日学者)
《易经探胜》不出我料,是胡子晚年获麟之笔的重要文献。
——陇菲
胡先生对易经的阐述,对我启发很大,需要更多的文章理解。期待这部《易经与老子》。
——网络读者
目录
译者前言/小北
凡例
第一部 易经探胜
第二部 老子演义
附一:经书新语之《易经》
附二:与唐君毅、黎华标、朱西宁等人有关《易经》的通信摘录
精彩书摘
今所流行的小说《德川家康》与《孙子兵法》被当成派系争霸与商业竞争之范本,此乃小功利,尚未闻大道。大道存于《易经》。德川家康因时因地之屈伸、权谋术数,刘邦、曹操等一流的进退机智与决断,皆从《易经》之际变而来。孙子的兵法亦皆本于《易经》。孙子之师鬼谷子是伟大的易者。后世如汉之张良,三国之诸葛孔明,北魏的崔浩,唐之魏徵,明之刘基,都是王佐之才,无不深通《易经》。宋朝可惜于功利有所不足,而一代文章学术的开山祖陈抟却是古今超绝的易学者。外此,中国史上的人物非儒即黄老,而两者皆出自《易经》。《易经》成于儒与黄老未分之际,若要举一部书来代表中国文明,那就是《易经》。
我十几岁时读《易经》,以为非常难而毫无所得。到了三十九岁,恰是终战之后的亡命途中,在浙江丽水县购读《易经》,豁然有所悟。旧版的注释册数太多,来日本后手抄了一部原文,共两册,时或疯狂地翫读。想要写关于《易经》的文章,而未尝下笔,倒是总劝说友人来写。前此曾劝现代中国哲学界第一人唐君毅教授写关于《大学》的格物。他果然写了《大学章句弁证及格物致知思想的发展》约三万字的论文,发表于《清华学报》新四卷第三期,大有益于人世。这回我正劝他写关于《易经》的文章,且说倘若牟宗三教授一起来写则更好,牟氏之才气学力,与唐氏与钱穆并称现代中国儒家三杰。数日前,我写信给唐君毅,尚未收到回复。
日本友人中,我劝说了水野胜太郎。去年某个时候,我对他说起这回写《易经简抄》如何,当时尚无明确的答复。此后他收集了明治时代诸大家有关《易经》的著作,读完后就开始执笔。其中第一卷近来将成书,我有义务写点什么来介绍他。(译者按,水野胜太郎,生卒不详,ジャーナル社社长,与胡兰成交往密切,曾资助其出版《今生今世》,编著《易经简抄》《老子简抄》《论语简抄》等,翻译《周易》《论语》等,编有中国古典籍丛书《论语》《老子》《孟子》《中庸》《庄子》《大学》《菜根谭》等。)
古来所谓伏羲画卦,文王作彖辞以释卦,周公作爻辞,孔子作系辞,这都不单是解释,而是一大发展,是新意的创造,都在一起完成这部《易经》。彖辞、爻辞、系辞与伏羲之卦一样是经文。汉化以来的学者,只对《易经》作解释,为读者提供方便,因此对已集大成而万古常新的《易经》经文不敢妄加丝毫论议。日本的明治天皇合于乾卦之九五,飞龙在天,当时的维新诸功臣多是以圣贤之学为根本,多样地多角度地理解道德,凭著纵横的才智转国运之大难为大庆,此诚得力于《易经》之教。大正、昭和的初期,世风趋于浅薄,但尚有遗老宿儒解释《易经》的著书。其后人们又渐渐难以读懂。今水野氏将这些著书加以简抄,尽可能亲切明白,使人容易理解,此诚善哉。
我今此文像是观光导游。《易经》是依阴阳变数以观天地万物,依仁智以观人事,吾心常守而运势无定在。依常守以应接无定在,在此之际所生起的万丈波澜创造出了无限的历史风景。今日街头可见的易者的占卜由来于《易经》,但不足以窥《易经》之大。以下我将随意撰写约二万字,有如《易经》的占卜、《易经》之数、《易经》的道德等有关《易经》的文章,或可使读者亲切明白。
……
《易经与老子》:探寻智慧的源头,勾勒中华文明的哲学轨迹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智慧结晶的著作,它将目光聚焦于两部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易经》与《老子》。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细腻的文学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回溯至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去体悟这两部古老智慧的脉络与精髓。本书并非对《易经》和《老子》逐字逐句的解读,也非简单的思想罗列,而是一场关于哲学、宇宙观、人生观乃至社会治理的深度对话,旨在揭示它们之间潜藏的深刻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易经》:宇宙的活字典,变易的哲学 《易经》,这部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古老典籍,以其精妙的卦象、爻辞和图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幻无穷的宏大图景。《易经》的核心在于“易”,即变易。它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下,不断生成、发展、变化、消亡。这种对“变”的深刻洞察,构成了《易经》哲学的基础。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易经》的卦象世界,理解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卦所代表的自然景象和人事状态。我们不再将卦象仅仅视为神秘的符号,而是将其视为宇宙运行规律的抽象表达,是理解天地人之间微妙关系的钥匙。例如,乾卦所象征的刚健、主动,坤卦所代表的包容、承载,震卦的奋起、变革,巽卦的顺应、发展,艮卦的停止、反思,兑卦的悦乐、沟通,坎卦的险阻、沉潜,离卦的光明、依附,它们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境遇的象征。 同时,本书将深入探讨《易经》的“道”的观念。这里的“道”,并非指具体的道路或方法,而是指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内在机制。《易经》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却又无处不在,支配着一切。《易经》中的“天道”,便是这种道的体现,它公正无私,循环往复,不因任何人而改变。理解了“天道”,便能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外,《易经》的“德”也是本书探讨的重要方面。“德”并非单纯的道德品质,而是事物所具有的内在品格和属性。《易经》强调“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是事物之所以能如此运作的原因。例如,乾卦之德在于刚健,坤卦之德在于柔顺。《易经》通过对不同卦爻之德的阐释,引导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身的品格和修养。 本书还将重点解析《易经》中的“时”与“位”。“时”指的是时间,是事物发展的阶段和机遇;“位”指的是空间,是事物所处的状态和位置。《易经》强调,事物的发展必须顺应时势,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趋吉避凶,实现最佳的效益。例如,处于上升期的卦象,我们应积极进取;处于低谷的卦象,我们则需沉潜蓄力。《易经》的智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应对变幻莫测的世界的动态视角。 《老子》:道的哲思,无为的智慧 如果说《易经》描绘了宇宙变易的宏大图景,那么《老子》则深入探讨了驱动这一切的根本——“道”。《老子》,又称《道德经》,以其简练、深刻的语言,阐述了“道”的本质、特性及其在宇宙万物中的体现。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是万物运行的规律。《老子》的“道”是超越概念、超越语言的,它“恍兮惚兮,其中有精;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存在。 本书将引领读者走进老子所描绘的“道”的世界。我们不再将“道”视为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理解为一种贯穿始终、无形无碍的生命律动和宇宙法则。《老子》中的“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这里的“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通过“不争”来达到“争”的最高境界。这种“无为”的智慧,体现在老子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人类社会行为的洞察,以及对个人修养的指导上。 本书将重点解析《老子》中的“自然”观。“自然”在老子哲学中,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是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而生灭变化,无需外力干预的状态。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道”的自然显现,人类不应违背自然规律,而应效法自然,返璞归真。本书将探讨如何理解和践行“道法自然”,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少私寡欲”是《老子》哲学中的另一个核心思想。老子认为,过多的私欲是导致社会动荡、个体痛苦的根源。他提倡通过减少私欲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满足。本书将探讨老子关于“知足”、“不企”、“不炫耀”等方面的论述,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老子》中的“柔弱”、“不争”等重要的哲学概念。“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是事物保持生命力的关键。《老子》认为,“水”是柔弱的最佳象征,它能穿石,能容纳万物,却又“上善若水”。“不争”更是老子推崇的处世之道,他认为,只有放下争斗之心,方能避免冲突,达到真正的和谐。 《易经》与《老子》的交融与共鸣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易经》与《老子》这两部伟大的经典置于同一视野下进行审视,揭示它们之间深刻的思想联系与内在共鸣。作者认为,《易经》以其象、数、理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宇宙变易的具体方法和模型,而《老子》则以其“道”的哲学,为我们揭示了变易背后的根本规律与终极意义。 例如,《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易经》通过乾坤的更迭,生动地演绎了阴阳的相互转化和相互生成,这与老子对“道”的生成过程的阐述不谋而合。《易经》中的“吉凶”观念,也与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着内在的关联。它们都指向一种辩证的思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以及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出现的转化。 《易经》强调“顺势而为”,而《老子》的“无为”正是顺势而为的哲学升华。当《易经》的卦象指示了前进的方向,老子的“无为”则提供了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去践行这一方向的指导。当《易经》的爻辞告诫我们“潜龙勿用”,老子的“藏器于身”则提供了应对这一时期的智慧。 在人生修养方面,《易经》的“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与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多闻, त्याची,日损,日损,以至于无为”相互辉映。它们共同指引着个体如何去认识自我,如何去与世界互动,如何在变易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易经与老子》不仅仅是对古代经典的解读,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它试图回答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如何理解宇宙?我们如何认识自身?我们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富有感染力,避免了艰涩的学术术语,力图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领略这两部经典的思想魅力。作者在引用原典时,会进行精炼的解释,并结合生动的现实事例,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阅读本书,你将获得: 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从《易经》的卦象变化到《老子》的“道”的生灭,你将更清晰地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内在联系与运行机制。 一种辩证的人生哲学: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解祸福相依的道理,从而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在顺境中保持警惕。 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学习“无为”、“不争”等智慧,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超然,如何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体悟:理解这两部经典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 个人修养的提升:通过对“道”的体悟,认识到“德”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易经与老子》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著作。它如同智慧的灯塔,能够照亮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帮助你拨开时代的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它是一次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对自我生命价值的重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