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今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国际化的大潮中,到处都在有规模地开发、建设,红红火火地实现着“旧貌换新颜”。然而,在一片新气象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人们变得越来越“怀旧”,也即越来越向往和钟情于旧时岁月里的东西了,同时,那后面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从上到下开始被高度重视,并且,社会同样为之作出了有规模的行动。
如在物质文化领域,大多数城市只要有可能,都在市内设定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个性化的特色展现出自己城市的历史风采;更有甚者,不少古城重新砌筑起城墙,修复了高大的城楼、城门,以显古城的厚重旧貌;许多古镇均精心打造,恢复以往的各种旧元素,从而成了旅游者趋之若鹜的地方;远在穷乡僻壤的古村落,也一个一个地被开掘、整理出来,参观者接踵而至,竟顿时出名;而在许多城市里,有古街的恢复重建之,没有古街的,会硬生生地打造布置出一条“历史老街”,同样填入各种老的元素,从而成了这个城市非常特别的一道新风景线。至于在非物质文化领域,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从下到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于是包括民俗、民间传统文艺、民间传统技艺、民间传统游艺等,被广泛地挖掘、提炼与利用起来。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可以表演和演示的,它们现今已广泛充实到和活跃在我们每年的传统节庆和群众文化活动中,以非常别致亮眼的节目,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闪耀出了奇光异彩。
人们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怀旧情结,历史文化及其遗产到今天能冲破现代化、国际化的重围,受到当代大众广泛的尊重和青睐,我想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中国毕竟是文明古国,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从悠久历史中一路行进过来,民族之魂永在,文化之根根深蒂固,这是极难动摇的;第二,在现代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国家和地方的性格必然也被提到极大的高度,民族个性、地域特色于是被充分地肯定和阐扬,历史文化正好是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中*核心*有代表性的内容;第三,我国各个时代的文字记载,以及口耳相传的文化情节,丰厚无边,留下了无限广大和精彩的记录和口述,这足以使我们的文化记忆不会磨灭;第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旅游事业大发展,旅游需要文化,必然推进到历史文化,于是,借着旅游事业的春风,历史文化景点及项目的开发与兴旺就可谓如火如荼了。
也就在上述这样的大背景下,同济大学出版社适时地推出了这套《上海城市记忆丛书》来,为我们上海文化遗产事业的传承和弘扬来增光添彩。这套丛书的编撰工作由以娄承浩先生为首的一批建筑史专家承担,以上海的重要历史建筑(既有尚在的,也包括已消失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系列。
关于建筑,我一直认为是我们每天目所必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伴侣,而它们又正是每个城市里非常有历史底蕴,有人文内涵,同时以其形形色色的造型、装饰等,生成为一个城市宏观和微观的风貌、风情的主要载体。我想,建筑及建筑文化的伟大与令人感到亲切之处也主要就在此吧。而上海更是特别。上海在近代开埠以后,从一个县城跃起而为中国的第1大城和世界著名都会。在这一翻天覆地的变迁中,上海海纳百川,开全国的先河,各种各样的新颖事业,如近代的市政建设事业、近代公用事业、近代房地产业、近代教育事业、近代卫生事业、近代科技事业……在此全面地大举兴起。而每一个事业都需要由实体的建筑来承载的,于是巨量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建筑便在这个城市应运而生了。
目前有关上海的建筑图书已出版了不少,但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近代上海各种新兴事业为分类,一类一书,这样就做到了比较集中、比较专业,如你要了解、研究每一个专门事业的领域的建筑状况,就十分便利了。在写作上,做到了既有建筑的变迁追叙,又有它们的现状交代;既有建筑的结构风格,又有它们的人文故事;既有文字记述,又有大量图照的配合。所以虽然属于建筑方面的书,但称得上是简明清晰、阅读便易、引入入胜的了。这套丛书对唤起和强化我们的城市记忆,必然会起到清新的、独特的功效。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生存空间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社会经济影响
第二章 礼仪空间
(一)朝廷律规
(二)传统习俗
(三)风水学说
第三章 经商空间
(一)交通
(二)市镇
第四章 居宅类型
(一)农民住宅
(二)镇民住宅
(三)地主富商住宅
第五章 平面布置
(一)面宽与进深
(二)埭与进
(三)分隔与组合
第六章 平面功能
(一)天井
(二)厅堂
(三)卧房
(四)灶间
(五)其他
第七章 立面处理
(一)建筑层高
(二)大门与内门
(三)屋顶与山墙
(四)外墙与内墙
第八章 结构构件
(一)基础
(二)柱础
(三)梁架
(四)卷棚
第九章 建筑细部
(一)窗户
(二)斗拱
(三)花篮
(四)斜撑
(五)雀替
(六)挂落
(七)栏杆
(八)雕刻
(九)庭院
(十)家具
(十一)楹联匾额
(十二)地坪
第十章 实例鉴赏
(一)陈桂春住宅
(二)黄炎培故居
(三)陶长青古宅
(四)张闻天故居
(五)敬业堂
(六)润德堂
(七)钟惠山住宅
(八)高桥蔡宅
(九)恭寿堂
(十)高桥印家花园
(十一)仰贤堂
(十二)高行杨家宅
(十三)王松云住宅
(十四)高行喻宅
(十五)张江艾宅
(十六)杨斯盛故居
(十七)新场老宅
(十八)张信昌住宅
(十九)苏局仙东湖山庄
(二十)南春华堂
(二十一)马相伯故居
(二十二)史量才故居
(二十三)兰瑞堂
(二十四)王冶山住宅
(二十五)葆素堂
(二十六)松江费宅
(二十七)杜氏雕花楼
(二十八)张祖南宅
(二十九)朱家角舒宅
(三十)课植园
(三十一)潜研堂
(三十二)秦大成古宅
(三十三)咸宜堂
(三十四)世春堂
(三十五)九间楼
(三十六)书隐楼
(三十七)田耕堂
(三十八)姚家古民居
(三十九)朱学范故居
(四十)程十发祖居
参考文献
相关术语
后记
前言/序言
现今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国际化的大潮中,到处都在有规模地开发、建设,红红火火地实现着“旧貌换新颜”。然而,在一片新气象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人们变得越来越“怀旧”,也即越来越向往和钟情于旧时岁月里的东西了,同时,那后面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从上到下开始被高度重视,并且,社会同样为之作出了有规模的行动。
如在物质文化领域,大多数城市只要有可能,都在市内设定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个性化的特色展现出自己城市的历史风采;更有甚者,不少古城重新砌筑起城墙,修复了高大的城楼、城门,以显古城的厚重旧貌;许多古镇均精心打造,恢复以往的各种旧元素,从而成了旅游者趋之若鹜的地方;远在穷乡僻壤的古村落,也一个一个地被开掘、整理出来,参观者接踵而至,竟顿时出名;而在许多城市里,有古街的恢复重建之,没有古街的,会硬生生地打造布置出一条“历史老街”,同样填入各种老的元素,从而成了这个城市非常特别的一道新风景线。至于在非物质文化领域,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从下到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于是包括民俗、民间传统文艺、民间传统技艺、民间传统游艺等,被广泛地挖掘、提炼与利用起来。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可以表演和演示的,它们现今已广泛充实到和活跃在我们每年的传统节庆和群众文化活动中,以非常别致亮眼的节目,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闪耀出了奇光异彩。
人们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怀旧情结,历史文化及其遗产到今天能冲破现代化、国际化的重围,受到当代大众广泛的尊重和青睐,我想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中国毕竟是文明古国,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从悠久历史中一路行进过来,民族之魂永在,文化之根根深蒂固,这是极难动摇的;第二,在现代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国家和地方的性格必然也被提到极大的高度,民族个性、地域特色于是被充分地肯定和阐扬,历史文化正好是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中最核心最有代表性的内容;第三,我国各个时代的文字记载,以及口耳相传的文化情节,丰厚无边,留下了无限广大和精彩的记录和口述,这足以使我们的文化记忆不会磨灭;第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旅游事业大发展,旅游需要文化,必然推进到历史文化,于是,借着旅游事业的春风,历史文化景点及项目的开发与兴旺就可谓如火如荼了。
也就在上述这样的大背景下,同济大学出版社适时地推出了这套《上海城市记忆丛书》来,为我们上海文化遗产事业的传承和弘扬来增光添彩。这套丛书的编撰工作由以娄承浩先生为首的一批建筑史专家承担,以上海的重要历史建筑(既有尚在的,也包括已消失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系列。
关于建筑,我一直认为是我们每天目所必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伴侣,而它们又正是每个城市里非常有历史底蕴,有人文内涵,同时以其形形色色的造型、装饰等,生成为一个城市宏观和微观的风貌、风情的主要载体。我想,建筑及建筑文化的伟大与令人感到亲切之处也主要就在此吧。而上海更是特别。上海在近代开埠以后,从一个县城跃起而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和世界著名都会。在这一翻天覆地的变迁中,上海海纳百川,开全国的先河,各种各样的新颖事业,如近代的市政建设事业、近代公用事业、近代房地产业、近代教育事业、近代卫生事业、近代科技事业……在此全面地大举兴起。而每一个事业都需要由实体的建筑来承载的,于是巨量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建筑便在这个城市应运而生了。
目前有关上海的建筑图书已出版了不少,但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近代上海各种新兴事业为分类,一类一书,这样就做到了比较集中、比较专业,如你要了解、研究每一个专门事业的领域的建筑状况,就十分便利了。在写作上,做到了既有建筑的变迁追叙,又有它们的现状交代;既有建筑的结构风格,又有它们的人文故事;既有文字记述,又有大量图照的配合。所以虽然属于建筑方面的书,但称得上是简明清晰、阅读便易、引入入胜的了。这套丛书对唤起和强化我们的城市记忆,必然会起到清新的、独特的功效。
如果提什么希望的话,我但愿这套丛书能继续发动更多的作者,加入其中,以写出更多的专题来。因为大上海历史上形成和延续至今的新兴事业实在太多了,从而相随而起的建筑也是百业百态,丰富多彩,同样多值得我们在今天广泛地回顾和推介。当然,要全面反映和展示它们,并不容易,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类别。不过,来日方长,可以慢慢地不断延伸,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想这个系列一定就会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强的。
穿越时光的砖瓦:上海古镇民居建筑的隐秘故事 在繁华的上海都市脉络深处,隐藏着无数诉说着过往的古老砖瓦。它们静默地矗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生活印记,也记录着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演变轨迹。本书,并非直接描绘某一具体古镇的宏大图景,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微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深入探寻构成这些古镇肌理的“民居”——那些承载着无数家庭悲欢离合,凝聚着匠心独运与生活智慧的房屋。 本书的核心,是对上海古镇民居背后所蕴含的“记忆”进行一次细致的梳理与解读。我们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建筑样式,而是深入挖掘每一扇窗、每一块砖、每一处雕刻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风貌、社会变迁、家族故事,乃至普通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寄托。这意味着,我们将跳出纯粹的建筑学范畴,将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融入其中,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有温度的上海古镇民居图景。 一、 空间叙事的重塑:从“建筑”到“家园” 传统的建筑类书籍往往侧重于对建筑本身的结构、风格、材料进行分析,而本书则将重点放在“家园”这一概念上。古镇民居,不仅仅是钢筋水泥或砖木结构的集合体,更是无数生命轨迹交汇、情感萌发的场所。我们将通过对民居空间布局的解读,揭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生活习惯、伦理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 例如,对于典型的江南民居,其“前店后坊”、“一厅多房”的布局,是如何适应当时的商业活动与大家庭居住需求的?天井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既是采光通风的媒介,也是家庭成员互动、晾晒衣物、种植花草的公共空间,更是连接天地、寄托乡愁的精神载体。我们还会探讨厢房、正房、耳房等不同空间的功用,以及它们如何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减、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更进一步,我们将关注那些隐藏在空间叙事中的“非物质记忆”。那些墙壁上斑驳的痕迹,可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可能是孩子涂鸦的痕迹;那些老旧的家具,可能承载着几代人的使用记忆,也可能见证了家庭的重要时刻。本书将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捕捉,让读者感受到民居的生命力,体会到空间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 匠心与智慧的传承:材料、工艺与就地取材的哲学 上海的古镇民居,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巧妙融合的产物。在本书中,我们将深入探究构成这些民居的材料,以及其中蕴含的精湛工艺。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木材的种类、石材的纹理,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是如何被发现、被选择、被加工,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性与美学价值。 例如,徽派建筑中精美的木雕、石雕,在上海古镇的民居中,虽风格或有差异,但对细节的打磨与对吉祥寓意的表达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会搜集那些被岁月磨砺却依然挺立的梁柱,分析其榫卯结构的精妙;我们会细致观察那些依然清晰可见的砖雕、瓦当,解读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与生活哲学。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就地取材”的智慧。在过去,交通不便,民居的建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可获得的资源。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如何利用当地的泥土、竹木、青砖等材料,因地制宜地建造出适应当地气候、满足生活需求的建筑?我们还将探讨一些被现代建筑所忽略的传统工艺,例如对木材的防腐处理、对墙体的保温隔热等,这些看似朴素的技艺,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三、 社会变迁的印记:阶层、功能与时代的回响 上海古镇民居的演变,是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缩影。本书将尝试从民居的物质形态中,解读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变迁。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民居的规模、装饰的繁简、院落的大小,来推测其主人的社会地位。例如,同样是临街的店铺,为何有些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而有些则朴实无华?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商业家族的兴衰、士绅阶层的崛起与式微,以及不同时期政府的经济政策。 我们将关注那些曾经是商业中心、手工业作坊的民居,它们是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那些围绕着河流、港口而建的码头民居,又记录了怎样的水运历史?当我们看到一些民居中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时,又是在诉说着怎样的开埠历史与文化碰撞?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民居在不同功能上的演变。一些原本是居住功能的民居,可能在后来被改造成了商铺、旅馆,甚至是一些公共活动空间。这种功能的转换,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这些演变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上海的古镇民居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适应、演变,并最终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四、 人文关怀的视角:家族故事、民间传说与日常生活 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秉持的人文关怀精神。我们相信,每一栋古老的民居,都承载着一段段鲜活的家族故事、一个个流传的民间传说,以及无数平凡人家的日常生活片段。 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些具象的案例,来展现这些“活的记忆”。例如,我们会探访那些依然保存着老物件的民居,通过主人的讲述,重现曾经的生活场景,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与亲情。我们会搜集流传在古镇中的民间故事,分析这些故事与民居建筑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它们是如何被讲述、被传承,又如何丰富了民居的文化内涵。 本书还将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在民居中辛勤劳作的工匠、在街巷中叫卖的小贩、在庭院中玩耍的孩童,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却是构成古镇繁荣景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努力去还原他们的生活细节,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文字中重新焕发生机。 五、 结语: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寻访上海古镇民居》这本书,旨在通过对上海古镇民居建筑的深入探寻,唤醒读者对这座城市历史文脉的关注与认同。它不是一份冷冰冰的建筑图录,而是一份充满温情的城市记忆档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座桥梁。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古镇民居独特的建筑魅力,更能从中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与人文精神。这些古老的房屋,是上海历史的见证者,是城市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我们理解这座城市、珍视这座城市最直接的载体。它们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守护与传承这份宝贵的城市记忆,让它们在未来的时光里,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