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側重漢魏經學及其運用。漢學篇,接續古學,以漢魏為源,藉硃子為術,以申漢學義理。公羊旁議篇,自外近世公羊,重述漢朝傢法。教育篇,開周學書單及學科設想。本書價在考據與問難。如《孝經》鄭司農注的論證,大一統、七等、進爵的考訂,及文文山、方希直等節義問題的反復辯論。《周學大綱》是中西匯通的嘗試,期待同道的重視與協作。
吳飛,字笑非,濟南人,號經堂。幼承庭訓,業鄭學,兼左傳,略通公穀。長而結友,慕硃子,稱陸王,矢誌皇明。深衣撫琴,無愧鄭君;幅巾錦帶,不輸緇黃。唯身短一尺,腰減一圍,或不足為聖人執鞭。然讀書竟日,隱幾經年,尚得與前賢周鏇耳。重要著作有《論語鄭注疏》《孝經鄭學疏》《春鞦鬍傳比義》,現在硃子傢研習會講授《記鄭注》《春鞦四傳》《大明律集解附例》。
我們今日不光要走齣疑古時代,更要走迴尊經時代,以經學的經世緻用理學、心學的空談心性,樸學的餖飣考證,超過西學的固步自封,這纔是對周公之誌、孔子之學的真正繼承。笑非先生的《漢學讀本》可以說正是應此而作。——四毋齋齊義虎先生
人多以為穿漢服的笑非先生是“雅士”,所以,“接地氣”的朋友很不屑,“古典文藝範”的朋友則很仰慕。其實,笑非接的地氣很可能比一些關懷現實的朋友更深厚,而這方麵遠非他的古典粉絲所能理解。另外,他的古典素養是在六經自然爛熟於心的基礎上全身心投入現實問題的思考時自然流露齣來的,所以,他的寫作可以毫無障礙、毫無徵兆地在文言和白話之間迅速切換。他是百分之百投入現實問題思考的,壓根兒就沒考慮過文體的問題。如此徹底的“接地氣”姿態卻被誤以為“掉書袋”,不能不說是“地氣派”的悲哀。——無竟寓柯小剛先生
魯地太常先生刳心三,厚積有日,動止形容,切切服膺,計較同儕,每每見譽,今者一蹴肇功,實斫棘途之鼻首,而渡儒林之艱也。——有麟齋楊鵬先生
人多以為穿漢服的笑非先生是“雅士”,所以,“接地氣”的朋友很不屑,“古典文藝範”的朋友則很仰慕。其實,笑非接的地氣很可能比一些關懷現實的朋友更深厚,而這方麵遠非他的古典粉絲所能理解。另外,他的古典素養是在六經爛熟於心的基礎上全身心投入現實問題的思考時自然流露齣來的,所以,他的寫作可以毫無障礙、毫無徵兆地在文言和白話之間迅速切換。他是百分之百投入現實問題思考的,壓根兒就沒考慮過文體的問題。如此徹底的“接地氣”姿態卻被誤以為“掉書袋”,不能不說是“地氣派”的悲哀。“地氣派”不讀書亦甚矣!另外,很多“古典文藝範”的粉絲其實是不自覺的小資憤青。他們對笑非的崇拜不過是寄托瞭一種本質上屬於異域情調的傳統文化鄉愁。他們是一些葉公,附庸風雅,真談及王道周,則避之唯恐不及。批評和崇拜笑非都是睏難的,因為,首先進入他的問題意識、話語世界就不容易。
但笑非並不孤獨。通過網絡,他有一個切磋學問的師友圈子。這個圈子裏有民間經學傢,也有我這樣的學院學者,有溫和理性的儒傢,也有漢服運動成員。他在網上寫作、發帖、授課、討論、交朋友。他缺乏學院環境,各地書院對他來說又隻是徒有其名。他自然期望將來能有真正的書院,但在此之前,網絡就是他的書院。他是第一代網絡經學傢的代錶。這是特彆有意思的現象,將來可能會有曆史學傢來研究。多年前,我給他的《學拾級》寫的序中講瞭這個意思,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可惜那本書拖瞭多年,仍未齣版。
八九年前,我在道裏書院的網絡論壇和網絡讀書會上認識瞭笑非。我請他在網絡讀書會上帶讀過《記》和《左傳》。道裏書院的年度會講,他也每年參加。後來,他來上海孟母堂任教,我們見麵就更容易瞭。最近道裏書院落地,也能請笑非來講課瞭。笑非的書寫瞭很多,可惜一直未能齣版。多年前我還在主編“經典與書寫”叢書的時候,就曾努力幫他尋找齣版機會,可惜往往因為經費問題而不得不放棄。現在,“儒生文叢”收入笑非的《漢學讀本》,即將付梓,我感覺非常欣慰。笑非囑我作序,我也不知該寫什麼。書就在讀者前,讀者自可閱讀、評價、響應,無須我置喙。寫幾句書中看不到的人事,或於讀者瞭解作者,有些微幫助吧。
——柯小剛
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流暢自然,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跳躍感。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爐火純青,像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織工,將不同的知識點和故事綫編織在一起,過渡得天衣無縫。初讀時,會覺得內容涉獵廣博,但隨著深入,會發現每一個看似獨立的部分,其實都緊密地服務於一個核心的脈絡。比如,前麵對某個曆史背景的鋪陳,看似隻是引子,但到後續論述某一文化現象時,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此處伏筆已久。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也展現瞭高超的化繁為簡的能力,沒有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采用類比和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初學者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這種行雲流水的布局,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總能給人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連貫性和專注度。
評分這套書(如果算作係列或分冊的話)的配圖和注釋體係簡直是相得益彰的典範,體現瞭極高的編輯水準。插圖的選擇極具匠心,它們不是簡單的裝飾品,而是對文本內容的有效補充和視覺化解釋。無論是手繪的地圖、文物拓片還是場景復原圖,都精準到位,幫助讀者構建起清晰的圖像記憶。更值得稱贊的是注釋部分,標注得詳略得當,那些關鍵的術語、典故的來龍去脈,都在頁腳或篇末得到瞭清晰的梳理,絲毫不影響主體閱讀的流暢性,卻又在需要時提供瞭即時的支撐。這種“主次分明,互為錶裏”的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同時也滿足瞭深度研究者的需求,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無論何種水平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在內容深度的挖掘上,錶現齣瞭驚人的韌性和穿透力。它似乎不滿足於停留在錶層的介紹或概述,而是總能深入到事物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其形成、演變和內在的張力。許多我原本以為已經瞭解透徹的概念,在書中被賦予瞭全新的解讀維度,讓我看到瞭以往忽略的細微之處。作者的論證過程紮實有力,每一個觀點都不是憑空臆斷,而是建立在大量的資料梳理和審慎的批判性思考之上。這種紮實的學術功底,為全書奠定瞭堅實的基石,使得即使是相對寬泛的議題,讀起來也絲毫不會感到輕飄。它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不僅告訴我“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教我“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啓發性的價值是無價的。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獨樹一幟,充滿瞭活力和鮮活的生命力,完全顛覆瞭我對嚴肅題材讀物的刻闆印象。它不是那種故紙堆裏爬齣來的乾癟文字,而是充滿瞭對話感和現場感。作者似乎是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卻又極富洞察力的方式在與讀者交流。他筆下的場景描繪,細節之豐富,簡直能讓人身臨其境,仿佛能聽到當時人們的笑語和喧嘩。尤其在引用或轉述古籍中的片段時,作者沒有生硬地照搬,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當下的語境中,讓那些遙遠的聲音重新煥發齣光彩。這種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的筆法,實在難得。讀起來酣暢淋灕,毫不費力,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大段文字,簡直是享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仿佛一打開扉頁就能聞到墨香。封麵選用的材質很有質感,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觸感,配色也十分考究,既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簡約。裝幀的工藝看得齣是用心瞭的,綫裝的設計讓它在眾多精裝和平裝書籍中脫穎而齣,翻閱起來也更加順滑,有一種儀式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精良,厚實挺括,印刷清晰,字體的排布疏密得當,閱讀體驗極佳。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處的用心,比如扉頁上的小幅插圖,寥寥幾筆卻勾勒齣古韻悠遠之境,讓人在進入正文之前,就已經被帶入瞭一種沉靜的氛圍。這種對實體書本身的重視,體現瞭齣版者對閱讀的尊重,讓人願意花時間去細細品味,而不是走馬觀花地快速瀏覽。可以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