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过常宝撰,凡八章,将先秦文献分为四种类型:一,宗教文献。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图画文献等是其中的代表,其叙述方式是虔敬而不容置疑的,不包含任何现实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叙事,体现了信仰文化中禁忌思维的特点。二,政教文献。这类文献的代表是《尚书》、《春秋》等。《尚书》中的早期文献都体现了神道设教的文化策略,它或是周公以祖灵的名义颁行的训诰之辞,或是据前代祭仪所改编的典谟文献,总之,是要借神灵的名义为新的朝代立法。而《春秋》则可以看做是法例文献。史官利用文献的神圣性特征,将灾异现象作为神意展示给人间,同时也将人间非礼现象呈告给神灵,具有明显的现实审判的意味,虽然审判方式是隐讳的,但足以使被载录者产生畏惧之心。由于政教文献仍然具有宗教特征,所以,它的话语方式同样是不容置疑的。三,史职文献。即《左传》、《国语》等。此类文献追究事件的因果关系,审判虽然仍在“礼”的标准下进行,但审判的权力已落在“君子”手里,审判的依据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因此,它们是一些有着强烈世俗精神的话语方式,反映了春秋中后期形成的“君子”文化的特征。四,诸子文献。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丧失,文献魅力的下降,引起了众声喧哗的局面。士人各依门派,各倡己见。但诸子们仍然有着如何获取话语权力的焦虑。
说实话,我对学术专著的阅读习惯是比较挑剔的,很多研究成果往往陷入术语的迷宫,让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似乎透露着一种努力向读者靠拢的诚意。我推测,作者在处理那些繁复的文体分类和句法变迁时,一定运用了非常清晰的逻辑框架和恰当的例证来辅助说明。比如,对于“辞赋”这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它的特征是如何在先秦的不同阶段发生演变的?作者是否能够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从早期巫祝祭祀语言到后期屈原作品中那种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过渡脉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学者的案头,更能成为引导对古代文学爱好者进入更深层次文本研究的桥梁。我期待看到,那些晦涩的古文概念,被赋予了清晰、现代的学术阐释,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瞬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感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倾注了研究者心血的专业著作。我特别关注“话语方式”这个关键词,它比单纯研究文体更进了一层,指向的是特定语境下,思想的表达逻辑和受众的接受机制。先秦时期的文献,很多是口头传播和政治教化的产物,其话语往往带有强烈的劝说性、论辩性乃至神谕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细致入微地剖析这种“场域效应”的——例如,墨家的“兼爱非攻”与儒家的“仁义之辨”,其语言的节奏、反复强调的侧重点,乃至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是如何服务于其核心思想的传播的。如果能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理解,在那个权力与思想交织的时代,言语是如何成为一种具有实操力量的社会工具的。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远非简单的文本罗列所能比拟,它要求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思想生态有极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先秦思想割裂地看待,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视为泾渭分明的学派。但如果从“文体”和“话语”的角度切入,或许能发现他们之间那些微妙的、隐藏在文本结构深处的共通性与竞争性。比如,论辩性的文章,其谋篇布局的技巧,是否也受到某种共同的话语规范的影响?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触及到了“非主流”文体,例如一些出土的竹简文献中的记事、契约类文字,它们的话语方式与稷下学宫中的辩论是否有显著的区别?通过对比不同社会功能下的语言运用,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先秦话语的复杂性。这本书如果能跳出传统对诸子“思想内容”的聚焦,转而细究其“表达形式”的差异性与共性,那么它无疑提供了一种观察古代社会文化运作的全新视角,极具启发性。
评分这本《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的题目着实引人入胜,光是“先秦文体”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诗经》的朴素浑厚、《楚辞》的浪漫瑰丽,以及诸子百家的辩驳纵横。我一直对那个时代思想的源头和文字的初貌充满好奇,想象着那些思想巨匠们是如何将他们深刻的洞见,用最原始却又极富张力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我想一定能满足我对那个“文”的最初形态的探求欲。它不仅仅是文字形式的梳理,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社会精神世界的窗户,去感受那个百家争鸣、文化勃发的时代气息。我期待能从中窥见,在没有后世成熟规范的约束下,古代文人是如何运用其独特的语汇、句法结构和篇章布局,来构建他们的哲学体系或政治主张的。这种对“文”的本源追溯,对于理解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乃至思想史的演变,无疑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评分阅读古代文本,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听见”古人的声音,如何还原他们说话时的语调、语气和强调点。这本书既然聚焦于“话语方式”,我强烈希望它能在对具体文献的分析中,体现出对这种“可听性”的还原。先秦时代,口才和辩论能力是士人立身的根本,他们的文字往往是为演讲和说服服务的。因此,一篇优秀的论说文,其节奏感应当如同乐曲般跌宕起伏。我期待书中对《左传》中那些精彩的对白分析,能够展示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通过句式的长短变化、宾语的提前或后置,来瞬间扭转局势、掌控话语权。如果能让读者在阅读分析时,仿佛置身于那个稷下之坛,感受到思想交锋的火花和语言的魅力,那么这本书的成就将是巨大的,它将文字研究提升到了戏剧化的感知层面。
评分《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过常宝撰,凡八章,将先秦文献分为四种类型:一,宗教文献。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图画文献等是其中的代表,其叙述方式是虔敬而不容置疑的,不包含任何现实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叙事,体现了信仰文化中禁忌思维的特点。二,政教文献。这类文献的代表是《尚书》、《春秋》等。《尚书》中的早期文献都体现了神道设教的文化策略,它或是周公以祖灵的名义颁行的训诰之辞,或是据前代祭仪所改编的典谟文献,总之,是要借神灵的名义为新的朝代立法。而《春秋》则可以看做是法例文献。史官利用文献的神圣性特征,将灾异现象作为神意展示给人间,同时也将人间非礼现象呈告给神灵,具有明显的现实审判的意味,虽然审判方式是隐讳的,但足以使被载录者产生畏惧之心。由于政教文献仍然具有宗教特征,所以,它的话语方式同样是不容置疑的。三,史职文献。即《左传》、《国语》等。此类文献追究事件的因果关系,审判虽然仍在“礼”的标准下进行,但审判的权力已落在“君子”手里,审判的依据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因此,它们是一些有着强烈世俗精神的话语方式,反映了春秋中后期形成的“君子”文化的特征。四,诸子文献
评分还是可以的,感觉不错的。
评分《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过常宝撰,凡八章,将先秦文献分为四种类型:一,宗教文献。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图画文献等是其中的代表,其叙述方式是虔敬而不容置疑的,不包含任何现实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叙事,体现了信仰文化中禁忌思维的特点。二,政教文献。这类文献的代表是《尚书》、《春秋》等。《尚书》中的早期文献都体现了神道设教的文化策略,它或是周公以祖灵的名义颁行的训诰之辞,或是据前代祭仪所改编的典谟文献,总之,是要借神灵的名义为新的朝代立法。而《春秋》则可以看做是法例文献。史官利用文献的神圣性特征,将灾异现象作为神意展示给人间,同时也将人间非礼现象呈告给神灵,具有明显的现实审判的意味,虽然审判方式是隐讳的,但足以使被载录者产生畏惧之心。由于政教文献仍然具有宗教特征,所以,它的话语方式同样是不容置疑的。三,史职文献。即《左传》、《国语》等。此类文献追究事件的因果关系,审判虽然仍在“礼”的标准下进行,但审判的权力已落在“君子”手里,审判的依据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因此,它们是一些有着强烈世俗精神的话语方式,反映了春秋中后期形成的“君子”文化的特征。四,诸子文献
评分可以,好
评分《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过常宝撰,凡八章,将先秦文献分为四种类型:一,宗教文献。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图画文献等是其中的代表,其叙述方式是虔敬而不容置疑的,不包含任何现实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叙事,体现了信仰文化中禁忌思维的特点。二,政教文献。这类文献的代表是《尚书》、《春秋》等。《尚书》中的早期文献都体现了神道设教的文化策略,它或是周公以祖灵的名义颁行的训诰之辞,或是据前代祭仪所改编的典谟文献,总之,是要借神灵的名义为新的朝代立法。而《春秋》则可以看做是法例文献。史官利用文献的神圣性特征,将灾异现象作为神意展示给人间,同时也将人间非礼现象呈告给神灵,具有明显的现实审判的意味,虽然审判方式是隐讳的,但足以使被载录者产生畏惧之心。由于政教文献仍然具有宗教特征,所以,它的话语方式同样是不容置疑的。三,史职文献。即《左传》、《国语》等。此类文献追究事件的因果关系,审判虽然仍在“礼”的标准下进行,但审判的权力已落在“君子”手里,审判的依据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因此,它们是一些有着强烈世俗精神的话语方式,反映了春秋中后期形成的“君子”文化的特征。四,诸子文献
评分还是可以的,感觉不错的。
评分可以,好
评分还是可以的,感觉不错的。
评分还是可以的,感觉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