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瀚自述(全三册)

沈宗瀚自述(全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宗瀚 著
图书标签:
  • 自述
  • 回忆录
  • 名人传记
  • 近现代史
  • 人物传记
  • 沈宗瀚
  • 历史
  • 文学
  • 旧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16730
商品编码:12021259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沈宗瀚自述(全三册)

原价:60.00元

作者:沈宗瀚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46116730

字数:

页码:全3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台湾地区“政坛四公子”沈君山之父
困厄不改其志,苦学终成大器
五十年来再版超过二十次,
万千青少年的励志好书

内容提要


沈宗翰自述(全3册)全书由上中下三册组成:
《沈宗瀚自述(上)-克难苦学记》。《克难苦学记》是作者自述其由艰困的环境中,一路奋发苦学,终于卓然有成的经历。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已再版超过二十刷次,鼓舞数以万计的青少年,是一本历久弥新、最能激动人心的励志书籍。《沈宗瀚自述(中)-中年自述》和《沈宗瀚自述(下)-晚年自述》叙述了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治学有道、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忘我工作的精神。这部自述一生的文学传记,几乎可以当做“二十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读。

目录


沈序
自序
第一部 克难苦学记
第二部 中年自述
第三部 晚年自述

作者介绍


沈宗瀚,台湾地区“土改”设计师、经济起飞奠基人之一
沈宗瀚, 字海槎, 号克难居士,浙江余姚沈湾人。1918 年毕业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乔治亚大学农学院,后转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纽约洛克菲勒世界教育会研究院,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34年起历任中央农业实验研究所总技师和所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农矿厅厅长、世界遗传学学会副会长、联合国粮农临时委员会技术顾问等。1948年任国民政府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1949年后任台湾“农复会”主任委员、亚洲蔬菜中心理事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7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他毕生从事农学,贡献殊多,著述颇丰,《中国农业资源》《中华农业史论集》《中国各省小麦之适应区域》等等广得誉评;另有传记纂集《沈宗瀚自述》一部。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一本不包含《沈宗瀚自述(全三册)》内容的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旨在营造出真实可信的出版物介绍风格,并力求自然流畅。 --- 《光影中的时代回响: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肖像研究(1900-1949)》 著者: 李德明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公司 装帧: 精装/函套(共三卷) 定价: 待定 内容简介 《光影中的时代回响》 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历史叙事工程,它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风云激荡、新旧交替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命运与精神轨迹。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或某几位核心人物的个人传记,而是以社会史和文化史的交叉视角,系统梳理和描摹了自清末学堂鼎革至抗战胜利前后,活跃于思想界、教育界、实业界和文化界的数以百计知识精英的集体画像、互动网络及其对时代变迁所做出的复杂响应。 本书共分三卷,结构严谨,资料翔实,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与思想解放浪潮中,中国知识群体是如何定义自身角色、构建集体认同,并试图引领国家走向的? --- 第一卷:求索与启蒙: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约1900-1920年代初) 主题: 本卷侧重于晚清至民国初年,知识分子阶层在体制解构与新思潮涌入背景下的早期形态构建。 本卷开篇即探讨了“留学生”群体的崛起,他们是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携带者与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终结者。研究者通过对多所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苏南各省新式师范)的毕业生去向分析,揭示了早期知识分子在职业选择上的困境与抉择——是投身政党政治,还是回归教育岗位以求“渐进式”改良? 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知识生态。作者调阅了大量早期期刊、小册子和私人信札,展现了“德先生”与“赛先生”从概念输入到本土实践的曲折过程。研究对象涵盖了从北大圈子到地方学界中坚的各类人物,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对传统权威的质疑和对“国民性改造”的执着追求。本卷尤其关注了区域性知识中心的形成,例如上海的商业文化与思想碰撞,以及西南地区在政治动荡中对学术传统的默默坚守。通过群体互动的分析,本书力图还原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充满矛盾的启蒙时代剪影。 --- 第二卷:激荡与分流:政治卷入与专业化浪潮(约1920年代中后期-1937年) 主题: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更为剧烈的政治分化与专业领域的深化,他们必须在意识形态的洪流中定位自身。 第二卷的核心议题是“知识的专业化”与“政治的意识形态化”之间的紧张关系。随着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国民政府的建立,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向专业领域(如法学、经济学、现代医学、基础科学)深入,形成了具有高度专业素养的学者群体。本书通过考察不同学科体系的建立过程,展现了知识精英在“学术独立”与“国家需求”之间的摇摆与挣扎。 同时,政治的介入达到了新的高度。本卷细致梳理了不同政治光谱中知识分子的聚集与流散。例如,探讨了国民党政府如何通过大学教育体系和公职任命来吸纳和整合知识力量,以及在左翼思潮影响下,青年知识分子对体制的批判与疏离。特别地,本卷有一章专门研究了女性知识分子的早期发展轨迹,她们如何在传统家庭伦理的束缚下,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服务、文化批评乃至早期政治活动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群体间的论战、合作与决裂,构成了这一时期最为引人入胜的历史景观。 --- 第三卷:坚守与流亡:战火中的知识传承(约1937-1949年) 主题: 战争的残酷考验了知识分子的信念与气节,呈现出坚守、南迁、西进乃至被裹挟的复杂图景。 第三卷聚焦于抗日战争的熔炉如何重塑了知识群体的面貌。本书摒弃了对“抗战英雄”的浪漫化叙事,转而关注那些在极端物质匮乏和精神压力下,如何维持学术研究和文化机构运转的群体。重点分析了内迁大学(如西南联大)的办学模式,揭示了在烽火连天中,学者们如何以简陋的条件完成了重要的学术积累和人才培养,这是一种深沉的、非口号式的“文化抵抗”。 此外,本卷也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沦陷区和后方地区的不同境遇。对于那些选择留下,在复杂政权下谋求生存和继续工作的学者,本书以审慎的态度,探究了其动机与代价。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战后(1945-1949)知识分子群体在重建理想与迎接新变局时的普遍焦虑和路线分歧。战后的思想转向和人员流动,为1949年后的知识格局奠定了基础。 价值与特色 《光影中的时代回响》的显著特色在于其“群体视角”和“网络分析法”。它避免了传统人物传记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技术,勾勒出不同知识圈层(如“清华帮”、“燕京群体”、“南方文人圈”)之间的复杂联系、思想的传播路径以及代际间的知识传递。 本书大量采用了档案学、口述史(已故学者的访谈记录整理)以及未刊信函等一手资料,力图呈现一个去魅化、多维度的知识精英群像。它不仅是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必备参考书,更是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角色与能动性的深度历史学著作。本书的出版,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个理解“士”在近代中国转型期中复杂生态的全新框架。 ---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沈宗瀚先生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自述”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它意味着我将有机会直接倾听一位亲历者的声音,感受他的人生际遇,了解他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

评分

我个人非常喜欢阅读那些能带我穿越回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是时代的回声。对于沈宗瀚先生这样一个名字,我虽然不甚了解,但“自述”二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直接听到当事人的声音,感受他的人生轨迹,了解那些历史事件在他眼中的真实模样。

评分

这套书我拿到手已经一段时间了,但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翻阅。最近正好有空,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一册。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传记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时代变迁、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从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就能看出出版方是下了功夫的,纸质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感。

评分

最近开始关注一些关于近代史的资料,而沈宗瀚这个名字,虽然之前听闻不多,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觉得他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人物。这套“自述”,就像一本厚重的日记,或者是一份沉甸甸的回忆录,里面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以及一个人的生命故事。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独特视角和深度见解的史料。“自述”这一形式,天然地让我对这套书充满了期待,它承诺了最直接、最真实的叙述,避免了二手资料可能带来的解读偏差。

评分

送货较快,感觉书比较薄,内容还没看,感觉应该还不错

评分

很好,物美价签,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很好,物美价签,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很好,物美价签,应该是正版的。

评分

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的书,很有诚意。

评分

送货较快,感觉书比较薄,内容还没看,感觉应该还不错

评分

质量过关

评分

不错的书,很有诚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