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

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西和夫 著,李建华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日本文化
  • 传统建筑
  • 文化解读
  • 美学
  • 历史
  • 设计
  • 艺术
  • 东方文化
  • 建筑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98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95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2
字数:19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西和夫先生于2015年去世。他一生都致力于日本街区历史风貌的研究与复原工作,为传承历史与文化而四处奔走。这本书就是基于他的建筑史讲义编写而成的,日本的建筑就像历史的其中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生活、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光辉。

内容简介

  历史并不是单纯地用来了解或记忆就可以的。我们应该思考通过历史能发现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建筑史也是如此。

  建筑史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从中能发现多彩的文化。建筑史姿彩斑斓,富丽堂皇,本书便是作者讲授了四十年的建筑史课程的一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西和夫,工学博士

  1938年 出生于东京

  1962年 早稻田大学理工系建筑学专业毕业

  1967年 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结业

  1967年 日本工业大学助教授

  1977年 神奈川大学副教授

  1978年 神奈川大学教授

  1983年 获日本建筑学会奖(论文)

  1993年 获小泉八云奖

  主要著作

   《近世日本建筑积算技术研究》(私家版)

   《江户建筑和纳租账》(鹿儿岛出版社)

   《姬路城和二条城》(小学馆)

   《近世的风雅空间》《建筑史研究的新视点一二三》(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

   《讲述兼好法师的居所》《讲述小林一茶居所》《讲述紫式部居所》(TOTO出版社)

   《虚构的绘画》(合著,鹈鹕出版社)

   《日本建筑与生活简史》(合著)、《工匠们的智慧和努力》《我喜欢的桂离宫》《破解建筑技术史之谜》《立体绘图的建筑》《节日的临时舞台》《建筑史的旋转舞台》《图说日本建筑年表》(合著)、 《在京都与建筑相遇》《能为建筑史做些什么:街区的调查与营造》(以上为彰国社)

  译者简介

  李建华,国际关系学院日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著有《日语词汇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日文论文写作》(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现代日语基础语法》(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等。

  主要译著有《供应链管理》(中信出版社,2001)、《买不得——日用商品的健康杀手大曝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图说日本服饰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能为建筑史做些什么:街区的调查与营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等。

目录

一、讲述建筑历史/ 001

1.从建筑史看日本文化/ 003

早春的奈良/ 003

五木的民宅/ 007

灰色的文化/ 013

日本文化和禁忌/ 018

露伴的《五重塔》中描绘的江户木匠/ 024

我的标准尺度周圈说——一间为几尺?/ 028

建筑模型的奇异世界/ 030

海与建筑 建筑与海/ 040

2.神的建筑、权力者的建筑/ 043

作为建筑的伊势神宫/ 043

式年迁宫/ 044

佐渡的能乐与组合式临设舞台/ 048

神乐和能乐的临设舞台/ 050

日本建筑的临设性/ 054

3.将军的馆、大名的宅邸、元勋的别墅/ 056

前往二条城的天皇行幸/ 056

中规中矩的空间和享受自然的场所/ 059

大名的庭院和宅邸/ 061

明治元勋们的别墅/ 064

二、述说风雅空间/ 067

1.光琳宅邸的风雅世界/ 069

热海的光琳宅邸/ 069

2.修学院行幸记/ 079

两本日记/ 079

3.与自然共存的风雅世界/ 098

江户时代的风雅世界/ 098

桂宫家的四座茶屋/ 102

三、思考建筑词汇/ 111

1.在虚实之间窥视传统/ 113

形色各异的用词/ 113

2.建筑词汇/ 118

大黑柱、箱子楼梯、门楣/ 118

自然现象和建筑词汇/ 121

动物和建筑词汇/ 124

3.思考建筑用词/ 127

空间布局及其创意/ 127

窗/ 128

土藏造/ 132

四、介绍建筑大师/ 137

1.介绍建筑大师/ 139

村野藤吾——对建筑的想象和创造/ 139

木岛安史——对圆顶建筑和木材的钟爱/ 142

浦边镇太郎——仓敷的魅力/ 146

大江宏——国立能乐堂/ 154

谷口吉郎——双重才艺的建筑大师/ 157

林昌二和石山修武/ 159

安藤忠雄——观六甲教堂/ 162

丹下健三和磯崎新的东京都都政厅/ 172

2.与建筑大师谈建筑/ 174

和安藤忠雄的交流/ 174

3.民宅再造、商铺再造/ 180

聆听吉田桂二/ 180

聆听降幡广信/ 184

聆听“京都商铺再造研究会”/ 190

聆听“日本民宅再造和废品利用协会”/ 195

后记/ 202

精彩书摘

  早春的奈良

  每年的早春三月,学生们都会行走奈良。他们以一家叫作日吉馆的旅馆为基地,漫步在春寒料峭的大和路上。这看上去非常风流倜傥,但实情却略有不同。

  先请大家想象一下40个粗犷的男人同行的场面,仅此就已然和风流相去甚远了,更何况这是授课的环节之一,绝不允许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随意徜徉。

  为了弥补欠缺的学分,一些对历史并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参与了进来。毫无疑问,他们并没有在选修课建筑史的教室中听过课。

  但是,说实话,和这样的学生漫步奈良也是非常有趣的。那些起初毫无兴致的男生们在连续数日吃着同样的伙食、心无旁骛地沉浸于建筑史后,渐渐地露出了兴奋的目光。

  “还是来对了”这样的话他们是绝对不会说的。他们所信奉的是位于设计尖端的现代建筑,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构造理论,再就是最新型的环境设备。在他们看来,寺庙、神社以及民宅,一切都不过是古老的遗物。他们相信,参考这些东西对建筑的进步和发展毫无意义。然而,就是这样一些人,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历经漫长岁月考验的古老建筑的优势。

  当他们来到平城宫遗址时,强烈地感知了古人规模感的宏大。创建城市的艰辛以及奈良时代人们面对艰辛的能量,无意识地影响到了这些只对现代城市有兴趣的学生。

  对结构设计饶有兴致的学生看到新药师寺装饰屋顶的内层和立柱、横梁的结构后,发现了质朴中蕴含着的牢固的构造之美。

  当我解说完法隆寺的梦殿和传法堂,补充了一句“这后面还有中宫寺的弥勒菩萨”后,“在哪儿?在哪儿?”学生们一窝蜂地前去观赏,回来时个个面带笑容。当我聊起京都广隆寺内弥勒的故事后,他们十分渴望地说:“好,回去的时候我们绕道京都,一定要看一下。”

  我们每年做计划时都会安排一天与建筑不甚相关的日程。有的年份是漫步竹内街道,攀登二上山;还有的年份是沿山路从樱井一直步行至石上神宫。要把握距离感,步行是最佳办法,但学生们的发现绝非仅限于此。“人真是哪里都能住啊”,“在被神社占据的那一带是风景最美丽的地方”,等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的状况,其中既有除了因感冒一无所获的归来者,又有细心珍藏着旅途中艳遇的回家人,各种情况应有尽有。不管怎样,我想这些学生过些年后,也一定会忽然忆起和大家一同走过的大和路。

  有时我们早早用过晚餐,去二月堂看汲水祭奠(奈良东大寺二月堂举行的仪式,每年3月13日凌晨将堂前若狭井中的水打上来,加持,使其成为香水——译者注)的火把。攀上石阶的火焰、越过堂外栏杆落下的火花,虽然每年都别无两样,但仍然令我紧张兴奋。我会拾回一根燃剩下的杉树枝,这是给横滨的礼物。“当大火烧到旁边时,你把它悬挂在房檐下,火势立刻就会停下来。”我夸大着日吉馆老婆婆“把它放在家里的话,家中不会着火”的高论,将它送给左右邻居。有个学生说:“建筑防灾的课上没有讲过这故事。”就是这个学生也认真地捡回了一根没有燃尽的树枝。

  就是这样,每年我们都去沐浴奈良的早春。有不知实情的人表示羡慕时,我会回答:“不,没什么,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一群牛仔哦。”的确,与粗犷的男生们的交往主要靠的是体力。

  和“风流”相去甚远,这就是我的早春赋。

  ……

前言/序言

  上课时有学生对我说,我就是因为不喜欢历史,所以才报了工科,为什么还要学建筑史啊?还有学生说,在建筑方面,无论是设计还是技术,日本都是最先进的,我们就是要学这些,我们不想学历史。

  两个人都是实话实说。于是我便问他们,你们所说的历史是什么?他们立刻回答道,就是某年某人做了某事之类的,老师总是要我们背下来——建筑史也要背吧?

  我进一步地询问,他们说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这样的:历史就等于背诵。

  错了!历史是帮助我们思考的。你们先来听听看吧,我说。我们就从改变你们所理解的历史开始吧。

  就这样一门建筑史,我讲授了四十年。那么我都讲了些什么呢?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这本书,即从建筑史中我们能看到些什么。这本书就是平日里我和学生们一起思考的问题之汇总。当然并不全部是像上面这样的与学生们的谈话,书中很多地方插入了对建筑史的思考,记录了我们在建筑史的引领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建筑史内容丰硕,姿彩斑斓,富丽辉煌。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完成了这部拙著,希望能够据此多少传达出建筑史丰富多彩的内容。


《凝视彼岸:从意匠到空间,日本建筑的东方哲学与审美意境》 人类的居所,从来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物理容器,它更是文化、信仰、哲学乃至民族性格的凝结与投射。在一片被海洋环抱的岛屿上,日本的建筑,如同其独特的文化一样,历经千年演变,孕育出一种既深邃内敛又不乏生动变化的独特魅力。本书《凝视彼岸:从意匠到空间,日本建筑的东方哲学与审美意境》并非简单罗列建筑风格的演变,而是试图穿透表象,深入探究隐藏在日本建筑肌理之下的精神内核,追溯其意匠的萌芽,解析其空间哲学的精妙,最终体悟其所蕴含的东方智慧与生命美学。 我们将在本书中,首先将目光投向日本建筑的源头。早期,受到中国大陆文化的影响,日本建筑吸收了佛教寺庙、宫殿等大规模建筑的建造技术与布局理念。然而,并非全盘照搬,日本的工匠和建筑师们,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便开始注入了对本土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方式的独特考量。例如,飞鸟时代的法隆寺,虽然秉承唐代伽蓝布局,但其木结构的精巧处理,对梁柱之间关系的细致把握,以及对庭院景致的有机融合,已经初露端倪,预示着未来建筑风格的走向。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日本建筑逐渐形成了更加鲜明的自身特色。平安时代的贵族住宅,如“寝殿造”,虽然内部空间划分相对开放,但其设计理念却充分体现了对自然光影的尊重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宽敞的寝殿与庭院之间,通过“蔀子”和“御簾”等可开合的隔扇,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使得自然景致如同画卷般在居住者的眼前缓缓展开。这种“借景”的智慧,并非简单地将景物引入,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角与空间关系,使自然成为居住体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 本书将重点剖析镰仓、室町时代的武家建筑和禅宗寺院建筑。武士阶层的崛起,带来了对实用性、坚固性和威严性的需求。同时,禅宗的传入,则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审美观念和建筑哲学。枯山水庭院便是禅宗美学在建筑空间中最具代表性的体现。以砂石、苔藓、岩石等元素,抽象地模拟出山水之景,这种极简的表达方式,并非内容的匮乏,而是意境的极致追求。它考验观者的想象力,引导其进行内省与冥想,达到精神上的净化与升华。书中将深入探讨枯山水庭院的构成要素、象征意义以及其在寺院空间中的功能性,揭示其如何通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东方哲学,传递出禅的空灵与寂静。 另一方面,町家建筑,特别是江户时代开始兴盛的町屋,则展现了日本城市生活与建筑的紧密结合。这些临街的店铺住宅,外表朴实无华,内部却暗藏玄机。狭长的进深、天井的设置、隔扇的灵活运用,以及对“火袋”的巧妙安排,都体现了在有限空间内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和疏散烟火的智慧。町屋的“间”(ma)的概念,即空间中的“留白”或“空隙”,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留白”并非虚无,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为人们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得空间更加富有呼吸感与弹性。本书将细致考察町屋的构造特征、空间组织以及其所承载的江户市民生活文化。 本书还将对日本建筑中的“材料美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古老的桧木、杉木,到后来的瓦片、纸张,日本建筑师们对材料的天然质感、色彩与肌理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他们善于展现木材本身的纹理之美,保留其天然的色泽,并根据材料的特性,设计出最能发挥其优势的结构与装饰。例如,纸障子,这种由木框和纸张构成的隔扇,不仅能柔化光线,营造出朦胧而温暖的氛围,更是日本建筑中“薄”与“透”之美的绝佳载体。书中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类型中,材料如何被赋予生命,如何与环境、与使用者产生对话。 “不完美”的哲学,亦是理解日本建筑的关键。侘寂(wabi-sabi)美学,作为日本独特的一种审美观,强调在不完美、无常和不完整中发现美。这种美学理念,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建筑与庭园。例如,故意保留的木材上的年轮、斑驳的墙壁、以及庭院中随着时间自然生长、枯荣的植物,都被视为自然的痕迹,是生命存在过的证明,而非缺陷。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使得日本建筑在时间的长河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历经风雨洗礼后的沉静与安详。本书将阐释侘寂美学如何在建筑中得以体现,如何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完美”的定义。 我们还将关注日本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台风的国家,其建筑在抵御自然灾害的同时,也始终与自然保持着一种谦逊而和谐的关系。无论是倾斜的屋顶,还是抬高的地基,亦或是与庭院融为一体的开放式空间,都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顺应。书中将分析日本建筑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如何将四季的更迭、山川的脉络、甚至微风细雨都纳入其空间体验之中,构建出一种“自然即建筑,建筑即自然”的境界。 最后,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些代表性的日本建筑作品。从宏伟壮丽的寺庙古塔,如奈良的东大寺,到精致典雅的茶室,如京都的待庵;从承载历史记忆的武士宅邸,如姬路城,到充满生活气息的传统民居;从现代建筑大师的杰作,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到注重人与自然互动的当代住宅。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的细致解读,本书将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日本建筑的魅力,理解其背后蕴含的东方哲学与审美意境。 《凝视彼岸:从意匠到空间,日本建筑的东方哲学与审美意境》,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建筑形式的简单认知,去感受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生命智慧。它是一次对东方建筑美学的深度探索,一次对日本民族精神的精妙解读,更是一场关于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深刻关系的哲学思辨。通过这本书,我们期待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日本建筑精神世界的窗户,让您在凝视彼岸的建筑之时,也能找到触及内心深处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指南。《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看似遥远的建筑知识,与我们 everyday 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巧妙地连接起来。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没有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诗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移筑”(Igi-dachi)的讨论,这种将古老建筑迁移并重新组合的技术,不仅是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更是对一种生活美学和记忆的传承。它让我思考,我们现代人是否也应该更重视对“根”的连接,不忘初心,并在创新中保留传统。书中对日本庭院的描写也让我着迷,那些精心布置的石头、水景、以及不同季节的植物,仿佛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却又自然得如同鬼斧神工。这种对自然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在有限空间内营造无限意境的能力,让我赞叹不已。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时代武士住宅和町屋的特点,这些建筑不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的象征。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看一部没有对白的电影,画面感极强,每一个建筑都讲述着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折射出日本文化的独特光芒。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文化,体现在细节之中。而《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这本书,恰恰就是一本挖掘日本文化细节的宝藏。作者以建筑为载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日本。我喜欢书中对“障子”(Shoji)的细致解读,这种半透明的纸屏风,不仅起到了隔断空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让光线变得柔和而富有层次,也营造出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这与我们习惯的厚重墙壁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对于光影和空间的独特运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建筑元素,如屋檐的深度、窗户的大小、甚至是门把手的形状,作者都能从中挖掘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日本文化中那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仅仅是看“房子”,而是看到了“生活”本身,以及生活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对日本文化既好奇又有些门外汉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日本的动漫、日剧、甚至料理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但却很难 pinpoint 到根源。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时,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原来如此”。它不仅仅是关于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关于日本民族性格、哲学思想、甚至是生活方式的一部浓缩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宏观,从最古老的绳文时代就开始追溯,一点点勾勒出日本建筑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又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的审美情趣。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侘寂”(Wabi-sabi)美学的解读,它不追求完美和华丽,反而崇尚不完美、无常和简朴,这种哲学在建筑中的体现,比如那些斑驳的墙壁、随风摇曳的枯枝、以及看似随意却恰到好处的留白,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沉的美。书里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从古代神社的庄严肃穆,到武士时代的坚毅朴实,再到近代茶室的精致内敛,每一个例子都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日本文化的另一面。我尤其喜欢作者将建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甚至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的分析方法,这使得理解建筑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充满趣味的探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日本文化不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知,甚至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体会那种“侘寂”的韵味。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观察他们的居所。因为家,是人们最本真、最私密的空间,承载着最深层的情感和价值观。《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这本书,恰恰就给了我这样的一个视角。作者不仅仅是在罗列建筑的风格和年代,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日本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是如何通过建筑得以体现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间”(Ma)的概念的阐述。这个看似简单的“空间”和“时间”的融合,在日式建筑中被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庭院中的留白,还是室内空间的灵活分割,都充满了对“无”的极致运用,这种对“虚”的强调,反而衬托出“实”的珍贵,也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内省的氛围。这与西方建筑追求填充和强调物质感的方式截然不同,也让我对“空”的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传统民居和寺庙的剖析也十分精彩,我尤其喜欢关于“缘侧”(Engawa)的描述,这个连接室内外的半开放空间,既是人们休憩交流的场所,也模糊了人与自然的界限,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融洽的向往。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古老木屋的呼吸,感受到庭院里流淌的时光,也更能理解日本人那种内敛而深邃的情感表达方式。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的书。在读《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之前,我对日本建筑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电影和照片,总觉得它们简洁、素雅,但缺少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日本文化灵魂深处的大门。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将日本建筑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从最古老的宗教建筑,到承载着历史沧桑的武士宅邸,再到充满生活气息的町屋,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我尤其沉醉于书中对“物哀”(Mono no aware)情怀的描绘,这种对事物短暂易逝的感伤和珍惜,在许多日本建筑的设计中都有体现,比如那些历经风雨、留下岁月痕迹的木质结构,或者是庭院中随季节枯荣的草木。这种“物哀”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带着淡淡忧伤的美,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书中关于“伊势神宫”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对原始自然的回归和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历经20年重建一次的仪式,都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宗教观和生死观。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将我带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空间。《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不是一本简单的建筑史教材,而更像是一场与日本文化“对话”的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解读了日本建筑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吸收、融合,又如何保持其独特的民族特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町屋”(Machiya)的描写,这种传统城市住宅,既要满足商业经营的需求,又要兼顾居住的舒适性,体现了日本人将实用性与美学巧妙结合的能力。町屋的狭长设计、内部的庭院、以及通风采光的设计,都充满了智慧。它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充满生活情趣和艺术感的居住环境。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日本社会结构、商业文化以及家庭观念,也让我对日本人“物尽其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藏在他们的建筑里,藏在他们与自然的相处之道里。《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日本文化密码的钥匙,它让我看到了建筑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心”。作者以一种充满热情和敬意的笔触,展现了日本建筑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借景”(Shakkei)的运用,这种将远处自然景物“借入”庭院的做法,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将自然的美景融入到建筑之中,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融入,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谐的追求。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日本武士和贵族住宅的特点,这些建筑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当时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将建筑这一相对“硬核”的学科,用一种极其“软性”的、充满情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但实际上,作者的文字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热爱。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更是在描绘建筑背后的精神世界。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数寄屋”(Sukiya-zukuri)的章节,这种融合了茶道美学和居住功能的建筑风格,将简朴、自然、和精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日本人对精致生活和内心宁静的追求。这种追求,让我联想到日本的茶道、花道,以及其他各种精致的艺术形式,它们都好像是在用一种最含蓄、最内敛的方式,表达最深沉的情感。《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是如何成为日本民族性格的载体,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我不再仅仅把日本的建筑看作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房屋,而是看到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美学和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建筑”的认知。《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不仅仅是关于房子,更是关于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审美观念、一种精神寄托。作者以一种极其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领我深入日本建筑的灵魂。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瓦”(Kawara)的讨论,这种看似普通的屋顶材料,在日本建筑中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变化和象征意义。瓦的颜色、形状、以及排列方式,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也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对美的执着和对传统的尊重。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日本传统节日和仪式是如何与建筑紧密结合的,比如正月期间神社的装饰,或者是盂兰盆节时点亮的灯笼,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建筑不仅仅是静态的物体,更是承载着生命和情感的载体。

评分

当我翻开《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这本书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静谧而充满智慧的世界。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和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引领我探索日本建筑的深层意义。他没有把建筑仅仅当作是历史的遗迹,而是将其视为日本民族精神的“活化石”。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禅”(Zen)对日本建筑影响的论述。那些极简主义的设计,对自然材质的偏爱,以及强调冥想和内省的空间布局,都深深地契合了禅宗的理念。这种将宗教哲学融入日常生活空间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日本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如何通过建筑得以体现的。书中关于“茶室”的设计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那些看似简陋的空间,却蕴含着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待客之道,体现了日本人对“一期一会”的珍视,以及在短暂瞬间追求永恒之美的能力。

评分

还没有读~

评分

工具书

评分

还没看,确实不好评!

评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空间叙事研究》既全面研究了传统的以文字写成的文学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也深入考察了本身就被理论家们称之为“空间艺术”的图像的空间叙事问题(跨媒介),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叙事领域(跨学科),对历史叙事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龙迪勇本人的学术修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书、读过的书是相当多的,而他的理论修养和文学史、艺术史方面的学识在同行中也经常被传为美谈),也是他能够在如此宽阔的锋面上游刃有余的条件:只有把这个似乎形而下的问题哲学化、抽象化,才有可能潜到别人未敢到达的根源涌发的大海深处。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性价比非常高,非常喜欢,很值得购买。

评分

大师有关日本建筑的文化与审美

评分

2016-09-12 13:20

评分

还没有读~

评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空间叙事研究》既全面研究了传统的以文字写成的文学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也深入考察了本身就被理论家们称之为“空间艺术”的图像的空间叙事问题(跨媒介),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叙事领域(跨学科),对历史叙事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龙迪勇本人的学术修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书、读过的书是相当多的,而他的理论修养和文学史、艺术史方面的学识在同行中也经常被传为美谈),也是他能够在如此宽阔的锋面上游刃有余的条件:只有把这个似乎形而下的问题哲学化、抽象化,才有可能潜到别人未敢到达的根源涌发的大海深处。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