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

三略/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慧娟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全民阅读
  • 普及读本
  • 三略
  • 文化启蒙
  • 经典
  • 修身养性
  • 中华文化
  • 知识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46974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46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三略/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略/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分上、中、下三篇,内容比较简略,主要阐述的是治国兴邦、统军驭将的政治方略,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用兵打仗的具体计谋与方法。其思想体系不局限于一家,而是杂糅各家思想,尤以吸收儒、道两家学说为多。因此《三略/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虽以兵书著称,也被视为一部政治谋略著作。

目录

上略
中略
下略
附录:智囊

第一部 上智
上智部总序
一、掌握大局
二、深谋远虑
三、以简驱繁
四、游刃有余

第二部 明智
明智部总序
五、见微知著
六、由小见大
七、如H驱雾
八、经理时务

第三部 察智
察智部总序
九、洞察真情
十、揭发奸邪

第四部 胆智
胆智部总序
十一、老谋深算
十二、当机立断

第五部 术智
术智部总序
十三、以退为进
十四、隐而不显
十五、事急用奇

精彩书摘

  《三略/全民阅读国学普及读本》:
  (原文)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①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毕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②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评)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
  (注释)
  ①野人:郊外务农的人。
  ②马圉:养马的奴仆。
  (译文)
  孔子有一天出行,在路上其驾车的马挣脱缰绳跑去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非常生气,捉住马并把它关起来。子贡去要马,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恳求农夫把马放了,没想到农夫根本不理他。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祭祀的太牢,请飞鸟聆听九韶般优美的音乐一样,根本是驴唇不对马嘴,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中国哲学和占卜著作,其核心在于“易”,即变化。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周易》总结出了“阴阳”和“五行”等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复杂的哲学体系。 《周易》的构成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的部分是由六十四卦组成,每一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状态或趋势,并配有卦辞和爻辞。卦辞是对整个卦象的总体解读,而爻辞则是对卦象中每一条阴爻或阳爻的具体解释。通过对这些爻辞的理解,人们可以推断出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应对策略。 传的部分则是由“十翼”组成,它们是对经文的进一步阐释和补充。其中,《彖传》解释卦辞,《象传》解释卦象,《系辞传》则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文言传》解释乾坤两卦,《说卦传》解释八卦的象征意义,《序卦传》解释卦与卦之间的顺序关系,《杂卦传》则简要说明了各卦的含义。 《周易》的思想影响深远,它不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也对中国文化、政治、艺术、医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审时度势,并在变化中寻求和谐与平衡。 《周易》的哲学思想: 阴阳学说: 《周易》认为阴阳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力量,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变化。阳代表刚健、积极、光明,阴代表柔顺、消极、黑暗。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事物的演变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例如,白天(阳)之后是夜晚(阴),夏天(阳)之后是冬天(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属性。《周易》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五行,但其思想与五行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卦象的组合、爻位的变化,都暗示着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例如,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这就是五行相克的循环。同时,五行也存在相生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又构成了事物不断发展的动力。 变化与发展: 《周易》的核心是“变”。它认为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理解这些规律,就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明智的决策。《周易》通过对卦象的解读,揭示了事物从萌芽、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 天人合一: 《周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生存。《周易》的思想提倡“效法天地”,即效法天的刚健,效法地的柔顺,从中体悟人生之道。 中庸之道: 《周易》提倡“中庸”,即不偏不倚、适度适中。《周易》中的许多卦象都体现了中庸的思想,例如,居中得位、不过不失,都是趋吉避凶的关键。 刚柔相济: 《周易》认为刚健和柔顺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刚代表力量、果断,柔代表包容、适应。只有将刚柔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局面。 《周易》的应用与影响: 占卜: 《周易》最广为人知的应用就是占卜。通过特定的占卜方法,人们可以根据当下的情境,排出卦象,并根据卦辞、爻辞来预测吉凶祸福,为决策提供参考。 哲学思想: 《周易》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思想家,成为儒家、道家等学派的重要思想来源。它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如阴阳转化、事物对立统一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生智慧: 《周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它教导人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如何把握机遇,如何规避风险。 文化符号: 《周易》中的卦象、符号,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绘画、建筑、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太极图便是《周易》阴阳思想的直观体现。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部占卜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的宝典。通过对《周易》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人生,并提升自身的修养。 《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内容囊括了从黄帝时期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等,为我们了解上古时期的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尚书》的篇章结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照其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部分。《虞书》记载了尧、舜、禹等古代圣君的禅让、政治治理以及他们对臣下的教诲。《夏书》记录了夏朝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制度,虽然篇幅不多,但为我们勾勒出了夏朝的政治轮廓。《商书》和《周书》则是《尚书》篇幅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两部分,详细记载了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活动、国家大事、君臣对话、法律条文以及民族战争等。 《尚书》的核心内容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制度与治理理念: 《尚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选贤任能、任人唯贤、君臣分工、赏罚分明等政治原则。例如,《尧典》中记载了尧“访于四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体现了民主协商的政治理念。《皋陶谟》中提出了“五刑”,为后世刑罚制度奠定了基础。《康诰》、《酒诰》等篇章则体现了周公东征后如何安抚商朝遗民,稳定社会秩序的政策。 道德伦理与君臣关系: 《尚书》中充满了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对君主的美德和臣下的忠诚的要求。书中多次提及“民惟命,官惟治”,强调民意的重要性,也阐述了君主应该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训政》篇记载了君王如何听取臣下的建议,如何自我反省,如何在道德上不断进步。《金縢》篇则展现了周公在王室危机中的坚定和担当,以及他对周公子的信赖。 历史事件与文化习俗: 《尚书》不仅记录了重要的政治事件,也为我们了解上古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鲜活的细节。例如,《牧誓》中描述了周武王伐纣的决心和策略,《洪范》篇则记录了夏朝遗臣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洪范九畴”,包括五行、八政、四时、岁功、三德、五事、六极、七政、八极,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宇宙观和政治哲学。这些记载有助于我们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了解当时的文化和习俗。 语言文字的宝库: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先驱,其语言风格庄重典雅,措辞精练,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尚书》中许多经典的语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已经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尚书》的体例与意义: 《尚书》的体例极其多样,既有君王颁布的政令,也有君臣之间的对话,还有誓言、训诫、总结等。这种多样化的体例,使得《尚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观察历史的视角。 《尚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政治、哲学、伦理的教科书。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扇窗口,也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尚书》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理念,以及对君臣关系的深刻阐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乐经》在中国古代“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乐之本”。《乐经》是古代关于音乐的典籍,内容主要涉及音乐的起源、发展、功用、品类、理论以及其在政治、教育、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根据史书记载,《乐经》最初由孔子整理,但遗憾的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乐经》不幸散佚,成为“六经”中最先失传的一部。尽管如此,后世学者通过文献记载、史料推测以及与《诗》、《礼》、《易》等其他经典中有关音乐的论述进行比对,试图重建《乐经》的轮廓和内容。 《乐经》的内容推测与影响(基于文献记载与学术推断): 音乐的起源与功用: 《乐经》可能探讨了音乐产生的根源,认为音乐并非纯粹的娱乐,而是源于人类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的感悟。它强调音乐能够“感人”、“移情”,具有陶冶情操、淳化民风、凝聚人心、和谐社会的作用。古人认为,音乐能够“协律致和”,使人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音乐的品类与结构: 《乐经》可能对不同种类的音乐进行了分类,例如,可能区分了“雅乐”和“郑声”,前者代表着庄重、典雅、合乎礼制的音乐,后者则被视为靡靡之音,容易扰乱人心。书中可能还涉及了乐器的分类、音律的理论、乐曲的结构和创作手法等。 音乐与政治、礼仪的结合: 《乐经》最为核心的价值在于阐述了音乐在政治和礼仪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认为,音乐是治国的重要工具,通过制定和推行符合礼制的音乐,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端正人们的思想,巩固统治秩序。《乐记》(通常认为是《乐经》的一部分或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就详细阐述了“乐也者,所以动乎情,作和民心者也”,强调了音乐在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音乐与祭祀、朝会、宴饮等礼仪活动紧密结合,用于表达敬意、宣示政令、增进情感。 音乐与伦理道德的关联: 《乐经》认为,音乐的品格能够反映和影响人的品德。高雅和谐的音乐能够使人变得温良恭俭让,而淫靡的音乐则可能使人变得放纵堕落。因此,统治者应该倡导和推行符合道德规范的音乐,以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 音乐教育的功能: 《乐经》可能还阐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培养乐感、节奏感,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学习到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守规则,如何形成良好的品德。 《乐经》失传后的研究与影响: 尽管《乐经》已经失传,但其思想和理念并未完全消失。学者们认为,《乐记》很可能保存了《乐经》的大部分精髓,因此,《乐记》成为我们理解《乐经》最重要的窗口。《乐记》中对音乐“乐”的深刻解读,以及音乐与“德”、“政”、“教”的密切联系,都反映了《乐经》的核心思想。 《乐经》的失传,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损失。但从其推测的内容和后世学者的解读来看,它所倡导的音乐的教化功能、和谐作用和道德意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教育理念和政治实践。它提醒我们,音乐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承载文化、塑造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它以其广泛的题材、生动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民俗的宝贵资料。 《诗经》全书共305篇,按照诗歌的风格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劳动、爱情、婚姻等。“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朝廷的乐歌,内容多涉及政治、历史、宴会、征战等。“颂”是宗庙祭祀时吟唱的乐歌,内容多赞美祖先、神灵的功德。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诗经》中的诗歌题材极其广泛。它描绘了农事耕作的辛劳与喜悦,如《七月》;表达了青年男女纯真热烈的爱情,如《关雎》、《桃夭》;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征夫的思乡之情,如《王风·采葛》;讽刺了统治者的腐朽与剥削,如《国风·鸿雁》;歌颂了君臣之间的情谊,如《小雅·彤管》;也记录了祭祀时的庄重与虔诚,如《周颂·思文》。这些诗歌如同一个个生动的镜头,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淳朴真挚的情感表达: 《诗经》的诗歌情感真挚、朴实,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思念,都表达得淋漓尽致,直接而有力。《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以其纯洁和热烈而著称,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诗经》的创作手法以写实为主,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绘。《诗经》的诗歌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即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烘托人物的情感,或者由事物联想到相关的事理。例如,《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色,烘托出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之情。 语言的艺术魅力: 《诗经》的语言朴素自然,同时又富有音乐美和艺术性。它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叠字,使得诗歌的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许多篇章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通过反复咏唱,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例如,《氓》一诗中,反复咏唱“于嗟女兮,无与君子”、“于嗟女兮,无与于子”,表达了女子被负心汉抛弃后的悲痛与无奈。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及其对情感的真挚表达,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从中汲取灵感,学习其艺术手法。 《诗经》的意义: 《诗经》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历史变迁、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诗经》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道德观念,以及他们对社会、对自然的看法。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最生动、最真实的历史文献之一。 《诗经》所传达的真挚情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忠诚爱情的歌颂,以及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著作,汇集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以及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论述。它主要阐述了古代的礼仪规范、政治制度、教育思想、伦理道德以及人生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 《礼记》全书共四十九篇,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部简单的礼仪手册,而是通过对“礼”的阐释,揭示了“礼”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政治、伦理和哲学意义。 《礼记》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礼”的定义与功用: 《礼记》认为,“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章制度,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根本。《礼记》将“礼”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认为“礼”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天地之间的规范和准则。“礼”的作用在于“别嫌”、“明贵贱”、“辨等威”,从而维护社会等级秩序,防止混乱。《礼记》认为,“礼”能够“安上而安民”,即通过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来安抚和管理民众。 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礼记》对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国家机构的设置、君臣的职责、法律的运用以及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例如,《王制》篇就详细描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以及君王在不同季节的政务安排。《学记》则强调了教育在培养合格的政治人才、稳定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 《礼记》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学记》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它提出了“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因其材而教之”,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学记》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如“善于学习的人,学而不厌;善于教导的人,诲人不倦”。它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从而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伦理道德与个人修养: 《礼记》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礼”是个人实现道德完善的途径。它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道德范畴,并阐述了如何通过实践“礼”来达到“仁”的境界。书中关于孝道、忠君、友爱等方面的论述,也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例如,《大学》篇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国理念,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 人生智慧与价值追求: 《礼记》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它强调了“人”的根本在于“情”,而“礼”则是对情感的合理疏导和规范。书中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人生重要阶段的礼仪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体现了对生命过程的尊重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 《礼记》的意义: 《礼记》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政治思想、教育理念和伦理道德的珍贵文献,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钥匙。它所倡导的“礼”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尽管许多具体的礼仪规范已经过时,但《礼记》中所蕴含的关于人际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修养、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礼记》所强调的“仁爱”、“和谐”、“秩序”等价值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晚年所编纂,历时十年始成。它以简洁、客观的笔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间鲁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天象、灾异等多个方面。 《春秋》的语言极其精炼,每个事件都以寥寥数语概括,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作者(即孔子)褒贬的用意。因此,《春秋》被认为是“寓褒贬于简约”,是孔子借历史事件表达自己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的载体。 《春秋》的主要特点与内容: 编年体史书: 《春秋》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事件,以年、月、日为标志,清晰地展现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这种体例为后来的史书编纂树立了典范。 简洁客观的笔触: 《春秋》的文字极其精炼,语辞简短,不加渲染,仿佛只是客观地记录事实。《春秋》的叙述往往不直接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对事件的选取、记载的详略、词语的选择等方面,来暗示作者的褒贬态度。例如,对于周天子的事件,用“天王”;对于诸侯的事件,用“某公”;对于灭国,则用“某子灭某”。对于天子的罪过,则记“某年某月,天王崩”,而对于诸侯的死亡,则记“某公卒”。这种“春秋笔法”的运用,使得《春秋》成为一部“微言大义”的著作。 褒贬的艺术: 《春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寓褒贬于简约”的写作手法。孔子通过对史实的记载,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例如,对于一些顺应历史潮流、符合道义的行为,则予以褒扬;对于违背道义、破坏秩序的行为,则予以批评。例如,《春秋》记载“夏四月,公及邾子盟于 e”,“某年某月,公会某国君于某地”等,这都是表示合好、友善的记录。而对于一些不义的战争,则可能记为“某年某月,某国侵某国,某公不救”,暗示了对这场侵略的不满。 反映时代背景: 《春秋》所处的时代,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动荡时期。因此,《春秋》的记载中充满了诸侯之间的战争、结盟、外交活动,以及王室的衰落等内容,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格局。 天象与灾异的记载: 《春秋》也记载了许多天象变化和自然灾异,如日食、月食、彗星出现、地震、水灾、旱灾等。古人认为这些现象与人事有关,是天意示警或奖赏的体现。《春秋》的记载,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天文学和对自然的认知提供了资料。 《春秋》的意义与影响: 《春秋》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史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著作。 史学典范: 《春秋》以其独特的编年体例和“春秋笔法”,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对后世的史书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与道德的教科书: 《春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褒贬,表达了孔子对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的追求。它强调了“仁”、“义”、“礼”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春秋》的思想,为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三传”的解读: 由于《春秋》本身文字简略,后世的儒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阐释,形成了“春秋三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其中,《左传》以其详尽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最为流行,也最能帮助我们理解《春秋》的真实含义。 “春秋笔法”的传承: “春秋笔法”作为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批评方式,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和评价艺术。 《春秋》以其简短的文字,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和道德评判,是中国古代思想和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像是一面磨得锃亮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和权谋的精妙。它不只是教你如何打赢一场仗,更是教你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对手。其中关于“知彼知己”的论述,简直是为人处世的圭臬。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注释中加入的一些史实背景补充,这些背景知识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原著思想产生的历史土壤的理解,使得我们不至于孤立地看待这些策略。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考据态度,是很多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所不具备的。我常常在思考,如果古人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都能洞察得如此透彻,那么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去伪存真,如何运用这些经典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决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沉稳而内敛的力量感,读起来让人心绪安定,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手对弈的棋局之中。它不像有些当代著作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或新颖的观点,而是脚踏实地,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是水到渠成,让人不知不觉就接受了作者的引导。我注意到,书中对“奇正相生”的辩证关系的把握得尤为精准,既强调了常规手段的重要性,又肯定了出奇制胜的价值,这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智慧平衡点。读完以后,我发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计划制定和风险评估都有了新的视角,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开始着眼于全局的“势”的构建。这本书的价值,是需要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到的,它更适合作为案头常备,时常翻阅,每次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普及”这一层面上做得非常出色,但它的深度丝毫不减。很多普及读物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往往会牺牲掉原著的精髓和微妙之处,但这部书在保持通俗易懂的同时,成功地保留了原著的“骨架”和“神韵”。它做到了既能让初学者建立起对传统兵学思想的整体概念,又能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发现一些被以往阅读经验忽略的细节。尤其是书中对不同流派思想的辨析和整合,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学养。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比较、去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开放性的引导,恰恰是真正优秀的国学普及读物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非仅仅是“授人以鱼”。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个对传统文化和智慧感兴趣的人拥有。

评分

这部书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古代智慧瑰宝,读起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亲身感受古人的运筹帷幄和深邃谋略。作者的文字功底极深,叙事张弛有度,将那些晦涩的兵法思想阐述得清晰易懂,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尤其赞赏的是,书中对不同情境下的用兵之道的分析,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理论堆砌,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洞察人性、把握时机的哲学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势”的论述,那种顺势而为、积蓄力量最终一击必中的策略,在如今的商业竞争中也同样适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有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转变,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和立体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手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很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和说教,毕竟是流传已久的古代典籍,怕自己难以消化。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逐字逐句解读,而是巧妙地结合了现代的案例和生活化的比喻来进行阐释,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一下子就“活”了起来。比如,书中谈到如何“伐交”的策略时,作者引用了一个现代企业并购的例子,一下子就让这个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让人豁然开朗。这种寓教于乐的编排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古代军事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从中汲取营养。我甚至推荐给了几位平时不怎么看这类书籍的朋友,他们都反馈说这本书读起来非常顺畅,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难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