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现代政治:卢梭政治哲学研究/政治哲学研究丛书

情感与现代政治:卢梭政治哲学研究/政治哲学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璇 著
图书标签:
  • 卢梭
  • 政治哲学
  • 情感政治
  • 现代政治
  • 社会契约论
  • 政治思想史
  • 西方政治哲学
  • 公民参与
  • 民主理论
  • Rousseau
  • Political Philosophy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8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842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政治哲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卢梭的政治哲学中,同情是一种“天然的美德”。情感如何成为现代政治理性之外的另一支柱,需要从政治理论上深入分析。阐述情感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强调情感规则化的重要性,提出形成现代政治中的情感规则这一命题,论证一种规则化的道德情感足以成为现代政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正是破解理性与情感如何构成现代政治两大支柱这一基本论题的恰当进路。
  当情感chao越本能成为一种政治美德,它足以成为现代政治的道德基础;当作为政治美德的情感进一步规则化,它足以成为现代政治的制度规范。政治中的情感规则,包含了确定边界的政治想象力、对人性与政治生活具有足够敏感性的情感知识,以及对情感知识与情感经验必要的理性反思。情感作为人性活力之源,是现代政治革命的动力,而情感中的革命因素需要人们审慎对待与妥当处理。形成规则化的政治情感,是缓解躁动、化解革命、实现政治正义的必要途径。

作者简介

  黄璇,政治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治理的研究。出版专著《寻求合作共治:当代中国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哲学阐释》(2015);在各类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及评论近二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爱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国家—公民视阈中的当代中国治理”。

目录

导论 以情感矫正理性:现代政治的卢梭转向
一、现代启蒙与情感-理性之争
二、现代政治的理性主义路向及其限度
三、同情:定义、性质与类型
四、卢梭政治哲学的宗旨:以同情超越理性

第一章 启蒙理性的救赎:以情感启蒙
一、卢梭反对“启蒙理性”
二、以情感启蒙:现代政治的浪漫主义诉求
三、情感的道德人格与政治理想

第二章 作为政治美德的情感:现代政治的道德基础
一、情感的道德化取向:天然美德与社会美德
二、情感的政治化历程:从本能、意志到政治美德
三、卢梭“美德共和国”的误读与正解

第三章 作为政治规则的情感:现代政治的制度规范
一、规则的起点: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和解
二、情感规则的“公共”特质
三、作为“法”的公共情感
四、政治中的情感表演及其限度

第四章 情感规则的组成要素:想象力、知识与理性反思
一、情感规则的内在动力:政治想象及其边界
二、情感规则的知识构成:“美德即知识”的卢梭式解答
三、情感规则的行动逻辑:情感经验及其理性反思

第五章 情感的革命导向:书斋之外的卢梭效应
一、作为革命动力的同情
二、法国革命的卢梭渊源
三、从情感到情感规则:塑造革命与瓦解革命
四、以情感规则实现政治正义

余论 情感逻辑与现代政治的走势:卢梭的身后世界
一、道德情感的蔓延:后发国家的现代政治定势
二、现代政治困境:情感一理性的失衡
三、情感规则的确立与现代政治的人性诉求
参考文献
后记
情感与现代政治:卢梭政治哲学研究/政治哲学研究丛书 导论:启蒙时代的湍流与人类心灵的呼唤 十八世纪,一个思想的火山喷发期,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大陆,也激发了对人类社会与个体存在的深刻反思。然而,在这股理性至上的洪流中,一股同样强大的力量——情感,开始显露出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那个孕育了现代民主思想的时代,伟大的思想家让-雅各·卢梭,以其独树一帜的洞察力,将情感置于政治哲学探讨的核心,挑战了当时盛行的理性主义范式,开启了理解现代政治的新维度。 本书《情感与现代政治:卢梭政治哲学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卢梭的政治哲学体系,重点聚焦于情感在他理论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现代政治形态的深远影响。我们并非仅仅将情感视为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驱动人类行为、塑造社会结构、乃至影响政治合法性的强大力量。通过对卢梭核心概念的细致梳理,如“自然状态”、“社会契约”、“公意”、“人民主权”等,本书将揭示情感如何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扮演着构建、维系,有时甚至是颠覆社会秩序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迷失的自然人——情感的原始形态与社会的原初伤痕 卢梭的政治哲学始于对“自然状态”的设想,这并非一个历史性的描述,而是一个思想实验,用以揭示社会对人类本性的扭曲。在这个设想中,原始的“自然人”并非霍布斯笔下的“战争状态”,而是被一种朴素的“自爱”(amour de soi)和“同情”(pitié)所驱动。自爱是一种自我保存的本能,而同情则是对他人苦难的自然反应,这两种情感共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原始的连接。 然而,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社会的复杂化,一种新的、扭曲的情感——“自负”(amour-propre)——应运而生。自负是一种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的极度关注,它驱使人们追求虚荣、攀比和优越感,从而导致嫉妒、仇恨和不平等。这种情感的异化,是社会不公正和政治压迫的根源。卢梭认为,文明的进步,尤其是社会等级的固化,恰恰加剧了情感的扭曲,使人们从追求幸福转向追求被他人认可的虚假幸福。 本章将详细阐释卢梭对情感原始形态的描绘,分析“自爱”与“自负”的区别及其在社会演变中的作用。我们将探究卢梭如何通过对情感的深刻洞察,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异化,并为他后续的政治构想奠定了情感基础。 第二章:公意的诞生——情感的集体转向与政治合法性的重塑 面对社会中情感的普遍异化和政治的不公,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构想,但与传统的社会契约论不同,卢梭的契约并非仅仅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安全和财产,更是为了恢复人的自由和本真。他所设想的社会契约,核心在于将个体被扭曲的“自负”转化为一种更崇高的情感——“公意”(volonté générale)。 公意并非简单地是多数人的意志,也不是对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它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全体公民的共同福祉为目的的意志。卢梭认为,当公民们在政治共同体中,真正能够超越个人私利,将自己视为共和国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以一种“情感的共鸣”去体验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共同体的命运时,公意便产生了。这种公意的产生,离不开情感的引导和培育。 本章将深入分析卢梭的“公意”理论,着重探讨情感在塑造公意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考察卢梭如何通过强调公民的参与、教育以及对共同体情感的培养,来促使个体从自负转向对公意的认同。我们将揭示,卢梭的政治合法性,并非建立在武力或宗教之上,而是建立在能够体现全体人民共同意志和情感的公意之上。 第三章:人民主权的光辉——情感在政治实践中的力量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之一。他认为,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并且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然而,人民主权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需要通过一种活跃的政治参与和情感的投入才能得以实现。人民的每一次投票,每一次公共讨论,每一次对共和国事务的关心,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力量。 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人民对共和国的“情感依恋”。当公民们感受到自己在政治共同体中的归属感,当他们为共和国的荣誉而自豪,当他们愿意为了共和国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私利时,人民主权就真正地活了起来。卢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公民们被“公民宗教”(religion civile)所凝聚,对共和国怀有深厚情感的共同体。这种公民宗教,并非指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而是指一种对社会契约、法律和共同体价值的普遍认同与情感忠诚。 本章将详细阐述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并重点分析情感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将探讨公民教育在培养公民情感、塑造公意和维护人民主权中的作用。我们将考察卢梭如何通过对公民情感的引导,来构建一个能够自我治理、充满活力的政治共同体。 第四章:情感的阴影与政治的迷局——卢梭理论的挑战与反思 尽管卢梭对情感在政治中的积极作用寄予厚望,但其理论也并非没有挑战和隐患。将情感作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可能带来过度激进或群体情绪化的风险。公意的概念,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沦为少数精英对多数人的压迫,或者演变成一种压制异见的“多数人的暴政”。 卢梭对“代议制”的批判,以及他对直接民主的偏爱,也引发了关于现代国家如何实现大规模政治参与的实际困境。此外,如何在一个充满复杂利益和多样化情感的社会中,真正区分并实现“公意”,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本章将对卢梭的政治哲学进行批判性反思,审视其理论中可能存在的阴影和局限。我们将探讨历史上一些以卢梭思想为灵感的政治运动,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遭遇的挑战。我们将分析,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如何借鉴卢梭关于情感在政治中的重要性的洞见,同时避免其潜在的风险,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包容和可持续的政治秩序。 结论:情感的遗产——卢梭思想在现代政治中的回响 卢梭的政治哲学,以其对情感的独特关注,为我们理解现代政治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他挑战了纯粹理性的束缚,提醒我们人类行为和政治生活并非仅仅是冷冰冰的逻辑推演,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驱动。从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到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再到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情感始终贯穿其中。 本书《情感与现代政治:卢梭政治哲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卢梭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希望通过对情感在卢梭政治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入探讨,能够为当代政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在情感与理性交织的现代社会,重温卢梭关于情感与政治的论述,不仅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致敬,更是对如何构建一个更有人文关怀、更具凝聚力和更可持续的政治未来的深刻启迪。卢梭的思想遗产,依然在现代政治的激流中回响,呼唤着我们去关注人类心灵的真实需求,去构建一个真正尊重并引导情感力量的政治共同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卢梭的著作,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细细品读,但光从书名《情感与现代政治:卢梭政治哲学研究》这个角度来看,我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探讨的深度。现代政治的脉络中,情感这个变量常常被理性至上的叙事所压抑或忽视,但我们都知道,从选民的激情到民粹的兴起,情绪的力量是颠覆性的。卢梭作为启蒙时代那位复杂而迷人的思想家,他的“公意”概念本身就交织着理性和情感的微妙张力。我设想,作者或许会深入剖析《爱弥儿》中的教育理念如何映射到公民的培养上,或者探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那种原始的“自爱”与社会结构产生的“自尊”之间的冲突,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对立。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卢梭如何处理这种内在矛盾——即如何在一个充满激情的人类社会中建立一个既能容纳个体情感又能维护集体理性的政治秩序——那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贡献。我对其中关于“道德人”与“自然人”转化的论述尤其期待,这或许能为理解当代政治极化提供一个古典的透视点。这本书的选入“政治哲学研究丛书”,也暗示了其学术定位的严谨性,希望它能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或自由主义视角的卢梭解读。

评分

作为一名对政治理论有长期关注的读者,我深知卢梭是那种你不可能绕开的思想巨匠,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标签化的。这本书的命名策略很巧妙,它将“情感”置于“现代政治”之前,暗示了一种因果关系或至少是优先性。我倾向于认为,这可能意味着作者试图修正那种将卢梭视为一个“前现代”浪漫主义者的观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位预见了现代性中情感异化的先驱。现代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对效率和制度的过度依赖,往往牺牲了主体经验的丰富性。卢梭对社会表演、对他人眼光的敏感性,以及他对公共荣誉的推崇,这些都与现代人如何在外在评价体系中构建自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作者能详细梳理卢梭关于“公共意见”(opinion publique)的论述,看看他如何看待这种非制度化的、流动的“情感权力”,以及这种权力在今天的数字环境中是如何被放大和操纵的。这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对文献的细致考据,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扎实的文本基础,而非仅仅停留在哲学概念的表面。

评分

读过一些介绍卢梭的经典解读,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强调其革命性,将他塑造成一个激进的民主偶像,要么又将其简化为一种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聚焦于“情感”这一关键词时,立刻被吸引住了。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卢梭思想中的这种内在的张力:一方面是要求个体绝对服从公意的坚定性,另一方面又是对自然状态下纯粹情感的向往。这种两难的局面在任何试图构建稳定社会框架的思想中都是核心难题。我希望作者能够避免那种将卢梭描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而是深入挖掘他如何用有限的理性工具去捕捉人类经验中那些最难以言喻的心理动因。比如,他笔下的“同情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构建社会契约的道德基石?这种情感驱动的社会构建,与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最终走向雅各宾恐怖之间的隐秘联系,是否也会被这本书触及?评价一本哲学专著的价值,往往在于它能否提供新的工具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已经被彻底解读的文本,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带来这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评分

我对政治哲学丛书中的此类专题研究通常抱有一种审慎的期待,因为一旦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题,就有可能过度地裁剪和简化原著的复杂性。然而,《情感与现代政治》这个角度,恰好击中了卢梭思想中那团最炙热的火焰。卢梭的魅力恰恰在于他敢于正视人的不完美和激情,而不是像某些同行那样构建一个纯粹由理性主导的理想公民模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框架来理解卢梭的“美德”概念,即这种美德是否本质上就是一种被导向集体福祉的、经过驯化和升华的情感状态。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将卢梭关于个体欲望的描述与他对共和国公民精神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展示这种结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爱国情操”这一关键的集体情感,它在卢梭的构想中,是否就是弥合个体自由与国家强制之间鸿沟的最终情感纽带?这种对核心矛盾的深度剖析,才是我阅读此类专著的真正目的。

评分

这本研究卢梭的著作,光看标题就让人感到它避开了政治哲学领域里最常见的安全地带——纯粹的权力分配或法律结构讨论。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情感”,这无疑触及了卢梭思想中最具活力也最容易被误读的部分。一个真正的政治哲学家,必须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而卢梭对人性的刻画,尤其是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对自爱的扭曲和嫉妒的产生,都是基于对人类情感流变的深刻洞察。我猜想,本书的作者可能采用了某种心理学或现象学的路径来重构卢梭的理论体系,试图证明他的政治方案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人类情感需求的一种精确诊断之上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论证,卢梭的“公意”并非一个纯粹抽象的逻辑实体,而是一种集体情感调适的结果,那么它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身份政治和集体认同的形成,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交媒体放大人际比较和情绪传播的时代,重读卢梭的警示,并从作者的解读中寻找新的启示,是十分及时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