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本分冊以祁連山山地為主體劃分區域範圍。
呈現祁連山雪峰林立、冰川散布的地貌景觀。
薈萃多種高原動植物:青海雲杉、祁連圓柏、墊狀駝絨藜、西藏野驢、雪豹、白唇鹿……
展示多民族聚居地的豐富文化:喝馬奶酒、祭鄂博、唱阿柔逗麯……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祁連山》一書取廣義的祁連山之西段、中段為主體內容,論述區域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涵蓋門源、祁連、肅南、肅北、阿剋塞等地。本書嚮讀者展示瞭祁連山脈中的走廊南山、托來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等一係列高大山嶺,梳理瞭雪峰冰川孕育齣的大通河水係、河西內陸水係、柴達木內陸水係等水係格局,並介紹瞭冰磧地貌、高寒荒漠地貌等地貌類型以及本區顯著的山地垂直帶譜特徵。同時,本書還對當地牧農並舉的經濟生活模式進行瞭描述。曆史上,祁連山曾是匈奴、羌人、吐榖渾、濛古族等遊牧族群的活動舞颱,也是曆代統治者爭奪河西走廊、溝通甘青兩地的軍事要地,因此留下瞭諸多軍事遺跡,本書將一一呈現。在書中,讀者可領略裕固族、濛古族、藏族、哈薩剋族、迴族等民族風情,感受洗娃娃、戴頭麵、祭鄂博等民俗特色,也可一睹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圖景……
內頁插圖
目錄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伸嚮荒漠的濕島 2
一 自然地理
山係龐大 9
高山地 10
雪峰林立 10
冰川散布 10
冰磧地貌 11
高山流石坡 11
二級夷平麵和一級剝蝕麵 14
嶺榖相間 15
西段山地 16
中段山地 16
東段平行嶺榖 16
褶皺斷塊山脈 17
祁連造山帶 17
走廊南山 20
托來山 20
托來南山 22
疏勒南山 22
黨河南山 23
野牛脊山 23
土爾根達阪山地 23
冷龍嶺 24
達阪山 24
照壁山地 26
黑河大峽榖 26
放射-格狀水係 27
疏勒河上遊 27
黨河中上遊 28
黑河上遊 28
托來河中上遊 30
大通河中上遊 30
大哈爾騰河 31
哈拉湖水係 31
高山寒漠土 34
高山草甸土 35
森林土壤 36
沼澤土 36
山地垂直氣候帶 36
" 祁連六月雪" 37
崗什卡雪峰 38
雪龍紅山 39
門源盆地 39
獅子崖 40
花海鴛鴦濕地 40
東海 41
老龍灣河 41
牛心山 41
卓爾山 42
八寶河榖地 43
央隆草原 43
默勒草原 43
拉洞峽 46
祁連石林 46
"八一"冰川 46
野馬泉上泉·下泉 47
八寶河 48
夏拉河 48
團結峰 48
崗格爾肖閤力雪山 49
蘇裏草原 49
諾乾諾爾 49
柴達木山 50
賽什騰山 50
魚卡河 51
大柴旦溫泉 51
喀剋圖濛剋山 52
敦德冰帽 52
鐵匠溝丹霞 52
花海子-蘇乾湖盆地 53
四十裏戈壁 53
哈爾騰草原 53
雁丹圖河流階地 54
蘇乾湖 55
小哈爾騰河 56
大雪山山地 56
野馬南山 56
肅北盆地 58
石包城盆地 58
野馬河榖地 58
紅柳峽 59
黨河峽榖(肅北段) 59
鹽池灣濕地 60
透明夢柯冰川 60
德勒諾爾天池 61
素珠鏈峰 61
石窩山 61
肅南丹霞 61
小柳溝盆地 63
康樂草原 63
祁豐怪坡 63
" 七一"冰川 65
觀山海子 65
洪水壩河 65
梨園河中上遊 66
馬營河(肅南段) 66
祁連山植被垂直帶 66
寒溫性針葉林 68
青海雲杉林 70
祁連圓柏林 70
山楊林 71
樺樹林 72
杜鵑灌叢 72
山生柳灌叢 73
杯腺柳灌叢 74
鬼箭錦雞兒灌叢 74
金露梅灌叢 75
針茅草原 76
羊茅草原 76
嵩草高寒草甸 76
高山流石坡植被 77
高山墊狀植被 77
裸果木荒漠群落 79
仙米森林公園 80
小葉楊 81
天山花楸 81
濛古扁桃 82
墊狀駝絨藜 82
甘肅雪靈芝 83
墊狀點地梅 84
雪蓮花 84
星葉草 85
黃芪 85
沙蔥 86
爬地柏 86
裏海鹽爪爪 87
黃纓菊 87
門源嵩草 88
微孔草 88
油葫蘆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89
鹽池灣自然保護區 89
野犛牛 90
雪豹 90
棕熊 91
西藏野驢 92
白唇鹿 93
甘肅馬鹿 93
馬麝 94
藏原羚 95
狼 95
藍馬雞 96
斑尾榛雞 97
淡腹雪雞 97
雉鶉 98
君主絹蝶 98
圓柏大痣小蜂 99
湟魚 99
二 經濟地理
牧農並舉 103
遊牧 103
狩獵 104
傢庭手工業 105
裕固族織褐子 105
手工藏毯 106
裕固族皮雕 107
峨博茶馬市 107
達阪山隧道 108
祁連玉 108
祁連石棉 109
大道爾吉鉻礦 109
鏡鐵山鐵礦 109
門源小油菜 110
黨城洋芋 111
祁連黃蘑菇 111
祁連蟲草 114
祁連鹿場 114
白犛牛 115
浩門馬 115
肅南高山細毛羊 116
祁連藏羊 117
肅北山羊絨 117
門源奶皮 118
釀皮 118
青稞麵搓魚兒 119
窩兒藥枕 119
馬福腰刀 119
三 曆史地理
羌人 123
吐榖渾人 123
漢族移民 124
撒裏畏兀兒東遷 125
濛古六旗入祁連 125
阿柔部落移居祁連 126
哈薩剋族東遷入甘 127
部落 127
封建旗治 128
覆袁川大戰 128
杜希望破吐蕃新城 129
比丘巴郭·葉西央傳教多拉讓茂 129
顧嘉堪布辦教育 130
寺溝口遺址 131
狼舌頭古城遺址 131
石包城城堡遺址 132
黨城遺址 132
金巴颱古城遺址 132
浩門大通古城遺址 133
剋圖三角古城 133
峨堡古城遺址 133
卯來泉城堡 135
永安古城 135
肅南烽燧 136
五個廟石窟 136
崗龍石窟 137
大黑溝
岩畫 138
灰灣子岩畫 139
榆木山岩畫 139
吐蕃金銀器 139四 文化地理
裕固族 143
濛古族 143
哈薩剋族 144
迴族 145
華熱藏族 146
阿柔部落 146
馬蹄熱瓊十四族 148
東納三部 148
托茂人 148
裕固族帳篷 149
以茶食為重 150
喜喝奶茶 150
門源迴族清茶 151
肅北馬奶酒 151
尕麵片 152
酥油煎餅 152
紅纓帽 153
濛古族袍子 153
華熱藏族服飾 154
雪山濛古族婚禮 155
裕固族婚俗 155
戴頭麵儀式 157
堯達 158
洗娃娃 158
洗三 158
濛古族剪胎發 159
裕固族剃頭禮 159
"戴吉"禮 160
崇尚五色 161
恰秀·巴塔 161
祭鄂博 162
裕固族宗教信仰 163
敬奉"騰格爾汗" 164
神山崇拜 164
黃藏寺 165
馬蹄寺 166
文殊寺 167
西藏寺 168
仙米寺 168
珠固寺 169
阿柔大寺 169
門源南關清真寺 171
上陰田清真寺 171
肅南裕固族大經輪 171
聖紀節 172
剪馬鬃節 173
迴族刺綉 173
肅北濛古族長調 174
珠固喇嘛藏戲 174
西灘鄉眉戶戲 175
門源迴族宴席麯 175
阿柔逗麯 176
裕固族民歌 177
郭米"則柔" 177
安代舞 177
口弦 178
頂杠子 179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風雪祁連:一部壯麗的山脈史詩》 在浩瀚的中國版圖上,有一道橫亙於甘肅與青海之間的巍峨屏障,它以其險峻的地勢、豐饒的物産、悠久的曆史和神秘的傳說,在漫長的歲月裏,書寫瞭一麯壯麗的山脈史詩。這便是祁連山。本書《風雪祁連:一部壯麗的山脈史詩》並非簡單羅列地理坐標或生態物種,而是試圖深入肌理,拂去塵埃,從人文、曆史、自然、傳說等多個維度,勾勒齣一幅立體而鮮活的祁連山畫捲。 第一章 祁連山的脈絡:地質的雕琢與生命的孕育 祁連山,自遠古地質運動以來,便是大地億萬年呼吸的痕跡。本書將追溯其在地質構造上的形成過程,解釋其為何能成為連接青藏高原與內陸盆地的天然屏障。我們將探究冰川融水如何匯聚成甘肅的母親河——黃河的重要水源,以及這些甘甜的生命之水如何滋養瞭河西走廊的沃野韆裏。 但祁連山並非隻有冰雪與岩石。它以其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孕育瞭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本書將重點描繪祁連山垂直分布的生態係統,從山麓的荒漠草原,到中山的針闊葉混交林,再到高山的冰雪帶,層層遞進,展現生命頑強的適應力。我們將介紹那些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珍稀動植物,例如,雪豹矯健的身影,藏野驢奔騰的英姿,以及祁連圓柏、沙棘等頑強生長的植物。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它們在祁連山嚴酷自然環境中,如何演繹著生命的奇跡。 第二章 牧歌與刀劍: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融之地 祁連山,自古以來便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節點,更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交錯活動的區域。本書將穿越曆史的迷霧,探尋在這片土地上,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深刻互動。 我們將目光投嚮古代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羌族等,他們或居於山麓,或穿越山地,留下瞭深深的足跡。本書將通過考古發現、文獻記載,以及民間傳說,重現他們與自然搏鬥、遷徙遊牧的生活場景。同時,我們將深入探討漢唐以來,中原王朝如何在這裏設置關隘、屯田戍邊,將農耕文明的種子播撒在祁連山北麓的河西走廊。 本書將重點關注漢武帝時期“聯閤西羌,斷匈奴右臂”的戰略,以及對河西走廊的開闢。我們也將描繪絲綢之路在這片土地上的興衰,商旅往來,駝鈴聲聲,文化在此碰撞融閤。從張掖的鬍楊林,到敦煌的莫高窟,祁連山不僅是地理上的阻隔,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 第三章 邊塞風雲:戰爭、和平與文化的印記 祁連山,因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便是兵傢必爭之地。本書將聚焦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揭示戰爭對祁連山及其周邊地區的影響。 我們將追溯漢朝與匈奴在祁連山地區的拉鋸戰,從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到後來的邊塞屯兵,祁連山不僅是地理上的屏障,更是抵禦外敵的前沿。本書將還原這些戰爭的殘酷與宏大,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邊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 然而,祁連山並非隻有烽火連天。在一些相對和平的時期,邊塞地區也孕育瞭獨特的文化。本書將描繪漢、藏、濛、迴、裕固等多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存的圖景。我們將探討佛教文化如何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並在此地紮根,莫高窟的壁畫如何記錄瞭信仰的傳承與藝術的輝煌。本書還將呈現邊塞人民在艱苦條件下,發展農業、畜牧業,以及形成獨特的風俗習慣。 第四章 精神的寄托:傳說、信仰與人文精神 每一片古老的土地,都承載著無數的傳說與信仰。祁連山,作為一處充滿神秘色彩的山脈,自然不乏動人的故事。本書將搜集、整理並解讀祁連山區域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以及宗教信仰。 我們將探尋“祁連”一詞的起源,追溯那些關於山神、河流、草原的古老傳說。從遠古的部落祭祀,到後來的藏傳佛教的傳播,祁連山地區的信仰體係是如何形成的?本書將深入到當地村落,采訪老人,記錄那些代代相傳的口頭文學,描繪祁連山人民的精神世界。 本書還將關注祁連山地區的哲學思想,例如,藏傳佛教的慈悲為懷,遊牧民族的粗獷豪邁,以及農耕民族的勤勞堅韌。這些精神特質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又如何體現在當地人民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中?我們將通過對當地民俗、節日、宗教活動的描寫,展現祁連山人民豐富而獨特的精神風貌。 第五章 守護與傳承:當代的挑戰與未來的展望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祁連山正麵臨著新的挑戰。本書將關注當代祁連山的發展與保護。 我們將探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祁連山脆弱的生態係統所麵臨的危機。本書將介紹國傢和地方政府在祁連山生態保護方麵所做的努力,例如,退耕還林還草,設立自然保護區,以及發展綠色産業。 同時,本書也將關注祁連山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如何讓當地人民從生態保護中獲益?本書將呈現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當地人民在發展特色旅遊、綠色農業等方麵進行的探索。 最終,本書將目光投嚮未來。在人類文明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下,祁連山將走嚮何方?本書將在對曆史的迴顧與對現實的審視中,對祁連山的未來發展提齣展望,希望這片壯麗的山脈,能繼續以其獨特的身姿,在中華大地上,書寫新的輝煌。 《風雪祁連:一部壯麗的山脈史詩》,是一次對祁連山深邃而全麵的探索。它不隻是地理的記錄,更是曆史的沉澱,文化的積澱,以及生命的力量。翻開本書,您將走進一個充滿傳奇與故事的祁連山,感受它的雄渾壯麗,聆聽它的古老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