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法总论、合同法、侵权行为法、亲属法和继承法七大编,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理论和实践为主线,评议诸说,直陈己见,对民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做了全面、细致的阐述,同时对本国的立法予以检讨。
李双元,男,1927年生,湖南新宁人。湖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名誉会长,《时代法学》和《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主编。曾任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国际法研究会总干事、中国法学会理事和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委员和仲裁员、中国博士后流动站管委会专家组及该管委会基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武汉市政协委员及其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政府参事等学术与社会职务。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司法部项目、湖北省及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及重大项目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独著、主编的经典著作主要有《国际私法(冲突法篇)》(已出第3版)、《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第2版为教育部审定的研究生教材)、《中国与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已出第2版)、《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问题研究》、《国际民商新秩序的理论建构》、《中国国际私法通论》(已出第3版)、《比较民法学》、《走向21世纪的国际私法——国际私法与法律的趋同化》(中国法学家自选集)、《国际私法》(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已出第3版)、《国际私法》(“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已出第4版)、《法学概论》等十数种,合译《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萨维尼《现代罗马法体系(第八卷)》和《牛津法律大辞典》等世界法学经典著作。 温世扬,男,1964年生,江西赣州人。1984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先后兼任系副主任、副院长。1996年6月获得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15年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任教,兼任《法商研究》常务副主编。曾任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保险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006年入选首批“湖北省中青年法学家”,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独著、主编、参编《物权法要论》、《物权法通论》、《物权法要义》、《物权理论探索与立法探讨》、《保险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指南》、《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等著作、教材1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多项。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沉浸式”的,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国际法律研讨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法学家们一同探讨民法的奥秘。《比较民法学》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不同法域的制度是如何相互影响、借鉴和演变的。例如,在继承法部分,书中对法国继承法对近亲属的优先保护以及美国继承法中遗嘱自由的强调进行了深入的比较,让我对不同社会如何看待家族财富的传承和分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在引用法律条文和判例时,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提炼,使得内容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灰色地带”问题的讨论,例如在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等问题上,不同法域的归责原则和救济方式的细微差别,作者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这对于我理解法律的精妙之处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乏思想的火花,读起来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眼界大开”的书,尤其是当你习惯了单一法域的思维模式后。《比较民法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不同的法律世界。我一直对日本民法与德国民法之间的渊源关系感到好奇,这本书就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在许多问题上,两者的规定如此相似,但也存在微妙的差别。作者在描述不同法域的制度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制度背后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例如,在论述物权变动时,书中对公示公信原则在不同法域下的不同理解和实现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这对于我理解不动产交易的安全保障机制具有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大气,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但也兼具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民法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局限于国内法的条文,而是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分析法律问题。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对民法体系的宏观框架一直感到好奇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人,读完《比较民法学》后,我终于拨开了迷雾。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国法律条文,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这两大民法传统的核心差异,以及它们在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等具体领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比如,在合同法部分,作者通过对英美法系“合同的对价”理论和大陆法系“意思表示”理论的细致对比,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两者在合同成立基础上的根本区别,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法律适用难题。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更是点睛之笔,将抽象的法律原则置于鲜活的社会场景中,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清晰逻辑和严谨论证,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阅读中逐步建立起对民法比较研究的初步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法律并非铁板狗血的规定,而是在历史、文化和实践中不断演进的智慧结晶。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翻开《比较民法学》,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一连看了好几个小时。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法学教材那样按部就班地介绍内容,而是以一些核心的民法问题为切入点,然后引出不同法域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论述侵权责任时,书中对比了英美法系下的“过失责任”和大陆法系下的“无过失责任”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公正问题。作者在阐述这些复杂概念时,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举例,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法律的解释”这一部分的讨论,作者对比了不同法域在法律解释方法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法律适用的具体影响,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在司法实践中不断被塑造和发展的。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活泼,充满了探索精神,让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一起探讨法律的魅力。
评分我原本以为民法比较研究会是一本充斥着枯燥法律术语和冗长条文对比的书,但《比较民法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个印象。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不同国家如何解决相似社会问题的精彩故事。在探讨家庭法部分,书中对婚姻的成立要件、离婚的法定事由以及子女抚养权的归属等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规定差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英美法系下“事实婚姻”的承认和大陆法系下对婚姻形式的要求时,对比得非常鲜明,让我深刻体会到不同社会对家庭关系的定义和保护方式的不同。更难得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法律移植和法律发展演变的讨论,这让我思考法律制度是如何在跨国界传播和适应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严谨的学者,时而又像一位富有洞察力的评论家,总能抓住核心问题并给出深刻的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