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治水

大国治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翟平国 著
图书标签:
  • 治水
  • 水利
  • 水资源
  • 大国
  • 治理
  • 工程
  • 历史
  • 中国
  • 基础设施
  • 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199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4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84
字数:17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自古以来是我国基本国情。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纵观我国历史,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从大禹治水到秦皇汉武,从唐宗宋祖到康熙乾隆,每一个有作为的治国者都把水利作为施政的重点。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局面,无不得力于治国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水创造生命,培育人类文明为背景,通过介绍人类数千年改造江河、利用水资源的历史进程,深刻阐述了“善治国者必先治水”这一重大治国理念。 本书前半部分描述了当代中国治水历程的成就与经验,反思了当今世界和中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等水危机,深刻揭示了治水在当代中国的战略地位。后半部分重点以习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为基本脉络,站在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全面展示水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近十年来中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的经验成就。


作者简介

  翟平国,甘肃酒泉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报告文学《中国水电兵》、《点亮西藏》(合著)、《惊天动地战汶川》(合著)等多部专著,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奖”“武警文艺奖”等奖项。曾在武警水电部队服役,先后荣立二次三等功、三次二等功,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供职于水利部。

目录

引子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的塑造者

第一章经略江河,善治国者必先治水

1治水改变世界

25000年文明古国的治水之路

3当代中国的水利战略地位

4经略江河的中华伟力

第二章全新视野,开启国家水安全新战略

1笼罩全球的水危机

2中国水困境

3史无前例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最高规格治水会议

4新时期的治水行动指南

第三章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

1大兴农田水利夯实基础

2节水增粮的国家行动

3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第四章生命之上,筑牢坚不可摧的水上长城

1一条令世界瞩目的防汛抗洪救灾道路

2世界上治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3决战白龙江

4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洪壮歌

5“梅花”凋零人民平安

第五章民生为本,打响供水安全保卫战

1172项重大工程掀开治水新高潮

2让亿万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

3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监管

4拯救地下水

5京津冀水安全破冰蓝图

第六章节水优行,不可逾越的“三条红线”

1史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2节水型社会建设10年艰辛路

3开启水权改革新里程

4“海绵城市”新理念

第七章重建人水和谐,保障永续发展

1建设美丽中国的铿锵号角

2让城市在水与生态的润泽中更加美丽

3山水之间有乡愁

4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大国治水》就是这样一部站在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高度,讲述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宏大的治水史的纪实作品。作者以水创造生命,培育人类文明为背景,从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水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治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或毁灭的峻切问题。从农耕文明时代讲到工业文明时代再到后工业文明时代,通过人类数千年改造江河、利用水资源的历史进程,深刻阐述了“善治国者必先治水”这一重大治国理念。站在水资源危机和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战略高度,现实客观地呈现出中国水资源和治水的纷繁状况问题,深刻揭示了治水在当代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站在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的宏观角度,全景式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在水资源管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践行可持续治水思路,保障国家水安全取得的可喜成就。同时,告诫人们,只有人水和谐共处,才能维护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现实命题。可以说,这是一部立意高远、视野宏阔、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大书。 治水从来都不单纯是技术概念,重要的是以什么方法、什么思想治水。治水不止是对人类有利,还要对水有利,对人与自然都有利,这才是治水的完整意义。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频发多发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使得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旱不得、淹不起。水生态恶化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愈加突出,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作者置身于水利部门,长期从事水利工作,对数千年的治水历史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今天的治水,不再是对自然一味的征服,而是对水的合理利用,不是对自然的无度索取,而是对水资源的有机整合,是对生态的系统性保护。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至关重要,以敬畏之心面对自然江河,向自然河流做出一些让步,把人类与水的冲突小化,才能臻于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足以洞见作者高远的立意。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翻开《大国治水》,一幅治水兴水、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在眼前徐徐打开,放眼未来,作者又用鼓舞人心的笔触,清晰描绘出未来治水兴水的宏伟蓝图。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融汇中国治水历史和现实治水思想的力作,具有一定的史志价值。而对现实中国水问题忧患,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此次写作的投入用心。可以说它的出版正逢其时,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推广。 开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阶段,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途上,我国又将重塑怎样的“水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支撑。正如作者所讲,“大国治水就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遭受波涛汹涌的水害,不再面对干涸难熬的旱灾,不再为有河皆污的现实担忧。水利中国就是治水如治国的生命框架,在这个前提下完成中国的治水大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有道是为天地疏经脉、为江河定安宁、为百代兴水利、为万世送甘霖。只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勠力同心、久久为功,江河更加安澜、山川更加秀美的美丽中国愿景可期!

  ……

前言/序言

  序言

  水是地球的生命之源,水也使人类“辟草昧而致文明”。纵观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兴的演进史,河流供养生命,推动社会发展,也使地球充满生机。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治水史,从大禹治水开启华夏文明的第一页,到秦汉时期的都江堰、灵渠、郑国渠,再到隋唐时期大运河,每一次治水实践的巨大成功,都是中华民族兴利除弊能力不断提升的新坐标。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或兴水利,或治水害,或通漕运,或以治水之道治理国家,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局面,无不得力于治国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不仅在中国,治水也是世界多数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治理水患,科学配置水资源历来都是人类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消耗量急剧增长,再加上人为浪费,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之一。水短缺、水污染等水危机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水问题既是资源问题,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好的,这里有一份图书简介,其内容与《大国治水》无关,并力求细节丰富、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 《迷雾之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社会图景与科技浪潮》 作者: 艾莉森·布莱克伍德 出版社: 伽马文库 页数: 688页(含插图与索引)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迷雾之城》 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十九世纪中后期,即维多利亚鼎盛时期的伦敦,对这座人类历史上最庞大、最复杂、也最具矛盾性的都市进行全景式扫描的非虚构历史著作。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结构、社会阶层流动、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变革,以及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社会阴影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光荣而又恐怖”的时代。 一、 工业心脏与社会肌理的重塑 本书开篇即通过对泰晤士河畔蒸汽轰鸣的船坞和工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工业革命如何将伦敦推向世界之巅。作者并未将工业化视为单一的技术进步,而是将其放置于社会剧烈的震荡之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新兴的“爵士”——工厂主、银行家和铁路巨头——如何通过资本的积累重塑城市面貌,修建宏伟的广场和新兴的住宅区。 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是庞大工人阶级的诞生。书中详尽考证了东区(East End)的居住条件、工时长短、童工的悲惨境遇,以及那些被排斥在“进步”之外的群体——贫民窟居民、妓女和街头流浪儿——的生存哲学。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当时社会改革家、报刊记者的观察记录,构建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社会剖面图。 二、 基础设施的隐秘革命:看不见的战争 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面临“超负荷运转”危机的特大城市。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聚焦于那些常常被历史忽略,却对城市存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革命。 (一) 气味与瘟疫的终结:巴瑟斯特的下水道工程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将叙事焦点转向了“气味战争”。1858年夏天那场著名的“大恶臭”(The Great Stink),迫使政府正视泰晤士河的污染问题。书中详细记录了工程师约瑟夫·巴瑟斯特(化名,以保护后人隐私)及其团队如何设计和实施了覆盖超过1300英里管道的庞大下水道系统。我们不仅了解了工程的物理挑战——如何在拥挤的街道下挖掘隧道而不破坏现有建筑——更探讨了这项工程背后的政治博弈、资金调度,以及它如何彻底改变了城市公共卫生的概念,使伦敦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掌握了“城市内部循环系统”的现代都市。 (二) 电力的黎明与煤气的统治 城市照明是另一个核心议题。本书对比了煤气照明的普及过程与爱迪生电灯早期试验的社会反应。煤气灯如何改变了夜间生活和犯罪模式;电力的引入如何最初只服务于少数富裕阶层和关键公共场所,而非即刻惠及大众,揭示了技术采纳的经济壁垒。 三、 空间与身份:阶层的垂直与水平移动 《迷雾之城》深入探讨了空间如何固化或瓦解社会身份。 (一) 城市扩张与郊区化 铁路的普及,尤其是大都会铁路(Metropolitan Railway)的建成,使得中产阶级得以逃离市中心的喧嚣,在西郊(如肯辛顿和富裕的伯克郡边缘)建立起“通勤者”社区。作者分析了这种空间上的分离如何加剧了阶层间的隔阂,使得富人对贫民窟的“无知”变得系统化。 (二) 博物馆、图书馆与“公共空间”的建构 在公共教育和文化领域,作者考察了国家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的建立,以及维多利亚时期如何通过官方力量,试图“教化”大众,将高雅文化塑造成一种社会秩序的工具。这些公共建筑如何被设计、被使用,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向所有阶层开放,成为本书批判性分析的重点。 四、 迷雾的象征意义 最后一章,作者回归到“迷雾”这一核心意象。伦敦的浓雾,既是工业污染的物理体现,也是道德、社会阶层和信息不对称的隐喻。在迷雾中,社会身份变得模糊,贵族和流浪汉可能共享同一片被烟尘笼罩的天空。作者总结道,维多利亚伦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在极度繁荣的表象下,毫不掩饰地展示了人类社会在面对快速发展时的挣扎、创新与深刻的伦理困境。 《迷雾之城》 是一部面向对城市历史、社会学、基础设施工程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渴望理解现代性诞生过程的探求者的重要著作。它以扎实的史料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带领读者穿过厚重的煤烟与迷雾,直面一个充满活力、也充满痛苦的伟大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典哲学和政治思想颇有研究的人来说,《大国治水》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倾向于认为,中国古代的治水经验,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实践,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学和治理智慧。书中是否会探讨“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治水中的体现?是否会分析历代统治者如何将治水视为“民之所忧,我之所忧”的责任,以及如何通过治水来彰显其“德政”?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剖析不同朝代在治水问题上的决策逻辑,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比如,一些朝代是否将治水作为巩固统治、收拢民心的重要手段?又或者,某些治水失败的案例,是否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无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将治水工程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思想背景下进行审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复杂性和智慧。

评分

我最近在图书馆闲逛,无意中看到了这本《大国治水》。虽然我本人并非历史或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书名所蕴含的“大国”和“治水”这两个词语,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一个国家是否能有效地管理水患、利用水源,与其国家的强盛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治水理念和实践的对比分析,看看历代王朝在面对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是如何应对的,他们的政策和策略又有着怎样的演变。会不会书中会提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例如某个地方官员如何凭借一己之力,解决了一个困扰当地多年的水患问题,或者某位君主如何力排众议,推行一项大胆的水利改革,并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治水不仅仅是简单的工程建设,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福祉的博弈,其中充满了智慧、勇气,也夹杂着权谋和牺牲。

评分

我一直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很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够解释社会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著作。《大国治水》这个书名,似乎指向了一个非常宏大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议题。水,对于任何文明的诞生和发展都至关重要,而“治水”,则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在水患频仍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工程技术介绍,而能深入探讨治水活动如何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文化心理。书中是否会分析,长期的治水经验如何培养了中国人集体协作、抗争自然的精神?又或者,治水工程的巨大投入和管理,如何促进了国家集权和官僚体系的形成?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对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治水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并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适性的社会发展规律。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治水”这一具体的活动,是如何与国家的治理能力、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它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插画,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历史上的治水工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影响国家命运和民生福祉的宏大项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古代先贤们如何凭借智慧和毅力,克服自然界的挑战,创造出流传千古的辉煌成就。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具体的治水技术,例如堤坝的修建、河道的疏浚、水库的选址等等,是运用了怎样的原理和方法,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如何实现的。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治水工程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组织能力,毕竟,如此规模的工程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必然涉及到朝廷的决策、地方官吏的执行、以及广大民众的参与。这本书,从书名来看,似乎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国家如何通过水利建设来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安抚民心,从而实现长久的繁荣与稳定。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扉页,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治水时代,感受那份中华民族独有的韧性和创造力。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代工程技术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看到《大国治水》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令人惊叹的古代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郑国渠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工程的设计理念、建造过程,以及它们在当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特别想了解,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年代,古人是如何精确地计算水位、坡度,如何合理地规划水流,如何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来完成这些庞大的工程的。书中会不会有详细的图纸、模型或者复原图,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工程的巧妙之处?此外,我也想知道,这些治水工程的背后,是否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方式?这本书,如果能解答我心中的这些疑问,那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着能够从中学习到古人的智慧,也为中华民族在工程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感到自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