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李渔》讲述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一生成就。着重讲述他在唐传奇、话本小说、拟话本、无声戏、有声戏上的创作和理论总结成果。同时也概述了他的《闲情偶寄》《芥子园画传》的完成经历及主要内容,讲述其自己设计建造芥子园、开设书铺、刻印书籍、率家班走江湖演戏剧的传奇经历。
赵海霞,1973年生,祖籍陕西省周至县。先后在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求学,文学博士,咸阳师范学院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和传播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厅局级科研项目一项,参与科研项目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
创作传奇
写作传奇是李渔生平最大的“癖嗜”,他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关于李渔的戏剧创作,据他本人和同时代人郭传芳说,有“前后八种”“内外八种”共十六种,但现在可以肯定的却只有十种,即为《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
到明清时期,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民间风俗,特别是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杭州地区,每到春天,很多人都到郊外放风筝。
顺治九年(1652)的一天,李渔正在自家院中看书,突然一只风筝落了进来,孩子和家人都跑出来围着风筝兴奋地指指点点,李渔心头一喜,这风筝可是能做出大文章来的!他一拍椅背,连声说:“有了,有了!”说完转身跑回房内,铺开纸在上面重重地写下三个字,“风筝误”。一连几天李渔都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之中,他足不出户,闭门挥笔疾书,不多久,传奇《风筝误》写成。李渔在《风筝误》中也就有了“清明近,游人闹,好风光,大家欢笑,风筝糊就到春郊,高高放去,又有一场脾臊”的开场白。
《风筝误》说的是: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纨绔子弟戚施放风筝,风筝线断,四处飘摇,恰巧落入詹府,被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詹淑娟拾到,詹淑娟也未多想,重新题诗一首,由此引出一连串误会与巧合,生出了韩世勋、戚施与詹府两位小姐两桩相互纠葛的婚事。剧作围绕因放风筝时风筝前后落入不同人之手而产生误会展开情节,并由此误会引发韩世勋对詹淑娟的许多误解,波折不断,情节愈演愈奇。戚施放风筝,风筝上有韩世勋的题诗,线断后风筝落到詹淑娟院里,詹淑娟见风筝上有诗就和诗一首写在旁边,风筝讨回后和诗被韩世勋看见,他大为惊喜,便又在风筝上写诗一首并故意把风筝放到詹府,不料风筝却落在詹爱娟院里,詹爱娟冒充詹淑娟邀韩世勋来府幽会,韩世勋也假冒戚施之名深夜赴约。两人见面后韩世勋“惊丑”落荒而逃,后来当韩世勋中元立功、戚施之父戚补臣代他做主配订詹淑娟时,韩世勋以为所要迎娶的就是前已见过的丑女詹爱娟。拒婚不成,韩世勋只得相从。最后是才子韩世勋与美貌才女詹淑娟终结连理,而詹爱娟这位没才没貌的丑女与不学无术的公子结亲,全剧以喜剧收场。
《风筝误》一剧脉络贯通,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深受人们喜爱。孙治在《李氏五种总序》中言:“又得《风筝误》本,读而善之。”虞镂在《风筝误》序中说:“我笠鸿行惇曾史,才妙机云,芳体锦心,几于遗世独立,顾以负俗之累,悴游泽畔。”石鲸《柬李笠翁》曰:“《怜香》《风筝》诸大刻,弟坐卧其中旬日矣。丹铅匝密,评赞如鳞,每食必籍以下酒。昨者偶失堤防,竟为贪人攫去,不啻婴儿失乳。敢向左右,再乞数册,以塞无厌之求。得则秘枕,虽同寓诸子垂涎,不使入帐也。”
在创作《风筝误》之前,李渔还写了传奇《怜香伴》。《怜香伴》讲述了曹有容携女儿曹语花进京赴试,途经扬州,寄住崔府的家庵雨花庵中。崔笺云见到曹语花所题诗句,心生爱慕,与曹语花结为姐妹。崔笺云改扮男装游玩,被曹有容看到背影,因其身有奇香,心中生疑,强令女儿迁往老友汪仲襄家中。汪仲襄的学生周公梦为曹语花貌美所迷,欲捷足先登,在曹有容面前搬弄是非,范介夫烦表兄张仲友做媒遭到拒绝。曹有容携女儿进京,范介夫听从崔笺云之计,易姓为“石”携家室赴京。曹有容中第后,为女儿招考女伴,崔笺云化名考中,被曹有容认作义女,与曹语花相聚。范介夫与张仲友亦中试,曹有容欲将义女嫁与改名换姓的范介夫,崔笺云将计就计,让曹语花扮新人与范介夫拜堂,并向曹有容及众人说明了真相。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家庭都甚为重视女子的文化教育,女子的思想也比较开化。孙治在《李氏五种总序》中说:“见有《怜香伴》者,雅为击节。”
《怜香伴》和《风筝误》这两部传奇的问世让李渔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在杭州城里声名鹊起。尝到了甜头的李渔一发不可收,于顺治十二年(1655)写出了传奇《玉搔头》。
中国古时,将洁白如玉,芳香娇莹,含蕊如簪,朝开暮卷的花称之为玉簪花;皇宫里宫人搔头所用的白玉,亦叫作“玉簪”或“玉搔头”。李渔在《玉搔头》传奇中写明武宗微行大同,托名威武将军,与妓女刘倩倩之间的情事;其中又贯以王守仁、许进辅佐武宗平宸濠事。黄鹤山农在《玉搔头》序中介绍了李渔创作该剧的情形。“《玉搔头》者,随庵主人李笠翁所作。其事则武宗西狩,载在太仓王公《逸史》中。其时则有逆藩之窥觊,群邪之盗弄,王新建之精忠,许灵宝父子之正直,及刘娥之凛凛贞操,无一不可以传,而惜未有传之者。乙未冬,笠翁过萧斋,酒酣耳热,偶及此,笠翁即掀髯耸袂,不数日谱成之。”
李渔一生写过数十种传奇,几乎全是喜剧。李渔特别强调作品的娱乐性,他自己曾公开宣称他的目的就是引人发笑,“一夫不笑是吾忧”。其大部分作品格调不高,趣味庸俗,但有其特色,即主要是浓郁的喜剧性。他的剧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在构思布局等方面能够“随时更变”“变旧为新”,大多情节曲折、关目新颖,引人入胜,结构巧妙,能摆脱前人窠臼,别具一格。
……
《大家精要:李渔》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浓缩精华,直击要害”的预感。我对李渔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片段性的描述,比如他的戏剧创作,还有他对于风月情事的调侃。但总觉得,这些只是他才华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理清他思想的脉络,了解他作为一个全才,是如何在文学、艺术、生活等多个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特别是他对于女性的观察和描绘,我一直觉得在那个男权社会里,他的视角显得尤为难得。我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更多关于他如何看待人性、如何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智慧。
评分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令人安心的味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李渔的生平,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才孕育出那样独特而深刻的文字?是不是也像许多文人墨客一样,经历过坎坷,有过不得志,但骨子里却始终保有一份豁达与幽默?我更想知道,他的“精要”之处究竟体现在哪里?是他的生活哲学,还是他对艺术的理解?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形象,一个在喧嚣尘世中保持清醒,又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真谛的智者。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像一把钥匙,开启我认识李渔的另一扇门。
评分这本《大家精要:李渔》的装帧设计很别致,拿在手里颇有质感。我一直对李渔的“闲情偶寄”这类作品情有独钟,总觉得那里面藏着不被世俗琐事打扰的生活智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有机会更系统地去理解他的思想精髓,而不是零散地拾取。我特别好奇,在那个时代,一位文人如何能够如此“接地气”,又如何能将对花鸟虫鱼、养生之道、戏剧美学的观察,融汇成深刻的见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他如何平衡仕途与文名,如何在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洞察人情世故的答案。
评分当看到“大家精要:李渔”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词:风趣、才情、生活家。李渔的名气很大,但我总觉得对他个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精心梳理过的展览,将他不同层面的才华和思想呈现出来。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做到将严肃的戏剧创作与轻松的市民趣味巧妙结合的?他的那些关于养生、园林、饮食的论述,是否也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尤其好奇,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又展现出如此鲜明的个人风格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就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位“全能型”文人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部《大家精要:李渔》的书名,光是听着就透着一股子“大家风范”,让人顿生几分敬意。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人物和文化特别感兴趣,李渔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他身上似乎总带着那么点市井的鲜活,又有着文人的雅趣,据说他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拿到这本精要,我本来满心期待能从中一窥这位“李笠翁”的真容,想看看他究竟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游刃有余,又是如何用笔墨描绘出他对生活、对人情的理解。尤其是他对戏剧和世情的洞察,我一直觉得那是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引领我进入那个充满智慧和趣味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