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笔记

我的音乐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复兴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
  • 乐谱
  • 音乐笔记
  • 音乐学习
  • 音乐理论
  • 音乐技巧
  • 音乐生活
  • 音乐感悟
  • 音乐创作
  • 音乐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056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6509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全新增订版。

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

鲍勃·迪伦、约翰·列侬、老鹰乐队、卡朋乐队……

肖复兴用文字,谱写了一首首关于音乐家的交响曲。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音乐笔记,曾荣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多次再版、加印。此次全新修订,收入新作品。肖复兴以一个个音乐家的故事串联起音乐史,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一直延续到鲍勃 迪伦、约翰 列侬、老鹰乐队、卡朋乐队……音乐家在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立体饱满,历史在人物的映衬下有了生动的细节。


作者简介

肖复兴,著名作家,1947年出生,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六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小说选刊》副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凭借《音乐笔记》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

目录

i | 自 序


卷一

003 | 那一晚忽然洞开的窗子

006 | 巴赫和亨德尔

012 | 光就是从那儿来的

017 | 关于莫扎特

026 | 邀舞韦伯

032 | 舒曼和舒伯特

038 | 李斯特之死

044 | 聆听肖邦

062 | 土地和音乐

069 | 瓦格纳的野心

080 | 勃拉姆斯笔记

090 | 疏枝横斜的勃拉姆斯

093 | 现代音乐被谁唤醒

101 | 听布鲁克纳

106 | 马勒是我们一生的朋友

113 | 我们为什么特别喜爱老柴

121 | 东方味儿的老柴

124 | 西贝柳斯的声音

130 | 格里格断章

139 | 冬天和春天里的拉赫玛尼诺夫

144 | 巴托克的启示

150 | 艺术比死亡更有力量

157 | 走近理查?施特劳斯

163 | 月光下的勋伯格

167 | 走近肖斯塔科维奇

179 | 忧郁的戴留斯

184 | 我听沃恩?威廉斯


卷二

191 | 大提琴 小提琴

197 | 单簧管 双簧管

201 | 钢琴 钢琴

205 | 竖琴长吟

210 | 音乐和爱情

216 | 音乐中的圣洁

221 | 肖邦之夜

225 | 在大剧院重逢马勒

228 | 和祖宾?梅塔联欢

232 | 黄昏的曼托瓦尼

239 | 最后的海菲兹


卷三

249 | 寻找贝多芬

254 | 春天去看肖邦

258 | 斯美塔那大街

263 | 来自波希米亚森林:德沃夏克故居记

277 | 维也纳随想曲

287 | 又见捷杰耶夫

290 | 春天的浪漫和幻想

293 | 穆洛娃的味道

296 | 天使的声音

299 | 罗西尼牌牛肉

302 | 那年在太庙看《图兰朵》

307 | 科普兰印象

312 | 面对欣德米特

317 | 偶遇德利布

321 | 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听贝尔

324 | 用剪刀剪出来的音乐


卷四

331 | 到纽约找鲍勃?迪伦

339 | 答案在诺贝尔文学奖上飘

342 | 听恩雅

346 | 我们的上面是天空:约翰?列侬诞辰75周年纪念

350 | 加州旅店

353 | 昔日重现

356 | 沃拉涅歌声

360 | 早市上的组合

365 | 不要在地铁里睡觉

369 | 胡萝卜花之王

373 | 莲花音乐节和爵士音乐节

378 | 一万种夜莺


精彩书摘

答案在诺贝尔文学奖上飘



听到鲍勃?迪伦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我很有些兴奋。诺贝尔文学评奖,有时候像体育比赛,总给人一些意外。如果都在意料之中,也确实没什么意思。这个奖给鲍勃?迪伦比给村上春树要更热闹,起码让我兴奋。

一脸褶子的鲍勃?迪伦,已经获奖无数,但诺贝尔文学奖,却是破天荒第一次给了一位摇滚歌手。起码,让我们对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没有文学的介入,好音乐难以诞生;同样,没有音乐更早对于文学的启迪,文学不会出现复调和多声部。世界上摇滚歌手多如过江之鲫,鲍勃?迪伦绝无仅有,不仅在于颁奖词说的“诗意的表达”,而在于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便和美国的历史融合一起,和人民的心声合辙押韵。半个多世纪,抱着一把木吉他,唱着沙哑粗糙的民谣。他就像是上帝专门为时代而创造的歌手一样,敏锐地感知着时代的每一根神经。面对生活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他都用他嘶哑的嗓音唱出了对于这个世界理性批判的态度和情怀。

1961年,他唱出了《答案在风中飘》和《大雨将至》,那是民权和反战的战歌。

1962年,他唱出了《战争的主人》,那是针对古巴的导弹基地和核裁军的正义的发言。

1963年,他唱出了《上帝在我们这一边》,那是一首反战的圣歌。

1965年,他唱出了《像滚石一样》,那是在动荡的年代里漂泊无根、无家可归的一代人的命名……

他以那样简朴疏朗又易学易唱的旋律、意象明朗且入木三分的歌词、沙哑深沉而强烈愤恨的情绪,站在时代领头羊的位置上,充当着人民的代言人的角色。听他那时的歌,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的《黄河大合唱》,他就像是站在那浩浩大合唱前面的慷慨激昂的领唱和领颂。

在《答案在风中飘》中,有这样两句歌词,我一直忘不了。一句是“炮弹要飞多少次战争才能永远被禁止”,一句是“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前者,是他对战争的愤怒;后者,是他对人与人之间隔膜的质询。多少年过去了,战争依然没有被禁止,隔膜也没有减少。鲍勃?迪伦不是要给我们红头文件一般的答案,而是如刺一样刺痛我们越来越麻木而自私的神经。

鲍勃?迪伦不仅唱这样宏大主题的歌曲,也唱震颤人心的小曲。他唱过一首叫作《他是我的一个朋友》的歌,是从芝加哥的街上一个叫作艾瓦拉?格雷的瞎子歌手那里学来的,他只是稍稍进行了改编。那是一首原名叫作《矮子乔治》,流行于美国南方监狱里的歌。这首歌是为了纪念黑人乔治的,乔治仅仅因为偷了70美金就被抓进监狱,在监狱里,他写了许多针对时弊的书信,惹恼了当局,竟被看守活活打死。鲍勃?迪伦愤怒而深情地把这首歌唱出了新的意义,他曾经一 次以简单的木吉他伴奏清唱这首歌,还有一次用女声合唱做背景重新演绎,两次唱得都那样情深意长、感人肺腑。他是以深切的同情和呼喊民主自由和平的姿态,抨击着弥漫在这个世界上种种强权、种族歧视以及贫富不均所造成的黑暗和腐朽。

鲍勃?迪伦的歌,不仅有骨头,还有血肉;不仅有灵魂,还有皮肤;不仅是天上闪亮的星,还是地上萋萋的草。坚持半个多世纪这样唱歌并且唱着这样的歌的鲍勃?迪伦,值得尊敬。

半个多世纪呀,时间是雕塑师,能够把人雕塑得面目皆非,坚持初心,谈何容易。想想我们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残酷的政治运动如今已经被体育运动所取代,疯狂的球迷已经替代了当年对政治运动的迷恋,手机微信更是替代了当年的日记、情书里的悄悄话和大字报墨汁淋漓的揭发。饥饿是少数人的专利,“三高”已经让减肥成了世界性的流行趋势。为了一个信仰、一个理想而献身,成了愚蠢和傻帽儿的代名词,唯利是图已经不再羞怯,笑贫不笑娼已经深入人心,绝对不再相信经过了岁月的磨洗蚌壳里会含有珍珠,而是早就心急气躁地打开蚌壳,就着进口的红酒吃里面的蚌肉了。实用主义和犬儒主义发霉的青苔爬满我们的周围,而我们自己却以为那是环绕的绿围巾,我们跌入了烂泥塘却以为那是舒服的席梦思软床,就实在是见多不怪了。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鲍勃?迪伦,尽管他已经改用电吉他,不可能再像滚石一样重返61号公路了。毕竟还有一个鲍勃?迪伦,还在向我们唱着苦苦寻找着人生和世界很多答案的歌。如今,谁还能陪一个老炮儿玩?诺贝尔文学奖想起了他,愿意和他一起玩。即使算不上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前言/序言

自 序

关于音乐方面的随笔,《最后的海菲兹》是我写的第一篇,写在1989年的夏天。那是我最痴迷音乐的时候。闷热无雨和无语的夏天,无处可去,无事可干,几乎天天宅在家中,打开音响,塞进各种各样的唱片,让音乐在窄小的房间里肆无忌惮地荡漾。何以解忧,唯有音乐。

就是在这一年的初春,我出差到德国——那时还叫西德,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攒下的马克换成美金,买了一台当时最好的山水牌音响。说来有意思,音响是要等到回国时才能取到,但我在西德期间却急不可耐地先买了好多盘CD,未雨绸缪一般,跃跃欲试。更有意思的是,那里面竟有一张是鲍勃·迪伦的《鲍勃·迪伦的档案》(Documents of Bob Dylan),里面一共有七首歌,其中第一首就是《大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绿色的底色上是年轻的鲍勃·迪伦抱着木吉他对着麦克在唱歌。

这盘CD跟随我那么多年,常常在听,却是很久以后才知道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鲍勃·迪伦,如今的他竟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如今,柏林墙早就倒了,西德没有了。

一晃竟然是27年前的事情了,真有岁月如飞,恍然如梦的感觉,人生难得再有一个27年供我挥洒。音乐和人生一起走过,只是人已苍老,而音乐依然年轻。

写了27年,我依然是个外行,只是一个只懂皮毛的发烧友而已,信笔涂鸦,无知无畏,随心所欲,落花流水,竟也蔚为文章。将这些所写的音乐笔记结集《音乐笔记》一书,是2000年的事了,这本书当时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想想,出版此书距今也已经有16年的时光了。今天,承蒙新星出版社不弃,让这本书得以重新整理再版,让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一个爱乐者这么长时间里的爱乐轨迹,也让我有一个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机会。尽管26年来,路上留下的脚印歪歪扭扭,却毕竟有属于自己的心情和感情,雪泥鸿爪,是自己一份难得的纪念。有音乐陪伴的日子,总是美好的,即便是雾霾笼罩的日子,也因有动人而感人的旋律弥漫,而让心里明朗一些,湿润一些。

需要向读者交代的,自《音乐笔记》出版以后,这16年来我又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了新的文字,也陆续出版了新的音乐随笔的集子,这里包括《只为聆听而存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倾听与吟唱》(文汇出版社2002年)、《牧神午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音乐的隔膜》(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春天去看肖邦》(学林出版社2007年)、《天堂兄弟》(商务印书馆2010年)、《肖复兴音乐文集》三卷(学林出版社2010年)、《肖复兴音乐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等多种。

因此,现在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我的音乐笔记》,是从这十余种集子里精选出来的文字。同时,也收集了这几年新写而未能结集的一些文字,希望不辜负读者的希望,能够编选一个稍稍满意的选本。这些新写的文字,大多集中在本书的卷四中,愿读者明察,也希望读者能够喜欢。当然,更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

说到读者的批评,我觉得音乐会让人与人的心接近,我出版的每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几乎都得到过读者的批评,指出我的浅薄和谬误,并宽容地表达他们对我的关爱。“同是天涯爱乐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远在美国新泽西的一位读者,在二十多年前赠我渴望得到却一直没能买到一盘唱盘时写信送我的一句话。他漂洋过海寄给我的那张唱盘,和他写给我的信,我一直珍藏着。我们能够在音乐中相逢相知,对我真的是一种福分。音乐中有世上最美好的一种境界。我始终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都应该向往音乐的境界,所有音乐都指向心灵的深处。音乐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泛宗教。我实在要感谢音乐对我们人生的救赎,对我们心灵的滋润。

14年前,在《聆听与吟唱》一书中,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它表达了我对音乐这样的感情,我愿意把它再一次抄录在这里——

世事沧桑,春秋演绎,生活中发生着许多有意思和没意思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音乐对我始终如一的陪伴,无论什么样的情况,坐在音响前听音乐,坐在电脑前写作,便立刻荣辱皆忘,月白风清,心一下子格外清静。真的,没有比听音乐和写作更惬意更快乐的事情了。实在应该感谢世界创造了它们——生活被它们所拯救,起码对我是这样。

2016年岁末写于北京



《远方的回响》 卷一:时空的尘埃 故事始于一个被遗忘的午后,在某个古老城镇的边缘。那里有一座被岁月侵蚀得近乎坍塌的老宅,它静静地伫立着,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又像是被遗弃的梦境。宅院里爬满了藤蔓,石板铺就的小径上落满了厚厚的落叶,微风吹过,卷起一阵阵沙沙的声响,像是远古的低语。 主角,一位名叫艾莉亚的年轻女子,带着一种莫名的宿命感,踏入了这座老宅。她并非为探险而来,也非为寻宝,更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她的来访,打破了这里长久的宁静。老宅内部,灰尘弥漫,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木材和霉味混合的气息。家具蒙着白布,如同沉睡的幽灵,墙壁上的壁纸剥落,露出斑驳的墙体,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在老宅深处,她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书房。书房里堆满了泛黄的书籍,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特有的干燥气味。其中一本书,静静地躺在角落,吸引了她的注意。这本书的封面早已褪色,没有名字,也没有作者,但它却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当艾莉亚翻开它时,一段尘封的往事,一个关于爱与失去,关于希望与绝望的故事,便如同潮水般涌现。 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名叫塞缪尔的男人的一生。塞缪尔曾是这个城镇上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光影的独特运用而闻名。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他挚爱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从此,他的世界失去了色彩,他的画笔也因此停滞。他把自己关在老宅里,任凭时光流逝,只留下无尽的悲伤和回忆。 书页之间,夹杂着一些泛黄的照片,上面是塞缪尔和他的妻子艾米莉的合影。照片中的他们笑容灿烂,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艾莉亚看着这些照片,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曾经的幸福,也为他们最终的悲剧而感到心痛。她读着塞缪尔在日记中记录的点点滴滴,那些充满痛苦、悔恨和思念的文字,如同一把把钝刀,一点点地切割着她的心。 然而,在塞缪尔的绝望中,艾莉亚也发现了一丝微弱的希望。他曾在日记中提到,他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将他对艾米莉的爱,以及他们共同的美好回忆,永远地保存下来。他曾试图用画笔记录,但最终发现,文字更能承载灵魂的重量。这本书,便是他生命最后的绝唱。 随着故事的深入,艾莉亚发现,塞缪尔的悲剧并非孤例。这个古老的城镇,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过去,许多被时间掩埋的故事。她开始深入了解这个城镇的历史,拜访那些年长的居民,从他们口中收集零散的记忆。她发现,这个城镇曾经繁荣过,也经历过辉煌,但同时也承受过巨大的伤痛。 卷二:寂静的回响 艾莉亚在老宅的探索,逐渐将她带入了对个体命运和集体记忆的思考。她发现,塞缪尔的故事,只是这个城镇无数个悲伤故事中的一个缩影。她遇到了一个年迈的钟表匠,他一生都在修理那些停止了时间的钟表,仿佛在试图挽留逝去的时光。她也遇到了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妇人,她独自一人住在曾经热闹的广场旁,只在每天黄昏时分,眺望着远方的山峦,仿佛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 这些人物,他们的故事,都与塞缪尔一样,被一种深沉的寂寞和失落感所笼罩。他们都曾经拥有过爱,拥有过希望,但最终都被无情的命运所打散。艾莉亚开始感到,自己也仿佛被卷入了这种寂静的回响之中。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那些自己曾经忽略的,或者不曾珍惜的情感。 在老宅的阁楼里,艾莉亚还发现了一些被遗忘的绘画工具和未完成的画作。其中一幅画,只画了一半,描绘的是一片被夕阳染红的麦田,画中似乎隐藏着某种无法言说的情感。艾莉亚尝试着去理解这幅画的含义,她想象着塞缪尔曾经在这里,面对着同样的风景,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情感。 她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续写”塞缪尔的故事。她并没有去模仿塞缪尔的画风,也没有去创作类似的悲伤故事。相反,她开始用文字,去描绘那些在寂静中仍然闪耀着微弱光芒的情感。她写下了那些老妇人眺望远山的背影,写下了钟表匠手中那双布满皱纹却依然灵巧的手,写下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悄然绽放的野花。 艾莉亚的文字,开始触动那些曾经麻木的心灵。那些被遗忘的城镇居民,开始愿意向她敞开心扉,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发现,在艾莉亚的眼中,他们并没有被遗忘,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情感,都值得被看见,被记录。 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艾莉亚也发现,并非所有人都愿意面对过去。有些伤痛,过于沉重,以至于人们宁愿选择遗忘。有些真相,过于残酷,以至于人们选择视而不见。她也遭遇了阻碍,有些势力,不希望这些被尘封的故事被再次提起。 卷三:未竟的旋律 艾莉亚的探索,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现在和未来。她逐渐意识到,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未竟的故事,并不是完全消失了。它们以一种更深沉的方式,存在于这个城镇的空气中,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甚至存在于她自己的内心深处。 她开始将自己对塞缪尔故事的理解,以及她从城镇居民那里收集到的故事,编织成一篇篇动人的文字。她的文字,没有激昂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有一种温和的力量,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她写下了那些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爱,写下了那些在绝望中依然萌生的希望,写下了那些在时间长河中,依然闪烁着微光的温暖。 她将这些文字, anonymously 地发布在一个地方,起初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文字开始在人群中悄然传播。人们被文字中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被那些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所吸引。那些曾经封闭的心灵,开始逐渐敞开。 艾莉亚的行动,并没有结束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留下了一丝回响。她让人们意识到,即使在最深的寂静中,也存在着未竟的旋律。那些旋律,或许是关于失去的悲伤,或许是关于重逢的喜悦,或许是关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最终,艾莉亚离开了那个古老的城镇,带着她收集到的故事,和她对生命的理解。她并没有找到什么惊人的秘密,也没有揭露什么惊天的阴谋。她只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体验。 老宅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被藤蔓缠绕,被落叶覆盖。但此刻,它不再只是一个被遗忘的废墟,它成了一个故事的发生地,成了一个记录着爱与失落,希望与回忆的地方。塞缪尔的画笔虽然停止了,但他的故事,他的情感,通过艾莉亚的文字,找到了新的生命。 《远方的回响》就这样结束了,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以及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它告诉我们,即使是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也蕴藏着动人的故事;即使是那些看似平凡的生命,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那些关于爱与失去,关于希望与绝望的情感,如同远方的回响,在我们的心中,久久地萦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的音乐笔记》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能够如此生动地描绘出音乐的灵魂。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将抽象的旋律,转化为具象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音乐情感的解读,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每一段旋律所承载的情绪,并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我常常会在读到某段描述时,眼眶湿润,或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就好像作者能够读懂我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情感。而且,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局限于某种特定的音乐类型,而是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流行到独立的各种风格。这种包容性,让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无论我对哪种类型的音乐感兴趣,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本书的下一部分,又会为我带来怎样的音乐启迪。

评分

初次翻阅《我的音乐笔记》,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我对音乐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好听”的层面。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音乐的另一面。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分享了他与音乐的缘分,以及他对不同音乐作品的独到见解。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音乐的欣赏,可以如此多元,如此富有层次。他不会强迫我去接受某种观点,而是以一种分享者的姿态,邀请我一同去感受。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冷门”音乐的介绍,那些我从未听过的曲子,在作者的笔下,却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他能够挖掘出这些音乐背后隐藏的价值,并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将它们呈现在我面前。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世界上的好音乐,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而我之前所接触的,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音乐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

最近迷上了《我的音乐笔记》,虽然我并非音乐专业人士,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我。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渗透进我的生活,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忽略的旋律。书中没有生涩难懂的乐理知识,也没有枯燥乏味的音乐史梳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对音乐背后故事的探索。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首曲子时,那种如同身临其境的画面感。他笔下的音符仿佛有了形状,有了色彩,甚至有了温度,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比如,他在描绘一首古典乐时,那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一丝希望的基调,让我脑海中浮现出古老城堡的月光,以及一位孤独的诗人,在窗前低语。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老友漫步在音乐的殿堂,他指引我欣赏那些被尘封的珠玉,让我看到音乐中蕴含的无限可能。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书中未曾提及的其他篇章,相信那里还隐藏着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

评分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平时听音乐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的读者来说,能够读懂《我的音乐笔记》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惊喜。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试图“教”我音乐,而是通过分享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来引导我去发现音乐的魅力。我发现,原来每一首熟悉的歌曲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个动人的故事,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流行音乐的解读,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旋律,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饱满。他能够捕捉到歌词中细微的情感变化,以及旋律中暗藏的伏笔,让我对那些歌曲有了全新的认识。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会不自觉地去播放那首歌曲,然后发现,我听到的,似乎和之前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就好像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音乐更深层次的美。我非常期待这本书接下来会带我走进怎样的音乐世界。

评分

《我的音乐笔记》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让音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作者的语言朴实而真挚,他用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比喻,来解释那些看似复杂的音乐概念。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风格音乐的对比和阐释,他能够精准地把握住每种风格的精髓,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比如,当他描述爵士乐时,那种随性、即兴的律动,仿佛就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我感受到一种自由不羁的灵魂;而当他谈到摇滚乐时,那种充满力量和爆发力的呐喊,又能激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我们自己去探索。我常常会在读完一段后,陷入沉思,回想自己听过的那些音乐,尝试着用书中的方式去理解它们。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评分

休闲看看,还挺不错的,感人

评分

给朋友买的。物流快质量很好。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一批买了很多本,里面有旧书

评分

质量很好

评分

好评,经常购买这个牌子的,质量不错。

评分

包装精美 塑封完整 派送及时

评分

和朋友凑单买的,很划算。内容应该不错。

评分

很好,很实惠!

评分

中欧神农氏吗西欧的基督教拾级而上可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