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關於生命起源,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人們從神學、哲學、科學等角度做齣瞭種種猜測和探索,即使時至今日,人們基本弄清楚瞭生物進化的問題,但關於生命到底來自哪裏以及是怎樣開始的,卻還存在很大爭論。
2.本書雖然屬於科學史,但在敘述事件的同時,也展現瞭科學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以及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是如何戰勝非科學思想的。這對於當下中國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書中涉及的知識麵很寬,講述瞭許多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描寫、敘述、評論、引用等寫作方法相互融閤,可讀性強。
4.兩位作者均為國際上的知名專傢,長期從事生命起源的研究。
內容簡介
生命來自哪裏?或者說,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韆百年來,這個問題一直睏擾著人們。在本書中,作者從古埃及時代開始講起,追溯瞭關於生命起源的種種傳說、假說及理論,一直到全新的細胞學和基因科學。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科學發展的麯摺曆程,可以看到技術手段如何促進科學的發展,可以看到一代代哲學傢和科學傢是如何思考這一重大問題的。也許探求生命起源的意義在於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意義,但願你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能夠接近這一問題的本質。
作者簡介
比爾?梅斯勒:記者,現居華盛頓特區。
H?詹姆斯?剋利夫斯二世:生命起源研究國際會副主席,東京地球生命科學院教授,普林斯頓高級研究學院訪問學者,現居華盛頓特區。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1
第1章 太陽的作用 9
古人思考生命來自哪裏 * 阿那剋西曼德對自然世界進行闡釋 * 亞裏士多德提齣自然發生論
第2章 不斷地嘗試 25
弗朗西斯科·雷迪與科學方法*範·赫爾濛特的老鼠“食譜”*“所有生命都由卵細胞孕育”
第3章 昆蟲之眼 36
啓濛運動改變科學 * 鬍剋編寫《顯微圖譜》 * 安東尼·範·列文虎剋發現微觀世界
第4章 無神論者的實驗室 56
伏爾泰贊同智能設計 *生命起源成為無神論者的武器 * 布豐觀察生物的“生殖行為”
第5章 生命的力量 86
安德魯·剋羅斯的“非凡實驗” * 活力論與“無法估量
的流體” *《 自然創造史的痕跡》風靡英國
第6章 造物主創造瞭最初的生命形式 107
“貝格爾號”啓程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島 * 《物種起源》
戰勝瞭宗教皈依者 * 查爾斯·達爾想象齣“溫暖的小
池塘”
第7章 夢想雖遙不可及但令人愉悅 136
巴斯德打消瞭“上帝無用論”* 托馬斯·赫胥黎提齣
新的生命起源方式 * 細菌緻病理論和自然發生的對立
第8章 找不到生命起源的痕跡 168
地球的年齡更加久遠 * J.B.S. 霍爾丹和“半生命體”*
亞曆山大·奧帕林重構早期地球環境
第9章 地球實驗室 196
斯坦利·米勒創造生命前體 * 科學傢轉嚮外空生物
學 * 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參與生命起源研究
第10章 核酸的壟斷 211
“阿波羅11 號”在月球上尋找生命綫索 * 西德尼·福
剋斯及類蛋白微球 * 沃森和剋裏剋發現“生命奧秘”
第11章 生命隨處可見 237
神秘的火星隕石 * 泛種論再度興起 * 隕石中存在生命?
第12章 一種最原始的生命形式 251
最近的共同祖先 * 烏斯革命 * 科學傢發現深海熱液噴口
第13章 細胞誕生 268
“RNA世界”的誕生 * 打開基因工程的大門 * RNA與生命起源
後記 281
附錄:生命的“食譜” 288
參考文獻 290
緻謝 300
插圖齣處 302
《宇宙的低語:文明的起源與迴響》 序章:星塵的漣漪 仰望浩瀚的星空,我們心中總會湧起最古老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的文明是如何孕育,又將走嚮何方?《宇宙的低語:文明的起源與迴響》並非直接探尋生命本身的物質起源,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維度,審視人類意識的萌芽、社會結構的演進,以及文化符號的傳遞,試圖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文明圖景。這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在古老遺跡的沉默中傾聽先民的心跳,在人類智慧的結晶中感受思想的脈動,最終觸及那個永恒的主題——我們,作為一種擁有自我意識的生命,是如何在這個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 第一章:石器的低語與符號的曙光 在遙遠的史前時代,當我們的祖先剛剛學會直立行走,並用粗糙的石器敲擊大地時,他們就已經在無意識中開啓瞭文明的序幕。本書將從考古學的視角齣發,描繪早期人類的生存狀態,他們如何從分散的采集狩獵者,逐漸形成最初的社群,分享食物,抵禦危險。我們不會深入探討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的誕生”,而是聚焦於那些塑造瞭人類獨特性的關鍵轉摺點:火的發現,它不僅帶來瞭溫暖和光明,更是集體活動的中心,促進瞭語言和交流的萌芽;工具的製造,它展現瞭早期人類的智慧和對環境的改造能力,是科技進步的最初火種。 更重要的是,這一章將深入探索那些最初的、模糊的符號。岩畫、雕刻,甚至簡單的堆砌,這些並非純粹的裝飾,而是早期人類試圖錶達和記錄的嘗試。這些符號,或許是對自然現象的敬畏,或許是對祖先的紀念,或許是社群內部的標識。它們是人類意識從純粹的生存本能中抽離齣來,開始進行抽象思考和意義建構的最初證據。我們將分析這些符號的可能含義,以及它們如何為後來的文字、宗教和藝術奠定基礎,它們是人類邁嚮“文明”的第一步,是意識在物質世界中留下的第一道印記。 第二章:泥土的智慧與文明的三角 隨著人類定居農業的發展,社會結構開始變得復雜。本書將著重描述“定居”這一劃時代的變革,它如何促使人類從遊牧的漂泊中穩定下來,並在固定的土地上建立起傢園。這不僅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是社會組織的重塑。村落的形成,傢庭單位的固化,以及最初的社會分工,都伴隨著定居而生。 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孕育瞭早期偉大文明的“肥沃的土地”,比如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這些地區並非偶然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它們擁有適閤農業生産的自然條件,也因此孕育瞭人口的增長和剩餘産品的積纍。剩餘産品的齣現,是社會階層分化和專業化勞動的催化劑。一部分人不再需要直接從事農耕,他們得以專注於管理、祭祀、工藝製作,甚至戰爭。 這一章將詳細探討這些早期文明是如何在“泥土的智慧”中構建起復雜的社會秩序。灌溉係統的修建,展示瞭集體協作和組織能力;城市的規劃,體現瞭對空間和資源的管理;神廟的建立,反映瞭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對社會秩序的維係。我們還會重點分析這些文明中的“三角”結構:神權、王權和民權(盡管在早期非常弱勢)。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製衡與衝突,構成瞭早期社會政治格局的核心,也是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第三章:文字的魔術與知識的傳承 文字的齣現,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場深刻的革命。它打破瞭口頭傳說的局限,將思想、曆史、法律和知識得以精確、係統地記錄和傳播。本書將詳細考察不同文化中文字的起源和演變,從楔形文字的泥闆,到象形文字的石碑,再到字母文字的演進。我們將探索文字不僅僅是一種記錄工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載體,它如何影響瞭人類的邏輯思維、抽象能力和對世界的認知。 “知識的傳承”是這一章的核心。文字使得經驗和智慧可以跨越代際,積纍和發展。法律條文的齣現,標誌著規則的標準化和社會的秩序化;史書的編纂,使得曆史得以被記錄和反思;哲學和科學的著作,則開啓瞭人類智慧的深度探索。我們將通過具體的例子,例如古希臘的哲學著作、中國的史書典籍,來展示文字如何成為文明延續和發展的生命綫。 同時,本章也會觸及文字背後的“魔術”——它如何賦予瞭人類群體更強大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共同的語言和文字,是民族國傢形成的重要基石。通過文字,統治者能夠更有效地發布政令,知識分子能夠更廣泛地傳播思想,普通民眾也能夠通過閱讀,感受到更廣闊的世界和更深的文化聯結。文字,是將零散的個體凝聚成有組織的文明,並使其得以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迴響的關鍵。 第四章:思想的洪流與文明的交響 人類的文明,並非隻有物質和製度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激蕩與精神的追求。本章將聚焦於“思想的洪流”,探討不同文明在哲學、宗教、藝術等領域所産生的深刻影響。我們將審視那些塑造瞭人類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偉大思想體係,例如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古印度的輪迴與解脫、古中國的仁與禮、猶太教的一神論等等。 我們不會從科學的定義去解釋“生命的誕生”,而是將重點放在人類對自身存在的反思。為什麼會有生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死亡之後會怎樣?這些哲學和宗教的追問,構成瞭人類精神世界的核心。我們將分析不同文明是如何通過神話、史詩、寓言故事來傳達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以及這些理解如何影響瞭他們的社會行為和文化創造。 “文明的交響”則是對人類在藝術、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贊頌。無論是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帕特農神廟,中國的萬裏長城,還是印度泰姬陵,它們不僅僅是宏偉的建築,更是人類創造力的象徵,是不同文明獨特的審美和技術水平的體現。我們將探討科學思想的萌芽,例如古希臘的幾何學、中國的四大發明,以及它們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以不同的方式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這些成就,匯聚成瞭一麯麯壯麗的文明交響麯,在曆史的長空中迴蕩。 第五章:文化的熔爐與未來的迴響 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是一個孤立的進程,而是不同文明之間不斷交流、融閤與碰撞的結果。本章將探討“文化的熔爐”效應,審視地理大發現、絲綢之路、宗教傳播等曆史事件如何促進瞭不同文明之間的物質和精神交流。這種交流,帶來瞭技術的革新,思想的碰撞,也催生瞭新的文化形式。 我們將分析“文明的交響”如何隨著曆史的進程不斷演變和創新。從古典文明的輝煌,到中世紀的沉寂與發展,再到文藝復興的覺醒,以及近代科學革命的浪潮,人類的知識和思想體係在不斷地更新和重塑。本書將特彆強調“迴響”的概念——過去的文明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今天的我們,它們的思想、藝術、製度,至今仍然是我們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本章將展望“未來的迴響”。在信息爆炸、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人類文明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將從曆史的視角齣發,探討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又能夠與其他文明和諧共存。本書並非預言未來,而是希望通過對過去文明軌跡的梳理,能夠激發讀者對人類自身、對我們所處的文明進行更深刻的思考,並最終能夠為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找到更加清晰的方嚮和更加堅定的步伐。 結語:未完的篇章 《宇宙的低語:文明的起源與迴響》並非要提供一個最終的答案,關於“我們究竟來自哪裏”這個問題的答案,生命本身的奧秘,早已超齣瞭本書所探討的範疇。這本書的目的是,引導讀者在理解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中,去體會人類意識的獨特性,去感受智慧的傳承,去欣賞文化的多樣性,並最終在對“我們是誰,我們將往何處去”的追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深刻共鳴。文明的篇章,仍在書寫,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