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3
FT中文网总编辑王丰作序推荐
纵横市场驾驭快钱
不可不读的投资心经
本书告诉你
无论股票还是期货交易
成功和失败就在一念间
资本市场输赢不定
Hold住金钱、欲望掩盖下的人性搏斗
才能笑傲股市期市
两位作者遍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10余座城市,实地跟踪采访数百位金融市场交易者,从中精选出22个典型人物故事,著成此书。
这里有牛市的疯狂、股灾的惨烈、熊市的挣扎,有“高大上”的基金经理,有财务自由的励志榜样,有身陷泥泞的投机客,还有交易生活深刻痛彻的领悟、资本市场鲜活真实的人性。
置身于震撼激烈的“快”钱游戏,跌宕起伏的交易人生,股票、期货、衍生品市场,他们和你一样,徘徊于天堂和地狱之间。
圈子里传言,徐宁在这波牛市中从80万挣到8000多万。他是一个赌徒。他说:“我们这些人,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
——满仓狂徒(第1页)
查尔斯对内地和国企的理解,给了他巨大的投资先机。“比如中石油,我比巴菲特买得还低。”查尔斯说。
——“香港(股市)就是我的提*机”(第37页)
“刚开始一天赚的钱是(以前)一个月赚的钱,后来有一天赚的钱相当于(以前)一年的收入。”
——争分夺微秒的游戏(第49页)
“全世界找不到散户参与人数远远超过机构的状况,这也是大家选这个市场的原因——世界上没有另外一个地方有这么多钱。”婷姐说。
——婷姐的高频人生(第98页)
赶上多个客户手持多单,一致看涨,他们会在“股指吧”的办公室围着墙上的大屏幕显示器齐唱:
“起来!……”
——“囚”室里的北京梦(第223页)
春晓
金融纪实新媒体“交易门”联合创始人,驻香港独立撰稿人。春晓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及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曾供职路透社北京分社、香港《南华早报》、纽约《世界日报》,还曾担任《财经》杂志和《FT睿》北美撰稿人,获得过纽约独立媒体社(IPA)颁发的*佳移民报道奖。
马赛客
金融纪实新媒体“交易门”联合创始人。马赛客200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同年涉足媒体工作,近年来专注于叙事性非虚构写作。
满仓狂徒/1
80万到6200万!一波牛市,徐宁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财务状况。股灾来临,不到一个月他就被“腰斩”,资金回撤过半。他是坚定的多头派,一度股票(只能)做多,股指期货也做多。2015年下半年对资本市场的投机客来说可谓风雨交加,市场行情不好,政策变幻频仍。徐宁刚站稳阵脚,2016年的熔断又让他回撤超过20%。
徐宁不喜欢大谈“投资”“资产管理”,他用“赌博”来定位自己的行为。他说:“我们这些人,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
市场给我一切/12
关工目前管理的资金超过两亿,他1998年年初赚到80万,那一年重庆市城市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万出头。但是在几个月时间里这笔钱就亏完了,之后他一直境遇不佳,一度靠给报纸写股评补贴女儿的奶粉钱。“那段时间真的是太艰难了,现在想起来两眼泪汪汪。如果2005年那波行情晚来一个月,我们这些人都得死。
20多年的市场经验,关工把“资金、技术、策略、心态”总结为投资四要素,其中“心态”是最微妙的。“心态就是人性,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好,可能上趟厕所回来主意就改变了。”关工说,“万事都在变,人性永不变。
这个“赌徒”不太冷/25
YY先从金融机构辞职,去澳门做了一名职业德州扑克牌手,后全职做股票投资。
德州扑克带给他的收获是人要对自己百分之百的诚实。“我必须要客观、诚实,任何欺骗和掩饰都解决不了问题,最后输赢的数字无比残酷和真实。”另外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当然,“你知道一个道理和你可以做到,这之间的距离有这—么—大”。讲到这里,YY张开双臂,比画出五个大西瓜的距离。
“香港(股市)就是我的提款机”/33
查尔斯1993年年初到香港,做电子零件的进口贸易赚到第一桶金。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在恒生指数8000多点入市对抗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代表的炒家,稳定香港金融市场。查尔斯在6000多点时入市投资港股:“我那时运气好,正好有钱。
查尔斯是忠实的巴菲特信徒,在2015年的采访中,他提到自1997年以来,自己在港股的投资收益率超过了巴菲特的28%。他说:“有时候香港(股市)就是我的提款机,我知道它能给我疯狂的投资回报。
争分夺微秒的游戏/45
高频交易员李奥曾供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迅雷、穆迪(Moody)、香港富达基金、摩根士丹利(香港)等,始终没有感受到跟自己价值相匹配的成就感。交易市场的反馈机制比机构来得及时,犯错就接受惩罚,正确就得到奖励。“刚开始一天赚的钱是(以前)一个月赚的钱,后来有一天赚的钱相当于(以前)一年的收入。
李奥有非常重的“码农”情结,财务自由后他组建了自己的私募基金,招的基本上都是程序员。他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帮助这些程序员也实现财务自由。
爆仓洗礼/53
收市那一刻,王轩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股灾后扛了两个多月,他的资金和精神都崩溃了。他那天在办公室抽了两包烟。“看着办公室的装饰、茶具,亏那么多钱,欠一屁股债,感觉很恍惚,不相信这是真的。”王轩说。
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大牛市起来,没有资质,没有公开业绩,甚至没有从业经验的王轩通过信托公司发出产品。股灾来临,没扛过第二波暴跌他就爆仓了。他卖掉房子来填平亏损,组建团队谋求东山再起。
弃业律师/63
41岁的李云专注美股多年,他2008年卖掉了自己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三居室住房,还一度注销律师执业证。有两年,“他吃饭的时候会思考这个事情,说话的时候会思考这个事情”。在家吃饭时,他甚至每次都只吃离自己最近的菜。他的太太说:“这个人好像就不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的感觉,完全像一个外星人一样,整天就是思考、思考、思考。
到今天,李云依然坚信,“坚信”自己的策略能够取得成功。“冥冥之中我就觉得这条路可以走出去,没有理由。
“杀人”现货/78
墨有鱼在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现货交易平台做分析师。这是个灰色行业,充满了对赌、误导、暗箱操作。客户把钱转入账户,想着怎么战胜市场谋取暴利;平台往往步步为营,吞噬客户的本金。多次采访后,墨有鱼谈道,2015年公司决定关闭,他留到最后做扫尾工作,“客户就是以怎么弄死为原则”。这个行业有句黑话:“把客户拖出来杀一遍,放点血。”他们可能换了公司名称,换了交易品种,但商业逻辑不会变。
婷姐的高频人生/92
婷姐坦言自己去美国这种成熟的资本市场,可能也是传说中的“韭菜”。但在国内就不一样,在国内他是割韭菜那批人。
“国内流动性太好了,全世界找不到散户参与人数远远超过机构的状况,这也是大家选这个市场的原因—世界上没有另外一个地方有这么多钱。”婷姐说。只要具备基本的硬件,很多教科书上面的策略拿过来用,系统比较稳定,风险控制好一点,就可以轻松赚钱。
挑战私人银行/102
曹晋波拥有傲人的海归背景和一份看上去无可挑剔的履历。在投行的销售岗位,曹晋波的年业务量曾达到数十亿美元,他帮客户买过飞机,看过移民项目,还帮客户买过足球世界杯的球票。但私人银行为了赚取佣金,很多时候会推销一些“非常烂”的产品给客户,这让他内心不安。他辞掉投行的工作,做起自己的财富管理办公室,想要挑战私人银行的财产管理模式。
为
讲个故事给你听
我们开始做金融新媒体—“交易门”的2015年6月下旬,股灾已经悄然来临,但市场反应还比较迟钝。不管你走到街边的咖啡馆、闹市区的快餐厅,还是候机楼的吸烟区,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人谈论股票。一位基金经理告诉我,6月份一位物业公司的工程师到办公室维修空调,还就着屏幕上的K线跟他的同事聊了半天。
那时市场上到处都是股神,一不小心又多赚了三五十万。我们写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徐宁用两年多的时间将80万本金做到6200万。类似的神话犹如狂风席卷大地,连落叶和微尘都不放过。那些原本对股票一窍不通的人蠢蠢欲动,也试图抓住风的尾巴。在采访接触中,有人在2015年7月份还抱着过千万资金涌入,不到两个月折损过半。
近两年的采访让我们看到,这个市场的确充满了“神话”“神迹”“奇迹”“奇才”“怪才”“怪杰”—就像我们经常在书籍和媒体报道中看到的一样。这些神话传奇像一组强心针,撑起整个资本市场。
每一波大牛市都是一次造神运动。然而神话的背后,是大量在各自的行业可能出类拔萃,在嗜血的资本市场却不幸沦为庸众的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在真金白银地参与交易之前,绝大部分都先受到各种神话传奇的洗礼。虽然早有“二八定律”之类的理论指出,最终能被神话眷顾的人少之又少,但在彻底认输之前,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是那个聪明人。
一位前辈告诉我,交易是浓缩的人生,起起落落的极端体验不必经年,几个交易日甚至几分钟就足够。市场的正向反馈机制以及赤裸的金钱刺激,最大限度地放大着人性的弱点。贪婪与恐惧,理性与非理性,自信与自卑,信任与猜忌……在这个过程中展露无遗。在这场零和博弈中,有人很快站到了聪明人的队列,有人偶尔聪明一回,更多的人却自始至终都不得其门而入。
在“交易门”微信订阅号(Tradingmen)的后台留言或评论中,不时有读者问,为什么不写点策略类的干货。你几乎可以从文字的缝隙,窥见他们的急切和失望。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挣钱的策略和盘托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秘诀。退一步说,即便一位投资者愿意把他正在赚钱的策略公之于世,但当大量持有同样策略的交易者涌入时,赚钱的效应会迅速降低,最后大家都没钱挣。另外,同样的策略、不同的仓位、不同的资金量、不同的执行纪律,呈现出来的结果会大相径庭。
坦白地说,我们从未试图在采访或叙述中表达对于交易策略的挖掘欲望。在交易市场中,每个人的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
相较而言,我们更关注市场参与者在资本市场沉浮的体验,他们面对财富快速增长或巨额亏损时的反应,以及盈亏和金钱数字这样单调的评价标准对人的异化。曾经有位基金经理谈道,在2015年上半年财富迅速增长时,他需要跟家人保持沟通,让家人摆脱大城市生活压力造成的紧迫感,又不至于滑入“我们现在有钱了”的陷阱。因为在这个家庭里,只有他最清楚这些钱是怎么来的,以及留在市场一天,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财务自由后,交易员们对财富的处理方式也大不相同。有人妥善地安排好家庭未来的开支,分散投资、创业;有人除了买房子和车子,大部分钱都留在市场,而且由自己管理。
在我们有限的接触中,有人把股市比作自己的提款机;有人短短几个月就实现了财务自由;有人赚钱赚得很开心却一直自嘲不过是个赌徒;有人真的放弃高大上的投行工作去做了赌徒(职业德州扑克手),最后又回到这个充满博弈的资本市场……而更让人感慨的,往往是那些不大被媒体关注的人。一个在市场摸爬滚打20多年的交易员,一趟东南亚国家的旅游都不愿意去,太太说他做任何一行可能都比现在过得好;一个一直活在市场边缘的经纪人,最终心有不甘地离开北京,进入江河日下的钢铁行业做销售;一个原本有着体面工作的律师,卖掉房子,放弃工作,至今仍然憧憬着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作为记录者,我们不去评价这些个人选择和际遇。人这一生,无非是为了获取丰富的生命和生活体验,但时间、精力、视野都可能成为这条路上的绊脚石。也许这份体验本身对他们的价值,超出一切物化的评价标准。而记录和阅读他们的故事,无疑也丰富着我们的人生体验。正如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得主乔恩·富兰克所说,我们在故事中思考,这是我们从世界获得意义的方式。
“交易门”的系列采访从上海开始。我们希望花三五年时间,去跟踪记录中国资本市场活跃个体的发展轨迹,真实地、不加藻饰地呈现这些人物的故事—人物姓名可能被隐匿,但我们不会虚构任何一个细节。这些故事可能没有完美的主角、跌宕的情节、引人入胜的高潮,但每一个故事都有主角对金融市场的认知、对交易的体悟、对人生际遇的应对。至于哪一段能引起你的仰慕、共鸣,或只是微微一笑,你来做主。
我们深知人的复杂程度、中国金融市场的复杂程度,远非几年的跟踪采写可以描摹,只希望用最大的诚意和最扎实的采写去讲述一个个相对真实的故事,无关成功或失败、伟大或渺小。
说到这里,我们倒是希望那些逢人便喜欢打听消息和策略的交易者,可以认认真真看看这些故事:看看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挣到了钱,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亏了钱,看他们如何在资金起伏、情绪波动和市场波云诡谲中善待自己,如何平衡交易和生活,顺便做点横向比较,评估一下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当然,这需要一点耐心。
从2015年7月5日发表第一个故事至今,我们一共深度采访了近百位金融交易生态圈的鲜活人物;通过微信订阅号发表的故事超过70个;采访到达的城市包括香港、北京、天津、杭州、义乌、上海、广州、深圳、佛山、成都、重庆等。这次我们遴选了22个故事呈现给大家,每个故事在发表前都做了面对面的回访。
“交易门”的采写,从一开始就得到诸多好友的支持,有前辈为我们耐心解释交易系统的生涩名词,有朋友为我们地推订阅号,有朋友帮我们设计LOGO,有朋友帮我们写网站代码,有朋友赞助启动资金和采访设备,更有那么多采访对象坦诚相待,分享他们的故事。没有他们的帮助,“交易门”就无从谈起。在采写的过程中,家人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支持和容忍,勉励我们保持从容和专注。请容许我们借机致以诚挚的谢意。
这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编辑石美华女士在“交易门”只做了三个月时就“盯上”我们,而编辑王琦女士严谨细致的工作,也让本书增色不少。
“交易门”目前呈现的故事,大部分我们会继续跟踪下去,还有很多故事没有写出来,是因为我们想等这些故事再成长得丰满一点。所以,不管是对交易门还是故事的主角,我们对未来都饱含期待。
序
每个故事都是一面镜子过去两年,每次读到“交易门”的最新文章,我都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春晓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声音。
春晓是我的同门师妹,也是我近20年新闻职业生涯中最为尊敬、信任的同事和朋友之一。现在,春晓和她的搭档马赛客将近两年采写的金融交易圈人物特写结集出版,这是他们在新媒体时代不倦探索的阶段性成就,也给了我和广大读者一窥金融交易圈众生百态的绝佳机会。
我和春晓都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我痴长她三年。毕业后,我们都选择了新闻媒体作为长期从事的职业,又差不多同时考入美国知名的新闻学院就读。尽管我们的背景和经历貌似高度重合,但在与春晓共事的多年中,我又常常感慨:她的职业发展远比我丰富多彩,涉猎诸多与媒体相关的领域;她从来不吝承担风险,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这些年来在聚会时,她常常带来关于自己最新成就的惊人消息,让我这个循规蹈矩的大师兄既高兴又羡慕。
我所认识的春晓,是个外表娇小、腼腆的川妹子,又是个思维独立、见识过人、仗义执言的优秀记者。十几年来,我们曾在《财经》杂志、路透社和香港《南华早报》等多家媒体机构共事。尽管我们在工作中偶尔会有意见不一的时候,但她从来不会因为我是她的直接领导而随声附和。她坚持的观点和建议也常常让我深思,促我进步。
春晓在自媒体领域一直勇于尝试,我们也经常讨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长短得失。但是,我看到她最终走上专注采访金融业一线交易员、操盘手和散户投资者,以深度专访和个人故事为主要形式的路线时,仍旧吃惊不小。春晓和马赛客都是经验丰富的记者,但我仍旧一度怀疑:他们关注的这个群体、精心制作的这种内容,是否过于小众,能否激发足够的读者兴趣,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在诸多内容创业者以层出不穷、或精彩或花哨的内容争抢移动端读者有限注意力的市场中,他们能否找到自己的空间,甚至开发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是,随着他们采访到的人物越来越鲜活有趣,写作风格愈加自然活泼,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媒体圈和金融圈朋友成为他们的粉丝。虽然他们没能像很多“爆款”自媒体那样迅速积累超高人气,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忠粉群”(cultfollowing)。
在新闻学院就读时,我们都对这样一个概念耳熟能详—“sliceoflife”。它大致可以翻译成“(真实)生活的 “快”钱游戏:关于投资的22个真实故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快”钱游戏:关于投资的22个真实故事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快”钱游戏:关于投资的22个真实故事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不错。跟公众号有些不同,细节更丰富
评分京东真快,昨晚下单,今早到家
评分这样的书,看看即可,不需要购买收藏。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一天就看完了,还是挺有意思的大杂烩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东西不错,符合详情描述
评分这本书不错,金十推荐的,故事都很有感慨
评分京东的物流速度超快,点一万个赞!
“快”钱游戏:关于投资的22个真实故事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