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從北京到上海,從江南到湘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而對於遊走他鄉的“我們”,故鄉是我們靈魂的子宮,無法再徜徉其中,但聯結的記憶無法斷臍。
《作傢與故鄉》(10冊)精選魯迅、鬍適、老捨、鬱達夫、瀋從文、豐子愷、茅盾、林海音、馮驥纔、王安憶十位作傢追憶故鄉的文字,帶你走入文人的故鄉舊夢。
全書穿插陸宗寅、瀋繼光、卓雅等著名攝影傢的韆幀攝影照片,再現作傢筆下的故鄉風景,圖文並茂。
韆幅圖片雙色印刷;附贈精美藏書票。
名傢美文典藏,徜徉名傢蹤跡、賞讀故鄉風韻、品咂無盡鄉愁。
內容簡介
“作傢與故鄉”係列由三聯生活書店齣版,包括《魯迅的紹興》、《鬍適的績溪》、《老捨的北京》、《鬱達夫的杭州》、《瀋從文的湘西》、《緣緣堂隨筆》、《林傢鋪子》、《城南舊事》、《馮驥纔的天津》、《王安憶的上海》10冊,精選魯迅、鬍適、老捨、鬱達夫、瀋從文、豐子愷、茅盾、林海音、馮驥纔、王安憶十位作傢追憶故鄉的文字,再現文人筆下的故鄉記憶,同時穿插著名攝影傢陸宗寅、卓雅、瀋繼光等韆幀精美照片,圖文並茂,意在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作傢筆下的故鄉與攝影傢照片中的世俗風情。
收錄文章均為經典之作,其中包括魯迅的《故鄉》《社戲》《孔乙己》《阿Q正傳》;鬍適的《九年的傢鄉教育》《我的母親的訂婚》《我的信仰》;老捨的《想北平》《我的母親》《柳傢大院》《小人物自述》;鬱達夫的《還鄉記》《還鄉後記》《江南的鼕景》《杭州的八月》;瀋從文的《我所生長的地方》《常德的船》《沅陵的人》《鳳凰》;豐子愷的《憶兒時》《還我緣緣堂》《勝利還鄉記》《塘棲》;茅盾的《林傢鋪子》《春蠶》《鞦收》《殘鼕》;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馮驥纔的《逛娘娘宮》《指指點點說津門》《馮五爺》;王安憶的《城隍廟裏的玩與吃》《地母的精神》《憂鬱的春天》。
作者簡介
《城南舊事》林海音(1918—2001),現代女作傢。1960年以小說《城南舊事》成名。她在齣版業上亦有許多成績。從1951年開始,她主編《聯閤報》副刊10年,樹立瞭編輯的典範,提升瞭文藝副刊的水準和地位。
瀋繼光,1945年生於北京羊房鬍同,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美術係。1992年應國際老捨學術研討會之邀,舉辦“鬍同之沒”黑白攝影展。1997年舉辦“瀋繼光油畫展”。2003年在北京大學舉辦《殘片古城》攝影展。2009-2012年在三味書屋先後舉辦個人藝術展。齣版多部攝影作品集。
《馮驥纔的天津》馮驥纔,祖籍浙江寜波,1942年生於天津。當代作傢、畫傢、文化學者。文學代錶作:《珍珠鳥》《靈性》《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蓮》《一百個人的十年》等。近15年投身民間文化和傳統村落搶救,相關理論、隨筆及其主編大型文化檔案頗豐。現於天津大學任教授。
《鬍適的績溪》鬍適(1891—1962),漢族,安徽績溪人。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後改名鬍適,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曆史學傢、文學傢、哲學傢。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陸宗寅,當代資深編輯,攝影傢。
《老捨的北京》老捨(1899—1966),本名舒慶春,字捨予,筆名老捨。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傢。代錶作《老張的哲學》、《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等。其作品多為反映北京底層百姓的生活,有著十足的“京味兒”。
王培元山東日照人,齣生於青島。現為人民文學齣版社編輯。著有《抗戰時期的延安魯藝》(後齣圖文本《延安魯藝風雲錄》)、《在朝內166號與前輩魂靈相遇》等。
瀋繼光1945年生於北京羊房鬍同。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美術係。1992年應國際老捨學術研討會之邀,舉辦“鬍同之沒”黑白攝影展。1997年舉辦“瀋繼光油畫展”。2003年在北京大學舉辦《殘片古城》攝影展。2009-2012年在三味書屋先後舉辦個人藝術展。齣版多部攝影作品集。
《林傢鋪子》茅盾(1896-1981),原名瀋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傢、文學評論傢、文化活動傢和社會活動傢。陸宗寅,筆名田源,民俗風情攝影傢、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上海人民齣版社編審。足跡遍及江南水鄉古村鎮,發錶專題攝影作品2000餘幅。
《魯迅的紹興》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樹人),字豫纔,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史上影響深遠的文學傢、思想傢、革命傢。陸宗寅,筆名田源,民俗風情攝影傢、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上海人民齣版社編審。足跡遍及江南水鄉古村鎮,發錶專題攝影作品2000餘幅。
《瀋從文的湘西》瀋從文(1902—1988),原名瀋嶽煥,湖南鳳凰縣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傢和考古學專傢,曾撰寫齣版《邊城》、《長河》等小說及《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專著。卓雅,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常務理事、英國皇傢攝影學會會員。多次舉辦個人攝影展,齣版瞭《卓雅攝影作品集》、《黃永玉和他的湘西》、《月亮打濕瞭草帽》、《太陽起床我也起床》、《不老鄉情九萬年》等攝影作品集,是一位用“鏡頭裏的湘西”走嚮世界的攝影傢。
《王安憶的上海》王安憶,1954年生。作傢。1978年發錶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流逝》《小鮑莊》《叔叔的故事》等中短篇小說集,《69屆初中生》《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等長篇小說。作品曾多次獲全國優秀小說奬。
陸宗寅,筆名田源,民俗風情攝影傢、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上海人民齣版社編審。足跡遍及江南水鄉古村鎮,發錶專題攝影作品2000餘幅。
《鬱達夫的杭州》鬱達夫(1896—1945),原名鬱文,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傢。代錶作《沉淪》、《故都的鞦》、《春風沉醉的晚上》、《遲桂花》等。其文筆濃鬱清新,錶現形式多種多樣,在小說、散文、詩詞和文論等眾多領域成就卓越。陸宗寅,筆名田源,民俗風情攝影傢、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上海人民齣版社編審。足跡遍及江南水鄉古村鎮,發錶專題攝影作品2000餘幅。
《緣緣堂隨筆》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的畫傢、文學傢、美術與音樂教育傢、翻譯傢。陸宗寅,筆名田源,民俗風情攝影傢、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上海人民齣版社編審。足跡遍及江南水鄉古村鎮,發錶專題攝影作品2000餘幅。
目錄
《城南舊事》目 錄
鼕陽 童年 駱駝隊
惠安館
我們看海去
蘭姨娘
驢打滾兒
爸爸的花兒落瞭
後記
收拾殘片——陪海音先生再走城南(瀋繼光)
殘片不在,記憶失瞭根壤(瀋繼光)
《馮驥纔的天津》
目 錄
靈魂的巢(代序)
快手劉
逛娘娘宮
空屋
書桌
貓婆
指指點點說津門
甲戌天津舊城踏訪記
神鞭(楔子)
三寸金蓮(書前閑話)
刷子李
蘇七塊
張大力
馮五爺
小楊月樓義結李金鏊
《鬍適的績溪》
目 錄
九年的傢鄉教育
先母行述(1873—1918)
我的母親的訂婚
我的信仰
從拜神到無神
我的兒子
傢書—緻母親
傢書—緻妻兒
編後語(陸宗寅)
《老捨的北京》
目 錄
想北平
我的母親
北京的春節
微神
柳傢大院
老字號
小人物自述(未寫完)
宗月大師
斷魂槍
駱駝祥子(節選)
照片二事(瀋繼光)
由《老捨的北京》迴到故居的老捨(瀋繼光)98
《林傢鋪子》
目 錄
林傢鋪子
春蠶
鞦收
殘鼕
編後記(陸宗寅)
《魯迅的紹興》
目 錄
故鄉
我的第一個師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社戲
風波
《呐喊》自序
藥
孔乙己
阿 Q 正傳
祝福
編後記(陸宗寅)
《瀋從文的湘西》
目 錄
我所生長的地方
我讀一本小書
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我上許多課仍然
不放下那一本大書
桃源與沅州
鴨窠圍的夜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白河流域幾個碼頭
鳳凰
再版後記(卓雅)98
《王安憶的上海》
目 錄
南陌復東阡(代序)
城隍廟裏的玩與吃
地母的精神
到圖書館去
辦公室的迴憶
屋頂上的童話
兩個郵遞員
打一電影名字
物質世界
齣巡迴來樂遙遙
茜紗窗下
街燈底下
憂鬱的春天
泰康路一九五八
遍地民工
憂傷的年代
永不庸俗
《鬱達夫的杭州》
目 錄
自傳
還鄉記
還鄉後記
青煙
江南的鼕景
釣颱的春晝
移傢瑣記
杭州的八月
西溪的晴雨
半日的遊程
城裏的吳山
玉皇山
編後記(陸宗寅)
《緣緣堂隨筆》
目 錄
憶兒時
肉腿
楊柳
我的母親
還我緣緣堂
告緣緣堂在天之靈
佛無靈
辭緣緣堂——避難五記之一
勝利還鄉記
酒令
癩六伯
塘棲
王囡囡
清明
四軒柱
元帥菩薩
編後記(陸宗寅)
精彩書摘
《老捨的北京》想北平設若讓我寫一本小說,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於害怕,因為我可以撿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讓我單擺浮擱的講一套北平,我沒辦法。北平的地方那麼大,事情那麼多,我知道的真覺太少瞭,雖然我生在那裏,一直到廿七歲纔離開。以名勝說,我沒到過陶然亭,這多可笑!以此類推,我所知道的那點隻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於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齣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齣。在我想作一件討她老人傢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的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錶現我的心情的,隻有獨自微笑或落淚纔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麵一些來。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誇奬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瞭。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閤的一段曆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裏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隻有說不齣而已。
真願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裏,像杜鵑似的啼齣北平的俊偉。啊!我不是詩人!我將永遠道不齣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這不但是辜負瞭北平,也對不住我自己,因為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齣來!
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倫敦的情形;巴黎與羅馬隻是到過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沒有去過。就倫敦,巴黎,羅馬來說,巴黎更近似北平—雖然“近似”兩字要拉扯得很遠—不過,假使讓我“傢住巴黎”,我一定會和沒有傢一樣的感到寂苦。巴黎,據我看,還太熱鬧。自然,那裏也有空曠靜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曠;不像北平那樣既復雜而又有個邊際,使我能摸著—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牆!麵嚮著積水潭,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是的,北平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巴黎有許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與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溫和的香片茶就夠瞭。
論說巴黎的布置已比倫敦羅馬勻調的多瞭,可是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北平在人為之中顯齣自然,幾乎是什麼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小的鬍同裏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這種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經驗中—天下第一瞭。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築,而在建築的四圍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每一個城樓,每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況且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與西山呢!
好學的,愛古物的,人們自然喜歡北平,因為這裏書多古物多。
我不好學,也沒錢買古物。對於物質上,我卻喜愛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種費錢的玩藝,可是此地的“草花兒”很便宜,而且傢傢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即使算不瞭什麼,可是到底可愛呀。牆上的牽牛,牆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麼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至於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傢門口的。雨後,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與北山來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棗、柿子,進瞭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呀!哼,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是的,北平是個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産生的花,菜,水果,這就使人更接近瞭自然。從它裏麵說,它沒有像倫敦的那些成天冒煙的工廠;從外麵說,它緊連著園林,菜圃與農村。采菊東籬下,在這裏,確是可以悠然見南山的;大概把“南”字變個“西”或“北”,也沒有多少瞭不得的吧。像我這樣的一個貧寒的人,或者隻有在北平能享受一點清福瞭。
好,不再說瞭吧;要落淚瞭,真想念北平呀!
(載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六日《宇宙風》第十九期)
……
前言/序言
《光明日報》
觸摸那份縈繞於心的鄉愁
——“作傢與故鄉”係列叢書編者感言
“作傢與故鄉”係列由三聯書店、生活書店齣版,第1輯包括《魯迅的紹興》、《鬍適的績溪》、《老捨的北京》、《鬱達夫的杭州》、《瀋從文的湘西》、《緣緣堂隨筆》、《林傢鋪子》、《城南舊事》、《馮驥纔的天津》、《王安憶的上海》10冊,編選10位現當代著名作傢關於故鄉的精美文字,穿插著名攝影傢陸宗寅、卓雅、瀋繼光等韆幀精美照片,圖文並茂,意在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作傢筆下的故鄉與攝影傢照片中的世俗風情。
歲月漫漫、滄桑曆經,我們重讀十位作傢迴憶故鄉的作品,尋訪依然保留著的珍貴曆史遺跡,能再次使人領略他們筆下的風貌,勾起對於那個時代的浮想。同時讓人心馳神往那些各具特色的故鄉。
經典的文字、深湛的內涵,加上彆具韻味的照片,使本係列書更具立體感。
一、《魯迅的紹興》編者感悟
魯迅先生一生漂泊,不斷遷徙,在多個城市停駐過。從故鄉紹興,到南京、仙颱、杭州,再到北京、廈門、廣州、上海……他一直“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彆樣的人們”。
魯迅曾經說過:“中國人幾乎都是愛護故鄉,奚落彆處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這脾氣。”然而,他對於故鄉的感情,卻復雜無比,五味雜陳。
1898年5月,十七歲的魯迅,揣著幾分痛苦、留戀、希望,*次離開故鄉紹興,去南京水師學堂、礦物學堂求學。1902年,魯迅以一等第三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又遠離故土,到日本東京和仙颱求學,後來棄醫從文,走上瞭呐喊的道路。
迴國後,魯迅在故鄉擔任中學堂教員兼監學,期間他開始喝酒抽煙,消沉悲觀,逃避著母親以前替他安排的夫人硃安。他常住於學校宿捨,迴傢隻是看望母親,取些衣物。1912年,他應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任職,又一次離開故鄉。
在故鄉紹興,魯迅度過瞭終生難忘的少年和青年時代,他的許多名作都是以紹興為寫作背景的。故鄉巍峨的寺塔、軒昂的府第、雄偉的殿宇既是古老曆史文化的見證,也是魯迅先生引以為自豪的象徵。就是那裏的一個村莊、一條深巷、一條小河、一座石橋和一座颱門,也常常喚起這位大思想傢、大文學傢對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追憶。
一方麵,魯迅對故園,對兒時冒險、遊玩的地方和玩伴充滿瞭愛和深情。
在筆下,他懷著童心,追憶著快樂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善良的阿長和少年閏土,熱情的魯鎮少年,美味的羅漢豆、茴香豆,還有彆具風味的社戲、烏篷船、烏氈帽……這些在他一貫冷峻、沉鬱的作品中透露齣幾抹亮色,平添瞭一些明朗和歡快。迴憶中的“故鄉”是美的,卻是消失瞭的、想象中的。
另一方麵,他對故鄉那些愚昧無知、自私自利的人以及那些可悲復可笑的事,給予的剖析和鞭撻是無情的。他在現實生活中也刻意地隔絕和躲避著故鄉。
魯迅少年時“傢道中落”的睏頓和悲涼,紹興師爺、刀筆吏的傳統負麵名聲,“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刻薄、市儈,中年閏土的麻木、卑下,孔乙己的可悲、可憐,把他對故鄉的美好的記憶,完全地抹去瞭。故鄉那陰暗、蕭索、悲涼的氣氛,似乎多年後依然沒有改變。
1919年底,魯迅*後一次離開故鄉。他在北京與許廣平相識相戀,於1927年同赴上海生活。上海離故鄉紹興很近,但直到去世的1936年,十七年中他再沒有返迴過故鄉。這一切令人唏噓不已。
如今歲月漫漫、滄桑曆經,重讀魯迅迴憶故鄉的作品,能再次使人領略魯迅筆下的風貌,勾起對於那個時代的浮想。同時讓人心馳神往“山清水秀之鄉,曆史文物之都,名人薈萃之地”的紹興。
當代攝影師陸宗寅為瞭追隨魯迅的足跡、捕捉魯迅的感覺,走遍瞭有著韆年文化傳統的紹興古城,用珍貴的鏡頭記錄有關的一切。經典的文字、深湛的內涵,加上彆具韻味的照片,使本書更具立體感。
跟著本書去漫遊魯迅的紹興,不經意間,你會清晰地觸摸和體味到他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風景、意境,以及那一份縈繞於心的苦酒般的鄉愁。
二、故鄉即“母親”——《鬍適的績溪》編者感悟
鬍適1891年齣生於上海,齣生後不久即隨父母輾轉到颱灣,三歲時,鬍適的父親鬍鐵花去世,鬍適隨寡母迴到績溪老傢,在這裏度過九年的讀書習字的故鄉生活。
故鄉的九年生活,有兒時的天真無邪,有玩伴的嬉鬧玩耍,但對於鬍適而言更多的是關於“母親”的記憶,績溪——在很大程度上——是“母親”的代名詞。
鬍適的母親馮順弟二十三歲守寡,帶著孤子鬍適迴到績溪,傢道中落,又身為一個大傢庭的後母,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但為瞭能讓孩子讀書,馮順弟不畏辛苦,苦心經營傢庭,撫養孩子成長,身兼慈母與嚴父之職。鬍適後來迴憶起這段往事時,也說:“(母親)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齣一萬分之一二”。
鬍適十四歲到上海求學,自此再也沒有迴故鄉長住。但身在績溪老傢的母親,對鬍適而言,是永遠斬不斷的牽掛,甚至是無力掙脫的“枷鎖”。1917年,已經在美國深造多年、深受西方文化浸染的鬍適,遵照母命,迴績溪老傢與江鼕秀成親,從此開始的一段長達四十餘年頗受爭議的婚姻生活。盡管對這位小腳太太有種種微詞,但鬍適一直維係著這段婚姻,謹守母親的安排。
1918年,馮順弟因病去世,這對鬍適而言,無疑是人生中重大的創傷。鬍適在《奔喪到傢》中寫道:“依舊竹竿尖,依舊溪橋,隻少瞭我的心頭狂跳!——何消說一世的深恩未報!”這次奔喪迴傢,也是鬍適*後一次迴到績溪老傢。故鄉,隨著母親的逝去,也一同遠去。
後來,鬍適在《四十自述》中迴憶母親時,寫道:“我母親待人*仁慈,*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瞭九年,受瞭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便離開她瞭,在這廣漠的人海裏獨自混瞭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瞭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瞭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故鄉即是母親,對於績溪老傢,鬍適也有著同樣的感恩。他常以“我傢世居績溪縣”、“我是徽駱駝”引以為豪。績溪的山山水水、世俗風情,對鬍適而言,也同母親的關愛一樣,永遠的印刻在他的靈魂深處。
三、《馮驥纔的天津》和《王安憶的上海》編者感悟
故鄉是靈魂的子宮,馮驥纔和王安憶的兩本“憶故鄉”就像是兩支安魂麯。他們的文字是對天津和上海這兩座曾置身其中的城市的忠實記述,更是對人類共有的,渴望迴歸本源和尋迴熟悉感的深層喚醒和溫柔安慰。
王安憶筆下的上海,不是五光十色的鬧市,不是冒險傢樂園,也不是正在迅速發展的國際大都會。王安憶的上海,是在裏弄深處的,調子低沉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敏銳的感覺、細膩的文字帶領讀者走進上海裏弄的某個角落,安靜、有生氣、似曾相識……翻開這本《王安憶的上海》猶如坐上瞭一架時光穿梭機,你會隨著作者的文字輕鬆滑入她曾沉浸的舊時光,與此同時,心底久違的記憶之門也被神奇的力量緩緩打開。
如果說《王安憶的上海》像部五六十年代的黑白電影,遙遠夢幻,讓人渴望又遙不可及;那《馮驥纔的天津》就更像一齣跨越時間的舞颱劇,你明知自己是局外人,但也保留著因為太投入,而隨時會衝上颱進入其中的可能性。
視覺是有記憶的,嗅覺是有記憶的,忙碌的日子或許讓你無力思索,但總有那麼一個味道或那麼一幅場景能瞬間把你拉迴到曾經熟悉的時空。你欣喜地發現,那些獨屬於你的歲月,一直完好無損地在那裏靜候你。你就那麼走過去,靜靜與他對視,熟悉、安全又溫暖。
作為編者,有幸編輯這兩本書,喜悅之情不僅未隨著一遍遍的編輯工作而消減,反而會因每讀所獲的新知,得到更多靈性的開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不管是生長的地方,還是精神的歸處,那個守望我們也被我們守護的地方,是自己午夜夢迴時*渴望迴歸的所在。
這兩本書的美不在於他們是名傢名篇,而在於,兩位作傢對生命誠實的態度和未曾濛塵的心,讓他們可以緊握隨時與靈魂對話的密碼。
《作傢與故鄉精裝(套裝共10冊)》是一套旨在深入探索文學與地域之間深厚聯係的宏大文集。它不僅僅是一係列作傢的作品閤集,更是一次關於“傢園”概念的深度人文考察,從不同維度、以多元視角,勾勒齣故鄉在作傢創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烙印與源泉。這套精裝典藏版,甄選十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作傢,他們的作品,無一不深深根植於各自的故土,汲取養分,又以文字的力量,將故鄉的風土人情、曆史變遷、社會百態以及其中蘊含的集體記憶和個體情感,轉化為觸動人心的藝術篇章。 這套文集的核心在於“故鄉”。但這裏的故鄉,並非僅僅指地理上的一個坐標,而是一個更為復雜而多維度的概念。它包含瞭作傢成長的物理空間,童年記憶的具象載體,青春期情感的萌生之地,更是其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基石。故鄉的山川河流、街巷阡陌、風土習俗、人情世故,乃至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和沉澱的曆史,都可能成為作傢創作的靈感源泉,並最終融入到他們的文學敘事之中。 本套裝精選的十位作傢,他們來自祖國各地,地域背景的差異造就瞭他們創作風格的獨特性,也賦予瞭他們對故鄉不同層次的理解和錶達。例如,有些作傢可能籍由對故鄉風俗人情的細緻描摹,展現齣一種濃鬱的地方色彩,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他們的文字裏,可能流淌著鄉音的韻味,跳躍著節日的熱鬧,彌漫著市井的煙火氣。另一些作傢,則可能更側重於從故鄉的宏大曆史敘事中挖掘創作素材,他們的筆下,故鄉可能承載著民族的興衰,時代的變遷,展現齣更為深邃的曆史厚重感。還有些作傢,則將故鄉視為一個精神的容器,在那裏投射他們的孤獨、迷惘、鄉愁,以及對人性深處的追問。故鄉在這裏,成為一種象徵,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對身份認同的探尋。 這套文集之所以命名為“精裝(套裝共10冊)”,也暗示瞭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價值。每一冊都力求精選作傢最具代錶性的、或最能體現其故鄉情結的作品。這些作品可能涵蓋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文學體裁,力求從不同角度、以不同風格,展現作傢與故鄉之間纏綿悱惻的關係。 在內容構成上,這套文集可能包含以下幾個層麵的深度挖掘: 一、故鄉的地理與風物描繪: 許多作傢在描寫故鄉時,會極其細緻地勾勒齣故鄉的地理特徵,如山脈的走嚮、河流的蜿蜒、田野的廣袤、海岸的壯麗。這些自然的景物,不僅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載體。作傢可能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繪,抒發對故鄉的熱愛,對童年美好時光的追憶,甚至是麵對現代化進程中故鄉麵貌改變的復雜情感。風土人情更是故鄉的靈魂所在,作傢可能著力刻畫故鄉的民俗習慣、節日慶典、飲食文化、生活方式,將這些鮮活的地域特色轉化為動人的文學場景。例如,某位作傢可能會描繪故鄉的某個特定節日,從準備祭品到集市的喧鬧,再到晚間的團圓,將整個過程寫得活色生香,讓讀者感受到濃濃的鄉情。 二、故鄉的人文與鄉愁情感: 故鄉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作傢筆下的故鄉,常常承載著復雜而深邃的人文情感。鄉愁,無疑是其中最常見也最動人的主題。離鄉背井的遊子,對故鄉的思念,對過去時光的眷戀,對親人的牽掛,都可能成為創作的強大動力。這種鄉愁,有時是淡淡的憂傷,有時是強烈的渴望,有時是對逝去美好事物的追憶。除瞭鄉愁,作傢還可能在故鄉的土地上,探索傢族的記憶、鄰裏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故鄉的特定社會結構和人際互動模式,也可能成為他們觀察和錶現社會現實的獨特視角。 三、故鄉與作傢精神世界的連接: 故鄉對於作傢而言,是其精神的原點。在那裏,他們學會瞭愛恨,懂得瞭悲歡,形成瞭初步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即使遠離故鄉,故鄉的印記也常常深深刻在他們的靈魂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創作。作傢可能通過反思故鄉的經曆,來理解自身的成長,認識人性的復雜,探討社會的問題。故鄉的某些經曆,可能是作傢創作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也可能是其藝術風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套文集可能會展現作傢如何將故鄉的經曆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學主題,讓故鄉的故事上升到對人類普遍情感的關照。 四、故鄉的變遷與時代的迴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故鄉的麵貌也在不斷變化。作傢們以其敏銳的觀察力,記錄下故鄉的變遷,無論是城市化帶來的巨變,還是鄉村的衰落與復興,都可能成為他們筆下的重要題材。通過對故鄉變遷的描繪,作傢們也可能在不經意間,摺射齣更廣闊的時代背景,摺射齣社會發展的軌跡,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這種對故鄉變遷的關注,既是對過往的留戀,也是對當下和未來的思考。 五、故鄉的象徵意義與文化傳承: 在更深層次上,故鄉對於作傢而言,可能具有象徵意義。它代錶著根,代錶著歸屬,代錶著一種身份認同。作傢通過對故鄉的描繪,可能是在探索“我是誰”、“我從哪裏來”的終極問題。同時,故鄉的文化,如方言、民歌、傳說、藝術形式,也可能成為作傢創作的重要資源,通過他們的文字,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得以傳承和發揚。 這套《作傢與故鄉精裝(套裝共10冊)》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堆砌,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梳理和精神迴溯。每一本書,都將是一扇窗,讓讀者得以窺見作傢內心深處對於故鄉的眷戀與體悟。這套精裝典藏,旨在以其精美的裝幀,承載這些承載著厚重情感與深刻思想的文字,成為讀者案頭不可或缺的文學瑰寶,引導讀者一同踏上一場關於故鄉、關於文學、關於人生的深度旅程。這趟旅程,或許會勾起讀者心中對自身故鄉的溫情迴憶,或許會引發對傢園、對情感、對人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從而在閱讀中獲得豐富的精神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