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 [Series-Parallel Conversion Systems Consisting of Multipl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Modules]

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 [Series-Parallel Conversion Systems Consisting of Multipl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Modul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新波,陈武,方天治,庄凯,章涛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力电子
  • 模块化
  • 变换器
  • 串并联
  • 系统
  • 可靠性
  • 优化
  • 控制
  • 新能源
  • 微电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44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87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eries-Parallel Conversion Systems Consisting of Multipl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Modul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是指将多个标准化电力电子变换器模块在输入侧和输出侧分别进行串联或并联,以构成满足不同需求的电力电子变换系统,该系统具有降低开发难度、方便扩容、实现系统冗余、提高可靠性等优点。《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重点阐述分别以DC-DC变换器和DC-AC逆变器为基本模块的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的控制技术,分析了各模块输入均压/均流与输出均压/均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输入/输出均衡(均压/均流)控制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通用控制策略,实现了输入/输出均衡稳定控制及其与系统输出电压控制的解耦。针对输入串联型DC-DC变换器系统,进一步提出了基于输出电压上翘特性的无互联输入均压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了系统可靠性。针对输入串联型DC-AC逆变器系统,基于通用控制策略,提出了复合式均衡控制方法,即在控制输入均压的同时控制输出电流/电压相位相同,从而实现输入均压和输出均流/均压。提出了极端负载条件下输入串联型多变换器模块系统的输入均压控制策略。
  《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是一本理论分析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的专著,可作为高校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直流电源、逆变器和电力电子变压器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阮新波,1996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电力电子技术博士学位,而后留校任教,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8年至201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功率电子变换技术、航空航天电源、新能源供电系统和电力电子系统集成。获得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
1.2.1 元器件级集成
1.2.2 模块级集成
112.3 系统级集成
1.3 DC-DC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
1.3.1 IPOP系统
1.3.2 IPOS系统
1.3.3 ISOP系统
1.3.4 ISOS系统
1.4 DC-AC逆变器串并联组合系统
1.4.1 DC-AC逆变器
1.4.2 IPOP逆变器系统
1.4.3 IPOS逆变器系统
1.4.4 ISOP逆变器系统
1.4.5 ISOS逆变器系统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DC-DC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通用控制策略
2.1 输入均压/均流与输出均压/均流的关系
2.1.1 IPOP系统
2.1.2 IPOS系统
2.1.3 ISOP系统
2.1.4 ISOS系统
2.2 系统稳定性分析
2.2.1 输入均压/均流控制策略
2.2.2 输出均压/均流控制策略
2.3 DC-DC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的通用控制策略
2.4 DC-DC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的模块化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ISOPDC-DC变换器系统的数学建模及闭环参数设计
3.1 基于全桥变换器的ISOP系统小信号建模
3.1.1 全桥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3.1.2 基于全桥变换器的ISOP系统小信号模型
3.2 基于全桥变换器的ISOP系统的解耦控制
3.3 闭环参数设计
3.3.1 输出电压闭环设计
3.3.2 输入均压闭环设计
3.4 通用控制策略实验验证
3.5 ISOP系统三环控制策略
3.5.1 正阻特性单元
3.5.2 输入均压环的设计
3.5.3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输出电压上翘特性的无互联输入均压控制策略
4.1 基于输出电压上翘特性的无互联输入均压控制策略推导
4.2 基于输出电压上翘特性的输入串联型组合系统的基本特性
4.2.1 ISOP系统
4.2.2 ISOS系统
4.3 系统稳定性分析
4.4 实验验证
4.4.1 ISOP系统的实验结果
4.4.2 ISOS系统的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DC-AC逆变器串并联组合系统的通用控制策略
5.1 输入均压/均流与输出均压/均流的关系
5.1.1 IPOP逆变器组合系统
5.1.2 IPOS逆变器组合系统
5.1.3 ISOP逆变器组合系统
5.1.4 ISOS逆变器组合系统
5.2 DC-AC逆变器串并联组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2.1 复合式均衡控制策略
5.2.2 输出均压/均流控制策略
5.3 DC-AC逆变器串并联组合系统的通用均压/均流控制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ISOPDC-AC逆变器系统的复合式均衡控制策略
6.1 ISOP逆变器系统中逆变器模块主电路拓扑的选择
6.2 复合式均衡控制策略的具体实现
6.3 系统控制闭环设计
6.3.1 输入均压环和系统输出电压环的解耦分析
6.3.2 前级直流变换器环路设计
6.3.3 输入均压环设计
6.3.4 系统输出电压环设计
6.4 仿真验证
6.5 实验验证
6.5.1 稳态实验
6.5.2 动态实验
6.5.3 输出电流反馈和输出滤波电感电流反馈的比较
6.6 分布式均压均流控制策略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ISOSDC-AC逆变器系统的复合式均衡控制策略
7.1 复合式均衡控制策略的实现方案
7.2 复合式均衡控制策略的解耦分析
7.3 系统控制闭环设计
7.3.1 输出电压闭环的分析与设计
7.3.2 前级直流变换器环路和输入均压环的设计
7.4 仿真及实验验证
7.5 ISOS逆变器的分布式控制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IPOPDC-AC逆变器系统的改进型平均电流控制策略
8.1 DC-AC逆变器的电流三态滞环调制及其外特性改善方案
8.1.1 电流三态滞环调制的基本原理
8.1.2 逆变器模块的输出电压特性的改善
8.2 IPOPDC-AC逆变器的系统结构及控制方案
8.2.1 系统结构
8.2.2 控制方案
8.3 实验验证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极端负载条件下ISOP系统的输入均压控制
9.1 极端负载条件下ISOP系统不能实现输入均压的原因
9.2 极端负载条件下的输入均压控制策略
9.2.1 改变输入均压环权值
9.2.2 辅助均压电路
9.3 仿真和实验验证
9.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是指将多个标准化电力电子变换器模块在输入侧和输出侧分别进行串联或并联,以构成满足不同需求的电力电子变换系统,该系统具有降低开发难度、方便扩容、实现系统冗余、提高可靠性等优点。根据联接方式不同,多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①输入并联输出并联(input-parallel output-parallel,IPOP);②输入并联输出串联(input-parallel out-put-series,IPOS);③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nput-series output-parallel,ISOP);④输入串联输出串联(input-series output-series,ISOS)。每类多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合:IPOP系统适用于输出电流较大的场合,IPOS系统适用于输入电压较低而输出电压较高的场合,ISOP系统适用于输入电压较高且输出电流较大的场合,ISOS系统适用于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均较高的场合。
  2003年,针对高输入电压的应用场合,我们开始ISOP DC-DC变换器组合系统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降低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以方便选取合适的开关管。ISOP DC-DC交换器组合系统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各模块的输入均压和输出均流。坦率地讲,当时我们并没有特别关注各模块的输入均压和输出均流之间的关系,以为只要实现各模块的输出均流即可。但是,在实验验证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输出均流控制既无法实现输出均流,也无法实现输入均压。我们开始反思只采用输出均流控制是否存在问题,由此开始分析各模块的输入均压和输出均流之间的关系,探讨只采用输出均流和只采用输入均压时系统的稳定性,并得到了有益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以DC-DC变换器为基本模块的多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并进一步扩展到以DC-AC逆变器为基本模块的多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由此对多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有了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基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鉴于这些论文散落于各种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中,我们决定将它们进行整理成书,全面系统地阐述多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的控制技术。
  本书共9章。第1章介绍多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的主要分类和特点,回顾以DC-DC变换器和DC-AC逆变器为基本模块的各类多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的控制技术。第2章至第4章针对以DC-DC变换器为基本模块的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阐述其控制技术。其中第2章分析各模块输入均压/均流与输出均压/均流之间的关系,揭示输入/输出均衡(均压/均流)控制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通用控制策略,实现了输入/输出均衡稳定控制及其与系统输出电压控制的解耦;第3章以采用移相控制全桥变换器为基本模块的ISOPDC-DC变换器系统为例,给出了输入均压闭环和系统输出电压闭环的参数设计方法;第4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输出电压上翘特性的输入串联型DC-DC变换器系统无互联输入均压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了系统可靠性。第5章至第8章则是阐述以DC-AC逆变器为基本模块的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的控制技术。其中第5章分析各模块输入均压/均流与输出均压/均流之间的关系,揭示输入/输出均衡(均压/均流)控制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通用控制策略,实现了输入/输出均衡稳定控制及其与系统输出电压控制的解耦;由于DC-AC逆变器输出的是交流电,与DC-DC变换器输出直流电不同,其通用控制策略不仅要考虑有功功率的均衡,还要考虑无功功率的均衡,为此第6章和第7章分别针对ISOPDC-AC逆变器系统和ISOSDC-AC逆变器系统,分别提出了其复合式均衡控制策略,即在控制输入均压的同时控制输出电流(ISOP系统)/电压(ISOS系统)相位相同,从而实现输入均压和输出均流/均压;第8章针对IPOPDC-AC逆变器系统,通过合理引入负载电流前馈,不仅有效改善了系统的输出外特性,并可实现输出限流功能。第9章针对输入串联型多变换器模块系统,提出了轻载(甚至空载)和输出限流(甚至短路)等极端负载条件下的输入均压控制策略。
能量转换的精妙艺术:探索电力电子模块化设计的无限可能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一特定技术细节,而是将视角放宽,深入剖析在现代电力电子领域,模块化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创新能量转换策略的广阔图景。我们旨在揭示驱动这些先进技术发展的核心理念、关键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框架。 第一篇:模块化设计——构建灵活高效的能量基石 电力电子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基本构建单元的质量和设计理念。本篇将深入探讨模块化设计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的核心价值。我们将追溯模块化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其相较于传统单体设计的显著优势,包括: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模块化设计赋予系统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轻松地增加或减少功率容量,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变化。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和通信协议,实现模块间的无缝集成与协同工作。 可靠性与可维护性: 模块化设计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独立的单元,单个模块的失效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整体可靠性。本篇将详细介绍故障诊断、隔离以及模块更换的便捷性,从而降低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 性能优化与效率提升: 通过将复杂功能分解到各个优化设计的模块中,并进行精密的串并联组合,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能量的转换和管理,从而提升整体系统的效率。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模块(如DC-DC变换器、AC-DC变换器、DC-AC逆变器等)在模块化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对系统性能的贡献。 标准化与通用性: 模块化设计推动了电力电子器件和子系统的标准化,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并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我们将讨论模块化标准化的重要性及其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作用。 第二篇:系统集成——实现协同增效的智慧网络 模块化是基础,而系统集成则是将这些模块转化为高效、智能能量转换系统的关键。本篇将聚焦于电力电子模块化系统中的集成挑战与解决方案。我们将探讨: 拓扑结构的设计与选择: 在模块化系统中,如何根据具体的能量转换需求,合理地组合不同类型的功率变换模块,形成最优的系统拓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分析串联、并联以及混合连接方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例如,串联连接如何实现高电压输出,并联连接如何实现大电流输出,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组合来同时满足多种要求。 控制策略的协同与优化: 模块化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精密的控制策略。本篇将深入研究多模块系统中的分散控制、集中控制以及混合控制策略,分析其在均流、均压、故障穿越以及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先进的控制算法,如预测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等,如何在复杂的模块化系统中实现最优的性能。 通信与信息交互: 在一个由多个模块组成的系统中,模块间的实时通信与信息交互是确保系统协同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将讨论各种通信协议(如CAN、Ethernet、RS485等)在电力电子模块化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通信方式实现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参数调整和指令下达。 热管理与电磁兼容: 功率变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及电磁干扰是影响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本篇将分析模块化设计在热管理和电磁兼容方面的优势,并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散热设计以及滤波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第三篇:创新能量转换——驱动未来的技术前沿 电力电子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源于对能量转换方式的不断创新。本篇将展望电力电子模块化设计在未来能源领域扮演的关键角色,并探讨新兴的技术趋势。我们将聚焦于: 新能源接入与并网: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如何通过模块化的功率变换系统,实现这些不确定性电源的稳定、高效接入,并与电网实现和谐共存,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将分析模块化逆变器在平滑输出、电压支撑、频率调节等方面的作用。 电动汽车与储能系统: 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储能系统的部署,对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的功率变换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块化设计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组合不同功率等级的DC-DC变换器和DC-AC逆变器,构建灵活的动力总成和储能管理系统。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 模块化电力电子系统是构建分布式能源系统、微电网乃至未来智能电网的基石。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模块化变换器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电力质量的优化以及电网的自愈能力。 功率密度与效率的极限探索: 随着新材料(如SiC、GaN)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功率电子器件的性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本篇将探讨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将这些尖端技术充分发挥,实现更高功率密度和更高效率的能量转换。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电力电子领域。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对模块化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性维护、动态优化控制策略,以及实现更智能化的能量管理。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种特定的变换器组合方式,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模块化设计在整个电力电子能量转换领域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理解模块化设计的原理、系统集成的挑战以及创新能量转换的驱动力,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推动清洁能源、电气化交通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后感四 对于《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本书,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它在解决当前电力电子系统面临的一些共性难题上的潜力。例如,随着新能源发电的接入,电网的稳定性面临新的挑战;电动汽车的普及,对充电设施的功率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工业自动化,则需要更加高效和可靠的驱动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多个独立的、高性能的变换器模块进行串并联组合,构建出更强大、更具适应性的系统,无疑是一个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深入剖析不同类型变换器模块在串并联组合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的。例如,在串联组合中,如何实现模块之间的电压均衡,以避免单个模块承受过高的电压应力?在并联组合中,又如何确保电流的有效分配,防止模块间的电流不平衡而导致效率下降或损坏?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尤其是关于高级控制技术,比如如何实现模块间的协同工作,以及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如何实现快速的故障检测和隔离,同时保持系统的基本运行,这对我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此外,我对书中关于系统级设计和优化的论述尤为关注。一个成功的串并联组合系统,不仅仅是模块的简单堆叠,更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效率、功率密度、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指导读者如何从系统需求出发,进行模块的选择、拓扑的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的配置?我非常希望本书能够结合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例如在新能源并网、储能系统、或者高功率驱动等领域,来展示这种系统架构的优势和实现方式。了解这些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将对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读后感五 《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电力电子领域前沿技术的好奇心。在我看来,将多个独立的变换器模块通过巧妙的串联和并联组合,构建出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的系统,是当前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对能源效率、可靠性和灵活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种模块化的集成设计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这种系统架构的设计理念和关键技术。例如,在串联组合中,如何有效地实现模块间的电压均衡,以避免局部过压?在并联组合中,又如何保证模块间的电流分配一致,防止环流和过载?这些都是在实际工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及详细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关注书中对于控制策略的论述。对于一个由多个模块组成的复杂系统,其控制系统必然是整个系统的“大脑”。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实现模块间的协同控制,如何保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动态响应。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先进的控制技术,例如分布式控制、自适应控制,甚至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方法? 此外,对于本书的实践价值,我非常关注其中可能包含的系统级设计和优化内容。一个优秀的串并联组合系统,不仅仅是模块的简单堆叠,而是要实现整体效率、功率密度、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最优。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从系统需求分析,到模块选型,再到控制策略的设计,以及仿真和实验验证?结合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在新能源并网、电动汽车充电、或者工业驱动等领域,来展示这种系统的优势和解决方案,对我来说将非常有启发。

评分

读后感二 拿到《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触及了一个电力电子领域中非常具有实际意义和前瞻性的课题。在当今对能源效率、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单纯的单一变换器设计已经难以满足所有需求。因此,将多个小型、高效的变换器模块进行串并联组合,形成更强大、更灵活的系统,无疑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发展方向。我预期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这种系统架构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和潜在优势。 书中可能着重于探讨不同模块化变换器在串联和并联结构下的拓扑特性。比如,在串联配置中,如何保证各模块电压的均分,避免过压和击穿?在并联配置中,又该如何实现电流的均衡分配,防止热失控和不必要的损耗?这些都是在实际设计中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清晰的理论分析和实用的设计指南。此外,我对于书中可能涉及到的高级控制技术非常好奇。构建一个由多个模块组成的复杂系统,其控制系统必然比单一变换器要复杂得多。是否会有关于分布式控制、协同控制,甚至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控制的论述,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最优性能?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系统级集成和优化的内容。这不仅仅是模块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整体的考量。例如,如何通过合理的模块选择和组合,实现系统功率密度的最大化?在面对不同负载需求时,系统能否实现动态重构,以适应变化?书中是否会讨论模块化设计带来的优势,比如易于升级、维护和故障隔离?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能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从系统需求分析,到模块选型,再到控制策略的制定,最后到实验验证,能够指导读者一步步完成复杂系统的设计。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仿真模型和实际案例分析非常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评分

读后感十 《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本书,在我看来,触及了电力电子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构建更高性能、更可靠、更灵活的功率转换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需求的演变,简单地改进单一变换器已不足以满足所有场景。因此,将多个独立的、高性能的变换器模块通过串并联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整体,这无疑是提升系统能力的关键一步。 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深入分析不同变换器模块(如DC-DC、DC-AC等)在串联和并联结构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性的。例如,在串联结构中,如何实现精确的电压均衡,保证各个模块的长期可靠运行?在并联结构中,又如何实现高效的电流分配,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和热失控?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拓扑设计理念和实用的计算方法,来指导实际的设计过程。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控制策略的设计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实现模块间的协同控制,如何保证整个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动态响应。是否会涉及一些高级的控制技术,例如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或者是如何利用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方法来提高系统的性能?这些内容将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本书的期待。 此外,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集成和优化方法。如何从系统需求出发,进行模块的选择、组合,以及整体的效率、功率密度和可靠性优化?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比如在新能源发电并网、大功率直流输电、或者先进的电力驱动等领域,来展示这种串并联组合系统的独特优势和实际应用价值?

评分

读后感七 《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直指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高端、复杂但又极具价值的领域。在当前能源结构转型和高端装备制造升级的浪潮中,对高效、可靠、模块化的功率变换系统需求日益迫切。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将多个独立的变换器模块进行巧妙的串并联组合,来构建出超越单一变换器性能的集成化系统。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不同类型变换器模块在串并联组合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设计挑战。例如,在串联系统中,如何确保各模块电压的精确均分,避免过电压的风险,同时又要保证系统的功率传输能力?在并联系统中,又该如何实现电流的有效分配,防止模块间的环流,并最大化整体效率?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原创性的拓扑结构,以及实用的设计计算方法,来指导工程师们应对这些难题。 此外,控制策略的先进性对于一个多模块组合系统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实现模块间的智能协同,如何构建鲁棒的控制系统,以应对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和扰动。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先进的控制理论,比如模型预测控制、滑模控制,甚至是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控制算法?这些内容将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本书的期待。 最后,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设计方法论。这包括从系统需求的定义,到模块的选择与配置,再到整个系统的集成与优化,以及最终的仿真与实验验证。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如高压直流输电(HVDC)、大规模储能系统、或者下一代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来展示这种串并联组合系统的具体实现和优势,那将极大地提高本书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读后感八 《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意识到它所探讨的是一个高度集成化、复杂化但又充满潜力的电力电子技术方向。在追求更高功率密度、更高效率、更强可靠性的今天,单纯依赖单一变换器可能已难以满足所有需求。因此,将多个高性能变换器模块进行串并联组合,构建出性能卓越的系统,无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阐述如何进行模块的选择与组合。例如,在串联系统中,如何选择具备相同或兼容特性的变换器模块,以确保电压均衡和整体稳定性?在并联系统中,又如何实现模块间的精确同步和电流共享,以避免过载和效率损失?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原则和设计框架,来帮助读者进行有效的系统架构设计。 同时,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系统级控制策略的论述。一个由多个模块组成的系统,其控制的复杂性远超单一变换器。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实现模块间的协同控制,如何进行全局优化,以及如何应对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故障?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先进的控制技术,比如分散式控制、自适应控制,甚至是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对于本书的实践价值,我尤其看重其在系统集成和优化方面的论述。如何通过合理的模块化设计,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如何实现整体效率和功率密度的最大化?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例如在新能源领域(如风电、光伏并网)、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或者工业驱动等领域,来展示这些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所带来的实际效益和技术突破?

评分

读后感九 《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吸引了我。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巧妙地将多个电力电子变换器模块进行串联和并联组合,来构建出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的系统。在当前对能源效率、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这种模块化的集成设计无疑是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系统架构下的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例如,在串联组合中,如何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电压均衡,以避免局部过压对器件造成损害?在并联组合中,又如何有效地实现电流的均分,防止模块间的环流,从而提高整体效率?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拓扑结构,以及实用的设计方法,来帮助读者克服这些技术难题。 控制策略是实现多模块系统协同工作的关键。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先进的控制系统,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最优性能。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控制技术,比如分布式控制、协同控制,甚至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这些内容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此外,我同样关注本书在系统集成和应用方面的论述。一个成功的串并联组合系统,不仅仅是各个模块性能的简单叠加,更需要考虑整体的效率、功率密度、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指导读者如何从系统需求出发,进行模块的选择、拓扑的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的配置,并结合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在新能源并网、电动汽车充电、或工业驱动等领域,来展示这些系统的优势和工程实现。

评分

读后感三 《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吸引了我,因为它直击了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挑战:如何构建更高性能、更可靠、更灵活的功率转换系统。在当前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对高效、模块化的电力电子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本书所研究的方向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我猜测,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将多个独立的变换器模块,通过串联和并联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功能更强大、应用范围更广的系统。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类型变换器模块(例如,DC-DC、DC-AC、AC-DC等)在串并联组合中的设计原理和技术难点。例如,在串联结构下,如何实现模块间的电压均衡,以防止局部过压;在并联结构下,又该如何确保电流的均分,避免模块间的环流和过载?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此外,对于这样一个多模块组成的复杂系统,其控制策略必然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先进控制理论的应用,例如,是否会涉及分布式控制、协同控制,甚至是如何利用软计算或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 我同样关注本书在系统集成和优化方面的论述。一个成功的串并联组合系统,不仅仅是各个模块性能的简单叠加,更需要考虑整体的效率、功率密度、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方法论,从需求分析、模块选择、拓扑设计,到控制系统设计和仿真验证?对于实际应用,我特别希望本书能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比如新能源发电并网、电动汽车充电桩、工业驱动等,来展示这些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是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的。了解这些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对我来说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

读后感一 作为一名长期在电力电子领域深耕的工程师,我一直对各种新型拓扑结构和系统集成方法抱有浓厚的兴趣。《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本书,从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技术前沿的魅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对一个相当具体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的深入探讨,而非一本全面概览性的教科书。它似乎详细剖析了如何将多个独立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模块,通过精妙的串联和并联组合,构建出性能更优越、可靠性更高的系统。 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可能在于其对于“多变换器模块”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划分,以及对不同类型模块(例如DC-DC变换器、DC-AC变换器,甚至AC-AC变换器)如何协同工作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模块间的能量流、通信协调以及故障诊断等复杂问题的。串并联组合往往意味着更复杂的控制策略,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些创新的控制算法,能够有效地管理这些集成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它是否讨论了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来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例如,当某个模块发生故障时,整个系统如何做到无缝切换,以保证关键负载的供电连续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挑战。 另外,我非常关注书中对“系统”层面的思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几个模块堆叠在一起,而是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其中涉及到系统级的优化,比如如何最小化整体损耗,最大化功率密度,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灵活地配置和组合模块。书中是否提到了具体的应用案例,比如在新能源发电(如光伏、风电)并网、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或是高压直流输电(HVDC)等领域,这些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是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的?它是否深入分析了这些系统的设计流程、参数选择、仿真验证以及实际运行中的性能表现?我对书中可能提供的分析工具和设计框架非常感兴趣,希望它能为我带来一些启发,帮助我解决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评分

读后感六 拿到《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触及了一个电力电子领域中极具挑战性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在当今对能源效率、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有着严苛要求的时代,将多个高性能的变换器模块进行串并联组合,以构建更强大的集成系统,无疑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 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变换器模块(如DC-DC、DC-AC、AC-DC等)在串并联结构下的拓扑特性和设计方法的。例如,在串联配置中,如何实现电压的精确均分,以应对高电压应用的需求;在并联配置中,又该如何实现电流的有效分配,以提高整体效率并防止模块损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拓扑结构和设计指南,来解决这些实际工程中的关键问题。 此外,对于这样一个由多个模块组成的复杂系统,其控制策略的先进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实现模块间的协同工作,如何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前沿的控制技术,例如分布式控制、自适应控制,甚至是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来优化系统的性能?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本书是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级设计和优化方法论。从系统需求的分析,到模块的选择和集成,再到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最后到仿真和实验验证,一个系统的成功构建离不开周密的设计流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例如在新能源发电并网、智能电网、或者高性能工业驱动等领域,来展示这些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的独特优势和工程实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