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第二版) [Zoology]

动物学(第二版) [Zo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林,吴孝兵 编
图书标签:
  • 动物学
  • 生物学
  • 动物
  • 科学
  • 教科书
  • 高等教育
  • 生命科学
  • 第二版
  • Zoology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7949
版次:2
商品编码:120357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生命科学专业系列教材
外文名称:Zo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8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动物学(第二版)》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生命科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由编者参考当前国内、外动物学新的相关教材和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编写、修订而成。全书共分22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无脊椎、脊椎动物在内的共25个门的动物形态学、分类学和生态学,着重反映形态学和分类学新研究成果。特别设立了无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及动物地理分布三个章节,介绍当前关于动物起源、进化和动物分子进化等研究的新研究进展和新成果。各章之前设有内容提要,章末设有思考题以供掌握、复习和巩固之用。
  《动物学(第二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动物学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动物学、医学、农学、养殖、海洋科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和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0.1 动物学的定义
0.1.1 生物的基本特征
0.1.2 动物的基本特征
0.2 动物学研究的内容与分支学科
0.2.1 物种与动物的分类
0.2.2 动物学的分支学科
0.3 动物的多样性与进化
0.3.1 我国动物的多样性
0.3.2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0.4 动物学研究的方法
0.5 现代动物学研究的特点及所包含的主要研究内容
0.5.1 传统动物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动物学研究的简史
0.5.2 现代动物学研究的特点
0.5.3 现代动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思考题

第1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1.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1.1 一般形态
1.1.2 生理及生殖特点
1.2 原生动物的分类
1.2.1 鞭毛纲
1.2.2 肉足纲
1.2.3 孢子纲
1.2.4 纤毛纲
思考题

第2章 多细胞动物的发育与起源
2.1 多细胞动物的发育
2.1.1 什么是个体发育
2.1.2 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
2.2 系统发育
2.2.1 系统发育的概念
2.2.2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的中心内容.
2.3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2.3.1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胞动物的证据
2.3.2 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及其起源学说
2.4 中生动物(Mesozoa)
2.4.1 中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2.4.2 关于中生动物的演化地位
思考题

第3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
3.1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1.1 体制
3.1.2 细胞及组织分化
3.1.3 水沟系及其作用
3.1.4 繁殖及发育
3.1.5 生态特点
3.2 多孔动物的分类及其在动物界的地位
3.2.1 多孔动物的分类
3.2.2 多孔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3.3 附:扁盘动物门(Placozoa)
思考题

第4章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4.1 刺胞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4.2 刺胞动物的分类
4.2.1 水螅纲(Hydrozoa)
4.2.2 钵水母纲(Scyphozoa)
4.2.3 珊瑚纲(Anthozoa)
4.3 附: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
思考题

第5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5.1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5.2 扁形动物的分类
5.2.1 涡虫纲(Turbellaria)
5.2.2 吸虫纲(Trematoda)
5.2.3 绦虫纲(Cestoidae)
5.3 寄生虫和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5.4 附: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思考题74

第6章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s)
6.1 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6.2 假体腔动物的分类
6.2.1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6.2.2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6.2.3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6.2.4 轮虫动物门(Rotifera)
6.2.5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6.2.6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6.2.7 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思考题

第7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7.1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7.2 环节动物的分类
7.2.1 多毛纲(Polychaeta)
7.2.2 寡毛纲(Oligochaeta)
7.2.3 蛭纲(Hirudinea)
思考题

第8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8.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8.1.1 体制
8.1.2 外套膜(mantle)
8.1.3 贝壳(shell)
8.1.4 较发达的消化系统
8.1.5 体腔和循环系统
8.1.6 专门的呼吸器官
8.1.7 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8.1.8 不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8.1.9 较复杂的生殖与发育方式
8.2 软体动物的分类
8.2.1 单板纲(Monoplacophora)
8.2.2 无板纲(Aplacophora)
8.2.3 多板纲(P0lyplacophora)
8.2.4 腹足纲(Gastropoda)
8.2.5 掘足纲(Scaphopoda)
8.2.6 瓣鳃纲(Lamellibranchia)
8.2.7 头足纲(Cephalopoda)
思考题

第9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9.1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9.1.1 异律分节
9.1.2 体壁
9.1.3 生长与蜕皮
9.1.4 附肢及其进化
9.1.5 支持与运动
9.1.6 摄食与消化系统
9.1.7 循环与气体交换
9.1.8 排泄与渗透调节
9.1.9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9.1.10 生殖与发育
9.2 节肢动物的分类
9.2.1 螯肢亚门(Subphylum Chelicerata)
9.2.2 甲壳亚门(Subphylum Crustacea)
9.2.3 六足亚门(Subphylum Hexapoda)
9.2.4 多足亚门(Subphylum Myriapoda)
9.3 附:有爪动物门(Onychophora)
思考题

第10章 苔藓动物门(Bryozo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篇虫动物门(Phoronida)
10.1 苔藓动物门(Bryozoa)
10.1.1 苔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0.1.2 苔藓动物的分类
10.2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10.2.1 腕足动物门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0.2.2 腕足动物的分类
10.3 第虫动物门(Phoronida)
10.4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及第虫动物的系统发展
思考题

第11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11.1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1.2 棘皮动物形态及生理特征
11.2.1 外部形态
11.2.2 消化系统
11.2.3 体腔和水管系统
11.2.4 血系统和围血系统
11.2.5 神经系统和感官
11.2.6 骨骼
11.2.7 生殖系统
11.2.8 发育
11.3 棘皮动物的分类
11.3.1 有柄亚门(Pelmatozoa)
11.3.2 游移亚门(Eleutllerzoa)
思考题

第12章 半索动物门(HemicllOrdata)
12.1 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12.2 半索动物分类
12.2.1 肠鳃纲
12.2.2 羽鳃纲
12.3 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
思考题

第13章 无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13.1 原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13.2 刺胞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13.3 扁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13.4 假体腔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13.5 环节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13.6 软体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13.7 节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13.8 棘皮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思考题

第14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14.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4.2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14.2.1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14.2.2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
14.2.3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思考题

第15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15.1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5.1.1 圆口纲的原始性特征
15.1.2 圆口纲的特化性特征
15.2 圆口纲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概述
15.2.1 生活方式
15.2.2 卜部形态
15.2.3 内部结构
15.3 圆口纲的分类
15.3.1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
15.3.2 盲鳗目(Myxiniformes)
思考题

第16章 鱼类(Pisces)
16.1 鱼类的主要特征
16.2 鱼类的结构与功能
16.2.1 外形
16.2.2 皮肤及其衍生物
16.2.3 骨骼系统
16.2.4 肌肉系统
16.2.5 消化系统
16.2.6 呼吸系统
16.2.7 循环系统
16.2.8 排泄系统和渗透压调节
16.2.9 生殖系统
16.2.10 神经系统
16.2.11 感觉器官
16.2.12 内分泌器官
16.2.13 鱼类的洄游
16.3 鱼类的分类
16.3.1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16.3.2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思考题

第17章 两栖纲(Amphibia)
17.1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7.2 两栖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概述
17.2.1 外形与运动
17.2.2 皮肤系统
17.2.3 骨骼系统
17.2.4 肌肉系统
17.2.5 消化系统
17.2.6 呼吸系统
17.2.7 循环系统
17.2.8 排泄系统
17.2.9 生殖系统
17.2.10 神经系统
……
第18章 爬行纲(Reptilia)
第19章 鸟纲(Aves)
第20章 哺乳纲(Mammalia)
第21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第22章 动物地理分布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动物学》第一版于2007年出版至今已9年,目前该书已经成为省属高等师范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由于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在动物学中的应用,产生了一批新的成果,需要我们把这些新成果介绍给读者,应科学出版社要求,《动物学》编委会决定在《动物学》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动物学》第二版。
  经多方面征集读者、同行专家学者及编委的意见后,《动物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修改和调整:第一,随着新物种的陆续发现,结合最新的资料,我们对部分分类阶元所具有的物种数量进行了修正,以正确反映分类学研究成果和进展。例如,甲壳动物桨足纲由原来的12种增加到24种,两栖动物各个分类阶元的数量均被重新修正;第二,甲壳亚门的分类当中增补了螯虾下目这一常见种类,尽量更全面的展示甲壳亚门复杂的分类系统。第三,结合读者和同行专家的反馈,对各章当中的文字、插图等细节进一步完善与修订,使本书的语言更加严谨、精炼,真正做到易读易懂。第四,限于篇幅、教材使用、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近年来学科发展迅猛的特点,对各门动物的生态、研究进展、附录中的词汇索引和保护动物名录四个部分予以删除,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可由教师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科研实践灵活补充,采取这样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内容的更新。
  修订后的第二版教材继续突出第一版的特色:一是系统性。力求按照系统进化的主线,系统地介绍无脊椎和脊椎动物的形态、生理、分类和分布等的基本规律。二是实用性。力求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相一致,突出动物学基本内容,使其更加适合普通高等教育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需求。三是创新性。在一些章节加入了本书编者的科研成果,增加了原创的内容。全书尽量把本学科在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以及有争议的观点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当前动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生命之歌:生物多样性与演化探秘》 内容简介: 《生命之歌:生物多样性与演化探秘》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地球生命演化史诗的著作。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分类学名录,而是以宏大的视角,追溯生命从起源至今的漫长旅程,揭示塑造我们所见证的丰富多彩生物世界的深层机制。全书将重点关注生物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以及不同生命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演化联系,从而构建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生命画卷。 第一部分:生命的黎明与早期演化 本书伊始,我们将一同回溯至地球生命的萌芽时期。从最早的细胞起源,到原核生物的统治,再到真核细胞的出现,我们将审视那些奠定生命基础的关键性突破。通过分析古老的化石证据和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本书将生动地描绘出早期生命形态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并演化。我们将探讨光合作用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地球大气成分,为更复杂的生命形式的出现铺设了道路。这一部分将深入阐述细胞内共生学说,解释真核细胞内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这是生命演化史上一场革命性的事件。读者将了解早期生命的代谢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逐渐适应和改造着原始地球的环境。 第二部分:多细胞生命的崛起与繁荣 随着地球环境的进一步演变,多细胞生命的出现标志着生命演化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本书将聚焦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令人惊叹的时期,解析为何在短短的地理时间尺度内,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如此多的新奇而复杂的动物类群。我们将深入探讨“基因工具箱”的演化,理解基因调控网络如何精确控制细胞的分化和组织形成,从而催生出形态各异的生物。从简单的海绵,到拥有完整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的早期动物,本书将细致描绘它们在早期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我们将分析不同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的出现如何赋予生物更高级的功能,以及对称性(辐射对称、两侧对称)的演化如何影响着运动和感觉能力。 第三部分:陆地生命的征服与辐射 从海洋走向陆地,是生命演化史上一场艰辛而辉煌的“大迁徙”。本书将详细讲述植物和动物如何逐步适应陆地环境的严峻挑战,包括脱水、重力以及呼吸空气等问题。我们将探究植物如何演化出维管束系统、根系和种子,以便更好地在陆地上获取水分和养分,并繁衍后代。同时,我们也将在这一部分分析早期陆地脊椎动物的演化,从鱼类到两栖动物,再到爬行动物的出现,它们如何逐渐摆脱对水的依赖,并最终征服了广袤的陆地。本书将特别关注适应陆地生活的关键性生理和形态特征的演变,例如肺的出现、四肢的形成以及皮肤的保护作用。 第四部分:脊椎动物的辉煌时代 脊椎动物,以其独特的骨骼支撑系统,在地球生命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将深入剖析脊椎动物的多样化过程,从早期的无颌鱼类,到拥有颌骨的鱼类,再到登陆的四足动物。我们将详细介绍鱼类演化出的各种适应性特征,如鳃的呼吸、鳍的运动以及感官系统的发展。随后,本书将重点阐述爬行动物的崛起,它们如何通过卵生、鳞片以及更高效的呼吸系统,成功地在陆地上占据主导地位。随后,我们将进入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时代。本书将深入探究哺乳动物胎生、哺乳以及恒温性等关键演化特征,解释它们如何在恐龙统治的时代默默发展,并在恐龙灭绝后迅速繁荣。同样,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的壮丽历程也将得到细致的描绘,分析它们如何通过飞行这一革命性的能力,征服了天空。 第五部分:哺乳动物的全面辐射与人类的出现 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辐射机会。本书将系统地介绍哺乳动物在不同生态位上的适应性演化,从翱翔天空的蝙蝠,到深潜海洋的鲸豚,再到奔跑于草原的食草动物和凶猛的捕食者。我们将分析不同哺乳动物群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如何与植物、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群落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本章的最后,本书将聚焦于灵长类动物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将审视早期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系列关键性演化事件,如直立行走、工具的使用、语言的出现以及社会结构的形成,如何将我们推向了智慧生命的高度。本书将强调人类在生物演化史上的独特性,以及我们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六部分:生物多样性与演化机制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归到生物多样性这一核心主题。本书将深入探讨驱动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演化机制,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以及突变。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解释物种形成(speciation)的过程,以及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如何导致新物种的出现。同时,本书也将探讨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的现象,分析为何某些类群在新的环境中会迅速分化并占据多个生态位。我们还将审视协同演化(coevolution)的模式,例如捕食者与猎物、传粉者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塑造。此外,本书还将触及宏观演化(macroevolution)的议题,如大灭绝事件对生命史进程的影响,以及生命演化中的趋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现象。 《生命之歌:生物多样性与演化探秘》旨在以一种引人入胜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展现生命演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通过对不同生命形态及其演化历程的深入解读,本书不仅能够加深读者对生物世界复杂性的理解,更能够引发对生命本身意义的深刻思考。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地球生命充满好奇与敬畏之心的读者的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动物学(第二版)》在脊椎动物部分的叙述上,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从鱼类到哺乳动物,每个类群的演化历程、解剖结构、生理功能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对关于哺乳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胎盘发育、胚胎分化等复杂过程,并结合了最新的基因研究成果,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那些关于不同哺乳动物繁殖策略的对比,比如单配偶制、多配偶制以及它们的演化驱动力,都引人深思。书中对鸟类迁徙的描述,更是将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诗意完美结合,通过对飞行力学、导航机制以及能量消耗的深入分析,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生命迁徙画卷。我曾一度对昆虫感到畏惧,但在阅读了《动物学(第二版)》关于节肢动物的章节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作者以一种近乎崇敬的态度,描绘了昆虫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从它们精密的感官系统,到高效的消化系统,再到令人惊叹的变态发育,无不展现出造物的鬼斧神工。对于蜜蜂社会结构的分析,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通讯方式,更是让我对“集体智慧”有了全新的理解。而且,书中的图文并茂,大量的彩色插图和清晰的图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直观地理解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其对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的深度挖掘。《动物学(第二版)》并非仅仅是罗列物种信息,而是通过行为和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动物的生命。例如,在动物交流章节,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声音、气味、视觉等信号,更深入探讨了这些信号在求偶、防御、领地划分等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并引用了许多有趣的实验研究作为例证。我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特别着迷,比如关于社会性昆虫的等级制度,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复杂的协调来维持种群的稳定,这让我联想到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在生态学部分,作者对生物多样性、物种相互作用(捕食、共生、竞争等)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比如通过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分析,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这种结合了科学研究和现实关怀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关于生命的书籍。

评分

《动物学(第二版)》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做得非常到位,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顺畅。《动物学(第二版)》中的索引和术语表非常完善,当我遇到不熟悉的词汇时,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查阅时间。而且,作者在第一次提到某个专业术语时,都会给出清晰的定义,避免了读者在理解上的障碍。我对书中关于分类学的讨论特别满意,作者清晰地解释了林奈的二名法,以及现代分子分类学是如何改变我们对物种关系的理解。他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关于鲸鱼的演化,详细说明了为什么它们被归类为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这让我对科学分类的逻辑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的文字也经过了细致的校对,几乎没有出现错别字或语法错误,这对于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评分

阅读《动物学(第二版)》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动物学(第二版)》不仅仅是在传递事实,更是在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在解释动物的生理功能时,会强调“为什么”和“如何”,引导读者思考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适应性是如何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他鼓励读者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去提问、去推断。例如,在讨论动物的呼吸系统时,作者会从气体交换的原理出发,分析不同动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而演化出的不同呼吸器官,如鳃、肺、皮肤等。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动物的生理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自然界中更多未解之谜的好奇心。

评分

《动物学(第二版)》对于一些前沿的动物学研究成果也进行了及时的更新和介绍,这对于一本学术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经典的动物学知识,还融入了近年来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行为生态学等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例如,在关于动物起源和演化的章节,作者就结合了最新的古生物学化石证据和分子生物学数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更为精细的生命演化图景。我对书中关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为我们理解生命提供前所未有的工具。作者在介绍这些新技术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和潜在应用,让我对未来动物学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前瞻性。

评分

这本《动物学(第二版)》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惊喜的一本!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承载着整个动物王国的奥秘。翻开目录,便被其宏大的结构所吸引,从最基础的细胞生物学,到复杂的系统发生学,再到令人神往的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几乎涵盖了动物学的所有重要领域。第一部分对于动物细胞和组织结构的讲解,虽然是基础,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异常生动,配以清晰精美的插图,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掌握关键概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时,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类比和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分子过程具象化,仿佛眼前有一台微型工厂在运转。对于无脊椎动物的章节,更是让人眼界大开,那些形态各异、生存策略千奇百怪的生物,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比如关于腕足动物的演化历史,让我对这些“活化石”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对每种动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且常常会穿插一些令人着迷的野外观察细节,读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在娓娓道来,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书中的案例选择也十分独到,选取了代表性的物种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关于水熊虫的极端环境适应性,真是让人惊叹生命的韧性!

评分

这本书在排版和设计上也做得非常出色,给予了读者极佳的阅读体验。《动物学(第二版)》采用了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精美,而且准确地描绘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以及生态场景。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高清的解剖图,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动物的内部构造。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信息图和表格,将复杂的数据和概念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例如,在比较不同动物的生理指标时,一张精制的表格就能让读者一目了然。书的装帧也非常考究,纸张质量上乘,不易泛黄,而且整体结构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不同动物的栖息地时,配上了大量的实景照片,这些照片仿佛将我带入了亚马逊雨林、非洲草原或极地冰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物的生活环境。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的专业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动物学(第二版)》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它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动物世界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的个人观察和思考,使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动物,更是在讲述生命的故事,讲述生命如何在这颗星球上繁衍生息,讲述生命的多样性和顽强。我曾一度认为自己对自然界了解很多,但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动物学(第二版)》的语言风格堪称典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魅力。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善于使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叙述,将枯燥的科学术语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例如,在解释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时,他会用一个生活化的场景来比喻,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适者生存”的逻辑。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发现和理论,作者还会穿插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的故事,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富有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他对科学史的梳理,比如在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时,他详细回顾了沃森、克里克、富兰克林等科学家的贡献,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让我认识到科学的进步是无数人智慧和努力的结晶。书中的参考文献列表也做得非常详尽,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对书中关于“拟态”现象的阐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不同物种之间相似性的分析,揭示了自然选择在塑造生物形态和行为上的神奇力量。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学习路径。《动物学(第二版)》从最基础的细胞和分子层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更复杂的组织、系统、个体乃至生态系统层面。即使是对动物学一无所知的人,也能从第一页开始,逐步建立起对动物世界的认知框架。作者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会设置一些思考题和拓展阅读的建议,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科学问题时,会提供不同的观点和证据,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既定的答案。例如,在关于动物意识的研究部分,作者就列举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仍在不断探索的领域。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评分

内容专业

评分

挺好的入门书籍 了解了解

评分

挺好的入门书籍 了解了解

评分

内容专业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223

评分

内容专业

评分

内容专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