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是费尔巴哈的早期著作, 是作者在广泛深入地研究了莱布尼茨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 书中含有丰富的资料,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点。列宁曾给予这部著作以很高的评价。中译本的出版, 不论对研究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还是对研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 都很有参考价值。
目录
译者引言
《费尔巴哈全集》(第二版)第四卷序言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前言
第一节 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莱布尼茨的性格特点
第三节 莱布尼茨的哲学原则及其与斯宾诺莎哲学原则的区别
第四节 莱布尼茨的哲学原则及其斯宾诺落哲学
第五节 灵魂或单子:莱布尼茨哲学的原则
第六节 单子的规定性:表象
第七节 表象的区别
第八节 模糊表象的作用
第九节 物质的意义
第十节 作为表象的对象的物质及
第十一节 物质本身的非实体性以及单子与肉体的联系
第十二节 宇宙的普遍联系以及有机生命的无限性和差异性
第十三节 单子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的方式
第十四节 先定谐和的意义
第十五节 界限以及派生的单子和原始的、原初的单子的关系
第十六节 对莱布尼茨神学观点的批判:作为《神正论》一书的导言
第十七节 《神正论》的最本质的思想
第十八节 莱布尼茨的灵物学导论:对经验论的批判
第十九节 对莱布尼茨的灵物学的阐述
第二十节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阐述和评论
第二十一节 对莱布尼茨的灵物学的批判(1847年)
第二十二节 对莱布尼茨的神学和神正论的评论(1847年)
引文汇编
注释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可是,这种力究竟是什么呢?与笛卡尔哲学不同,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这种力构成物体的内在本性的基础;同时又与斯宾诺莎哲学不同,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这种力使有限的存在物从就其自身而言没有本质的、瞬息即逝的变体变成实体,变成一种具有自己的根据和存在的存在物。这种力究竟是什么呢?显而易见,这种力不是什么机械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因为,正是由于纯粹的物质原则不足以说明自然现象,我们才需要越出物质之物的范围,求助于力的概念,因此力不是某种复合的、可分的、有广延的东西。相反,力是某种不可分的、单纯的东西;它属于那样的事物,这种事物“不是感觉或感性想象的对象”,例如图形那样,而仅仅是精神、理性的对象;它不是物理的原则,它按其本性而言、按其自身而言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的原则。因此,“力是有形实体的本质”这个命题,无非意味着有形实体只有借助于单纯的、精神的原则,才成为实体。可是,实体性与本质性、实在性是一致的;只有实体的东西才是实在的,才具有存在——才具有哲学意义的存在。物体中的复合的、有广延的、物质的东西本身不是实体,因为“物质本身是纯粹被动的”,而实体只能是活动之物、起作用之物,只能是力。因此,实在的、本质的东西,不是有形之物,不是杂多之物,而是单纯之物;不是可分之物,而是原子、不可分之物、单一之物。可是,本质之物就是存在之物或具有存在之物。因此,物体在单纯之物中具有自己的存在和基础,具有自己的立足点,具有自己的实在和本质。莱布尼茨说:“复合之物以单纯之物为前提;因为没有单纯的实体,也就不可能有复合之物。”“没有非物质的实体,物质就不可能存在。”因为,“凡是纯粹被动的东西,它本身都不可能单独地、自在地存在着”。“因此,老实说,物体本身不是实体,它只不过是由实体复合、组合而成的东西。”莱布尼茨把这种单纯的实体称为单子、“灵魂或与灵魂类似的存在物”,称为“真正的、实在的统一,实体的原子”,它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物质原子不同,它是“形而上学的点,实体的形式,原始的力,原初的隐德来希、形式的原子”。
……
前言/序言
近代哲学领域内继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之后,内容最为丰富的1哲学家乃是莱布尼茨,尽管他的哲学有一些非常明显的漏洞和缺点。我的近代哲学史第二部分之所以叙述他,而且仅仅叙述他,这主要是由于这部著作的根本目的与其他类似的著作不同。这部著作的目的,从而他的基本对象,不是仅仅要求并且允许进行形式上的叙述,而是使一种积极的哲学活动,一种内在的阐发活动,不仅有可能进行,而且也有必要进行。真正哲学的标志乃是有阐发的能力。例如,洛克的哲学便不能阐发,而且也无须阐发。任何一个读过一点近代哲学史的人,都知道洛克的目的和观点,而莱布尼茨的目的和观点他们就不了然了。洛克的哲学在其本质方面绝不会被人误解,绝不会被人作肤浅的阐述,而莱布尼茨的哲学大概会有这种可能性。感性的明显性(并非经验)有利于洛克,不利于莱布尼茨。对于太阳运行的观念,无须列举论据详加阐发;于是,对于地球运行的观念却需要作这样的阐发。因此,对洛克哲学作这一种历史叙述和另一种历史叙述之间,只可能出现形式上的差别,但对莱布尼茨哲学却不会如此。
阐发就是揭示一种哲学的真正含义,揭露其中含有的积极因素,展现隐藏在它的暂时被制约的、有限的规定方式之中的那个哲学观念。观念就是阐发的可能性。
因此,阐发困难而批判容易。对于错误和缺陷,只需稍加注意就能看出,而对于美好之物却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发现。哪怕仅仅匆促地闲谈几句,就足以发现前者,而要发现后者,却需要通过亲密的交往。错误会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射入眼帘,美好之物却闭门幽居,与世隔绝,自得其乐,只向亲近的人露面。真正的批判寓于阐发之中,因为,只有把本质之物和偶然之物、无条件之物和有条件之物、客观之物和主观之物划分开,才可能作出真正的批判。
无论分析活动或者综合活动,都是阐发的手段。分析活动不仅从被规定的、个别的思想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定的概念,而且从已说出的话语中揭示出那些虽未直接说出、但已以不完全的形态包含在话语之中的含意,因此它只是沉思的对象,而不是经验感知的对象。综合活动只有通过把杂多之物综合为一个整体,通过把一些有区别的、孤立的、表面上相互没有联系或至少不具有明显联系、但实质上相互联系着的思想连结起来,才能得出观念。因此,阐发是一种发生的活动,它从自己的根据中推出那种只有作为直接论题才能表现出的东西,而当这种东西以这种形态表现出来或被这样地复述时,它仍然是不可理解的。可是,阐发还必然是一种被历史地制约着、规定着的活动。它始终必须以一定的资料为依据,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看出,这种阐发、这种发生确实符合于哲学家的真正的、不致误认的思想和精神。例如,莱布尼茨从来没有直接从单子概念中推出单子的众多性。可是,尽管他没有提出关于众多性的形式演绎,但这并不意味着单子的众多性是他假设的或从外面取得的。
《理性之光,思辨之巅:一部对形而上学经典巨著的深度解读》 在人类思想的璀璨星河中,有些名字如同永恒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探索智慧的深邃海洋。格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这位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式天才,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构建了一座辉煌的思想殿堂,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而《理性之光,思辨之巅:一部对形而上学经典巨著的深度解读》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深入剖析、细致解读莱布尼茨哲学精髓的学术力作。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著作的堆砌,而是通过对莱布尼茨核心概念的系统梳理,揭示其形而上学、认识论、神学乃至科学观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演进,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完整且富有洞察力的莱布尼茨思想图景。 本书的缘起,在于认识到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深邃与复杂性。他的思想触及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神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其著作浩如烟海,思想如织网般精密。然而,许多对莱布尼茨哲学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某一分支,或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未能充分展现其思想的整体性和贯通性。本书的作者,凭借多年的潜心研究与严谨的学术训练,试图打破这种局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读者穿越莱布尼茨思想的迷宫,抵达其思想的核心。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也非简单的文献汇编。它是一场精密的学术“手术”,一次深刻的“解剖”。作者从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入手,例如“单子论”(Monadology)——这一构成宇宙基本要素的理论。本书将详细阐释单子的本质、特性、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一个有序的、和谐的世界。我们会深入探讨“预定和谐”(Pre-established Harmony)的观念,理解它如何解释单子世界内部的秩序性,以及为何不同步的单子之间能够保持一致的运行。这不仅是对一个抽象概念的呈现,更是对其在解释宇宙运行规律、人类认识能力,乃至神学预设上的深远影响的深入挖掘。 在本体论的基石之上,本书将进一步构建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我们将审视其“天赋观念”(Innate Ideas)的理论,剖析他如何挑战经验主义的观点,强调理性在知识形成中的主动作用。本书会细致地分析“真理的两种理性”(Two Truths of Reason)——即理性真理(Analytic Truths)与事实真理(Contingent Truths)之间的区别,以及莱布尼茨如何运用这一区分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和宇宙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我们将追溯他对于逻辑推理的贡献,特别是其“普遍演算”(Universal Characteristic)的构想,理解这一构想如何预示了现代形式逻辑的发展,以及它在莱布尼茨哲学中作为实现知识统一与普遍性的工具的地位。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莱布尼茨哲学进行“分析”与“批判”的有机结合。在对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详尽解读的同时,作者不会回避其理论中存在的挑战与争议。我们将考察莱布尼茨哲学在应对其时代主要哲学思潮(如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洛克的经验主义)时所展现出的精妙辩驳,以及他在建立自身体系时所提出的独到见解。然而,本书的批判性并非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审视莱布尼茨思想的局限性,探讨其理论在历史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后世哲学家对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例如,我们会探讨单子论在解释物质世界相互作用上的困难,预定和谐说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张力,以及他神学论证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的接受度。 本书的架构并非线性叙述,而更像是一次多维度的“探索”。作者将引导读者进入莱布尼茨思想的各个“房间”,从本体论的宏伟殿堂,到认识论的精致庭院,再到神学与伦理学的庄严讲坛,并最终抵达其科学观的实验场所。每一部分都力求做到独立成章,又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思想画卷。 在对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的同时,本书也关注莱布尼茨哲学与其时代背景的互动。作者将勾勒出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和科学的概貌,展示莱布尼茨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与思想碰撞的时代,塑造并发展出其独树一帜的哲学体系。我们会看到,他的哲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刻回应,也是对未来科学与哲学发展的伟大启示。 本书尤其强调莱布尼茨哲学对于现代思想的启示意义。尽管莱布尼茨生活在几个世纪之前,但其思想的深度和前瞻性,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他对逻辑与数学统一的追求,对信息论和计算理论的早期启示;他对个体性的强调,对现代个体主义思潮的潜在影响;他对和谐与秩序的论证,对我们理解复杂系统和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到,莱布尼茨的哲学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活生生的、能够激发思考的智慧源泉。 本书的语言力求清晰、准确且富有学术严谨性,同时又不失生动性。作者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阐释,将复杂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书中引用的原始文献,经过审慎的挑选和恰当的引入,为读者的深入探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理性之光,思辨之巅:一部对形而上学经典巨著的深度解读》是一部对莱布尼茨哲学进行全面、深入、批判性研究的学术力作。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哲学家思想的致敬,更是对人类理性探索精神的礼赞。本书希望能够引领读者,走进莱布尼茨思想的深邃世界,感受理性之光在思辨之巅闪耀的辉煌,从中汲取智慧,开启属于自己的哲学之旅。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关于世界本质、知识来源、人生意义的宏大叙事,是一场挑战极限、启迪智慧的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