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事属于每个人独有,但每个人却又完全地无从把握。生之前,我们无知无识。而死之前,我们却体味太多。
这本书的阅读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孤寂,雨夜,灯豆,微醺,落寞,独睡,一二章,足矣,阖卷,呡茶,起思,颌首,心有戚戚焉。
将100多个中国名人的死亡故事复述一遍,集成一本书,意义究竟何在?
且让我们以“死”为纲,重读一遍中国历史。掩卷之后,答案会否呼之欲出?
本书的编撰缘起,来自作者至亲的身染重病至死及好友的车祸亡命。某天,当生命即将消弭,我们该如何寻找托辞?如何自我清算?如何自欺欺人?生活如此平凡,在我们的姓氏、血缘、物理的物质即将在死亡面前分崩解析时,中国人又是如何面对这道难题的呢?我们是否有一些很中国式的死亡方式和理念?
本书所录,即是一次关于死亡的搜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死法,由死,可以推算出他们的活法。重要时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所在。有些死,死得其所,死得惨烈,死得诗情画意,死得余音袅袅,当然,有些则死得滑稽,死得可怜,死无葬身之地,死得如轻飘过泰山之巅的一羽鸿毛。面对这一幕幕目不暇接的死亡高潮场景,我们不得不产生战栗、悸动、悲抑、痛彻、焦灼等等心绪。了解我们的死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活着。死,是解读历史一个独特的视角。
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史籍,精彩的人生,本书收录100位中国历史人物临终画像,虽仅给予每位名人区区数百至数千文字叙述其死亡故事,却有微言大义蕴于其中。当这些死亡事件铺陈在读者面前,中国人生命的生理和文化长城的剪影也就有了解释的可能。
曹秉燊,本名曹秉,1963年7月出生。上海人。毕业于市北中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普陀区业余大学,后任职于《上海电视》。2001年始就职于《新闻晚报》《新闻晨报》至今。
自序/001
稽首/007
一 壮士/011
二 女师/047
三 子师/069
四 武将/107
五 重臣/137
六 帝王/165
七 异禀/203
八 畸者/247
九 虚拟/293
作结/311
附录一/313
附录二/318
后记/325
稽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本书以此为首,表拜天、拜地、拜神、拜师、拜墓之崇敬。
另外也有赔罪之意。
而将太史公放在首位,谅无冤魂鸣屈。噫!
太史公/生命在46岁后阒然而止
司马迁(B.C. 145或B.C. 135-B.C. 91),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其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的先祖是颛顼(音专须)时期的天官。司马迁的父亲则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汉武帝元封元年(B.C. 110),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
汉武帝天汉四年(B.C. 97),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主动请缨出击匈奴,兵败被俘,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叛降,全家当诛。而在这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兵败投降是因为“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并且认为李陵是希望“欲得其当(想用适当的方式)而报汉”。李陵虽然兵败,但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所摧败,攻(功劳)亦足以暴(传播)于天下”。司马迁这番表述没有得到汉武帝理解。汉武帝认为他是在借李陵之功,诋毁这场战争的主帅李广利(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进而批评自己用人不当,造成军事失利。因而大怒,将司马迁投入牢狱,以“诬罔”的罪名判处死刑。当时的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充抵,一种是“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另一种是按照汉景帝所颁布的法律,“死罪欲腐(阉割)者,许之”。司马迁家贫,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赎身,只得屈辱地接受腐刑。对此他曾表示过“祸莫(超过)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诟(耻辱)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受刑之人的社会地位无法跟别人相比)非一世也”(《报任少卿书》),意味深长。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一共刻了两副,每副约一万二千五百枚竹简)存之名山,流传后世。司马迁之死,史无详载,只记载隐没山林,没有提到死亡。清朝文人陈写说《汉载》时,定论为隐藏后便即病逝,卒年为公元前86年。但真正的卒年还有待调查。
李长之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中,对司马迁之死提出了另一种极具见地的看法。他认为,李广利兵败而降是《史记》中所记最晚的可以确信为出自司马迁手笔的事件,司马迁可能就是在这一年死去的,他只活了46岁。《史记·自序》(可能作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文末叙:“余述历皇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大有书稿写成后,搁笔而踌躇满志的愉快在。46岁以后的司马迁如何,我们却一点也不晓得。他是自杀还是病死?我们也没有丝毫记录。以他的倔强,自杀也有可能。他觉得任务已了,或者就不必苟活了吧。
46岁的司马迁已完成千秋功业,自此隐没山林,不知其终,亦毋需让后人尽知其终。无论平静也罢,颠簸也罢,心戚戚兮欣欣兮也罢,司马迁已活出他的最大愿景,死得其所也。
生理之死何其悲矣,然其躯虽逝,其癔永在,岂不更使人常思。
阒然,本义为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笔者望文生义说,关门后即使发臭,也无关后人何事。寂寂然,不是最高境界么。今天,太史公不但没发臭,更成为中国历史最悠远最芬芳的一缕梅骨兰香。
一个记录历史的人,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却没有人来记录。
他的无迹可寻,也说明隐遁是很彻底的,不是那种别人随时随地就可以找到的做做姿态的终南捷径。
中国人将司马迁敬为太史公,说明史笔可敬可畏。历史与历史书,常常南辕北辙,幸有良心良知执笔。于是,将太史公列为稽首,宁有争乎!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带来的阅读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迫使我停下来,反复思考“存在”的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恐惧”和“释怀”是贯穿始终的两条主线,但不同的人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它们。有些人物至死都在用生命最后的力气为自己辩护或争夺,而另一些人则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超脱。这种对个体差异的细致捕捉,让我对“历史人物”这个标签有了更细微的认识——他们首先是人,有自己的脆弱和私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不那么“著名”的人物所做的记录,他们的临终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政治影响,但其对个人信仰的坚守,却闪耀着不输于帝王的光芒。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来自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来自于无数普通个体在生命尽头所展现出的勇气与尊严。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品的佳作,值得反复回味。
评分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原本以为会是一本相对沉闷的史料汇编,毕竟“临终实录”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术的冷峻。然而,作者的文笔和叙事节奏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它读起来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打磨的微型传记,每一段“临终场景”都像是一部浓缩的电影。高明的作者深谙如何通过细节来烘托气氛,比如对环境光线的描写、对特定随从的眼神交流、甚至是对遗体姿态的细致刻画,都极其到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凝固的历史瞬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位唐代名臣的记录,他临终前对家人的嘱咐,不是关于财产和政治遗产,而是关于如何看待一个人的得失。这种对“终极价值”的重新排序,其思想深度令人震撼。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史料的搜集,更在于它成功地将冷冰冰的史实,转化成了有温度、有血肉的生命体验,让我对历史人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情。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我不是历史学专家,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考证史料时的细致入微,各种引用的文献和旁证都处理得非常得体,没有那种生硬的注释堆砌感,而是自然地融入叙事之中。这种高质量的“信史”写作,比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分析要实在得多。而且,作者在处理那些史料模糊不清的临终细节时,处理得非常诚实,她会明确指出哪些是推测,哪些是确凿记录,这种诚实态度极大地增加了读者的信任感。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光是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聚焦于“终局”的历史观照方式。它让我开始思考,也许评价一个人一生的最佳时刻,恰恰是他们不得不放下一切,直面虚无的那个瞬间。这绝对是一部能在我书架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充满洞察力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或影响力大小来排列这百位人物,而是通过主题或某种隐秘的内在联系进行巧妙过渡,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不断有“原来如此”的惊喜感。作者在不同人物的叙述之间埋设的伏笔和对比,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比如,将一位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谋士的平静接受,与另一位在巅峰时期离世的贵族的不甘心并置对比,立刻凸显了“宿命”与“选择”在生命终点扮演的角色差异。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某些关键人物的记录后,会附带一段精炼的“影响侧记”,这种侧记既没有过度解读,又精准地指出了该人物临终状态对后世文风或政治理念产生的微妙影响。这种带着批判性思维的旁观者视角,让这本书摆脱了单纯的“猎奇”色彩,升华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死观”的一次深刻探讨。
评分这本《死给你看:100中国历史人物临终实录》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且引人入胜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我一直对传统历史叙事中常常被轻描淡写或直接忽略的“终点”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某位帝王将相是如何逝去的,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思想转变、情感波动,以及他们留下的遗嘱或最后的话语中蕴含的深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敏感且私密的记录时所展现出的尊重与克制,既没有过度渲染死亡的戏剧性,也没有流于肤浅的八卦,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的挣扎与释然之上。读完第一部分关于几位开国君主的描述后,我感觉对“权力”的理解都有了新的维度——原来至高无上的权力,在面对死亡的必然性时,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们最后的焦虑和遗憾,往往比他们生前的功业更具震撼力。这种对历史人物人性深处的挖掘,远远超出了教科书所能提供的范畴,让人对历史的真实面貌产生了更强烈的求知欲。
评分好吧,我是看到这个惊悚的题目才决定看看,不知道内容是否能有新意。
评分好
评分是网上购物里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这本书还可以吧,还没有看完,不知道!
评分这本书还可以吧,还没有看完,不知道!
评分很好看,是正版,看完了才评价的
评分这本书还可以吧,还没有看完,不知道!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