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巴勃羅?聶魯達的傳奇人生;
★ 聶魯達20歲就發錶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這部“情詩聖經”傳唱不衰,而他本人的愛情故事也不乏浪漫情節;
★ 諾貝爾文學奬給聶魯達的評語——由於他的詩歌,以大自然的偉力,復蘇瞭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 加西亞?馬爾剋斯曾說:“巴勃羅?聶魯達是二十世紀所有語種中偉大的詩人。他書寫任何事物都有偉大的詩篇,就好像彌達斯王,凡他觸摸的東西,都會變成詩歌。”
巴勃羅?聶魯達,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971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
聶魯達一生有三個主題:愛情、詩歌和革命。他把這三個主題都演繹得淋灕盡緻。
他20歲就發錶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這部作品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傳唱至今,還有《我的船長》、《愛情十四行詩一百首》等,都是愛之絕唱,這些愛情詩也和作者的愛情緊密相關,互為一體。
同時聶魯達也關注政治,他用詩歌描述過很多時代的重大題材,如西班牙內戰、智利人民的鬥爭、拉丁美洲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等,這讓他受到智利人民和全世界各地人民的廣泛愛戴。
聶魯達敏感、單純、情感豐沛,他的一生就像一首浪漫而有力的詩歌。
羅海燕
1945年生。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係西班牙語專業。曾在哥倫比亞進修西班牙語語言文學兩年。
廣西大學外語係副教授。與段若川閤譯智利作傢何塞.多諾索小說三部:《加冕禮》、《旁邊的花園》、《彆墅》。另有中短篇小說翻譯及評介文章若乾。
第一章 誰不知道聶魯達?!/
第二章 從阿勞卡尼亞的冷雨中“起錨”/
第三章 初航在“陌生的大海”——聖地亞哥/
第四章 大洋彼岸“燦爛的孤獨”/
第五章 “西班牙在我心中”/
第六章 “我隻能生活在故土上……”/
第七章 浩渺大洋上的航行/
第八章 遠航歸來/
第九章 “我彈奏著我那正義而響亮的七弦琴”/
第十章 赤子情懷/
第十一章 巴勃羅?聶魯達同誌!——到!/
附錄
授奬辭 巴勃羅?聶魯達的作品/
獲奬演說 吟唱詩歌不會勞而無功/
生平及創作年錶/
主要作品集目錄/
主要參考書目/
簡要說明/
第一章 誰不知道聶魯達?!(節選)
聶魯達與中國,可以說有特殊的緣分;他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20世紀20年代,拉丁美洲在中國人眼中陌生得猶如這塊“新大陸”還不曾被“發現”。就在那個時代,聶魯達啓程嚮東方遠航。1928年,他在赴仰光任領事時途經中國。
詩人的第一次中國之行,到的是香港和上海——當時被殘酷殖民地化的中國的兩個畸形大都會。就在這裏,他親眼看到,在中國的海域中、內河裏,新老殖民者的灰色裝甲艦耀武揚威,掛著萬國旗的海盜船橫衝直撞。而中國,就像“一個穿著破舊的綢緞衣裳討飯的母親”:
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太婆,
窮得一無所有,
端著一隻空空的飯碗,
站在一座廟宇的大門口。
世界各國的軍隊,
開進來又開齣去。
牆上濺滿瞭鮮血。
他們搶劫你,就像你是一座沒有主人的房屋。
……
而在這同時,從你的港口裏,
卻開走瞭一艘又一艘裝滿財寶的船,
那些冒險傢為瞭爭奪你的繼承權、
你的礦藏和大理石,正吵個不休,
他們盤算著,在吸乾瞭你的鮮血之後,
將怎樣用一艘漂亮的船把你的骨頭裝走。
——《新中國之歌》
而與此同時,毒瘤般遍布的鴉片煙館,張開黑夜的大嘴吞噬著無告而又無奈的國民,窒息著他們的精神:
在這裏,他們在遭受侮辱,
在不被當成人而被當成走獸,
不被當成人而被當成牛馬看待以後,
在走啊,走啊,流汗流血之後,
他們在這裏孤單地倒在迷幻花下。
就在這次中國之行中,詩人親身體驗瞭這個罪惡社會的可怕——在一個漆黑的雨夜,他被攔路搶劫。搶劫者飛快地搜遍他的口袋、襯衫、鞋、帽,甚至連領帶、襪子都沒放過,強盜熟練麻利得像雜耍演員。他們搶光瞭他身上所有的錢後,把他扔到瞭荒郊野外。當然,也就是這次遭劫,使詩人認識瞭中國老百姓的善良、真誠——當他走到有亮光之處,碰到不少人,這些中國人盡管與他語言不通、素昧平生,但是都極為熱心地想幫他脫離睏境。他們想方設法終於把詩人帶到他乘坐的船上。
詩人看透瞭這繁華都市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下的罪惡。他滿懷激憤、一語破的,稱這裏“是賭棍、鴉片煙鬼、老鴇、夜間齣沒的盜賊、假俄國公爵夫人、海上和陸上的強盜等的天堂”。
也許正因為有瞭這次舊中國之行,纔必然會有詩人後來的新中國之行,纔必然會有詩人對新中國如此深摯的感情。因為這個新中國,是詩人——這個“另一片土地的兒子”,“在大海那邊”期待、盼望瞭多年的。他深知:“許多民族都消亡瞭,而你卻依然存在。”他因此堅信:
你的群山、江河和峭壁,
你的天空、雲彩和人民——
這就是堅不可摧的堡壘。
——《中國大地之歌》
當新中國誕生時,詩人歡呼:“中國人民站起來瞭,沐浴著黎明的陽光。”他驕傲:“我們有瞭一個多麼強大的兄弟!”他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笑的人。他們的笑經曆過無情的殖民主義,經曆過革命、飢餓和屠殺,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他們更懂得笑。”(《迴首話滄桑》)還有誰,能像詩人這樣,對中華民族有如此情同手足的深切理解?
聶魯達就是這樣,懷著對中國的深摯愛情,“懷著真誠得像大地一樣的愛情”,來到新生的共和國的。1951年,聶魯達和愛倫堡一起,乘坐橫貫西伯利亞的火車經濛古來到中國,代錶世界和平理事會給宋慶齡頒發國際和平奬。詩人的來訪,給正處於帝國主義封鎖、孤立之中的中國,帶來瞭遠在地球那一邊的拉丁美洲人民的深情厚誼。
在舉行頒奬儀式之後,聶魯達齣席瞭在蘇聯大使館舉行的宴會。參加者除受奬人外,還有周恩來總理、硃德元帥等國傢領導人。席間每人麵前都有一瓶酒,供自斟自飲。硃德元帥正坐在詩人對麵,他爽朗地笑著,頻頻舉杯邀請詩人乾杯。
在中國,聶魯達結識瞭許多新朋友,特彆是以崇高的好客之情熱情地接待他的中國文化界朋友:小說傢丁玲、茅盾,詩人蕭三、艾青等。艾青曾陪他一起遊覽北京市的風景名勝,如頤和園、香山臥佛寺等,還送他一本齊白石畫冊。兩位詩人之間有過多次幽默、詼諧的親切交談。艾青曾風趣地問詩人:
“按照我們方塊漢字,您這聶魯達的‘聶’字是三個耳朵,我看您隻有兩隻耳朵,還有一隻呢?”
詩人誠懇地望著艾青,用指頭點著自己的額頭,幽默地迴答:“在這兒呢,它在傾聽未來!”
從此詩人就接受瞭這個由三個耳朵組成的聶字,而且對這個地道的中國姓氏頗為喜歡。齣於對大海深摯的愛,他也曾說過,自己這三隻耳朵,其中有一隻是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
第七章 浩渺大洋上的航行(節選)
鼕天的卡普裏島非常清靜,和擠滿遊人的夏天大不相同。這兒的居民已經聽說瞭聶魯達曾被意大利政府驅逐的事兒,他們為他抱不平,同時也很想認識認識這位著名詩人。因此,第二天一早,當聶魯達和馬蒂爾德走進切裏奧稱之為上帝的傑作的廣場,人們紛紛迎上前去嚮他們問候,對他們錶示熱情的歡迎和真誠的同情。在這兒,再沒有人跟蹤他們,他們像是獲得瞭解放。卡普裏人的厚道、慷慨、誠摯,使這兩個浪跡天涯的旅人感到溫暖、安慰,有一種迴到自己人中的安全感。從登上這個小島那一刻起,他們就愛上瞭卡普裏。
他們逐漸熟悉瞭這裏的居民,學會瞭這裏特殊的生活方式:在島上買東西不用付現錢,東西都送到傢裏,月底結賬。這真是一座美麗而神奇宛如世外桃源的小島,唯一讓他們失望的是那兒的海灘。當他們漫步在海邊,詩人若有所思地說:“這海要是有浪翻騰咆哮就美瞭!你看,它太平靜瞭,連拍打著海岸的浪花都是悄無聲息的。而且,聞不到海的氣味。”他一定是又懷念起黑島那洶湧澎湃的波濤瞭。後來,他們找到瞭一片高聳的礁石,那兒的海水撲打著礁石,翻騰著浪花,吸引瞭他們。他們久久地凝視著那與遙遠故鄉相似的大海,不忍離去。在這片礁石上,他們拍瞭不少照片。
不久,一樁喜事臨門,馬蒂爾德懷瞭孕。在拿到醫院檢查結果那天,他們興高采烈地慶祝瞭一番。他們去餐館吃晚飯,又笑又唱,喝瞭不少島上自産的酒。那酒清醇,平和,好像勁兒不大,但實際並不如此。很晚瞭,他們纔作為最後的客人離開餐館。走到傢門口,卻進不去,鑰匙不見瞭。詩人摸遍瞭口袋,馬蒂爾德倒空瞭皮包,一無所獲,馬蒂爾德要再摸摸詩人的口袋,她記得是他拿著鑰匙。但他說:“不必瞭,我已經找過兩遍瞭。”他們不得不找瞭傢旅館,住瞭一夜。第二天早晨,馬蒂爾德一睜眼,就見詩人一隻手伸到她麵前,手上是那把失蹤瞭的鑰匙。原來它就在他口袋裏,可惜他今天早上纔摸到。他們是樂昏瞭頭,那傢釀美酒大概也幫瞭點兒倒忙。
這個孩子將改變他們的生活,他們要當父母瞭,聶魯達提議,等月亮圓的時候,他們要舉行婚禮,請月亮證婚。為此,他們做瞭充分的準備。訂做的結婚戒指不久就送到瞭,上麵刻著:“卡普裏,1952年5月3日,你的船長。”結婚禮服也做好瞭,是用卡普裏本地織的綠色條紋布料做的,上麵鑲著一條條金綫。選定的日子到瞭。他們起瞭個大早,馬蒂爾德下廚房準備吃的,詩人負責裝飾房間。當她走齣廚房,不禁驚喜地站住瞭:房間裏掛滿瞭鮮艷的花朵,翠綠的樹枝,還有各種顔色的紙片,上麵用大號字寫著:“馬蒂爾德,我愛你!”“我愛你,馬蒂爾德!”她感到非常的幸福,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夜色降臨瞭,一輪皎潔的明月升上天空,她準時應邀來參加婚禮瞭。
聶魯達和馬蒂爾德走到平颱上,她那綠條紋的結婚禮服在月光照耀下閃閃發光。他們沐浴在溫馨、恬靜、夢幻般的夜色中。詩人仰望夜空,嚮高懸的明月,鄭重地請求,請她為他們證婚。他對月亮說,他們不能在人間結婚,塵世不承認他們的婚姻。但是她,熱戀的詩人們的繆斯,會為他們證婚,這婚姻比凡間的婚姻更為神聖。然後,他低下頭,握住馬蒂爾德的手,為她戴上結婚戒指,鄭重地說:“你要永遠戴著它。”他讓馬蒂爾德仔細瞧那月亮,他斷言,“月亮的嘴在動,她在為我們祝福!”
他們手挽著手,唱著婚禮進行麯,莊重地緩步走在廳裏。然後,他們唱起歌,跳起舞。天上的明月透過窗子望著他們,她也張著嘴在笑。他們斟滿酒,舉杯邀明月,和他們一起痛飲。多麼美的月光!多麼幸福的夜!當第一綫晨曦照進窗裏,他們大吃一驚:新婚之夜竟然如此短暫!
這以後,他們曾參加過不少朋友的婚禮。但他們斷定,哪一次婚禮也沒有他們這次由月亮證婚和祝福的婚禮這麼幸福,這麼美滿。那一夜像神聖甜美的夢永遠留在他們的記憶中。許多年後,聶魯達解除瞭與瑪麗亞?安托涅塔?哈格納爾的婚姻。於是,他和馬蒂爾德在1966年舉行瞭世俗的婚禮。這次慶典邀瞭眾多客人,拍瞭不少照片,大宴賓客,人們為他們敬酒祝福。但是他們心目中的真正婚禮是那一夜,在卡普裏島上月亮為他們證婚的那一夜。卡普裏之夜,猶如不可能再重現的夢,讓他們終生難忘。
《聶魯達傳》的閱讀體驗,是一種驚喜,也是一種沉醉。我被書中那些關於聶魯達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從他初涉詩壇時的敏感與纔情,到他作為外交官在異國他鄉的見聞與感悟,再到他成為一位備受尊敬的公眾人物,每一步都充滿瞭戲劇性與思想深度。作者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試圖去理解聶魯達的內心世界,他的矛盾與掙紮,他的喜悅與痛苦,他的浪漫與現實。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他與傢人、朋友之間關係的刻畫,那些平凡而又真實的瞬間,讓我們看到一個詩人,一個男人,一個普通人的多麵性。那些關於他旅途中的見聞,關於他對不同文化的觀察,都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的聶魯達。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偉大的人物並非生來就完美無瑕,他們的成長與蛻變,同樣充滿瞭麯摺與挑戰。而正是這些不完美,讓他們的生命故事更加動人,也讓我們這些讀者,在其中找到共鳴,汲取力量。
評分第一次翻開《聶魯達傳》,我心中就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仿佛即將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去親近那位詩壇巨匠,去窺探他非凡的人生。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傳記的書,更是一扇通往詩歌靈魂深處的窗口。讀著書中的文字,我仿佛能聽到遠方傳來的海浪聲,感受到安第斯山脈吹來的微風,那些在詩中反復吟詠的意象,此刻都變得鮮活起來,觸手可及。傳記的敘述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勾勒齣聶魯達從青年時期的青澀與叛逆,到中年時期的熱情與擔當,再到晚年時期的深沉與思考。那些關於他愛情的絮語,關於他對祖國的深情,關於他對人民的關懷,都如同珍珠一般,被小心翼翼地串聯起來,散發齣耀眼的光芒。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他流亡經曆的描寫,那種在異鄉的孤獨與思念,那種對自由與正義的執著追求,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詩人,其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詩。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詩歌的力量,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情感的宣泄,是思想的碰撞,是時代的見證。
評分《聶魯達傳》給予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啓示。它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堂關於生命、關於詩歌、關於曆史的宏大課程。我被書中對聶魯達人生道路的描繪所深深震撼,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既有詩人的浪漫與敏感,又有革命者的堅定與執著。那些關於他與不同國傢、不同政治力量的交鋒,那些在動蕩年代中的抉擇,都讓我看到瞭一個復雜而又充滿魅力的靈魂。書中對他詩歌創作的解讀,那些對於意象、對於節奏、對於情感錶達的分析,讓我對他的作品有瞭更深刻的體悟。我被他對於愛情的贊美所打動,被他對自由的呼喚所鼓舞,被他對人民的關懷所感動。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偉大的詩人,不僅僅是用文字記錄生活,更是用生命去書寫曆史,用詩歌去喚醒人心。我深深地感到,閱讀這本書,就是在與一位偉大的靈魂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它啓迪我的思想,點燃我的激情,也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捧讀《聶魯達傳》,我沉浸在一種彆樣的閱讀氛圍中。這本書並非簡單地梳理人物的生平軌跡,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去捕捉聶魯達生命中的每一個閃光點,去解讀他詩歌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情感密碼。我仿佛看到,這位偉大的詩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如何將他對土地、對人民、對愛情的深沉情感,化為那些流傳韆古的詩篇。書中關於他童年時代的描繪,那些在南美洲廣袤土地上奔跑的少年身影,為理解他日後作品中那種濃鬱的鄉土氣息埋下瞭伏筆。而他後來在世界各地的經曆,也讓他對人類的命運有瞭更深刻的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聶魯達的政治立場時所展現齣的客觀與深刻,沒有迴避他的爭議,卻也盡力去理解他選擇的理由。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詩歌,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生活,植根於時代,植根於詩人內心最真摯的情感。
評分讀罷《聶魯達傳》,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次關於勇氣、激情與信仰的深刻對話。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將聶魯達這位偉大的智利詩人的一生娓娓道來。我被他早年對愛情的熾熱追求所打動,那些充滿青春氣息的詩篇,仿佛還帶著晨露的清新。而當他投身政治,成為一位堅定的共産主義者時,我看到瞭他身上那份超越個人情感的宏大抱負,以及為理想不懈奮鬥的無畏精神。書中對於他與政治的糾葛,與權力中心的周鏇,與人民的緊密聯係的描寫,都讓我感受到一位詩人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用詩歌的力量去呐喊、去抗爭、去影響世界。我尤其欣賞傳記中對聶魯達詩歌創作過程的深入剖析,那些靈感的火花如何在他心中點燃,又如何化為動人心魄的詩句,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對他的作品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點燃讀者內心火焰的書,它告訴我們,生命可以如此熱烈,詩歌可以如此有力,而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能以其獨特的纔華,為世界留下不朽的印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