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個社會學傢觀察世界的光,一部思量對照中西文化細節的研究範本。
內容簡介
1926年至2000年的70多年間,費孝通在學術研究之外寫作瞭大量散文隨筆,抒發自己的情懷。我們在其所寫文字中擷取精粹,整理成書。
從《民盟智庫:費孝通域外隨筆》中,讀者可以領略到世界多國的種種風情:曆史與現代、政治與經濟、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的衝突……琳琅滿目,猶如萬花筒。這是一個社會學傢眼中觀察到的,對域外社會生活多姿多彩的描述。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漢族,江蘇吳江人,世界級的社會科學傢,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高榮譽奬獲得者,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精彩書評
★大約三十年前,我一個從偏遠農村走齣來的外交官有緣在訪問歐洲途中嚮可敬可愛的老學長費孝通大師請教一些難題。我永遠難忘:他對祖國的忠誠那麼真摯,對民族文化充滿自尊自信,把外國文化學得廣博、嚴謹,而對中國農民和鄉村發展的惦念那麼像一個“雙腳沾滿泥水”的“*美”村委會主任或鄉政府發言人。
——李肇星
目錄
我們沒有分彆……………………………………(001)
西行雜寫…………………………………………(005)
旅美寄言…………………………………………(007)
霧裏英倫…………………………………………(035)
自由應無垠………………………………………(039)
初訪美國…………………………………………(043)
重訪英倫…………………………………………(162)
傳統在英國………………………………………(229)
留英記……………………………………………(233)
赴美訪學觀感點滴………………………………(261)
訪美掠影…………………………………………(273)
訪加巡迴講學紀要………………………………(341)
訪澳雜記…………………………………………(349)
英倫雜感…………………………………………(375)
腳勤………………………………………………(382)
訪日雜詠…………………………………………(387)
港行漫筆…………………………………………(396)
能登三日記………………………………………(410)
英倫麯……………………………………………(426)
訪日記吃…………………………………………(429)
清水人形…………………………………………(436)
席間談絮所引起的………………………………(440)
紅場小記…………………………………………(444)
精彩書摘
《民盟智庫:費孝通域外隨筆》:
我們的飛機降落在東非的一個高原上,距離赤道不應很遠,但是高爽涼快,除瞭那些米老鼠卡通上常見的仙人掌樹外,不像是熱帶。據說這是非洲的屋脊。我們在屋脊上跳過瞭兩洲,不到10天,真不容易使自己相信。為瞭保守軍事秘密起見,我們到一個地方就提一個中國名字:過瞭印度的青島,就到東非的昆明。我沒有到過青島。不知道所謂印度的青島提得切不切,可是東非的昆明我敢相信決不緻有人反對。驟然的陣雨,連天的山巒,除瞭沒有個湖,什麼都使我們觸景生情,使人反而更覺異鄉的寂寞。我記起瞭小時候寫在官窗上的一首詩來:“長擬求閑未得閑,又勞行役齣秦關,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這地方相似故山之處,何止鶯聲一項!
主持這軍站的上校在我們到達之前已經知道我們要經過這地方。等我們住定瞭就開一輛小車來邀我們去便飯。我在上次通訊中已說過美國軍隊裏的夥食,不管味道好不好,東西總是不差的。我們和很多弟兄們一起吃,有很道地的歐僕殷勤侍候。我們覺得很奇怪,在這個戰地,哪裏來這麼多的人工。一問原來都是投降的意大利士兵,意大利人矮矮胖胖,本是最適閤做這種工作,最難得的是他們高高興興地當差。上校對我們說,這些人真不差,又自由,又有事做。他們木但有工錢,而且還可以有在國內夢想不到的牛肉和牛奶吃。這種優待俘虜也使我們覺得相當驚異。意大利士兵本來對這次戰爭不起勁,在這些歐僕臉上已露齣瞭法西斯蒂快要崩潰的預兆。
飯後我們先到上校自己的宿捨裏去。他一樣一樣地指點給我們看,什麼是美國運來的,什麼是他自齣心裁在當地製造的。一個巨大的冰箱真不知他們怎樣運上這高原,可是後來參觀瞭他們的飛機修理廠,纔覺得這件小東西實在算不得什麼。我們團團坐在沙發裏,抽著他送給我們的雪茄,隨意地談起天來。
“我真想離開這地方。”他說,很正經地。
“是想傢?”老金迴頭指著我嚮他說,“他沒有齣來就想迴傢,真是你的同誌。”
“傢當然想,但想離開的原因倒不是這個。”
“這個地方太冷瞭,不是?而且太高,也有不舒服的地方。”
“也不是。”
“是為瞭?”
“這地方都弄好瞭,沒有意思瞭。我來的時候,這是個意大利的破軍營。這一年,我一樣一樣地安置妥當瞭,現在就沒有意思瞭。我想再去找個破軍營,荒山也好,再弄一個軍站去。”
我們不知道怎樣接口。我想說的是:“這傢夥真是。”可是我沒有說,因為我覺得有一點異鄉的怪味兒。這是美國幾百年傳下“嚮西去”的拓荒精神顯然是深入瞭他們的血液。新鮮,冒險,硬乾,嚮前,加上瞭他們特具的組織力,在這短短的幾百年中,開闢瞭一個新大陸。現在這精神又使他們在世界各個角落裏得到錶現的機會瞭。
“上校,你是西點軍校齣來的麼?”
他笑瞭,“我本是個公司的經理。我在此地不是一樣,在經理這幾韆個孩子們的生活?”
這又使我們大傢沒有話瞭。在中國總好像從軍就得是軍校齣身。做買賣的賺錢,平時賺錢,戰時賺得更凶。念書的念書,開瞭戰,頭也埋得更低。我們似乎從沒有想到過軍事中同樣是要有組織力的經理.有昆蟲知識的專傢。軍事若成一門學問,這門學問一定比人類學更是包羅萬狀,無所不需的。
……
前言/序言
雖然費孝通先生自己曾說:“我和文學無緣,我是圈外人物……至今實質上尚在文學的圈外,未敢探頭越牆相望。”但是他在社會學研究上的成就卻沒有掩蓋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在學術之外,費孝通寫作瞭大量散文隨筆,抒發自己的情懷。
《自由應無垠——費孝通域外隨筆》正是從費孝通自1926年至1999年70多年裏所寫文字中所選取齣來的其在世界各地生活、旅居過程中對不同文化的體會和解讀,讀者可以領會到一個社會學傢中觀察到的,對域外社會生活多姿多彩的描述。
《民盟智庫:費孝通域外隨筆》 一、 緣起與價值 《民盟智庫:費孝通域外隨筆》一書,並非僅僅是一部簡單的遊記或旅行劄記,它承載著中國民主同盟(民盟)在特定曆史時期的一份重要思想遺産,更凝聚瞭中國著名社會學傢、人類學傢、民族學傢費孝通先生在世界各地考察、交流、學習的寶貴經驗與深刻洞見。本書的編纂,旨在梳理和呈現費孝通先生作為民盟重要成員,其在國際視野下對中國社會發展、文化傳承以及現代化進程的思考,同時也摺射齣民盟作為一個參政黨,如何在國傢建設中發揮其獨特的智庫作用。 費孝通先生的一生,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緊密相連,他不僅是理論的開拓者,更是實踐的身體力行者。在民盟的旗幟下,他參與瞭大量的國傢和社會建設事業,他的學術研究成果,常常與國傢的發展需求、民族的復興大業息息相關。本書所收錄的“域外隨筆”,正是費孝通先生在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下,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對世界萬象的觀察與反思。這些隨筆,跨越瞭時間和空間,從不同的維度,展現瞭他對人類社會普遍規律的探索,以及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思考。 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其“智庫”屬性。民盟作為中國共産黨的親密友黨,始終堅持與中國共産黨同心同行,為國傢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費孝通先生作為民盟的一員,他的每一次海外考察,每一次深入的社會調研,都懷揣著為中國尋找發展之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他通過對域外社會、經濟、文化、製度的細緻觀察和比較分析,旨在為中國提供藉鑒,為解決中國自身的問題尋找答案。這些隨筆,是費孝通先生獨立思考的結晶,也是民盟集體智慧的體現。 其次,本書對於理解費孝通先生的學術思想發展脈絡具有重要意義。費孝通先生的學術生涯,是不斷行走、不斷觀察、不斷反思的過程。他的“江村經濟”、“差序格局”等經典理論,都源於他對中國農村社會肌理的深入解剖。而在域外,他將這種解剖的視角,投嚮瞭異質的社會文化,從而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瞭他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理論。本書中的隨筆,可以看作是他理論實踐的延伸,是他在更廣闊的田野中捕捉到的社會現象,進而引發的對理論的再思考。 再者,本書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視角的窗口。費孝通先生以其特有的溫和而深刻的筆觸,記錄瞭他與當地人交流的細節,他對當地社會風俗的描摹,他對當地發展模式的分析。這些生動的敘述,不僅展現瞭作者的博學與人文關懷,也為讀者打開瞭一扇扇瞭解世界的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不同文明的獨特魅力和發展軌跡。 二、 篇章結構與內容掠影 《民盟智庫:費孝通域外隨筆》的結構,並非簡單的按時間或地域順序排列,而是經過精心組織,力求展現費孝通先生思想的係統性和多麵性。雖然具體篇章的劃分會根據不同的編纂版本有所差異,但整體而言,本書通常會圍繞以下幾個核心方麵展開: 1. 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觀察與反思: 費孝通先生對西方發達國傢,如歐洲、北美等地的考察,是他重要的思想來源之一。在這些隨筆中,他往往會關注這些國傢的社會結構、經濟運行機製、福利製度、城市化進程、科技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他會細緻觀察這些國傢的社會矛盾,例如貧富差距、代際溝通、社會階層固化等問題,並嘗試從中提煉齣值得中國藉鑒的經驗。他並非簡單地崇拜西方,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審視其發展模式的優點與局限,思考其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啓示。例如,他可能會探討西方社會的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平衡,以及這種平衡如何影響社會凝聚力;他可能會分析西方國傢在應對老齡化、環境汙染等挑戰時的策略,以及這些策略的成效與不足。 2. 對發展中國傢與後發展國傢的考察與比較: 除瞭發達國傢,費孝通先生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傢的考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國傢在社會發展階段、文化傳統、麵臨的挑戰等方麵,可能與中國存在更多的相似之處。在這些隨筆中,費孝通先生會更加關注這些國傢如何進行國傢建設、如何應對貧睏、如何保護本民族文化、如何處理現代化與傳統之間的關係。他會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深入理解當地的社會組織形式、傢庭結構、信仰體係,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其社會變遷。他可能會通過比較不同國傢在類似發展階段所采取的不同路徑,來反思中國的發展戰略,尋找更為適閤中國國情的解決方案。例如,他可能會關注東南亞一些國傢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維護其多元文化;他可能會分析一些非洲國傢在後殖民時期,如何構建新的國傢認同和發展模式。 3. 對文化多樣性與文明交流的思考: 費孝通先生一生都緻力於對中國各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這使得他在麵對域外多元文化時,也能展現齣極大的敏感性和包容性。本書中的隨筆,常常會觸及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意義。他會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他會思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既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又能與其他文明和諧共存。他可能會探討文化衝突的根源,以及如何通過對話與理解來化解矛盾。他對中華文化在全球語境下的地位和作用,也有著深刻的思考,強調在世界文明交流中,中國文化應扮演的積極角色。 4. 對社會變遷與現代化模式的探索: 作為一位社會學大傢,費孝通先生的隨筆,始終圍繞著社會變遷這一核心主題。無論是對域外社會的觀察,還是對中國自身問題的思考,他都試圖理解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和驅動力。在本書中,他會探討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等宏觀趨勢對不同社會帶來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作用於個體的生活和社會的結構。他會分析不同國傢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遇到的普遍性問題,例如社會結構失衡、傳統價值觀的衝擊、環境資源的可持續性等,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發展規律。他對於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更是貫穿始終,他試圖在藉鑒域外經驗的同時,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閤中國國情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5. 民盟的參政議政與智庫作用的體現: 本書的“民盟智庫”定位,意味著這些隨筆並非僅僅是學術探索,更承載著參政議政的使命。費孝通先生作為民盟的重要領導人,他的每一次考察,都與民盟的社會責任和政治擔當緊密相連。本書中的一些篇章,可能會間接或直接地反映齣費孝通先生將他的觀察和思考,如何轉化為對國傢政策的建議,如何為民盟的參政議政提供思想支持。例如,他可能在隨筆中對某個國傢的教育製度進行深入分析,而這背後可能就蘊含著對中國教育改革的思考;他可能對某個國傢的社會福利體係進行細緻梳理,而這或許就是他對完善中國社會保障體係的貢獻。本書以一種更加宏觀和深度的視角,展現瞭民盟如何通過其成員的廣泛實踐和深入思考,在國傢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智庫角色。 三、 文本解讀與思想深度 《民盟智庫:費孝通域外隨筆》的閱讀體驗,絕非輕鬆的遊玩掠影,而是一次深入的思想對話。費孝通先生的筆觸,以其特有的“問題導嚮”和“比較視野”為鮮明特色。他並非停留在錶麵的描摹,而是深入到社會現象的背後,探究其産生的根源,分析其演變的規律。 1. 嚴謹的學術訓練與人文關懷並存: 費孝通先生深厚的社會學、人類學功底,使得他的觀察細緻入微,分析嚴謹。他善於運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即使在非正式的隨筆中,也能體現齣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同時,他又不失一位人文學者特有的溫情與同情。他對筆下的人物,無論貧富貴賤,都報以真誠的尊重,對他們所處的境遇,也充滿瞭深切的理解。這種嚴謹與溫情的結閤,使得他的文字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人性的溫度。 2. “中國問題”的自覺意識: 無論身處何地,費孝通先生的視野,始終不離“中國”。他以中國社會現實為參照,去觀察和分析域外社會。他常常會追問:這些國外的經驗,對中國有何啓示?中國的優勢和劣勢在哪裏?如何纔能為中國找到一條更好的發展道路?這種“中國問題”的自覺意識,使得本書具有瞭強烈的現實關懷和理論價值。他並非簡單地介紹異域風情,而是將域外社會作為一麵鏡子,來審視和反思中國自身。 3. 跨文化交流的智慧: 費孝通先生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時,展現齣非凡的智慧和技巧。他善於發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點,也尊重並理解其獨特性。他對不同文明的理解,並非停留在錶麵的文化符號,而是深入到其深層的價值體係和思維方式。這種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也體現在他的文字中,使得他對異域文化的闡釋,既準確又富有洞見。 4. 對話的姿態,而非說教的口吻: 《民盟智庫:費孝通域外隨筆》的語言風格,通常是平和而富有啓發性的。費孝通先生以一種“對話”的姿態,與讀者分享他的思考。他不會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一同去思考,去探索。他的文字,往往能夠引發讀者自身的聯想和反思,從而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也參與到智力的建構之中。 四、 時代意義與傳承價值 《民盟智庫:費孝通域外隨筆》一書,在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傳承價值。 1. 曆史的迴響與現實的藉鑒: 本書所記錄的費孝通先生的域外觀察,雖然發生在特定的曆史時期,但其中所蘊含的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對跨文化理解的強調,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在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國麵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的今天,重溫費孝通先生的思考,有助於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自身,更加審慎地選擇發展道路。 2. 智庫精神的傳承: 本書不僅展現瞭費孝通先生作為個體學者的思想光輝,更體現瞭民盟作為參政黨,在國傢建設中的智庫作用。在新的曆史時期,如何傳承和發揚這種“為國獻策、為民服務”的智庫精神,是擺在所有民主黨派麵前的重要課題。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生動的範例。 3. 人文素養的提升: 閱讀費孝通先生的隨筆,不僅能夠增長知識,更能夠提升人文素養。他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對社會問題的深入剖析,以及其平和而富有哲理的語言風格,都能給讀者帶來深刻的思想啓迪和情感共鳴。 《民盟智庫:費孝通域外隨筆》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著作。它不僅是費孝通先生思想的生動寫照,也是民盟精神的鮮活體現,更是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以其智慧和擔當,為國傢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寶貴記錄。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中國社會科學史、中國現代史,以及中國民主黨派史的一次重要充實與貢獻。它將激勵我們在新的時代,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堅定的步伐,繼續探索中國的發展之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