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愛好者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兩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全景式史學巨著
在2002年BBC舉辦的名為“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票選活動中,丘吉爾當選為有史以來偉大的英國人。
他也被公認為20世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
時至今日,丘吉爾依然是屹立於世界史冊的一代偉人。除政治傢身份之外,在他身上還籠罩著曆史學傢、畫傢、演說傢、作傢、記者、大學校長、貴族後裔這些耀眼的光環。從政,能帶領英國人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文,能以作傢身份獲得諾貝爾文學奬。
因此,丘吉爾全景式描摹英語民族的巨幅畫捲,也就顯得格外凝重。王室魅影、浴血革命、北美立國、怒海爭峰……一書在手,盡覽英語民族大曆史。
內容簡介
本捲涵蓋瞭兩個世紀中所發生且影響深遠的事件。歐洲的冒險傢發現瞭美洲新大陸,之後許多歐洲人開始在那裏定居。在思考與信仰、詩歌與藝術領域中,其他的新世界也在人們的眼前一一展開。在1485—1688年間,英語民族已經開始散布到全球各地。他們與西班牙的勢力對抗,並將之擊敗。海上通道由此打開,美洲的殖民地也隨之誕生。
作者簡介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英國政治傢、演說傢、軍事傢和作傢,被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他曾兩度齣任英國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英國人民贏得瞭最後的勝利,榮膺嘉德勛章。此外,丘吉爾憑藉極高的文學成就,於195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成為曆史上一位榮獲該奬的政治傢。
精彩書評
見解之深刻,思想之敏銳,在英語國傢中堪稱獨步。
——英國曆史學傢 阿瑟?布萊恩特爵士
偉大的人物……以及他胸中偉大的議題與筆下偉大的事件。
——《時代周刊》
他所擁有的非凡天賦,不隻是大傢所熟知的那感動人心的文筆,還包括以凝斂簡潔的風格完整把握整個曆史時代和生命曆程的能力。
——《芝加哥論壇報》
目錄
第四部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一章 圓的世界
第二章 都鐸王朝
第三章 亨利八世國王
第四章 樞機主教沃爾西
第五章 與羅馬的決裂
第六章 修道院的末日
第七章 新教的奮鬥
第八章 賢明女王貝絲
第九章 西班牙無敵艦隊
第十章 最光榮的女王
第五部 內戰
第十一章 統一的王室
第十二章 “五月花號”
第十三章 查理一世與白金漢
第十四章 親自主政
第十五章 議會的反抗
第十六章 大叛亂
第十七章 馬斯頓荒原與內斯比
第十八章 斧頭落下
第六部 王政復闢
第十九章 英格蘭共和國
第二十章 護國公
第二十一章 王政復闢
第二十二章 快樂的君主
第二十三章 天主教的陰謀事件
第二十四章 輝格黨與托利黨
第二十五章 信奉天主教的國王
第二十六章 一六八八年的革命
精彩書摘
《英語民族史叢書:丘吉爾論民主國傢-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一章 圓的世界
我們現在來到所謂的十六世紀,即公元數字以“十五”為開始的一百年。人們非得用這樣的英文錶達方式,但它令人睏惑。它涵蓋的這一時期非同尋常,影響到整個歐洲。有些變革潛在巳久,卻在此時突然爆發。兩百多年來,文藝復興的思潮一直啓迪著意大利人的思想與心靈,色彩鮮明的古希臘、古羅馬的傳統文化齣現,但尚未影響到基督教的信仰基礎。教皇成瞭俗世的統治者,如同君主般恣情聲色,享受富貴榮華,同時還擁有宗教上的權力。教會買賣“贖罪券”,宣稱“贖罪券”可以使活人與死人免受煉獄之苦,收入劇增。主教與樞機主教的職務皆可買賣,平民則被課以重稅。教會組織的這些惡行廣為人知、招緻憎恨,卻未受到指責。同時期,在古典文化的啓發下,文學、哲學與藝術的成就如百花綻放,讓沉浸其中的人心智大開。這是一群人文主義者,他們試圖融閤古典理論與基督教教義;其中最重要的人是鹿特丹的伊拉斯謨。文藝復興的思想能夠傳播到英格蘭,大都歸功於他。中古時代的歐洲社會,大多建構在宗教的基礎上,印刷術讓新知識與新理論流入這個社會;1450年起,印刷廠成瞭文化發展的中心。在西方,從裏斯本到布拉格已經有六十所大學;該世紀初,這些大學豐富瞭學習與交流的途徑,讓學術發展更為自由。中世紀時,教育的目的局限於訓練神職人員,現在卻穩定地擴展,不僅訓練教士,還培育學者與見識廣博的紳士。這些人成為文藝復興的完美典範。
隨著心智大開,人們開始質疑長久以來所堅信不疑的一些理論。十五世紀,人們開始提及過去一韆年間發生過的事情,如一些中世紀的理論。中世紀的思想仍存在心中,但人們已經感覺到自己處在一個新時代的邊緣。這是藝術與建築的輝煌時期,因哥白尼之緣故,這時期也是科學革命的開端。哥白尼證明瞭地球繞日運轉,後來伽利略也在重要的時機證實瞭這一理論。這個新觀念對人類的宇宙觀有深遠的影響,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現在,新觀點萌發瞭。
調查、辯論、尋求新解釋的欲望先在古典文化的領域發酵,漸漸進入宗教研究領域。希臘文,甚至希伯來文、拉丁文的文本,都有人重新研究。這樣一來,曾被人們接受的宗教信仰,不可避免地遭受大眾質疑。文藝復興是改革的溫床。1517年,三十四歲的德國教士馬丁‘路德譴責教會買賣“贖罪券”;他對於此事與其他教會重要問題的抨擊信被釘在維滕貝格城堡的門上①,在智識上大膽地挑戰教皇。起初,他隻是反對教會的種種惡習,很快就變成挑戰教義。在這場爭鬥中,路德冒著上火刑柱的危險,展現齣堅定的信念,贏得瞭聲譽。他開始發起,也可以說是開始推動一個改革運動,不到十年的時間,他的主張便橫掃歐洲大陸,該運動得到“宗教改革”的稱號。宗教改革在不同的國傢有不同的形式,在茨溫利與加爾文領導下的瑞士尤其如此。加爾文的影響從曰內瓦越過法蘭西,傳到尼德蘭與不列顛;在不列顛,蘇格蘭受其影響最深。
路德的學說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但是他本人嚴守“人因信仰而非教規得到救贖”的原則。意謂:與世上其他異教徒一樣,善良正直的生活無法保證獲得永樂,相信基督的啓示纔是最重要的。指引路德的明燈是《聖經》中的教導與個人良知的覺醒,而非教皇的權威。他本人隻相信宿命論。亞當在伊甸園犯罪,是因為萬能的上帝讓他那樣做。因此,人有瞭原罪。約十分之一的人可以逃脫或已經逃脫必然、無止境的天譴。所有的修士與修女都可以藉由結婚來得到撫慰。路德自己便是範例。他在四十歲的時候,娶瞭一位還俗的修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宗教改革的影響波及歐洲的每個國傢,以日耳曼為最。日耳曼人並不想服從羅馬的苛捐雜稅,路德的改革運動喚起瞭他們的民族主義覺醒。路德給日耳曼人送上《聖經》的德文譯本,讓他們能夠保持民族尊嚴。他也讓貴族們有機會保有教會的産業。這些教義被極端分子所利用,導緻瞭德國南部的社會動亂,死瞭幾萬人。路德自己則與被他煽動的民眾對立。他用最粗俗的字眼喚醒民眾,卻在人們響應的時候毫不遲疑地迴拒他們。他在教義問題上竭盡全力與教皇奮戰,對給予他力量的飽受壓迫的民眾卻未能實際關注。他稱群眾是“豬”,或其他更粗俗的字眼;提及如貴族、富裕的統治階級等“封建領主”時,則叱責他們未盡全力鎮壓農民暴動。
……
英語民族史叢書:丘吉爾論民主國傢-發現美洲新大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