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规划教材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玉娟,江慧,陈静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技术
  • 教育技术
  • 高等教育
  • 课程改革
  • 现代教育技术
  • 教学方法
  • 教育应用
  • 教材
  • 计算机辅助教学
  • 教育信息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25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8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致力于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课件制作(包括微课制作)方面时尚的、实用的、有一定难度的技术技巧的掌握,满足师范生和一些在任教师在技术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学习需求。
  全书共7章,从获取信息、使用典型新媒体、多款流行与时尚软件的快速入门、新型课堂的了解与运用等方面组织学习内容。全书在架构上注重应用性、实践性,精选*实用的学习内容;在体例上精心选取合适的案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串起重要知识点,兼具知识的系统性和范例性。本书在时尚软件的快速入门和实用技术技巧方面颇具特长。
  配套资源丰富。配有微课视频、教学课件以及配套实践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践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共7章,第1章为信息化教学资源,介绍网络信息查询使用的关键问题及技巧,以及教学中实用的新型媒体;第2~4章分别介绍图像、视频、音频加工处理时尚实用软件及技术技巧;第5章介绍Flash软件快速入门方法及动画素材的制作;第6章以PowerPoint软件为平台介绍如何制作优秀的教学课件以及一些有较高难度的技术技巧;第7章介绍新型课堂,引入当今流行的微课、翻转课堂和慕课的学习内容。
  本书主要致力于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技术与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课件制作(包括微课)方面有一定难度的技术技巧的学习。可作师范生教育技术类和课件制作类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作多种类型中小学教师培训或自学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信息化教育资源1
1.1网络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获取2
1.1.1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常识2
1.1.2案例教学——用常用检索语法高效获取教育资源(配有微课视频)4
1.1.3案例教学——熟悉常用网站9
1.1.4案例教学——利用图书电子资源检索文献11
1.1.5案例教学——用SnagIt软件截取图像与视频14
1.2教学新媒体17
1.2.1教学新媒体简介17
1.2.2案例教学——电子白板常用工具及学科工具的使用(配有微课视频)18
1.2.3案例教学——索尼(Sony)数码摄像机的使用(配有微课视频)23
1.2.4案例教学——佳能(Canon)数码相机的使用24
1.2.5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室中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的使用26
*1.2.6案例教学——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教室的使用29
思考与练习32
第2章常用音频编辑软件33
2.1GoldWave音频资源加工处理33
2.1.1案例教学——课文《春》朗诵音频基本处理34
2.1.2案例教学——课文《春》朗诵伴奏音频资源制作(配有微课视频)39
*2.2Adobe Audition音频后期编辑处理41
2.2.1案例教学——《一剪梅》诗词朗诵录音(配有微课视频)42
2.2.2案例教学——《一剪梅》诗词朗诵配乐后期处理47
思考与练习53
第3章常用图像编辑软件54
3.1用ACDSee处理图像资源54
3.1.1案例教学——“认识蝴蝶”图片欣赏和编辑(配有微课视频)54
3.1.2案例教学—— “山水画”图像资源批处理59
3.2Photoshop图片资源加工处理62
3.2.1案例教学——制作“唐诗意境”教学图片62
3.2.2案例教学——制作“学形状”教学图片素材67
3.2.3案例教学——制作《圆的位置关系》课件封面(配有微课视频)73
3.2.4案例教学——制作《草原赞歌》歌曲教学图片素材77
思考与练习79
第4章常用视频编辑软件81
*4.1会声会影视频编辑简介81
案例教学——“诗词欣赏——爱莲说”视频编辑(配有微课视频)81
4.2Camtasia Studio视频编辑简介89
案例教学——交互式视频教学片段素材制作(配有微课视频)89
4.3格式工厂96
4.3.1案例教学——“海上帆船”图片格式转换96
4.3.2案例教学——“竹园桃花”视频转换与编辑(配有微课视频)98
思考与练习101
第5章Flash动画素材制作102
5.1Flash基础操作102
5.1.1案例教学——“太阳花”逐帧动画教学素材制作(配有微课
视频)102
5.1.2案例教学——“旋转风车”动画制作(配有微课视频)108
5.2Flash形状补间动画113
5.2.1案例教学——“变化的形状”形状补间动画制作113
5.2.2案例教学——“烛火摇曳”形状补间动画制作(配有微课视频)114
5.2.3案例教学——“玫瑰”形状补间动画制作116
5.3Flash运动补间引导层动画119
5.3.1案例教学——“平抛运动路径”引导层动画制作119
5.3.2案例教学——“地球绕太阳”引导层动画制作(配有微课视频)122
5.3.3案例教学——综合制作Flash动画“蝴蝶飞舞”129
*5.4Flash遮罩动画133
5.4.1案例教学——课件片头“探照灯”遮罩动画制作133
5.4.2案例教学——课件素材“棋盘效果图片轮换”遮罩动画制作137
5.4.3案例教学——课件片头“卷轴展开”遮罩动画制作(配有微课
视频)139
思考与练习145
第6章PowerPoint课件高级技巧147
6.1课件制作的重要常识147
6.2PowerPoint课件基本操作154
案例教学——初中化学课件《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制作154
6.3PowerPoint课件高级技巧159
6.3.1案例教学——高中历史课件《鸦片战争》制作159
*6.3.2案例教学——利用SmartArt美化课件插图(配有微课视频)165
6.3.3案例教学——诗词《赠汪伦》演示文稿动画制作(配有微课
视频)168
6.3.4案例教学——视频触发器的制作(配有微课视频)175
6.3.5案例教学——用触发器制作交互式课件《三角形》177
6.3.6案例教学——综合制作“PPT课件中的Flash动画播放”179
*6.4PowerPoint实用插件183
6.4.1案例教学——用美化大师插件美化《国画简介》课件184
6.4.2案例教学——用Ispring Suite制作《圆的位置关系》微课视频
(配有微课视频)192
思考与练习198
第7章新型课堂200
7.1微课201
7.1.1微课常识201
7.1.2案例教学——用录屏软件制作“‘地球绕太阳’引导层动画”之微课视频(配有微课视频)203
7.1.3案例教学——使用摄像工具制作微课“‘地球绕太阳’引导层
动画”207
7.1.4案例教学——使用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室制作微课“‘地球绕
太阳’引导层动画”209
7.2慕课212
7.2.1慕课基本常识212
7.2.2案例教学——《Flash》慕课课程教与学主要环节214
7.2.3案例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慕课学习216
7.3翻转课堂220
7.3.1翻转课堂常识220
7.3.2案例教学——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活动2《特色班牌同制作》221
思考与练习223
附录A现代教育技术有关理论常识(摘录)224
附录B教师资格证考试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摘录)228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231

前言/序言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国家对师范生培养及入职提出新要求,高等学校师范教育迎来“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新形势,就业、教学都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注重应用性、提升办学质量、教授学生想学的课、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政府的倡导,也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师范生的教育是一个立体工程,不是一两门课可以解决的。本教材致力于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技术与技能型知识的讲解,注重师范生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课件制作(包括微课)方面时尚的、实用的、有一定难度的技术技巧的掌握,以适应师范生和在任教师在技术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学习需求。全书内容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实用性;内容组织方面,精心选取合适的案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串起重要知识点,兼具知识的系统性和典型性。书中的案例皆是作者的原创,本书的编写凝聚了编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研究,期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参考。
  本教材包含主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实验指导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践指导》两本,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套。全书共7章,包含“信息化教学资源”、“常用音频编辑软件”、“常用图像编辑软件”、“常用视频编辑软件”、“Flash动画素材制作”、“PowerPoint课件高级技巧”及“新型课堂”。第1章介绍网络信息查询使用的关键问题及技巧,以及教学中实用的新型媒体;第2~4章分别介绍音频、视频、图像资源加工处理的时尚实用软件及技术技巧;第5章介绍Flash软件快速入门方法及动画素材的制作;第6章以PowerPoint软件为平台介绍高质量的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以及一些较高难度的技术技巧;第7章引入当今流行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学习内容。加“*”号的章节为选讲内容,各教学单位可根据课时选用。
  我们经过研究、创新,写出这本教材,既利于本校教学,也方便其他师生分享。可根据课时、需求,选择讲授内容;也可将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本书及配套的部分微课视频可用手机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观看,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官网在线观看;本书配套的部分素材和课件在合肥师范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部网站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官网可下载。本书可作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类和课件制作类通识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多种类型中小学教师业务培训或其他读者自学的参考书。
  本书第1章由胡玉娟、吴皖赣编写,第2章由贾璐编写,第3章由张娜、江慧编写,第4章由张娜、陈静编写,第5章由陈静、胡玉娟编写,第6章由贾璐、陈静、胡玉娟、江慧编写,第7章由胡玉娟、江慧编写。主编胡玉娟进行了书稿的写作策划、写作设计和内容设计,进行了全书的审订与统稿,第一副主编江慧参与了审稿与编辑,第二副主编陈静也参与了审校、编辑与整理。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定有不妥之处,请广大读者予以指正。对于所给予的指正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胡玉娟于安徽合肥2016年6月


《教育技术学前沿研究与实践》 第一章 导论:教育技术学的历史演进与时代新境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融合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技术与教育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生动史诗。本章旨在勾勒教育技术学自萌芽、发展至成熟的宏观图景,并着重探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需求深刻变革的当下,教育技术学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早期,教育技术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工具的探索,如幻灯片、电影、录音机等,其核心在于“技术”对“教育”的辅助与增强。随着计算机的出现,教育技术学迎来了第一次飞跃,从“教学技术”转向“学习技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运用技术优化学习过程和效果。进入21世纪,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涌现,更是将教育技术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智慧教育”新时代。 我们看到,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并非是线性技术的堆叠,而是伴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认知科学的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塑而不断演进。从行为主义视角的教学设计,到建构主义视角的协作学习,再到当前连接主义、生态主义对学习环境的重构,每一次理论范式的转变都深刻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取向和实践模式。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本章也将审视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诸多困境与挑战,例如技术鸿沟的加剧、数字素养的差异、信息过载的隐忧、以及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等问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些挑战恰恰是推动教育技术学深入发展、探索更具人性化、个性化、普惠化解决方案的动力源泉。 在时代的洪流中,教育技术学正以一种更加开放、融合、创新的姿态,探索着教育的未来。它不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对学习本质的深刻洞察,对教育公平的有力支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强大赋能。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当前的时代脉搏,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塑造更加美好的教育图景。 第二章 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与实践联动 本章深入剖析学习科学的核心理论及其与教育技术应用的内在联系。学习科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学习的跨学科领域,为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我们将聚焦于几种关键的学习理论,探讨它们如何指导教育技术的设计,以及教育技术又如何反过来验证和丰富这些理论。 2.1 认知主义视角下的学习与技术应用 本节将回顾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如信息加工理论、图式理论等。这些理论强调学习者内在的认知过程,如记忆、注意、问题解决等。在教育技术应用层面,这意味着需要设计能够支持学习者信息编码、存储、提取的学习环境。例如,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清晰的学习导航、有效的反馈机制、以及支持知识表征的工具(如概念图、思维导图软件)都是认知主义思想在教育技术中的体现。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学习原则(如补偿原则、情境原则)来优化信息呈现方式,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 2.2 建构主义与探究式学习的电子化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本节将重点探讨建构主义如何影响教育技术的实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支持探究、协作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这包括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平台、虚拟实验室、模拟仿真软件,以及支持在线讨论、合作创作的学习管理系统(LMS)。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技术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分享观点,并在互动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2.3 社会建构主义与协作学习的技术支持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学习发生在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中。本节将探讨教育技术如何支持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重点关注协作学习技术,如在线论坛、即时通讯工具、共享文档平台、维基百科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如何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商、冲突解决和共同知识建构。同时,也会讨论如何设计支持群体认知的学习活动,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工具来分析和评估协作学习过程。 2.4 连接主义、行为主义与后认知主义新视角 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连接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理解网络化时代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知识存在于网络连接中,学习是构建和导航连接的能力。本节将探讨连接主义对教育技术设计的影响,例如如何设计支持知识图谱构建、信息检索、社群学习的平台。此外,我们也将简要回顾行为主义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适用性,如技能训练的程序化教学。同时,本节还将触及后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理解,例如强调情感、动机、自我调节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来促进这些方面的培养。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使其真正服务于提升学习效果,促进个性化发展,并最终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第三章 学习分析与个性化学习:数据驱动的教育变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海量的学习数据应运而生。本章聚焦于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 LA)这一新兴领域,探讨如何利用数据科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理解和优化学习过程,以及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 3.1 学习分析的定义、目标与技术基础 本节将首先阐释学习分析的内涵,明确其区别于教育统计和教育评估的独特之处。我们将探讨学习分析的核心目标,包括理解学习者行为、预测学习风险、优化教学策略、以及改进课程设计等。同时,也会梳理支撑学习分析的技术基础,例如数据采集(如LMS日志、在线测试数据、交互记录)、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等。 3.2 学习者行为的监测与洞察 本节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来监测和理解学习者的行为模式。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学习数据,以及它们所能揭示的学习者行为特征。例如,通过分析学习平台的使用频率、访问路径、内容交互深度,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参与度、学习习惯和兴趣偏好。通过分析在线讨论、提交作业的情况,可以洞察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学习分析工具和可视化方法,帮助研究者和教师直观地理解学习者行为。 3.3 预测性分析与早期干预 本节将重点关注学习分析在预测性方面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学习者可能面临的学习困难,如学习滞后、不及格风险、甚至辍学风险。例如,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或分类模型,可以识别出与学习失败相关的关键指标。一旦识别出高风险学习者,教育者就能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提供额外的辅导、调整教学策略、给予情感支持等,从而提高学习成功率。 3.4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路径与技术支撑 个性化学习是教育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本节将探讨学习分析如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将分析如何基于学习者数据的分析结果,动态地调整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学习节奏和评估方式。这包括自适应学习系统(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 ALS)的设计与应用,它们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实时表现,为其推荐最合适的学习资源和练习。此外,我们也将讨论如何利用学习分析来支持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个性化指导。 3.5 学习分析的伦理考量与挑战 在享受数据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学习分析也面临着重要的伦理挑战。本节将深入探讨学习分析中的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算法偏见、以及过度监控等问题。我们将讨论如何确保数据的合规使用,如何建立透明的评价机制,以及如何在数据驱动的教育变革中,保障学习者的权益和教育的人文关怀。 学习分析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使得我们能够更科学、更精细地理解和支持学习,从而推动教育向更加高效、公平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章 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技术赋能的创新实践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的核心环节,其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规划与开发,创设最有效的学习环境,以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本章将探讨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所呈现的新特点、新方法与新趋势。 4.1 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的发展 本节将梳理经典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如ADDIE模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SAM模型(迭代式)、MASD模型(建构主义导向)等,并重点关注它们在数字时代的演变与创新。我们将分析不同模型在不同学习情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与融合。特别会强调模型如何与学习科学理论相结合,指导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 4.2 数字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数字内容的呈现形式日益丰富。本节将聚焦于各种数字学习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交互式模拟等。我们将讨论如何遵循多媒体学习原则,如补偿原则、情境原则、通道原则等,来设计易于理解、引人入胜的数字内容。同时,也会探讨微课、翻转课堂、MOOCs等新型教学模式下,对数字内容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4.3 交互式学习体验的设计 技术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创设深度学习体验的工具。本节将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富有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这包括设计在线测验、游戏化学习(Gamification)、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应用、基于证据的反馈机制、以及支持协作探究的在线工具等。我们将分析这些交互元素如何促进知识的建构、技能的提升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4.4 课程开发的新范式与工具 本节将介绍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课程开发的新范式与常用工具。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内容管理系统(CMS)、学习管理系统(LMS)、课程创作工具(如Articulate Storyline, Adobe Captivate)等,来高效地开发和管理数字化课程。同时,也会探讨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整合与利用,以及如何构建模块化、可重构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与社会需求。 4.5 教学设计评估与优化 教学设计并非一蹴而就,其有效性需要通过持续的评估与迭代来保证。本节将探讨教学设计评估的各种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估(如学习者反馈、观察)、总结性评估(如学习成果测试)以及专家评审。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评估结果来识别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并进行持续的优化,从而不断提升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 通过对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前沿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讨,本章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掌握运用技术赋能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创新方法,创设更具吸引力、更有效率的学习环境。 第五章 智慧教育与未来学习空间:技术融合的教育新生态 “智慧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前沿热点,它预示着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本章将聚焦于智慧教育的内涵、核心要素及其在构建未来学习空间中的关键作用,探讨技术如何重塑教育的形态和功能。 5.1 智慧教育的内涵与核心理念 本节将阐释智慧教育的定义,它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单堆叠,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治理的全面智能化升级。我们将探讨智慧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化、普惠化、终身化、智能化以及人机协同。智慧教育旨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教育过程的精细感知、智能分析、精准预测和高效干预。 5.2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I)是智慧教育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节将深入探讨AI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我们将分析AI在智能辅导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自适应学习平台、智能测评、虚拟助教、以及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例如,AI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自动批改作业,甚至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和改进。 5.3 大数据与教育决策 大数据分析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本节将探讨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学习分析(如前章所述)、学生学情分析、教学质量评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教育政策制定等。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对海量教育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教育的效率和公平性。 5.4 物联网与智能学习环境的构建 物联网(IoT)技术正在构建一个更加智能、互联的物理学习空间。本节将探讨IoT在教育环境中的应用,例如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图书馆等。通过IoT设备,可以实现对学习环境的实时监测与调控(如温湿度、光照),收集学习者的生理与行为数据,以及实现设备间的无缝连接与协同工作,从而创造更加高效、安全、舒适的学习体验。 5.5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在教育中的颠覆性潜力 VR/AR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沉浸式、交互式的全新体验。本节将深入探讨VR/AR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例如,VR可以模拟危险实验、历史场景重现、人体解剖等,为学生提供安全、生动的实践机会;AR可以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辅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如3D分子模型、虚拟地图等。这些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5.6 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 本节将汇聚前述技术要素,探讨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学习模式、学习组织、学习生态的重塑。未来学习空间将是融合线上线下、技术与人文、个体与群体的开放、灵活、智能、个性化的生态系统。我们将思考如何设计鼓励协作、探究、创造的学习环境,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在复杂、动态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它将深刻影响我们未来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整个教育生态。 第六章 教育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审慎前行,以人为本 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和社会责任的考量。本章旨在深入探讨这些关键议题,倡导以人为本、审慎前行的发展理念。 6.1 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学习者的敏感信息 随着教育数据采集的广泛性,学习者的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重大的伦理挑战。本节将深入分析教育数据隐私的定义、潜在风险以及保护措施。我们将探讨如何确保学习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如何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和审计机制,以及如何对学习者进行数据隐私保护的教育,让他们了解自身数据的权利。 6.2 算法偏见与教育公平:警惕技术中的不平等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算法本身可能带有潜在的偏见,从而加剧教育不公平。本节将剖析算法偏见产生的根源,例如数据来源的偏差、模型设计的不完善等。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消除算法中的偏见,如何设计公平、公正的算法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来促进教育公平,而非加剧数字鸿沟。 6.3 数字鸿沟与技术可及性:确保教育的普惠性 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技术可及性仍然存在显著差异,这构成了数字鸿沟。本节将分析数字鸿沟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技术和资源投入来弥合这一差距。我们将强调教育技术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和能力,提供易于访问和使用的解决方案,确保所有学习者都能平等地受益于技术进步。 6.4 学习者自主性与过度依赖:平衡技术辅助与独立思考 教育技术在提供便利和支持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学习者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削弱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将探讨如何在高科技学习环境中,平衡技术辅助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我们将思考如何设计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的学习活动,避免技术成为阻碍深度学习的“拐杖”。 6.5 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合: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技术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本章将强调在推进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技术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情感教育、价值观培养、社会情感学习,以及如何确保技术的使用不会剥夺学习者宝贵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体验。 6.6 教育技术从业者的社会责任 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开发者、教育工作者等,都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本节将呼吁教育技术从业者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社会影响,积极承担伦理责任,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优质的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教育技术的发展,如同任何强大的工具,都需要我们审慎地使用,并时刻反思其潜在的风险与影响。通过对教育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深入探讨,我们才能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的进步,最终实现“育人”的崇高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规划教材”这两个关键词,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会比较系统和专业,并且面向的是高等教育阶段。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所能带来的“增值效应”,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使用”的层面。例如,信息技术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书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我希望能够有深入的理论分析,结合一些前沿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信息技术是如何影响和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此外,对于教材编写者而言,如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教材内容更新和发展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正在进行教育现代化的我国高校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个人一直对“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更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深刻革新。书中“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的定位,让我预感到它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前瞻性。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在促进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和内容;如何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让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克服时空限制。此外,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思和专业发展,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教师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评分

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了多年的教师,我深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所需要的“及时雨”。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虽然了解了一些新的教育技术,但如何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巧妙地融入,不显得生硬或流于形式,这是一个需要反复摸索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案例研究,详细剖析这些案例的成功之处,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尤其是在教师培训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我期待书中能有系统的阐述,例如,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如何引导教师从“工具使用者”转变为“教学创新者”。同时,对于如何评价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这将对我们评估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更多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本真正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的实践指南。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更迫切需要的是能够指导他们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在线互动平台、数字资源库、学习分析系统等,来构建更加灵活、开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协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和实施步骤。此外,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他们的数字素养和媒介素养,书中是否也能有所涉及?这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加高效、有趣、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多的花哨元素,传递出一种务实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教育行业的师范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的书籍。从内容上看,这本书显然是围绕着“信息技术”这个核心,然后深入到“教育应用”的各个层面。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详细讲解如何将一些常见的、甚至是一些前沿的信息技术工具,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在辅助教学中的具体实现方式。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这些技术存在,但具体如何在课堂上落地,如何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我希望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能提供案例分析,甚至是具体的教学设计模板,让我们能够举一反三,快速掌握运用技巧。同时,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学龄段的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我希望书中能对此有所区分和阐述,这样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