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百余年前的作者,居然能预料到百年后常见的教育问题,比如问题儿童、家庭教育、“三岁看老”(儿童一般在2~3岁的时候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一直指引着他,激励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儿童性教育等。又或者百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解决?还是说,人类的心理从来都是一样的,只是一遍遍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陷入同样的困境?阿德勒在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回答。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阿德勒指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孩子的责任感、合作能力、自信心要从儿童期培育。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三岁看到老”。阿德勒以经过实践检验的教育方法指导父母们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作者简介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张艳华 译
目录
目录
*章引言/1
第二章儿童犯错的根源/12
第三章过于追求优越感适得其反/20
第四章懒惰、口吃背后的意义/33
第五章自卑情结及补偿/42
第六章全面了解儿童,预防自卑情结/52
第七章社会感和家中处境造成的成长障碍/63
第八章家中处境与儿童心理矫正/75
第九章适应新环境的准备很重要/82
第十章学校要求与问题儿童/93
第十一章影响儿童成长的外在因素/108
第十二章性教育的度/120
第十三章不追求优越感的小男孩/131
第十四章怎样与问题儿童的家长沟通/138
附录/144
译后记/173
精彩书摘
《儿童教育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很多人经常努力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家庭生活的圈子内,我们的一位女病人就是这样的。她的性格很好,因此也受到了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的喜爱。尽管她受到普遍欢迎,但是,只要一离开家,过不了多久她就会回来。因为任何社交场合,都给不了她在家里所拥有的那种绝对权力,于是她用各种小手段表达自己想要回家的意愿。比如,当她去参加一个晚会时,她会感到头痛,所以不得不马上回家。在这位女士看来,她只有成为家里众人关注的焦点,才能解决她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并满足她的虚荣心。所以,她在必要的时候,安排一些状况迫使自己快点儿回家。她的这种倾向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只要处在陌生人中间,她就会焦虑不安。结果,她不愿意去剧院,甚至不愿意出现在大街上。因为在这些场合,她失去了整个世界都服从于她的意愿的感觉。换句话说,她想要的场景,在家庭之外找不到,在大街上就更找不到了。所以她干脆拒绝走出家门,除非有她的家人陪同。她理想中的场景是这样的:被一群熟悉的人包围着,他们全都一心为她的幸福着想,关心她。
通过对她的观察,我们发现,她在童年早期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模式。她是家里最年幼的、最虚弱的、最多病的一个,所以得到的娇惯和照顾也是最多的。她利用家人对自己的骄纵,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这种地位。然而,生活条件有限,无情的事实反对她的这种行为,而她的行为也扰乱了生活。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她时常处在不安和焦虑之中。她的状态表明,她开始回避解决虚荣心的问题。然而她的解决方法并不合适,因为她不愿意服从社会生活的条件,所以最终无法解决。她很痛苦,不得不寻求医生的帮助。
是时候揭示她的精神状态了,这也是她在多年的生活中小心翼翼构建起来的。她产生了强烈的抵制情绪,因为从心底里不想改变。表面上她是寻求医生帮助,而真正渴望的是继续像以前一样再把家庭变成她统治的宫廷,避免被迫走到大街上备受折磨的焦虑状态。但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每个人身上也有对立的两面。我们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她希望享受无意识行为带来的好处,却不愿接受无意识行为所带有的缺点,结果无意识行为就像囚笼,她就是被凶禁的犯人。
……
儿童教育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