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9
1、一部全面了解日本社会前世今生不可不读物的作品。——甲午战争对于日本有何意义?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是必然的吗?“二战”前日本国内境况如何?“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日本和美国是一条心吗?日本的经济泡沫如何产生?日本首相走马灯式地更替,有何深层次原因?安倍将把日本引向何方?日本的成败经验对于中国有何意义?
2、新史实的运用的作者,对日本进行近距离观察——政治、经济、文化、国民心理……多维度、全方面考察与评述。
3、历经多次打磨,中国人写的日本史方面的扛鼎力作。只有了解日本的过去,才能预判它的未来,做到未雨绸缪!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揭开了日本现代史的序幕。本书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一直讲述到如今安倍晋三再次执政这段时期的日本历史。从甲午战后日本的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国际大环境讲起,理出了日本最终走向法西斯国家的逻辑线索。对“二战”后,在美国的改造和扶持下,日本如何抓住机遇对国家体制进行全面革新,并由此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崛起,同时又野心勃勃地谋求“政治大国”国际地位的企图心,进行了翔实的记录与的评析。
本书运用了许多新挖掘的史料,从日本国家的成长,国内政治、社会的民主化,对内的经济压榨与镇压,以及对外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这两条相互交错与相互影响的主线索展开,并辅以大量的经济、文化、国民心理等诸多层面的史实参照,构建了对日本得以进行近距离观察的一个历史维度。这就使本书能够成为一部全面理解当今日本社会现实的重要作品,并为这个国家发展走向的预判提供了充足的依据。此外,本书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与衰落的原因,以及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等,也都给予了别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解读,很有借鉴意义。
本书两位作者都是日本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本书历经多次打磨,可谓中国人写的日本史方面的扛鼎力作。
汤重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顾问、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中方委员、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副会长。参与著作、主编的作品主要有《中日近代化比较》(日文版)、《日本帝国的兴亡》《日本文化与现代化》《日本文明》等近20部。另有《坂本龙马与倒幕维新》《独具特色的日本近代天皇制》《传统文化对近代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等百余篇论文。
第一章 与列强为伍
一、甲午战后经营 …… 002
二、政党政治的进展 …… 009
三、八国联军 …… 026
四、日英同盟与日俄战争 …… 032
日英同盟 …… 032
日俄战争 …… 035
五、吞并朝鲜 …… 050
六、桂园时代 …… 060
第二章 “米骚动”与大正民主
一、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084
参加“一战” …… 084
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要求” …… 086
出兵西伯利亚—— 干涉苏俄革命 …… 087
朝鲜三一运动 …… 088
中国五四运动 …… 088
二、“米骚动” …… 090
三、大正民主运动与政党政治的形成 …… 093
关东大地震 …… 093
大正民主运动 …… 093
四、工农运动与日共成立 …… 096
社会运动 …… 096
日本共产党成立 …… 096
五、大正的文化 …… 099
近代文化的繁荣 …… 099
文学 …… 100
美术 …… 101
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 …… 102
音乐 …… 103
戏剧和电影 …… 104
新闻媒体 …… 105
科学的进步 …… 105
日常生活 …… 107
六、经济危机 …… 111
第三章 走向法西斯与“大日本帝国”败亡
一、日本法西斯萌芽、军队法西斯兴起 …… 116
二、侵华战争与中国抗战 …… 120
九一八事变 …… 120
七七事变 …… 121
中国抗战 …… 122
三、日本法西斯体制 …… 125
国防国家体制 …… 125
德日意三国轴心 …… 127
四、挑起太平洋战争 …… 129
日美矛盾斗争 …… 129
太平洋战争 …… 132
五、“大日本帝国”败亡 …… 135
六、建立战后国际秩序 …… 142
第四章 占领与改革
一、美国占领及对日政策 …… 146
美国对日占领 …… 146
对日政策 …… 148
二、非军事化与东京审判 …… 152
解除武装、撤销军事机构 …… 152
政治整肃 …… 152
审判战犯 …… 153
三、战后改革 …… 160
政治改革 …… 160
经济改革 …… 166
文化教育改革、医疗保险 …… 171
政治民主化指令 …… 174
政党重建、社会群众运动 …… 175
四、旧金山体制 …… 185
《对日和约》 …… 189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 190
“日蒋条约” …… 191
第五章 经济复兴与起飞
一、经济复苏 …… 194
战后初期日本的悲惨状况 …… 194
采取倾斜生产方式 …… 196
“道奇路线” …… 198
朝鲜战争 …… 201
二、“五五年体制” …… 205
战后日本政治内幕 …… 207
“五五年体制”下的政治外交 …… 209
对韩国外交 …… 213
琉球问题 …… 214
三、高速增长 …… 216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217
教育的现代化 …… 219
农业现代化 …… 220
经济繁荣 …… 221
问题和副作用 …… 230
四、经济大国 …… 234
“稳定增长”和科技创新 …… 235
经济全球化中的日本 …… 238
积极扩大在亚洲的投资和市场 …… 238
日美贸易摩擦 …… 239
第六章 大国战略
一、“已经不是战后” …… 242
景气开始 …… 242
回归国际社会 …… 242
“尼克松冲击”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 247
稳定时期的政治 …… 249
二、“消费革命” …… 252
社会巨变 …… 252
大众文化 …… 254
三、走向政治大国 …… 260
“政治总决算” …… 260
日本外交 …… 264
“冷战”结束与日本 …… 266
四、“五五年体制”终结 …… 269
细川内阁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 …… 272
五、日本向何处去 …… 274
政界的分化组合 …… 274
福田内阁 …… 277
麻生太郎内阁 …… 278
民主党执政 …… 278
黑色“3?11” …… 280
安倍政权欲向何方 …… 281
结束语 …… 284
附录
一、日本近现代史索引 …… 292
(一)名词、事项 …… 292
(二)主要人名索引 …… 317
二、日本近现代史大事略年表 …… 326
三、主要参考书目 …… 333
一、甲午战后经营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英、美等列强以“利益均沾”而获益匪浅。但英国并不希望日本在中国大陆过分发展,俄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受到直接影响,不能容忍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遂在德、法支持下采取强行干涉政策。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向日本政府提交三国要求日本交还辽东半岛给中国的“劝告”照会。5月10日,日本被迫宣布接受三国“劝告”,同意清政府再交付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11月8日,中日签订《辽南条约》,日本向中国“交还”了辽东半岛。
1895年5月29日,日军在台湾基隆登陆,强行占领台湾,遭到当地军民的奋勇抵抗。台南守将刘永福率黑旗军与以徐骧、吴汤兴等为首的抗日义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等地与日军激战,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直到11月下旬,日军才占领台湾全岛。在这6个月中,日军死亡人数达1万余人,相当于《马关条约》前9个月内即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在华作战死亡人数(2647人)的4倍。此后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未停止,直到1945年“大日本帝国”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中败亡,台湾、澎湖列岛回归祖国。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得2.3亿两白银的赔款,当时折合3.5亿日元,加上利息等共3.6亿日元。而19世纪90年代日本每年财政收支仅0.8亿~1亿日元。这笔巨额赔款,为日本疯狂扩军备战,急速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和保证。正如日本非常著名的财政大臣井上准之助所说,日本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么多金钱,从而大大刺激了日本国内各个方面的发展。以此为契机,资本主义的日本以军事、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为中心高速发展经济,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甲午战争后,日本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全面发展时期。1895—1903年,日本公司企业由2458家增至9427家,投入资本由1.7亿日元猛增至8.8亿日元。各工业部门如纺织、铁道、煤炭、造船等均出现急速发展势头,尤其是纺织业成倍增长,并且很快走向垄断。从20世纪初开始,以“政商”资本为中心实行资本集中,出现托拉斯组织,对纺织、铁路、银行等部门的企业实行大合并,逐渐形成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还有古河、涩泽、大仓、浅野、鸿池等一批中小财阀。这些财阀拥有银行、铁路、矿山、造船、航运、纺织、贸易等各部门的大公司、大企业,并且以此为中心急剧集中资本,支配产业及金融业,实行垄断经营。在整个银行投资中,以财阀为主的银行资本占40%。1901年底,全国银行存款约5亿日元,其中2/3为财阀所有。
日本对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怀恨在心,提出“卧薪尝胆”口号,并积极准备对俄国开战。1895年4月,山县有朋在《扩充军备意见书》中提出,东亚已成列强争夺目标,日俄之战不可避免,日本欲成“东洋盟主”,必须立即增强兵力。为此,军部制订了扩军计划。1897—1899年,陆、海军省年支出合计每年均在1.1亿日元以上,占1898年国家一般会计年度支出的51.2%。此外,还从中国赔款中拨出近2亿日元用于扩充陆海军。1903年,日本陆军常备和后备兵力均达20万人,海军舰只总吨数达26万多。
甲午战争后,日俄两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争斗更加激烈和表面化。日俄两国均在朝鲜培植亲信,争夺控制权。到1896年5月,日俄双方签署备忘录,日本被迫承认俄国在朝鲜与日本享有同等地位,俄国由此逐渐掌握了朝鲜的军事、财政大权。两国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亦愈演愈烈。俄国在“三国干涉还辽”后于1896年6月,以“共同防止日本侵略”为幌子,诱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9月,又签订中俄中东路合同,1898年3月,俄国租借旅顺大连,后又修筑哈尔滨至大连的中东路支线。至此,俄国势力范围扩至整个中国东北地区。
从总体上看,日本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无论从政治、社会、经济及国民意识、文化等方面,日本在近代化的变革方面迅速前行。而当时,日本直面的问题是如何将近代化的道路走下去,和列强真正地平起平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本还有明治维新前后与列强签订的大量不平等条约没有完全修改,仍是个有瑕疵的巨人。此外,它还认为受到了“侮辱”,被视为“国耻”,那就是受俄、德、法三国干涉,不得不把吞下去的中国辽东半岛又吐了出来。一个在内乱频仍中建立的明治新政权,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角逐和折冲中取得节节胜利,又有了殖民地的日本,其膨胀起来的野心令今人都实在很难理解。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有一本巨著,叫《坂上的云》,就是解析明治时代日本所谓精英们的心态的。当时,举国一致对外抗争的气氛是那么浓烈,以致政府稍有疏忽,就要落到国民后面去了。所以当权者居然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视为“国耻”,完全忘了它在侵占夺取中国土地时的疯狂、无耻和贪婪。
当然,与列强为伍,成为东亚第一国家是现代日本的国家目标,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的,日本政府认为需要的只是军备和侵略扩张。这和当时日本尊奉西方列强殖民地扩张的“理论”、深受大国强权政治及国际社会风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关系十分密切。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后起的暴发户日本与西方大国的某些区别。被西方列强占领的殖民地大多没有形成近代的国家,譬如在非洲,即使当作殖民地,主要也是为了掠夺财富和资源,是以经济目的为主的。而日本(不应该忘记另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对中国和朝鲜则完全不同,这就是“脱亚”入欧论的真正含义所在,即贬损中国、朝鲜为不文明国家,日本的侵略就成了传播现代文明的正义行为,但这都是站不住脚的谬论。中国不仅是世所公认的东方大国,而且当时列强也还是承认中国主要的疆界的,更重要的是美英等西方列强主要是为了非法的鸦片贸易、通商口岸和“势力范围”而不是为了侵占、吞并中国领土而与中国发生冲突;在中国社会变革方面,西方列强不仅没有予以强力阻止,毋宁说是容忍、支持的。而日本却是妄图彻底地侵占、独霸中国,也不愿看到中国的社会变革与近代化,这从辛亥革命后日本政府对中国的做法(其集中代表是向中国北洋政府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之事)就能得知。在这里要予以强调的是,日本和所谓英、美、法等西方列强在对外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的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手段、方式上有区别和差异。后者是遵循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理念,即国际性的资本扩张是其目的,虽然有时也伴随武力,但并非主流,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就说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在任何一个战场派出的士兵都不超过5万人。而日本则不同,以武力扩张、夺取他国的领土,建立世界霸权是其目的,即是政治和军事性的。有很多人,其中包括一部分能称得上是历史学家的日本人,将这两者混淆在一起,似乎日本只是紧跟西方殖民扩张的步伐而行动的,并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追随当时国际潮流,有人还认为西方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已经改弦易辙,只是日本没有跟上而已。这是错误的认识,不仅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也不能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和法西斯轴心国在政治理念、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问题及其原因。
日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就是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式的,俾斯麦说的“强权即公理”、“强权胜于公理”,成了日本奉若圭臬、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从这点可以看出日本在学习西方文明时的狭隘性和非历史性,我们称之为“截取”方式,这也是决定日本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和日本发展方向最重要的因素。
日本扩充军备当然是针对俄国和中国的,但中国当时已经是个巨大的腐尸,所以挡在日本“前进”途中的是俄国,而日本前进的第一站是朝鲜。从日本的大陆政策而言,朝鲜志在必得。
因此,当时的首相、重量级政治家松方正义在甲午战争结束后,立刻提出意见,表明今后更要扩军备战。
虽然有中国清朝政府的巨额赔款(其对日本经济等的发展、刺激的巨大作用已如前述,自不待言),但也不过是弥补了日本战时的开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花费了2亿日元左右的军费,还发行了1.2亿日元公债,大体上和中国的赔款相当。
所以增税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甲午战争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现代历史的进程,此前日本对东亚的战略主要是为了吞并朝鲜而不惜和清朝一战,但还没有侵略中国,但这以后就不同了,日本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战略,就是进攻和侵略中国。应该说,以后日本的对中国的战略大体上就是在这时确立的:一个战略路线是采取和欧美帝国主义一样的手段,这就需要和欧美协调;一个是按照自己所需采取自身的战略,不惜和欧美发生冲突。这两条对外战略路线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当然要是说这两条路线有所传承的话,即与欧美协调是明治时期启蒙学者福泽谕吉提出的“脱亚”入欧,而和欧美竞争乃至发动战争是开国初期封建领主和武士倡导的攘夷。我们要说的是,日本现代以后的攘夷不光是狭隘的排外的民族主义的对抗西方列强,而是和欧美争夺殖民地和各种权益产生的矛盾、争斗(尤其是要霸占中国和朝鲜,这其实在明治维新的思想领袖之一的吉田松阴那里就已经确定了)。
此外,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甲午战争后的日本已经走上了“以战养战”的军国主义道路,正如我们在后面看到的,战争,包括大小战争在内,日本的军队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也许人们要说,日本是走进了恶性循环,戴上了不能挣脱的枷锁。的确如此,但实际上也不尽然,近代日本并非命定地只能走军国主义的道路,还是有许多次选择机会的,是有可能洗心革面,走另一条发展道路的。
正如上面说的那样,日本要扩充军备,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何谈扩军。于是,政府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借债,一个就是增加税收,如酒税等消费税在议会可以通过,但那还是不够,而发公债的承购力也不足,1898年的预算案遭遇了危机。于是,政府就把目光放在了地租上。由于,中日甲午战争以来,米价暴涨,实际上地租减轻了,政府自然觉得这里有油水可榨,于是,当时的松方正义政府提出了财政预算案的构想。松方当时和进步党合作,进步党党首大隈重信当了该内阁的外相。进步党和政府主张也有不同,提出应先进行行政和财政整顿,这当然是捅到了官僚的痛处,松方内阁拒绝了进步党的要求,于是,大隈辞职。进步党退出了合作,松方内阁更加孤立。增加税收在任何一个近代国家里都是难事,遭到议会反对也是正常的。但地租确实是件大事,几乎没有人同意政府的做法。连财界都批判政府的财政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明治宪法下的日本政治的特殊性。一来这时的宪政绝不能说是民主的,但却也不能说是完全专制独裁的,因为,宪政毕竟给了以后的政党政治以一定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政党政治在这种宪政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在发展,那就是和藩阀官僚政府对抗,最终获取政权。于是,我们就看到,在甲午战争时,日本议会(众议院)毫不犹疑地支持政府的侵略战争,但这种沆瀣一气不过是暂时的,是相对的,一旦战争结束后,立刻翻过脸来,和政府进行争斗。在财政上虽然不能称为民主财政,但众议院却对此有同意与否决的权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的独裁。
在第十一次议会上,自由党提出了不信任松方内阁的议案,并通过投票,松方正义不得已,只好解散议会,同时也提出辞呈。虽然松方内阁是干不下去了,可也不能让民党接班。元勋萨摩藩的黑田清隆向天皇提出了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两个人选,还是要藩阀官僚执政。天皇发布敕旨,让伊藤博文接任内阁。1898年1月,第三次伊藤内阁成立,由于伊藤充分地认识到政党(民党)的政治力量,就邀请大隈和板垣入阁,但遭到了拒绝,伊藤没有办法,只好依靠元老和新官僚组阁。此时,不管如何换人,增加税收是刚性的,要增加地租也是不可动摇的,而民党却反对,针尖对麦芒,两者都不让步。不过,这其中还是有间隙的,有的民党议员认为,应该先改革地税,因为土地的收获不同,有的地税定得过低了。他们认为只有修改了地税,才能增加地租,老实说,这是个不错的想法或提议,但却遭到议会自身的否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议员没有理解其中三昧,或者有意识地和政府对抗,不同意这种带有妥协性质的方案。此外,还有技术上的原因,即这是记名投票,有些议员是不愿意让人看作间接支持政府的。这就是现代的政治,即使是有合理性或科学性的措施也会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发生争执,这时到底是科学性重要还是政治体制重要,是谁也难以说清的问题,但这件事无疑加剧了民党和藩阀的斗争。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苗头,即在增加地租上,民党也不是什么都反对的。如果能进一步进行协调,不是不可能的。
日本近现代史.现代卷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日本近现代史.现代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大家出品,必属精品,相信大师。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
评分这本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亲俄反日。这种色彩,会让人怀疑这本书数据和历史的真实性。随便看看吧,不建议购买,看过可能会受到误导。因为你有时无法确认哪一段真哪一段假,哪些事他应该说而没有说
评分西清砚谱西清砚谱
评分等了两年,《日本现代史》终于出版了。
评分大家出品,必属精品,相信大师。
评分日本追赶欧美,用不到一百年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日本近现代史.现代卷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