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青少年自我意识探析》共包括8章,除了第一章为理论研究外,其余七章均为实证研究。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青少年自我意识探析》的第一章详细介绍了自我意识的相关理论观点,第二章至第三章探索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测评结构及发展特点,第四章至第八章系统地揭示了青少年自我意识对身心健康、幸福感、社会适应、认知加工和心理和谐的影响机制。这些丰富的研究内容为我们揭开了青少年自我意识功能特点的神秘面纱,也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更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自我意识探析》每一章的结尾部分均根据相应的研究结论给出了“教育建议”,指出了教育、引导和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具体对策,有助于中小学老师开展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
聂衍刚,博士,生于1966年2月,湖北潜江人。现任广州大学教务处处长、广州人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和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常务理事、《心理科学》编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指导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心理学会副会长、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
聂衍刚教授主要从事人格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辅导、自我意识、社会适应与积极人格等方面。近年来曾在《JOURNAL OF ADOLESC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类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等20多项各类课题,曾获第四届、五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州市优秀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奖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含义和结构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功能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理论
第二章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测评
第一节 青少年自我意识问卷编制
第二节 青少年道德自我的测评
第三节 青少年自我差异的测评
第三章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一节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第二节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青少年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第四节 青少年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
第四章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自我意识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第三节 学业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四节 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心理压弹力的关系
第五节 情绪调节 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五章 青少年自我意识、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
第一节 青少年自我评价、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第二节 情绪调节 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 青少年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第六章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适应研究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第三节 青少年归因风格与学习适应: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
第四节 青少年人际压力与社交适应行为:人际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第五节 青少年道德自我与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
第七章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认知加工
第一节 认知加工研究概述
第二节 自我控制与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关系
第三节 自我损耗与冲动决策的关系
第八章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心理和谐
第一节 心理和谐的研究概述
第二节 自我和谐与自我评价
第三节 自我和谐与认知加工偏向
第四节 自尊与自我妨碍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我怀着非常喜悦的心情,读完了弟子广州大学聂衍刚教授即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青少年自我意识探析》,这对于多年从事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工作的他来说实在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作为一个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学者而言,穷其一生精力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地进行学术积累,通过积累才能将散在的想法串成连贯的思想;通过积累才能将零碎的观点升华为系统的理论;也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做出同行学者所认同的学术贡献。毫无疑问,衍刚这部专著的出版是长达十年之久、辛苦而漫长的学术积累所取得的重大进步。
2005年,我作为答辩主席参加聂衍刚的博士论文答辩,当时的博士论文研究为这部专著的出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之后,衍刚来到北师大,成了我的博士后,其出站报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及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再后来,衍刚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学类国家一般课题“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结构、发展特点及功能的研究”,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开始对青少年自我意识问题进行系统的创新性探索,开辟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的新天地。
首先,该专著对青少年自我意识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自我意识一直是心理学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话题,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人类的心理世界都是由自我所建构的,每个人的身心健康、行为表现、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都会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正如第三章所提到的,青少年时期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期,青少年自我意识在这一阶段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既区别于儿童又区别于成人的心理特点。可见,对青少年自我意识进行探索,揭示自我意识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幸福体验、认知加工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影响机制,对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该专著的观点具有创新性。该专著就自我意识的测评结构、发展特点和功能提出了不少创新的观点,例如,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三大结构”、“四大功能”等。具体而言,第一,借助心理测量学的方法,探索出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三维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并编制了适合中国青少年群体的测评工具——《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该量表同时被国外学者翻译成英文、意大利文等版本在欧洲国家使用。第二,从知情意出发,基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的特殊性,提出了自我意识的四大功能:维护个体人格完整与独立、促进心理健康、促进个体适应社会、影响个体认知加工。第三,基于横断面的数据揭示了12-18岁青少年在自我意识以及具体自我概念(如学业自我、道德自我等)上的发展特点,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地教育建议。第四,根据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理论的观点,该专著结合行为实验和ERPs实验探索了自我损耗影响前瞻记忆、冲动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提出了“自我损耗导致决策早期左侧额区的激活程度下降,是造成冲动决策发生的原因”、“通过提高外在动机、补充能量以及进行身体锻炼等方法可以调节自我损耗效应”等观点。
《青涩年华:心之启蒙》 内容梗概 《青涩年华:心之启蒙》是一部深度聚焦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情感探索与自我认知挑战的著作。本书并非直接探讨“自我意识”这个概念本身,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案例、心理学理论的解读以及作者深刻的洞察,展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内心剧变。它致力于为青少年、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理解和陪伴这一特殊人生阶段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成长中的困惑与挑战。 本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展开了青少年心灵世界的画卷。 第一部分:涌动的情潮——情绪的河流 这一部分将深入剖析青少年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情绪的剧烈波动与丰富性。在这里,情绪不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而是化作奔腾不息的河流,时而平静如镜,映照着对未来的憧憬;时而波涛汹涌,淹没着对自身的不确定。 第一章:情感的晴雨表:我们将探讨青少年情绪的普遍特点,例如: 敏感与放大:青少年对外界的刺激,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可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敏感,情绪反应也常常比成年人更为强烈。例如,一句无心的玩笑可能会让他们黯然神伤一整天,一次小小的成功则可能让他们欣喜若狂。 易变与反复:情绪的转换可能在瞬间发生,如同天气般难以捉摸。前一刻还在为某件事情兴奋不已,后一刻又可能因为另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变得沮丧。这种情绪的“过山车”现象是他们身体和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递质调控尚未完全成熟的体现。 情绪的“边界”模糊:青少年在界定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方面常常感到困难,他们可能难以区分是愤怒、失望还是委屈,也难以找到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和疏导这些复杂的情感。 独立情感的萌芽: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情感体验,他们会因为独立的兴趣、爱好、友谊甚至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第二章:友谊的港湾与情感的浪花:青春期的友谊是青少年情感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他们提供了情感支持、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的参照。 同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青少年高度重视与同龄人的关系,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友谊,分享秘密,共同经历成长的点滴。朋友成为了他们倾诉心事、寻求理解的重要对象。 情感的三角与嫉妒的阴影:友谊中也可能出现竞争、误会和嫉妒,这些复杂的情感互动是青少年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认识自我价值的重要机会。本书将通过真实案例,剖析这些情况如何影响青少年的情绪状态。 萌芽的情愫与朦胧的爱恋:在这一阶段,异性之间的吸引力开始显现,青涩的爱恋、暗恋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憧憬,都成为青少年情感体验中的一部分。本书将温和地探讨这些情感的出现,以及它们对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章:疏导的艺术——情绪的自我管理: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帮助青少年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 认识情绪的信号:教导青少年识别自己身体发出的情绪信号,例如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等,理解这些信号意味着什么。 情绪的表达与沟通:鼓励青少年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例如通过倾诉、写作、绘画、运动等,而不是压抑或爆发。重点在于学习用“我”开头来表达感受,而非指责他人。 积极的应对策略:提供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情绪疏导方法,如深呼吸、冥想、转移注意力、积极的自我对话等,帮助青少年在情绪失控前找到缓解之道。 寻求支持的重要性:强调在情绪低落或困扰时,勇敢地向家人、朋友或信任的老师、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是成熟和力量的表现。 第二部分:追寻的足迹——认知的探索 这一部分将把焦点放在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对周围世界和自身产生的思考。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从具象走向抽象,从依赖外部评价转向内部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对“我是谁”的追问也日益清晰。 第一章:思维的飞跃——从具象到抽象: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转型期。 逻辑思维的崛起: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理解因果关系,并能够对抽象概念进行思考。例如,他们能理解“公平”、“正义”等抽象概念,并对其进行辩论。 假设性思考与反事实思维:青少年能够进行假设性思考,想象“如果…会怎样”,并能理解反事实的情况,例如“我当时要是…就好了”。这为他们解决问题和规划未来奠定了基础。 认识论的萌芽:他们开始对知识的来源、真理的标准产生疑问,思考“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并可能对权威的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世界的万花筒——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从基于规则和奖惩,转向基于社会契约和个人良知。他们开始思考行为的对错,并形成自己的道德准则。 社会角色的认知与认同:青少年开始理解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并尝试扮演这些角色。他们会观察和模仿他人,逐渐形成对特定社会角色的认同。 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对理想的社会形态产生憧憬,同时也会敏锐地察觉到现实世界的不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是他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第三章:探索的勇气——知识的获取与整合: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求在这个阶段尤为强烈。 好奇心的驱动: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会主动探索各种领域,从科学到艺术,从历史到哲学。 信息筛选与批判性思维:面对海量信息,青少年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筛选、辨别真伪,并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信息。本书将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这种能力。 整合与内化:将新获得的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是认知发展的重要一步。 第三部分:成长的棱镜——关系的网络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青少年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体验,以及这些关系如何折射出他们成长的轨迹。 第一章:家庭的港湾与独立的呼唤: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摇篮,也是他们探索独立性最主要的场所。 亲子关系的转变:从依赖父母的襁褓,到渴望独立空间,亲子关系在这个时期会经历显著的调整。青少年可能表现出叛逆、抗拒,但内心深处依然渴望被理解和接纳。 沟通的艺术: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青少年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本书将提供家长与青少年之间有效沟通的策略。 界限的建立与尊重:理解和尊重彼此的界限,既保证了家庭的温馨,也为青少年的独立发展提供了空间。 第二章:校园的舞台——学习与社交的交响: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他们在那里学习知识,也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师生关系的互动: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励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并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 同伴群体的形成与影响:在校园里,青少年会形成不同的同伴群体,这些群体对他们的行为、观念、甚至认同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业压力与应对:学习是青少年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学业压力可能带来焦虑和挫败感,本书将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 第三章:社会的映像——外部世界的接纳与融入: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开始更多地接触和融入社会。 社会规范的学习与适应:青少年需要学习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理解社会运行的逻辑。 社会交往中的挑战:在与陌生人、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时,青少年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例如社交恐惧、冲突处理等。 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社会实践,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社会,培养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四部分:成长的启示——自我认知的澄澈 这一部分将汇集前三个部分的洞察,着重于青少年如何在复杂的情感、认知的探索以及人际关系的互动中,逐渐明晰“我是谁”,并走向更成熟的自我认知。 第一章: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是自信心建立的基础。 优势的挖掘:鼓励青少年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并加以培养,找到让自己闪光的地方。 短处的接纳与改进:学会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而不是沉溺于自责或逃避。 自我评价的平衡:如何在外界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过度自卑或自负。 第二章:未来的憧憬与规划:对未来的思考是青少年自我认知的重要体现。 人生目标的初步确立:虽然不一定是明确的职业规划,但青少年会开始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探索与尝试的勇气:鼓励青少年通过各种尝试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为未来的选择积累经验。 韧性的培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培养面对挫折、坚持不懈的韧性至关重要。 第三章:走向成熟——整合与升华:将成长中的所有体验融会贯通,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理解。 从“他人”到“自我”的过渡:逐渐从依赖他人评价,转向内在的自我肯定和自我驱动。 对生命意义的初步思考:开始对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产生朦胧的认识,并探索自己的生命方向。 持续学习与成长的动力:认识到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开放的心态。 《青涩年华:心之启蒙》旨在提供一个温暖而充满智慧的视角,陪伴青少年走过他们一生中最具活力、最富挑战也最充满可能性的阶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青少年看到更广阔的心灵世界,也让关心他们的人,能够用更理解、更支持的方式,伴随他们一同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