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音樂(附光盤)/世界音樂係列

朝鮮半島音樂(附光盤)/世界音樂係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娜·李·權 著,管建華 編,陳驄 譯
圖書標籤:
  • 朝鮮半島
  • 韓國音樂
  • 朝鮮音樂
  • 世界音樂
  • 民族音樂
  • 音樂史
  • 音樂文化
  • 光盤
  • 音樂欣賞
  • 亞洲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995820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033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世界音樂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7
正文語種:中文
附件:光盤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朝鮮半島音樂在東亞地區長久以來都是一股與眾不同的文化力量。作為簡明扼要對朝鮮半島音樂分主題進行描繪的單行《朝鮮半島音樂/世界音樂係列》籍,《朝鮮半島音樂/世界音樂係列》實屬首開先河。《朝鮮半島音樂/世界音樂係列》建立在作者大量田野工作的基礎上,錶演者的訪談、錶演現場的親曆以及生動的圖示都是《朝鮮半島音樂/世界音樂係列》與眾不同之處。作者依據“朝鮮在東亞地區跨民族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朝鮮音樂與文化政治的交織”以及“通過音樂與美學的傳承來維持朝鮮強烈的文化認同”這三個主題,對該地區展開瞭調研,將朝鮮半島音樂的諸多傳統進行瞭比較與對比,對朝鮮半島古典音樂的習俗及其當下的發展現況逐個展開探討。《朝鮮半島音樂/世界音樂係列》附贈的CD含有80分鍾的音樂範例,書中也提供瞭許多聆聽活動,以便於讀者使用。

作者簡介

  唐娜·李·權,美國肯塔基大學音樂人類學助理教授。
  
  陳驄,男,現為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在讀博士。2010年畢業於臨沂大學外國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2013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主要學術方嚮:外語文獻編譯、世界民族音樂、文藝美學等。

目錄

中文版主編序
英文版主編序
前言

Ⅰ 朝鮮半島的國界兩端
拜訪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
拜訪韓國高城郡
相交的主題
變化不定的跨民族主義:從“隱士王國”到“韓流”
朝鮮的現代化與文化傳承
音樂與文化政治:歌麯分明國界
《我們的願望是再統一》:林秀卿的故事
對於朝鮮再統一的流行願景

Ⅱ 作為文化主渠道的宮廷
宮廷音樂、文化策略與國傢
由東嚮西的宮廷文化運動
宮廷儀式音樂的發展:音樂、文化政治與國傢
現今使用的宮廷音樂
體驗國傢祭祀音樂
儀式的形態及宇宙觀
樂器與音樂
文廟祭祀禮樂
宗廟祭祀禮樂
《壽濟天》中的張弛感

Ⅲ 器樂的保存與復蘇的文化政策
樂器的保存、適應與復蘇
韓國:保存與復蘇的政策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音樂與大眾
“散調”中獨奏樂器的特色
“散調”的發展以及嚮其他樂器的擴展
“長短”:“散調”的節奏基礎
“散調”中節奏、調式與鏇律間的相互作用
閤奏形式
“風物”
鄉間“場閤”的“風物”
街頭的“風物”:政治示威遊行
適用於舞颱錶演的“風物”:“四物遊戲”
薩滿教的儀式形式
珍島潔淨祭(Chindo Ssikkim-kut)
“神房麯”與即興演奏的培養

Ⅳ 歌唱的聲音
民歌
中部(京畿)民謠
南部(南道)民謠
“時調唱”:培養對吟誦詩歌的鑒賞力
“時調”的詩詞形式
“時調唱”的文本、節奏與鏇律
“盤索裏”:文本互涉與文化延續性
多種形式的發展曆程
錶演與麯目
暖場歌麯(“短歌”)
敘事勝錶演:《春香歌》
“盤索裏”的錶現元素
“盤索裏”的美學
“盤索裏”在當代朝鮮音樂劇和電影中的發展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革命歌劇
“盤索裏”與電影:導演林權澤
《悲歌一麯》
《春香傳》

Ⅴ 朝鮮的殖民遺産
日治時期(1910年~1945年)的遺産
經久不衰的“韓國演歌”
“新民謠”的齣現
與西方音樂會音樂的嚙閤
韓國:傳統、革新、融閤與大眾化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音樂、融閤與政治
西方音樂與現代民族主義:韓朝國歌的誕生

Ⅵ 文化的跨國界流動
全球媒介景觀的轉變
韓流
韓國流行音樂與“徐太誌和孩子們”
音樂與權力
駐韓美軍的齣現與韓國流行音樂新紀元的到來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傢批準的流行音樂
韓國流行音樂的政治化:“筒吉他”與“歌麯運動”
韓國流行音樂的文化傳承:嵌入韓國嘻哈文化中的“傳統”
“將軍”:在音樂中超越“傳統”

專用術語錶
參考文獻
資料
附贈CD目錄
音樂的萬象:跨越時空的鏇律之旅 本書並非聚焦於朝鮮半島的獨特音樂遺産,而是旨在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全球音樂廣袤圖景的大門。我們探討音樂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媒介的力量,追蹤其從古代文明的祭祀儀式,到現代都市的電子脈動,如何塑造和反映人類的集體經驗。 第一部分:人類文明的最初和聲 音樂的起源,深深植根於人類的生存與信仰之中。本部分將追溯史前人類社會中的聲音實踐,考察岩畫、洞穴壁畫和早期樂器遺跡所揭示的早期音樂形態。我們將深入研究儀式性音樂的功能,如巫術、狩獵前的鼓舞,以及誕生之初的敘事性歌謠。 遠古的共鳴: 分析非洲鼓樂、美洲原住民的長笛與歌唱傳統,探討這些音樂如何成為部落記憶、曆史傳承和精神慰藉的核心載體。我們不拘泥於單一地理區域,而是將目光投嚮全球各地獨立發展起來的原始音樂體係。 文明的交響: 探討四大文明古國(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印度河流域、黃河文明)的音樂地位。例如,古埃及的竪琴在法老宮廷中的象徵意義,以及中國古代“禮樂製度”中音樂的社會倫理作用。我們將側重於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中可識彆的音樂結構,而非特定地域的民族誌研究。 第二部分:古典音樂的黃金時代與地域分化 從古典時代的歐洲,到亞洲的宮廷藝術,音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發展齣瞭高度復雜且體係化的形式。本章著重於音樂理論、記譜法和樂器製造的革命性進步。 歐洲的結構革命: 探討中世紀的格裏高利聖詠如何為復調音樂的誕生奠定基礎。詳細解析文藝復興時期至巴洛剋時期(如濛特威爾第、巴赫)的對位法、和聲發展及其在宗教和世俗音樂中的應用。這不是對特定作麯傢生平的羅列,而是對音樂“技術”演進的分析。 亞洲的審美哲學: 考察印度古典音樂(Hindustani和Carnatic)中“拉格”(Raga)與“塔拉”(Tala)係統的復雜性,解析其冥想性與即興創作的精妙結閤。同時,深入探討波斯音樂(如“Dastgah”係統)如何通過其獨特的調式和情感深度,影響瞭周邊文化。 東西方的對話雛形: 簡要提及早期絲綢之路沿綫,樂器和音樂觀念的傳播與本土化現象,例如琵琶傳入中國後的演變,以及早期對歐洲音樂理論影響有限的東方樂器的特點。 第三部分:民族音樂學視域下的多元錶達 本部分轉嚮對世界各地具有強烈地方色彩和民族身份的音樂傳統進行考察,強調音樂如何作為抵抗、慶祝和社群構建的工具。 拉丁美洲的融閤力量: 分析加勒比海地區(古巴的Son、牙買加的Ska/Reggae)和南美洲(阿根廷探戈、巴西桑巴)音樂中,非洲節奏、歐洲和聲與本土鏇律的激烈碰撞。著重探討這些音樂如何承載瞭殖民曆史和身份認同的復雜性。 非洲的節奏核心: 深入探討西非科拉琴(Kora)的吟遊詩傳統,以及中非和南非復雜的多聲部閤唱結構。討論非洲音樂中“呼應”(Call-and-Response)模式的普遍性及其在社會互動中的作用。 大洋洲的自然之聲: 探討澳大利亞原住民的迪吉裏杜管(Didgeridoo)儀式音樂,以及太平洋島嶼上以歌謠(Mele/Waiata)形式記錄的航海史和神話故事。 第四部分:現代性的衝擊與全球音樂的重構 20世紀以來,錄音技術、大眾傳播和全球化進程徹底改變瞭音樂的生産、消費和流傳方式。 爵士樂的誕生與傳播: 爵士樂不僅僅是一種音樂流派,更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實驗。我們將分析其在20世紀初路易斯安那州的熔爐中如何形成,以及它如何通過美國的影響力,反嚮輸入並影響瞭歐洲的現代主義音樂創作。 流行音樂的工業化: 探討搖滾樂、電子樂等流派如何從邊緣走嚮主流,並分析其與青年文化、政治運動之間的復雜關係。重點關注錄音室技術(如閤成器、采樣)對音樂形態的徹底重塑,以及音樂工業的商業邏輯。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音樂”概念: 分析“World Music”這一術語在商業和學術上的爭議與價值。探討當代音樂傢如何運用全球化的工具(如互聯網、數字采樣)進行跨界閤作,創造齣既根植於傳統又麵嚮未來的全新音樂形態。 本書的整體視角是宏大且普適的,旨在構建一個跨越地域、時間界限的音樂譜係,強調所有音樂形式共有的美學原理、人類情感錶達的共通性,以及技術發展對聽覺體驗的持續革新。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世界音樂都懷有好奇心的探索者,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朝鮮半島,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獨特文化的地方,其音樂自然也蘊含著非凡的魅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朝鮮半島音樂的大門,讓我能夠領略到那些古老而神秘的鏇律,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積澱。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涉及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比如那些充滿活力的民間歌舞,又或者是那些深沉而富有哲思的器樂作品。光盤的加入,更是讓我看到瞭直接體驗這些音樂的可能,我渴望通過聆聽,去感受那些文字難以完全傳達的韻味。我設想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一個充滿音樂的世界,讓我能夠從中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得心靈的觸動和共鳴。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更多地體現在它能否提供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標題中的“附光盤”三個字,讓我看到瞭這種可能性。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性的讀物,更是一次音樂的旅程。在閱讀文字內容時,我能同時聽到書中提到的鏇律,讓抽象的文字描述變得生動起來。我非常感興趣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展現朝鮮半島音樂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呈現方式,以及它們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的。我希望能夠瞭解到一些具體的音樂場景,比如在宮廷宴會上奏響的華麗樂章,在田間地頭傳唱的淳樸民歌,又或者是在節日慶典上熱鬧非凡的打擊樂。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音樂理論的講解,或者對演奏技巧的介紹,那就更加專業瞭。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仿佛置身於朝鮮半島的音樂現場,親身感受那份獨特的藝術魅力。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厚實的紙張和印刷的清晰度所吸引。翻開目錄,看到裏麵涵蓋瞭從古代到現代的朝鮮半島音樂發展脈絡,以及對不同音樂體裁的詳細介紹,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我尤其對“盤索裏”和“農樂”這兩個部分充滿瞭期待,我曾在一些紀錄片中零星地接觸過這些音樂形式,但總覺得不夠深入。這本書既然有“附光盤”,我更是相信它能提供非常直觀的聽覺體驗,讓我能更好地理解書中所描述的音樂特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清朝鮮半島音樂的發展綫索,理解不同時期音樂風格的演變,以及這些音樂如何反映瞭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社會變遷。同時,我也想瞭解一些著名的朝鮮半島音樂傢和他們的代錶作品,通過他們的音樂,去感受這個民族的喜怒哀樂和精神追求。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音樂鑒賞的指導,那就更完美瞭,能幫助我更好地捕捉音樂中的情感和意境。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我這個一直想深入瞭解朝鮮半島文化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及時的禮物。我一直對朝鮮半島的傳統音樂,尤其是那些流傳至今的民歌和小調,有著特彆的感情。我總覺得,這些樸素而動人的鏇律,最能觸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本書的“世界音樂係列”定位,也讓我相信它會以一種相對宏觀和具有比較性的視角來呈現朝鮮半島的音樂,這對於我這種對不同文化音樂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夠詳實,不僅有音樂本身的介紹,更要有對音樂背後曆史、社會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這樣纔能讓我真正理解這些音樂的意義和價值。當然,光盤裏的音樂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收錄的麯目能夠多樣化,既有經典的代錶作,也能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珍品,讓我能夠有一個全方位的聽覺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設計相當精美,封麵上朝鮮半島傳統紋樣的運用,配閤淡淡的復古色調,立刻就勾起瞭我對這片土地深厚文化的好奇心。我一直對東方古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帶有一些神秘色彩的音樂,總覺得其中蘊藏著悠久的曆史和民族的精神。這本書的標題“朝鮮半島音樂”讓我聯想到那些古老的宮廷樂、民間的歌謠,還有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鏇律。我特彆期待光盤裏能收錄一些我從未聽過的珍貴錄音,或許是那種咿呀作響的古琴麯,又或者是充滿活力的農樂錶演。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提供音樂欣賞,更能讓我瞭解這些音樂背後的故事,比如它們在古代儀式、節日慶典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區音樂風格的獨特之處。我設想的這本書,應該會像一本打開的寶箱,裏麵裝滿瞭關於朝鮮半島的音樂智慧和藝術結晶,讓我能夠沉浸其中,感受那份獨特的韻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