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本书全面而清晰地呈现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发展历程并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一宏大的主题,填 补了中国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的空白。
全书共分两卷,分别为《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年表》。上卷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提纲挈领地描摹出近现代中国美术馆的发展脉络;从复杂历史现象中发现了现代形态的美术馆在中国出现及发展的关键外力与必然内因;深入地分析了美术 展览体制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内在规律;点出美术馆这种客观的、历史的存在,对美术史等相关学科建构现代学术体制的独特贡献和巨大影响。下卷以第一手资料汇编了年表以辅助理解全书。
本书的学术专业性得到了冯远、范迪安、吴为山等业内专家的广泛赞誉,并已入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必读书目。
本书立足于美术馆学的研究,通过对浩如烟海的美术馆历史文献和年表的梳理,将中国近现代美术馆事业发展的历史事实做了大量的陈述和分析,对美术史等相关学科建构现代学术体制的独特贡献和巨大影响。
2016年10月22日,“美术馆的历史与未来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美术馆的历史》新书发布会暨《艺术博物馆》杂志创刊启动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五号楼庆功厅隆重举行。
业内专家联合推荐并撰文写序
杨力舟 冯远 范迪安 吴为山 李松 冯骥才 吴洪亮 赵力
《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中详细地记述了中国的美术馆史与理念。资料翔实,客观地进行分析,论述清晰,还原历史的真实,观点明确,将近代发达国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全面翔实地呈现出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美术馆发展历程。从数百字的原始资料中,通过严谨的思考和精心的筛选,提纲挈领地描摹出美术馆的发展线索,以及当时的美术展览体制和相关的美术现象与状况。耐人寻味的是,数十年的文化先行者为中国的美术馆事业不辞劳苦地推进,命运多舛,事倍功半。
李万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览策划及艺术博物馆学研究。
序言
为美术馆立史
博物馆学的一个空间被打开
历史的光辉
美术馆在中国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事业发展年表(1840-)
《美术馆的历史》相关文献目录(1840一)
序言
一个年轻学者的担当
筑梦中国美术馆事业
中国美术馆学的基础性研究
建立中国的美术馆学
第一章 “美术馆”出现以前艺术品的收藏
第一节 培育了现代美术馆的欧洲艺术品收藏体系
一 仪式感与艺术表现并重的美术馆建筑之来源——神庙与教堂
二 美术馆制度和办馆理念之来源——博物馆
三 美术馆的藏品积累——欧洲的艺术品收藏风气
第二节 中国古已有之的艺术品收藏传统
第二章 现代国际展览体制的形成及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世界博览会的兴起与现代国际展览体制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 近代中国进入世界博览会
第三节 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出现与制度的创建
一 述奇——晚清知识分子对外国博物馆的印象
二 文化置换——外国人在中围开办的博物馆及其制度分析
三 “国家博物院”的理想——中围博物馆制度的始建
第三章 “美术馆”的中文语源与中国人初识“美术馆”
第一节 “博览会”推出的“美术馆”——“美术馆”的中文语源
一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比清政府更早开始理解“美术馆”
二 介绍日本美术品参加博览会情况的文章 渗透出“美术馆”意识
三 中国社会初步消化“美术”和“美术馆”概念
四 中围媒体报道日本劝业会中的“美术馆”
五 “美术馆”和“美术”的概念在中国社会逐渐普及
第二节 晚清劝业会中的“美术馆”——中国人初识“美术馆”
一 近代中国首次国内博览会——南洋第一 次劝业会
二 走进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中的“美术馆”
第三节 近代中国人编织的早期美术馆印象
一 东京大正博览会中“美术馆”的考察
二 美国巴拿马赛会中“美术馆”的研究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制度的创建
第一节 美术教育体制的转变与美术展览制度的雏形
一 从“技”“艺”分离到“师范学堂成绩品展览”
二 私立专业美术院校的建立及其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会
三 考察日本的美术展览事业与出版《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
四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建立与“北京艺术大会”
第二节 美术展览会观念的变迁与制度的完善
一 近代传统美术社团举办的现代“雅集”
二 博物馆中传统美术资源的开放
三 新型美术社团举办的美术展览及其制度的形成
四 中外美术展览的交流与发展
第五章 从美术展览会的发展到现代美术馆的建立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创建的理论基础
一 国家的文化政策与教育制度的保障
二 蔡元培与鲁迅的“美术馆理想”
三 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广泛倡议创设现代美术馆
第二节 中国现代美术馆之建设
一 中国各地美术馆建设规划与美术馆运动
二 由“苏州画赛会”发展而来的“苏州美术馆”
三 中国公立美术馆的创立
第三节 中国国家美术展览制度的形成
一 公立美术展览制度的完善
二 “全国美术展览会”的举办与国家美术展览制度的初创
三 海外中国美术展览的成熟与制度化
第四节 国家美术馆的创建与“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举办
一 围立美术陈列馆的创建
二 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历史使命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制度
第一节 中国美术馆制度的创设
一 中国近代博物馆学视野中的美术馆
二 美术馆制度的最初设计
第二节 美术馆的组织原则与管理制度
一 美术馆的组织原则
二 美术馆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 美术馆的藏品收集与保存制度
一 藏品收集制度
二 藏品保存制度
第四节 美术馆的陈列和展览制度
一 美术馆的陈列制度
二 美术馆的展览制度
第五节 美术馆的调研、教育与宣传制度
一 调查与研究制度
二 教育与培训制度
三 出版与宣传制度
第七章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理想的延续
第一节 美术馆使命的转移——抗战时期的美术展览
一 为抗战而艺术——以“大后方”为中心的美术展览
二 解放区的美术展览事业在逆境中成长
第二节 艰难尝试——抗战以来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筹建之努力
一 教育部筹设重庆国立中央美术馆
二 上海市立美术馆与近现代城市文化建设
第三节 抗战以来的美术馆理念及美术馆理想的继续延伸
一 抗战以来的美术馆理念
二 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与近现代美术馆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馆学经典著作——《美术馆的历史》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上卷: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
下卷:中国近现代美术馆事业发展年表
这套《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充满故事的书。作者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用生动流畅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我仿佛能看到,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外国租界里的画廊和博物馆是如何吸引着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目光;我能想象,在20世纪初的北京,蔡元培先生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为建立国立美术馆而奔走呼号;我也能感受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是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努力守护着民族的文化遗产。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美术馆的介绍,如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附属美术馆等,都做到了细致入微。作者不仅介绍了它们的基本情况,更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包括创办的缘由、主要的活动、以及对中国美术史的影响。这些故事,让我对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发展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更是无数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评分在我阅读《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的过程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美术馆社会功能演变的深刻洞察。它并非仅仅是一个收藏和展示艺术品的场所,而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晴雨表,是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重要阵地,也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书中详细阐述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中国知识界对“美育”的认知是如何逐步觉醒的。美术馆的出现,标志着将艺术从宫廷、寺庙、士大夫的书斋中解放出来,推向更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它承担着启迪民智、培养审美情趣、抵御西方文化侵蚀、甚至塑造民族认同的重任。我看到了许多早期美术馆是如何被赋予“改造国民性”的使命的,它们通过引进西方的写实主义绘画,以及组织各种展览和讲座,试图改变国人陈旧的审美观念,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塑造也尤为成功,比如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和美术馆建设中的 pioneering 作用,他的理念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通过这些文字,仿佛看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群充满理想和抱负的知识分子,如何在物质匮乏、政治动荡的环境下,为建立中国的现代美术馆事业不懈奋斗。他们不仅仅是收藏家,更是文化播火者,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
评分这套《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顺序,而是将1840年至1949年这百余年的美术馆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的梳理和分析。我发现,书中既有对美术馆整体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也有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美术馆的微观考察。例如,作者会专门辟出章节来讨论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早期美术馆的特色和发展模式,也会深入分析官办、教会、私立等不同性质的美术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种结构上的灵活性和层次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全局性的认知,又能深入到具体的研究细节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区域性研究”和“类型学研究”的结合,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呈现出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更加丰富和复杂的图景。这种结构上的创新,也反映了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深邃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预示着这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和文化机构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套书。我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美术馆的建立时间、地点和名称,而是真正将美术馆的发展置于1840年至1949年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从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旧世界,到新中国的曙光照耀大地,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与中国美术馆的 nascent 阶段息息相关。书中详尽地描述了西方文化和艺术理念如何通过通商口岸、传教士、以及留学生等多种途径开始渗透,并逐渐催生了中国本土美术馆的萌芽。这些早期的美术机构,无论是作为博物馆的附属,还是作为独立的学术团体,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复兴民族文化的复杂情感。作者通过梳理大量原始文献、档案资料,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口述史料,勾勒出了早期美术馆筹建的艰难历程,包括资金的匮乏、人才的短缺、以及社会环境的阻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美术馆的区分和分析所吸引,例如官办的、教会的、私立的、以及大学附属的美术馆,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起源、运作模式和发展轨迹,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复杂而多元的面貌。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建筑和展品的简单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启蒙、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
评分《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在对于美术馆的“功能”的探讨上,其视野之广阔,令我深受启发。在1840-1949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美术馆远不止是陈列艺术品的殿堂,它承载了更为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使命。书中详尽地展示了,美术馆是如何被视为进行“美育”的场所,如何通过展览、讲座、教育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艺术知识,提升国民的审美素养。这对于一个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普通民众与艺术距离遥远的国度来说,意义非凡。同时,我也看到,美术馆在那个时代,还扮演着“文化桥梁”的角色,它不仅引进西方的艺术思潮和作品,也在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国自身的艺术成就。书中对早期中国艺术家赴欧洲、日本等地学习,并将西方艺术理念带回国内,进而影响美术馆建设的论述,让我对其国际交流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危亡之际,美术馆也成为凝聚民族情感、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阵地。某些展览,甚至成为了反抗侵略、宣传民族精神的有力工具。这种多重功能的叠加,使得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独特课题。
评分令我赞叹不已的是,《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在处理“人”与“事”的关系上,有着独到的精妙之处。本书的重点并不仅在于梳理美术馆这一“事”的发展脉络,更在于深入挖掘那些为中国近现代美术馆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作者没有将这些人物简单地作为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来描述,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展现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在推动美术馆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阅读书中关于早期美术教育家、艺术家、收藏家、以及社会活动家的篇章时,仿佛与他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看到了他们的热情、执着、甚至有时是无奈,以及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投入。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术馆事业的来之不易。我看到了,正是这些个体的不懈努力,才汇聚成了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的涓涓细流。
评分《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合法性”和“身份认同”的探讨,是我在阅读中最为着迷的部分之一。在1840年至1949年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转型。美术馆作为一种舶来品,其在中国本土的生根发芽,并非一帆风顺。书中详细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为美术馆的设立寻求理论依据和合法性。他们借鉴西方美术馆的理念,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试图构建一种既具有现代性又不失民族特色的美术馆模式。我了解到,早期美术馆的建设,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关于“中国是否需要美术馆”、“美术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美术馆应该收藏和展示什么样的艺术品”等问题,都是当时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者通过对这些争论的梳理,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知识界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所经历的迷茫、探索、以及最终的抉择。书中也揭示了美术馆在不同政治势力和文化思潮影响下的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时期,美术馆被视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一定的扶持;而在抗日战争期间,美术馆则面临着颠沛流离、甚至被毁坏的危险。这些经历,使得中国美术馆的发展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
评分这套《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在对“艺术品收藏与展示”的论述上,同样展现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并非仅仅关注美术馆的建筑本身,更深入探讨了美术馆内藏品的来源、构成、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意义。书中详细记录了,在1840-1949年间,中国近现代美术馆是如何通过购买、捐赠、考古发掘、以及艺术家创作等多种途径,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藏品体系。我了解到,早期美术馆的藏品,既包括了中国传统的书画、陶瓷等文物,也吸收了大量西方绘画、雕塑等艺术品。这些藏品的构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艺术的认知和取向,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复杂过程。作者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美术馆,在藏品选择和展示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潮。这让我认识到,一件艺术品得以被收藏和展示,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评分《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发展,是一个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进程。在1840-1949这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美术馆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仅是文化现象,更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书中详尽地描述了,在国家贫弱、民族危机深重之时,如何有识之士将建立现代美术馆视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我了解到,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下,中国的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挑战,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前后,美术馆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其在国家存亡之际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的论述,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美术馆的每一次变迁,都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的深刻变革。
评分这套《美术馆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研究(1840-1949 套装共2册)》在论述方法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并非拘泥于宏大叙事,而是善于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对具体美术馆个案的深入剖析,来折射整个美术馆发展的宏观趋势。我发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包括但不限于报刊杂志的报道、官方档案、个人日记、书信往来,甚至是一些罕见的展览图录和宣传品。这些丰富的史料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书中呈现的内容显得格外真实可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细致和严谨,他不仅呈现了史料的原貌,更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指出了不同史料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偏差,并试图从中找出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叙述。例如,在描述一些早期美术馆的成立过程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美术馆成立”,而是深入探究了其成立的社会背景、主要推动者、资金来源、选址的考量、以及初期展品来源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去追溯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往事,去理解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闪烁的文化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