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菲夫·奥塞兰、荷西·F.蒙赛拉特、帕特里 克·马什著的《5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5G丛书》概括 介绍了全球5G的研究工作,并阐述了关键的组件技术 ,包括D2D、毫米波通信、大规模MIMO、多点协作、 无线网络编码、干扰管理和频谱问题。书中强调了5G 在汽车、建筑、能源和制造业经济领域的重要性,以 及它与物联网、机器类通信(MTC)和网络物理系统 之间的关系。
**章 概述
1.1 历史回顾
1.1.1 工业和技术革命: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1.2 移动通信的发展:从1G到4G
1.1.3 从移动宽带到极限移动宽带
1.1.4 物联网(IoT)和5G的关系
1.2 从ICT产业到社会经济
1.3 5G基本原理:海量数据,250亿连接设备和广泛的需求
1.4 全球5G倡议
1.4.1 METIS和5G-PPP
1.4.2 中国:5G推进组
1.4.3 韩国:5G论坛
1.4.4 日本:ARIB2020和未来专项
1.4.5 其他5G倡议
1.4.6 物联网的活动
1.5 标准化活动
1.5.1 ITU-R
1.5.2 3GPP
1.5.3 IEEE
1.6 本书的内容介绍
第二章 5G用例和概念
2.1 用例和需求
2.1.1 用例
2.1.2 要求和重要性能指标
2.2 5G系统概念
2.2.1 概念简介
2.2.2 极限移动宽带
2.2.3 海量机器通信
2.2.4 超可靠机器类通信
2.2.5 动态无线接入网络
2.2.6 极简系统控制面
2.2.7 局部内容和数据流
2.2.8 频谱工具箱
2.3 总结
第三章 5G架构
3.1 介绍
3.1.1 NFV和SDN
3.1.2 RAN架构基础
3.2 5G架构的**要求
3.3 功能架构和5G灵活性
3.3.1 功能分拆准则
3.3.2 功能分拆选项
3.3.3 特定应用的功能优化
3.3.4 集成LTE和新的空中接口来满足5G需求
3.3.5 多RAT协作功能
3.4 物理架构和5G部署
3.4.1 部署赋能工具
3.4.2 5G灵活的功能分布
3.5 总结
第四章 机器类通信
4.1 介绍
4.1.1 用例和MTC分类
4.1.2 MTC需求
4.2 MTC基础技术
4.2.1 短包的数据和控制
4.2.2 非正交接入协议
4.3 海量MTC
4.3.1 设计原理
4.3.2 技术元素
4.4 超可靠低时延MTC
4.4.1 设计原则
4.4.2 技术元素
4.4.3 uMTC功能总结
4.5 结论
第五章 终端到终端通信
5.1 D2D:从4G到5G
5.1.1 D2D标准:4GLTED2D
5.1.2 5G中的D2D:研究活动的挑战
5.2 移动宽带D2D无线资源管理
5.2.1 移动宽带D2DRRM技术
5.2.2 D2D的RRM和系统设计
5.2.3 5GD2DRRM概念举例
5.3 临近通信和紧急服务多跳D2D通信
5.3.1 3GPP和METIS中**安全和公共安全要求
5.3.2 网络辅助或者无网络辅助的终端搜索
5.3.3 网络辅助多跳D2D通信
5.3.4 多跳D2D无线资源管理
5.3.5 临近D2D通信性能
5.4 多运营商D2D通信
5.4.1 多运营商D2D搜索
5.4.2 多运营商D2D模式选择
5.4.3 跨运营商D2D频谱分配
5.5 结论
6毫米波通信
6.1 频谱与法规
6.2 信道传播
6.3 毫米波系统的硬件技术
6.3.1 设备技术
6.3.2 天线
6.3.3 波束赋形架构
6.4 部署场景
6.5 架构和移动性
6.5.1 双连接
6.5.2 移动性
6.6 波束赋形
6.6.1 波束赋形技术
6.6.2 波束发现
6.7 物理层技术
6.7.1 双工方式
6.7.2 传输方案
6.8 结论
7 5G无线接入技术
7.1 多用户通信的接入设计原则
7.1.1 正交多址系统
7.1.2 扩频多址系统
7.1.3 多址方法的容量限制
7.2 滤波的多载波:一个新的波形
7.2.1 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
7.2.2 通用滤波OFDM
7.3 用于高效多址的非正交方案
7.3.1 非正交多址(NOMA)
7.3.2 稀疏码多址(SCMA)
7.3.3 交织分多址(IDMA)
7.4 密集部署的无线接入
7.4.1 小区部署的OFDM数字参数
7.4.2 小小区子帧结构
7.5 V2X通信的无线接入
7.6 用于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的无线接入
7.6.1 大规模接入的问题
7.6.2 扩展接入预留
7.6.3 直接随机接入
7.7 结论
8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
8.1 介绍
8.2 理论背景
8.2.1 单用户MIMO
8.2.2 多用户MIMO
8.2.3 大规模MIMO的容量:摘要
8.3 大规模MIMO的导频设计
8.3.1 导频数据之间的权衡和CSI的影响
8.3.2 减少导频污染的技术
8.4 大规模MIMO的资源分配和收发机算法
8.4.1 用于大规模MIMO的分布式协调收发机设计
8.4.2 干扰分簇和用户分组
8.5 大规模MIMO中基带和射频实现的基本原理
8.5.1 大规模MIMO实现的基本形式
8.5.2 基于CSI的预编码的混合固定波束成形(FBCP)
8.5.3 用于干扰分簇和用户分组的混合波束成形
8.6 信道模型
8.7 结论
9 5G中的协调多点传输
9.1 介绍
9.2 JTCoMP使能器
9.2.1 信道预测
9.2.2 簇和干扰基底成形
9.2.3 用户调度和预编码
9.2.4 干扰减缓框架
9.2.5 5G中的JTCoMP
9.3 JTCoMP与超密度网络的结合
9.4 分布式协作传输
9.4.1 具有本地CSI的分散的预编码滤波设计
9.4.2 干扰对齐
9.5 带**接收机的JTCoMP
9.5.1 具有多个天线UE的JTCoMP的动态分簇
9.5.2 网络辅助干扰消除
9.6 结论
10 中继与无线网络编码
10.1 中继技术和网络编码技术在5G无线网络中的角色
10.1.1 中继的复兴
10.1.2 从4G到5G
10.1.3 5G中的新型中继技术
10.1.4 5G中的关键应用
10.2 多流无线回传
10.2.1 直传与中继的协同传输模式(CDR)
10.2.2 四向中继(FWR)
10.2.3 无线模拟有线(WEW)回传
10.3 高度灵活的多流中继
10.3.1 多流中继的基本思想
10.3.2 实现5G高吞吐量
10.3.3 性能评估
10.4 缓存辅助的中继
10.4.1 为何缓存
10.4.2 中继选择
10.4.3 中继间干扰的处理
10.4.4 扩展
10.5 小结
11 干扰管理,移动性管理和动态重配
11.1 网络部署类型
11.1.1 超密集网络或网络密集化
11.1.2 移动网络(MNs)
11.1.3 异构网络
11.2 5G中的干扰管理
11.2.1 UDN中的干扰管理
11.2.2 移动中继节点的干扰管理
11.2.3 干扰消除
11.3 5G中的移动性管理
11.3.1 UE控制与网络控制的切换
11.3.2 异构5G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
11.3.3 移动性管理中的内容可感知
11.4 5G中的动态网络重配
11.4.1 控制面用户面的分离带来的节能
11.4.2 基于移动基站网络的灵活部署
11.5 小结
12 频谱
12.1 介绍
12.1.1 4G频谱
12.1.2 5G的频谱挑战
12.2 5G频谱格局和要求
12.3 频谱接入模式和共享场景
12.4 5G频谱技术
12.4.1 频谱工具箱
12.4.2 主要技术组件
12.5 5G的频谱价值: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12.6 总结
**3章 5G无线传播信道模型
13.1 简介
13.2 建模需求与场景
13.2.1 信道建模需求
13.2.2 传播场景
13.3 METIS信道模型
13.3.1 基于地图的模型
13.3.2 随机过程模型
13.4 小结
14 仿真方法
14.1 评估方法
14.1.1 性能指标
14.1.2 信道简化
14.2 校准
14.2.1 链路级校准
14.2.2 系统级校准
14.3 5G建模的新挑战
14.3.1 真实场景
14.3.2 新波形
14.3.3 大规模MIMO
14.3.4 较高频段
14.3.5 终端到终端链路
14.3.6 移动网络
14.4 结语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不得不说,这次购买的《5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5G丛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通信技术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而5G作为当前最前沿的技术之一,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非常出色,从宏观的5G愿景,到微观的信道编码、多址接入等具体技术实现,都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个技术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作者并非孤立地讲解每一个技术点,而是将其置于整个5G系统框架下,分析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共同实现5G的高速率、低时延和广连接特性的。例如,在讲解毫米波通信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其面临的路径损耗、穿透性差等挑战,并介绍了相应的波束赋形和智能天线技术如何克服这些难题。这让我对5G在更高频段上的部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另外,书中还对5G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这对于构建安全可靠的5G网络至关重要。整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引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行业报告,使得内容既具有前瞻性,又兼具理论依据。
评分对于一个深度技术爱好者来说,《5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5G丛书》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本书在技术细节的呈现上,做到了极致的严谨和深度。作者对于5G核心网架构、无线接入网的技术演进,以及各种关键算法的推导和分析,都展现了深厚的功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服务化架构(SBA)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剖析了5G核心网如何从传统的烟囱式架构转向云原生的服务化架构,这对于提升网络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自动化水平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书中还对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分析了这些技术协同作用将如何驱动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创新。此外,作者在讲解某些复杂技术概念时,并没有回避其数学原理,而是通过恰当的公式和推导,让读者能够理解其背后的逻辑。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但对于愿意深入钻研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深度见解,是提升专业技能的绝佳教材。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想着能对5G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没想到,它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更着重于5G技术如何赋能各行各业,以及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书中大量篇幅介绍了5G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车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案例,通过具体的场景分析,展现了5G如何改变生产方式、提升生活品质。例如,在介绍工业互联网时,作者详细阐述了5G如何实现工厂内部设备的高效连接、实时数据采集和智能协同制造,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万物互联”并非遥不可及的空谈,而是正在通过5G技术逐步变为现实。书中对于5G商用部署的挑战和机遇也有独到的见解,分析了运营商、设备商、应用提供商等不同角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价值体现,对于想要了解5G商业前景和市场机遇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一直觉得,技术书籍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帮助读者打开新的视野,而这本《5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5G丛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5G技术规格的描述上,而是着眼于5G对未来社会形态的重塑。书中对5G发展所带来的伦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这在许多技术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例如,作者就5G技术可能引发的数字鸿沟、隐私安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同时,书中也描绘了5G驱动下,远程教育、数字娱乐、智慧医疗等领域将发生的深刻变革,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的未来生活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5G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的讨论,例如如何利用5G技术优化能源管理、减少碳排放等。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相对轻松,语言富有感染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篇关于未来的思考录,能够激发读者对5G技术和社会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评分这次新入手的这本《5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5G丛书》,实在让我眼前一亮。翻开第一页,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脉络吸引住了。作者从5G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时代背景出发,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对技术细节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很快进入状态。书中对5G的关键技术,比如大规模MIMO、波束赋形、网络切片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非简单罗列概念,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示,将这些抽象的技术原理变得具体可感。尤其是关于网络切片的讲解,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介绍,而是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阐述了如何通过网络切片实现不同行业对通信服务的定制化需求,例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这让我对5G的未来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5G标准化的进程和国际组织的角色也有详细的介绍,这对于理解5G技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技术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同时也能为从业者提供参考的优秀读物。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蕴含了作者对5G未来发展的洞察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