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张家

百年张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光武 著
图书标签:
  • 家族史
  • 百年变迁
  • 历史小说
  • 民国
  • 社会变革
  • 家族恩怨
  • 命运
  • 历史
  • 人物传记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21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46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私历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人物传记阅读爱好者 2.历史领域研究学者

  百年张家,说尽实业救国艰辛历程;

  几代浮沉,窥探中华振兴沧桑巨变。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积贫积弱的中国内忧外患,备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丑条约之痛,志士仁人,前拥后继,共赴国难,悲壮激烈,可歌可书。其间,从通海大地走来的清末状元张謇,胸怀民生大计,弃官下海,开风气之先,与其兄长张詧,崛起于阡陌,披肝沥胆,毁家兴业,以民生大德为宗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影响及于当代。

  张謇、张詧弟兄穷尽一生弘扬民生、民智大业,不留锱铢余财遗子孙后代。张氏第二代中,有著书立传、弘扬父辈精神者,有振兴实业、羊蹄奋进者,有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者;第三代中,有人英姿戎装、奔赴民族救亡一线,有人在抗日战争壮烈殉国,有人兢兢业业、虽居高位仍庄敬自强;有人在平凡事业中默默奉献。本书作者成长与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七十年代的风雨蹉跎,见证了八十年代迄今的时代巨变,从“中国民企一家”第三代的视角,以亲历亲见亲闻,讲述这个百年家族在艰难时世中的前行履痕,求证“君子之泽,五十而斩”魔咒的破解之道。


作者简介

  张光武,江苏南通人,张詧之孙,张謇侄孙。先后毕业于上海市育才中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70年起在上海市群建中学任教。1982年起在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任教。1988年进入民盟上海市委,先后任宣传部部长助理,副部长。九十年代赴巴黎第七大学和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修。师从汉学家、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时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巴斯蒂夫人。2002年起主持民盟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至今。

目录

序一 为世界留下一个严峻的话题 张梅颖 / 1

序二 百年张家,一脉清流 张冠生 / 4

序三 寻找张謇与张詧 马勇 / 7

引子 / 19

第一章 蛩蟨相依:兄弟创业之路

木有其本 / 25

干将发硎 / 32

棠棣之华 / 38

民国产婆 / 40

蛩蟨相依 / 43

民生大业 / 53

盐垦事业 / 59

广开民智 / 66

自治维艰 / 80

慈善事业 / 83

造福一方 / 86

七十不稀 / 88

两袖清风 / 91

来有所自,去有所归 / 97

第二章 自强不息:孝若伯伯和他的子女们

孝若伯伯 / 105

濠南别业的兄姐们 / 110

非武姐姐和聪武姐姐 / 113

融武哥哥和慎为侄 / 117

柔武姐姐 / 120

绪武哥哥 / 125

第三章 瓜瓞绵延:我的父母、长辈、亲人

城南忆旧 / 139

张氏子孙 / 144

父亲张敬礼 / 147

外祖父徐乃昌 / 153

母亲徐姮 / 161

三嬢张敬庄 / 166

四嬢和五嬢 / 170

五叔张敬敷 / 173

八姨和十姨 / 177

母亲的逝去 / 180

母亲与她的女儿们 / 184

大哥张廉武 / 190

生命中的柔情 / 194

奶公韩耀泉 / 196

清容阿婆 / 199

小弄旧事 / 202

皮匠摊 / 208

第四章 我的人生

尘封的岁月 / 213

童年世界 / 215

书与我 / 221

星空里的一片云 / 224

生命中的风景 / 228

城市、街道和记忆 / 231

离家最近的影剧院 / 240

育才中学的老师们 / 243

放歌威尼斯 / 250

毕业照 / 254

群建中学 / 257

群建中学的同事们 / 261

老校长赵国珍 / 266

我应该感恩的人 / 269

生命的舞蹈 / 272

小院 / 275

奥斯特里茨的回忆 / 279

心灵的栖息地 / 282

两位法国老师 / 285

刘欢来了 / 288

莫望巴黎,难忘巴黎 / 290

那片风景,那个车站 / 293

巴黎,此情终难忘 / 299

下雨了 / 301

生命之不可或缺 / 303

我的编辑老师 / 306

第五章 影响我人生轨迹的良师益友

仁者谈家桢 / 313

大智大爱:李国豪 / 325

一代良师:李毓珍 / 327

大道常道:张镜人 / 330

爱在路上:张煦 / 332

那年我写过的石筱英 / 336

腊梅吐蕊怀芝晖 / 346

美丽的童话故事 / 349

上海女子程乃珊 / 352

执着追求的李黎明 / 362

草虫世界的潘君诺 / 365

大巧若拙:赵冷月 / 369

丕谟去了他最向往的地方 / 375

坚守底线的张冠生 / 377

行为世范翁曙冠 / 379

生命的韧性 / 381

附录一 第五代追梦人 383

附录二 我家与民国女侠黄绍兰母女 421

后记 “蛩蟨相依”的一生 / 445


精彩书摘

  自光绪九年(1883)从汉城军幕归里起,四祖父即与祖父及友人沈燮均等共谋家乡建设。其时通海乡民多以织布为生,久苦捐税繁重。四祖父、祖父乃谋减花布捐税,助乡民脱困,继之“散振平籴诸事,费出私财,不足则募,又不足则贷以继之”,又办通海滨海渔团以保护渔业。光绪十一年(1885),于家乡海门兴养蚕业,是为其民生事业之先声。同年,四祖父应顺天府乡试,高中第二名举,人称南元。
  光绪十三年(1887),四祖父随孙云锦由安庆至开封,规划黄河决口工程,乃拟《疏塞大纲》,对河道梳理做精辟分析,有理有据,虑前人所未虑,朝野称奇,为后来领衔全国水利之预演。光绪十四年(1888),四祖父先后掌赣榆选青书院兼修县志,掌太仓娄江书院兼修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继为崇明瀛洲书院山长。五年间,四祖父先后为三所著名书院山长,渐入教育之胜景。自1883年至1893年,时势大变,中国已处巨变前夜。变则进,不变则退,人因时变,四祖父思接中西,神游古今,天马行空,握文化转型智珠,求强国富民之途。其所欲所为者,为前人思所未逮,行所未及,更为常人匪夷所思。
  光绪二十年(1894),四祖父在曾祖父和祖父力促下参加甲午会试,终大魁天下。同年,曾祖父故世,四祖父丁忧回籍奔丧,本拟守制三年再谋起复。第二年4月,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两亿五千五百万两(包括赎辽费三千万两)白银,清政府独立财政濒临破产。四祖父痛感“既成进士而父见背,不及视含殓,茹为大痛,国事亦大坠落,遂一意斩断仕进”。
  四祖父在日记中自明心迹:“吾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决心既定,四祖父张謇毅然辞官,兴办实业教育。状元下海经商从一而终者,四祖父为中国历朝历代第一人,盖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天下社稷苍生计,四祖父自觉责任愈巨,视野愈阔,乃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己任,以民生、智民、强国为终生大业,断然决然,“舍身喂虎”。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两江总督张之洞正式札委四祖父经理通海一带商务,招集商股,在通州兴办纱厂。四祖父慨然受任,历史记载了他的壮言,“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振聋发聩;生命实录了他的壮行,状元下海经商,开一代风气之先;他立下的宏愿是“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与张謇同时受委办厂者,陆润庠、丁立瀛。陆在苏州、丁在镇江,均设立商务局,招商办厂,抵制日货。未几,陆润庠在苏州办苏纶纱厂未成,回到北京做官去了。至于丁立瀛,在镇江办厂也是泥牛入海,惜乎无果。
  近人论事常不耐往深里细里思,都说当年状元下海,华丽转身,轻巧洒脱,此种观点实是不察前朝之情,不知前朝之事!须知,当年状元办厂,领先天下,“做官”变为“做事”,虽一字之别,相差何止千里,只能用八个字形容:步步艰辛,万难当头!有学者认为,四祖父办厂经商,居状元之身,“通官商之邮”,占尽先机,其实只是纸上谈兵,想尽当然。当年事实并不尽然。谓予不信,且看同期领命办厂之陆润庠,系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其与四祖父张謇同期办厂无果归京,仕途倒是一路顺畅,光绪庚子(1900)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西行途中,急命陆代言草制,先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乃贵为一品相国、帝师。还有丁立瀛,同治十年(1871)中进士(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1895年公车上书大潮,真正起
  领头作用为都察院,20余名都察院御史均曾上奏极谏,甚至连上数折,丁氏均名列其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丁氏复获起任“江苏全省高等学堂”(原“江阴南菁书院”)总教习。
  顾视陆、丁二人,德才绝非弱者,而于厂事者畏缩却步,足见状元、翰林办厂绝非今人信口间等闲易事。抚今思昔,唯能以三字形容昔年初创厂事:难,难,难!
  大生纱厂开创之初,政府方面的投资,仅止于当年张之洞办厂受阻、搁置于上海外滩的一批织机(锭子),而且原来说好全数投入大生运营,中途又被盛宣怀从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手上索去一半!而大生真正开办资金,均为集资所得,故有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之称,“官督商办”,其实是“绅督商办”。而个中诸般艰辛不易,一言难尽。
  大生纱开机之日,议事厅堂内悬挂寓通画师单竹荪绘制之四幅“厂儆图”。分为《鹤芝变相》《桂杏空心》《水草藏毒》《幼小垂涎》,乃由祖父和四祖父好友顾锡爵题诗作注,其中道尽大生纱厂初创艰险:
  《鹤芝变相》中,“鹤”指潘华,字鹤琴;“芝”指郭勋,字茂芝。二人皆为上海洋行买办,大生纱厂初创时参与集股,彼等最早承诺筹集股金四十万两,然直到厂址择定,购地建房,二人见上海各纱厂经营困难,乃借口反对引入官股而退出,股金分文未见到账。后见又有利机,再度承诺筹股二十万两,随又变卦,改应筹股八万两,直至最后,二人未交一分一厘,且公然宣布退出董事会,致使人心浮动,使大生创业伊始即面临资金危机。
  《桂杏空心》中,“桂”指江宁商务局总办、署理江宁布政使前淮扬海道桂嵩庆,“杏”即富甲天下之大官僚买办盛宣怀,字杏荪。二人曾允四祖父领“官机”后助资,盛虚诺筹资二十五万两,桂亦自应助筹五六万两。协议签订后,一再拖宕,不出分文,陷四祖父于极端困难之中,乃至“中夜彷徨”“忧心如捣”。
  《水草藏毒》剑指通州知州汪树堂及其幕僚黄阶平。1899年大生纱厂建成,因沪董潘、郭出尔反尔,资金不到位,纱厂周转资金断裂,无法开工,四祖父乃以重利商借地方公款。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指示汪树堂将通州存典公款暂拨存大生纱厂,以资周转。汪表面允诺,暗与黄阶平合谋,煽动通州秀才、举人,诬陷四祖父张謇占用彼等参加科举之津贴基金,勒逼四祖父去孔庙明伦堂“讲理”,更有士人递呈抗议,聚众滋事,给四祖父凭空套上办厂扰民罪名,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后汪、黄二人又多所设障,百般刁难不已。
  《幼小垂涎》乃指浙江试用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小舫。会大生纱厂纺机一开,每日需耗工本四千两,不到三月,三十六万流动资金消耗殆尽,厂内存花不足半月生产所需。四祖父借贷无门,被迫与朱、严洽谈出租三年事,不意朱、严二人趁火打劫,乘机要挟,意在大生危难之际巧取豪夺,四祖父难允苛案,愤极中止。未几,大生渡过难关迅速获利,日趋旺盛,朱、严又望利垂涎,行状猥琐。纱厂初创,四祖父“反复筹虑,彻夜不能寐,绕屋而走”,多少回进退维谷,百计不脱,令其“忍侮蒙讥,伍生平不伍之人,道生平不道之事,舌瘁而笔凋,昼惭而夜椣者,不知凡几”。某次,四祖父去上海招商,备受盛、潘、郭辈欺蒙,一无所获,连回家路费均无着落,无奈在马路上卖字三天。时人称为“状元鬻字”,落魄景状可知。世事如笔墨,人品似丹青,高下优劣,常在一笔之间。晚清民初富甲天下之盛宣怀,其人早年屡试科场不中,乃绝意而投奔李鸿章军幕。后因破洪岗寨进言有功,获职候补道员,遂“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官皆联手推服。历练日深,声誉日起”。可见其人才文思俱不俗。
  自1873年后,盛氏历任轮船招商局会办、电报局总办、天津海关道,肥差满囊。时人评其如日中天之势:“除控制全国电报外,又独揽轮船、银行、铁路、煤矿、纺织大权,所谓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盛氏固于洋务有功,然更长袖善舞,巧令辞色,曲意逢迎鸿章,慷国家财政之资,供李氏挥霍,李氏疏而不察(此鸿章致命软肋),乃宠信有加。于是盛氏更借李氏之势,趁势敛财,乃成一国巨富。盛宣怀长居商仕两途,一帆风顺,养尊处优,趾高气扬,虱附狮身而扬扬自得,养成唯我独尊、专横自私、聪明多疑之性,实为社鼠。李鸿章故后,盛氏因与袁世凯争权夺利落败,恼羞成怒,而将对手、握北洋重器之袁氏视为后辈不屑,又哪里会把一两袖清风新科状元张謇放在眼里,加以有甲午年张謇弹劾李鸿章前怨,当年李鸿章有度,然群小生恨,此等人绝无李合肥宰相雅量,更无民生理念,故后来衔私报复,略施欺蒙小计,食言无信,亦属必然。至于桂嵩庆、汪树堂、黄阶平辈,本属奸胥猾吏,鼠目寸光,手段奸诈,见利忘义,且朋比为奸,党同伐异,沆瀣一气,但见异己,或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者,必百般刁难,合力排挤,必置死地,此乃中国文化一大怪圈。中国社会,人才置于群小之中,必受百般排挤,古今官场,此类事司空见惯,见多不怪。潘、郭、朱、严之流,唯利是图,见风使舵,苟营私利,全无诚信商德,更为商界败类。此为四祖父创业途中必经之九九磨难起始,自令其引以为戒,名为厂儆,实为自儆。自此更百般谨慎,寸寸而度,更百般珍惜与祖父张詧蛩蟨相依之情谊,二人从一而终,团结一心,至死不渝。
  “厂儆图”备述大生创业艰险,受人欺弄,正是此番经历,使四祖父张謇认定,要让刚刚离港的创业之舟乘风破浪,鼓帆远航,尤需一个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大副领航护舰,更需一个知世事、善理事的能人干才助其全面擘划,驾驭全局。此人他心中早已认定,便是与他生命事业息息相关的三兄张詧。于是,接连修书祖父张詧,多次“力劝引退”。
  光绪二十六年(1900),祖父张詧由贵溪调署东乡,补宜春县缺,不忍四祖父张謇忙于大生厂事同时,“营师范学校、垦牧公司,奔走拮据无假日”,遂乞假归里,佐四祖父治厂事。及至光绪三十年(1904),乘一再设词挽留祖父的江西巡抚李勉林调广东升任粤督之机,四祖父再次力促祖父引退回乡。兄弟的召唤,对民生大业的一往情深,对祖父有无可替代的磁性引力,祖父遂决意从学政任上辞官,回南通全力襄助四祖父创业。自此,祖父张詧与四祖父张謇一直同心并肩,休戚与共,生死不渝。中国古代社会历来重农轻商,四祖父张謇弃官从商,明摆着冒天下大不韪,是要揣着几颗胆的。此时此刻,能够得到来自祖父张詧毫不踌躇的全力支持,二人并肩,心如磐石,一心成仁。张詧之于张謇,不仅是支持,而且是全身跟进,毅然放弃官声正隆的仕途,转归南通匡助弟弟张謇创业。当其时也,弃仕经商,两手空空,前途茫茫,说时容易做时难,在官本位之中国社会,经商谈何容易。张詧此举,又是何等的情谊,何等的情怀!
  祖父张詧回通之际,大生纱厂正筹划建副厂;四祖父张謇首创之通海垦牧公司刚刚成立,当此之时,苏北地区以民生为大的大规模盐垦建设在即;通州师范学校亦将开学迎新。正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时。接踵而至的重大政治活动牵制了四祖父张謇的精力和时间,南通创
  业之推进,便更多依仗祖父张詧之力,如其所述“謇主外而詧主内”“謇无詧无以至其深,詧无謇无以至其大”。祖父张詧自1902年回到南通,便全力协助四祖父,逐年创办实业、教育、文化、慈善、盐垦、城市建设管理、社会公益各种事业,而南通面貌,日新月异。祖父甫抵大生,初创时期董事、祖父儿女亲家、四祖父“一兄一友两弟子”之“一友”沈燮均(敬夫)因脚疾辞任,而蒋书箴亦因中风辞世,所遗职责即由祖父一人独当,而“兼任二君之事,月俸如故。每年所得红奖,除分厘合酬恽观察外,复以二厘半奖匠目。进出口董红奖,除送沈君归隐费,所余悉拨师范学校。银钱董红奖,悉拨助育婴堂”。
  其时,四祖父张謇正将主要精力用于社会政治活动,并腾出空来坐镇上海大生沪事务所,操控全局和对外开拓,祖父作为大生协理,兼任银钱、账目、进出货、杂务等一应职务,全面管理协调和各部门事务均积于祖父一人之身(厂工事乃由厂董高清负责),至1914年大生三厂创办13年间,大生一厂一路获利,全线飘红。1907年又于启东开办大生二厂,由祖父张詧任大生二厂董事长。十几年里,大生纱厂业绩扶摇直上。其间,凡南通张氏事业,皆由张謇、张詧弟兄二人全面擘划而成。自此,南通张氏“謇主外而詧主内”格局,“蛩蟨相依”模式全面形成。之后,大生三厂创办,还是由祖父张詧全程领导并出任董事长。祖父创建大生三厂目光深邃,指挥若定,除致力厂房机器等内部建设,更将目光投诸原料和产品的流通环节。祖父张詧时言:“工厂营业,莫次于运输便利。茅镇为销纱之地,距厂十五里,无河通之,不便孰甚,其时海门水利会倡议开河,而苦费无着。本厂因势利导允为垫款。1919年10月兴工,翌年3月河成,而滨河之马路亦成,近来本厂送纱赴市销售一小时即可达矣。”祖父张詧以垫款代出资,畅运输交通之利,促生产营销之旺,及时抓住机遇,为地方和企业大获双赢。青龙河为海门四甲坝至青龙港主要干道,然河道弯曲久淤,道窄水细,于原棉运输和锅炉用水等均大不利,祖父张詧又以垫款方式疏通青龙河,并在青龙港建船闸一座,乃言:“水涸港淤,引擎有停车三虞。故垫款建设船闸一座,对外虽云便利行旅,其实则供给引擎之所需而已。”当其时也,三厂之工程建设百业待兴,建设厂房,安装机器,开挖厂河道,兴修马路,修建船闸,疏浚河道,但见黄沙、石子、水泥,堆积港口码头,钢筋、机器源源运入厂房,一时蔚为大观。
  祖父张詧胸有成竹,从容筹划,志在创建世界一流现代化工厂,更言:“时闻欧美大工厂多获轻便铁道之利者。为促工程之速峻,得永远之传输起点,计议再三,不得已,遂有轻便铁路铺设。”由祖父张詧领导建设之海门大生三厂铁路是当时苏中地区首条铁路,自青龙港到三厂厂区,全长逾3公里,引进英国产小火车头一个及多节货车厢,于1919年修成通车。自此,海门上空有了三种汽笛交织而成之美妙乐声,是为青龙港至上海之轮船汽笛声、大生三厂之上工汽笛声和青龙港到三厂厂区铁路通轨后小火车之汽笛声,从中分明可以聆听到一代企业大家张詧雄浑之创业巨啸。
  祖父张詧历时八年,终偿夙愿,将家乡海门提前带入近代化社会。大生三厂开纺之际,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夹击民资企业,国内军阀不休混战,中国棉纺业黄金期一去不返。兼且连年风涝旱灾,频频导致棉花歉收,纱贱花贵,银根吃紧,公司运转万般困难,大生老厂连年亏损,幸赖祖父果断应对,多方调汇,及时购花,减少亏损,三厂居然不亏反盈,实为中国民企史上可书可颂之一章。1922年4月18日,祖父向大生三厂股东做创办以来业务陈述,获股东高度认可,有12名股东提议:“本厂由1914年创办以迄今日,历经八载。退公(祖父张詧)及公事同人异常辛苦,而未受分文之益,今届观成,应如何酬报?”于是,全体通过决议,酬报祖父银20000两。祖父张詧当即起立明志,公司成立不久,逢金融不振,此事待有盈余再议。再则他本人不过略尽绵力,倒是办事同人辛苦,可予酌量报酬。后来,股东一再坚持酬报,祖父却不过,乃将其中约15000两拨给其所创办之第二养老院(每年另有7000两私资常规拨入),其余近5000两分配给办事同人,自己分文未取。此乃祖父张詧和四祖父张謇一贯做派,于此仅见一斑,而张氏领衔中国民企和南通地方教育、建设数十年,世人云从,其道德示范,影响弥远,源头尽出于此。南通博物苑赵鹏近示昔东台(祖父、四祖父母故里)地方欢迎祖父张詧致辞,其中有“实业是吾国救亡根本政策,实业政策不违悖民生主义。然实业非个人之实业,乃国家与人民公共之实业。利用厚生,其功德远矣!南通张退公先生三十年来实业之成,誉满中外。处处抱定民生主义,与其称先生为实业家,毋宁称先生为变相之慈善家。此吾侪最为钦佩者一”之赞誉。致辞中又言:“退公先生目营四海,远近都是钦佩的。然成绩之近以及远渐被之始,厥为吾东台,厥为吾东台之富安市。数年来本市农商各实业公司陆续成立,厥惟退公先生首先提倡,富安市农商各业发展有基,吾侪最为感激者一。”又言:“吾侪乡人也,在乡言乡。
  富安乡之疾苦,惟水利之不修,水利不修,灌溉交通均形不便,影响于农商两业者甚大。吾富安乡也曾屡思补救方法而未能实现。不意退公先生观看之始,一眼即看破此处,对于河道,旧者挑修,新者开辟,种种规划,不为无识者阻。吾侪感佩之余,翘首望之。综此数义,以为欢迎。”可知祖父张詧和四祖父张謇在致力民生大业中之瑜亮地位。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不包含《百年张家》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呈现一部引人入胜的独立作品: --- 《古镜谜踪:江城往事拾遗》 一卷尘封的旧照片,牵引出两个家族横跨半个世纪的爱恨纠葛与时代变迁下的个体命运沉浮。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作者名,例如:林溪远) ISBN: 978-7-5306-XXXX-X 页数: 580页 装帧: 精装 / 函套典藏版 --- 导读:时间的河流与记忆的碎片 《古镜谜踪:江城往事拾遗》并非一部宏大的家族史诗,它更像是一组精心打磨的、关于“失去”与“寻找”的微观剪影。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虚构的南方重镇——江城。这座城市见证了旧王朝的落幕、战火的洗礼、以及新时代的勃兴。然而,在宏大叙事之下,总有个体的命运如同一粒粒细沙,被卷入历史的洪流。 本书以一位年轻的古董修复师陈墨白为引子。陈墨白在修复一件清末民初的鎏金铜镜时,意外发现铜镜的背面夹层中藏着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封未寄出的信笺。照片上是两个衣着考究、神情各异的年轻女子,信中则透露出关于“永宁里”一桩悬而未决的旧案的蛛丝马迹。 这份微小的发现,如同投入静水中的石子,打破了陈墨白平静的生活,并将他卷入了一桩尘封了五十多年的秘密之中——那是一个关于“沈家”与“柳家”交织在一起的爱与背叛的故事。 第一部:雾锁永宁里(1930s-1940s) 故事的开端,时间定格在江城最为繁华却也最为动荡的年代。沈家是江城赫赫有名的丝绸商贾,以“锦绣堂”闻名遐迩。柳家则世代为医,以仁心仁术立足。 沈婉清,锦绣堂的掌上明珠,受过新式教育,性格坚韧而带着一丝叛逆。她爱上了家学渊博、却身世神秘的年轻诗人柳青川。青川并非柳家嫡系,而是柳老医生收养的义子,他的才华横溢,却也深藏着不为人知的过去。 两人的爱情在家族的利益纠葛和时代的阴影下显得岌岌可危。沈家希望婉清能嫁给当地的实业家之子,以巩固商业版图;而柳青川则因卷入了一场牵扯到政治边缘人物的事件,必须远走高飞。 在他们即将私奔的前夜,永宁里发生了一桩扑朔迷离的火灾,一把象征家族荣誉的古老图谱失踪,柳青川不告而别。婉清在绝望中做出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决定,这个决定,为日后数十年的谜团埋下了伏笔。 本书的第一部分,细致描绘了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精致与光鲜,以及在风雨飘摇中,个体对自由和真爱的挣扎。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老江城的风情、绸缎的触感、以及初恋的酸涩感描摹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岁月的磨砺与错位的身份(1950s-1970s)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变革,沈家和柳家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沈婉清在经历了变故后,选择了低调生活,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纺织厂技术员。她将对过去的记忆深埋心底,用一生的辛劳抚养着一个“不属于她”的孩子——她的妹妹,或是她留下的一个谜团的继承者。 与此同时,远走他乡的柳青川,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以全新的身份回到了江城。他带着对过去真相的追寻,以及对沈婉清的愧疚与思念,试图在新的社会秩序中找到一席之地。 这一部分是全书叙事最复杂、情感张力最强烈的段落。它展现了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身份的错位、家族记忆的封锁、以及人们如何用一套新的行为准则来掩盖内心的伤痛。故事通过沈婉清的侄女/养女沈晓雁(一个在七十年代末开始寻找自我价值的年轻女性)的视角,逐渐拼凑起上辈人的往事。晓雁与一位热衷于民间历史研究的学者相识,她的每一次提问,都像是在敲击一口古旧的钟,让深埋的真相微微震动。 第三部:古镜的折射与重逢(1980s至今) 故事回到了陈墨白修复古镜的当下。他手中的线索,将现代的视角与过去的阴影连接起来。 陈墨白追溯到柳青川的后人——一位早已移居海外、对家族往事讳莫如深的大提琴家。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和陈墨白的专业知识,那些模糊的照片、褪色的信件、以及关于“失踪的图谱”的传闻,开始被逐一证实。 谜团的核心指向了一件被认为早已毁于战火的文物,它不仅仅是沈家和柳家的财产,更牵扯到一桩影响了江城早期工业化进程的商业阴谋。真相远比想象的复杂:柳青川的离开并非背叛,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保护;沈婉清的隐忍,是为了守护一个秘密的承诺。 最终,陈墨白成功地将所有碎片拼凑完整。本书的结尾,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团圆,而是一次平静的、对历史的释怀。时间的灰尘被拂去,留下的是对人性复杂与时代局限性的深刻理解。两代人最终在江城的古老茶楼中,通过一碗熟悉的江城小吃,完成了无声的、跨越时空的和解。 本书特色 《古镜谜踪》是一部融合了家族秘史、历史悬疑与时代群像的长篇小说。作者擅长于通过细腻的日常细节来烘托时代的重量。全书结构精巧,叙事线索清晰,在多重视角切换中,保持了极高的叙事张力。它探讨的主题包括: 1. 记忆的不可靠性: 每个人所记住的“历史”都是经过自我修饰的版本。 2. 爱与责任的界限: 在家国面前,个人的情感抉择的重量。 3. 物质载体与精神传承: 古董、信件、照片,如何成为承载家族精神的“容器”。 本书不仅为喜爱民国风情和家族历史的读者提供了一场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更是一部对“我们从哪里来”的深刻叩问。读者合上书卷时,仿佛也亲身走过了江城那条弥漫着历史尘埃的古老街道。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仿佛是一扇开启过去的大门,门后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虽然我尚未深入书中,但作者在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张家之中。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张家的男人们或许在田间辛勤劳作,在灯火阑珊的夜晚,他们或许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家国大事,或是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趣事。而张家的女人们,她们或许在内宅操持家务,她们的智慧和坚韧,或许是支撑起整个家族的基石。书中反复提及的“传统与革新”的张力,更是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我想,张家一定经历过无数次的挑战和抉择,他们是如何在固守祖辈传承下来的规矩与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又是如何将家族的智慧和经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其在时间的冲刷下愈发光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秘密,去感受那些鲜活的人物,去理解那个时代,去品味那份厚重的家国情怀。

评分

拿到《百年张家》这本书,我便被它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岁月的沉淀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门后是一个庞大而鲜活的家族世界。序言中,作者描绘了张家百年间所经历的种种变迁,从风雨飘摇的年代到变革开放的时代,这个家族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又是如何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家族的精神和信念。我尤为好奇的是书中关于“人性光辉”的描写。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张家人的善良、坚韧、智慧以及对家国的深情,是如何在磨难中闪耀,又如何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张家人的生活细节,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坚持,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与力量,去思考如何在当下,传承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评分

仅仅是翻阅,这本书就给我带来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感觉。书名《百年张家》,仿佛是一声穿越时空的呼唤,将我带入一个关于家族、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序言中,作者用朴实却充满力量的文字,勾勒出张家这一个百年家族的轮廓,让人不禁对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产生无限遐想。我想象着,张家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洗礼,也见证了无数次的辉煌与沉寂。书中关于“人生百态”的描绘,更是让我期待,能够看到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张家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或许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或许有过艰难的时刻,但正是这些起起伏伏,构成了张家不平凡的百年。我渴望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体会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去理解家族传承的意义,去体悟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与家族,以及时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评分

初识《百年张家》,我便被它那沉甸甸的厚度所吸引,仿佛里面承载了无尽的故事与情感。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预示着一段跨越世纪的家族传奇。我不禁联想到,在中国近百年的动荡与变革中,无数像“张家”这样的普通家庭,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又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作者在序言中提及的“时代烙印”和“家族命运的交织”,更是点燃了我探究的欲望。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关于那个时代无数家庭的缩影。张家人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的奋斗,都可能映射着当时社会的面貌,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思考与选择。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不同代际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在面对国家民族命运时的担当与抉择。我相信,通过阅读《百年张家》,我不仅仅能了解到一段家族的故事,更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关于历史、关于民族精神的深刻启示,让我更加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

我最近偶然间翻阅了一本叫做《百年张家》的书,虽然我还没有细细品读,但仅从封面和序言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封面上泛黄的旧照片,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尘埃,定格了张家几代人的面容,那眼神里蕴含着太多未曾言说的故事。序言中,作者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个家族跌宕起伏的百年历程,从一个不起眼的村落,到在时代浪潮中几经沉浮,最终枝繁叶茂。我尤其被其中提及的“家国情怀”和“时代变迁中的个人命运”所吸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宏大的叙事所裹挟,而忽略了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微小个体。张家,这个虚构的名字,却承载着无数真实家庭的缩影,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都将在这本书中徐徐展开。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那个遥远年代的社会风貌,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气息,更重要的是,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是如何努力地书写自己的篇章,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初心,又如何与时代一同前进。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家族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一个关于生命、关于传承、关于时代印记的深刻反思。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很好!首先是物流上很准时很快的。其次是京东的包装上每次包装都是很爱护书籍的。再者快递员配送态度给力和气。最后,书籍内容由于很多是朋友或者其他推荐买的,有待进一步阅读然后给书友一些参考!

评分

家族历史、民族历史交织!展示近代中国!

评分

还不错,趁活动多囤积点,慢慢来读。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老爸想看,乡里先贤

评分

老爸想看,乡里先贤

评分

还不错,趁活动多囤积点,慢慢来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